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德融知识体系则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本文以地质学专业核心课“石油地质学”为例,在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上,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条育人主线中挖掘了哲学思维、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人文素质、道德法治和生态文明7个方面的育人元素,构建了德育教学融入点,采用讲授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德融知识体系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以国家政策需求为导向的地球科学专业技术人才至关重要。分析我国重大能源需求与油气行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国家重大能源需求为出发点,以“石油地质学”课程为对象,从树立师生课程思政理念、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案例分析等三方面入手,介绍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的主要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可积极推动地球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培养学生为国分忧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吃苦耐劳的坚毅品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重要品质。  相似文献   

3.
结合高校开设的“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挖掘出其中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即社会发展、国家需要、大工程蕴含的内涵式发展、文明发展、文化自信、社会责任与回馈社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小故事。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在开展专业教育的同时,围绕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用互联网教学广泛盛行,包括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及MOOC等开放式网络课堂。当然,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步伐,还可解决传统线下授课所无法实现的问题,如课程的可重复观看性和时间的自由性。但线上学习也对广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现象,提出以线下互动教学为主、线上课堂为辅的综合教学模式,以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我们教学团队在系统梳理“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各章节教学内容相关的思政案例,并以多样化的形式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这些举措的实施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培育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传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6.
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相结合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石油工程岩石力学”是石油工程类专业核心课程,蕴含着深厚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深入认识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剖析该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现状,创新该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探索“石油工程岩石力学”课程德育和智育深度交叉融合的新教学模式,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石油人才,为相关理工科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建立石油地质类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模式,是顺应工科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变革的要求。“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石油地质类工科专业课程,专业概念抽象、知识体系庞大,需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建设思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三个方面探讨了“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MOOC建设流程,认为课程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施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为提升石油地质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石油地质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依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着重探讨了讲授方式、教学手段、习题训练以及答疑方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的内容,并且针对每一部分内容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9.
庞洋 《科教导刊》2022,(13):20-22+80
高校教育教学中应当着力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在具体落实中,需要明确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背景,根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政治方向的一致性问题、育人方向的一致性问题、建设步调的一致性问题,以及课程思政中思政元素挖掘难与融入难的问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合力有效发挥的问题,从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重心在院部、成效在学生这五个要点出发构建协同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对课程建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根本,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是课程建设的永恒主题。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对研究性教学的特征和模式的分析入手,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地质学"课程开展的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在"石油地质学"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了三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即课堂讲授中的研究性教学、学生自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实践环节。这种研究性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李涛  李静  张国凤 《教书育人》2023,(3):103-106
“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模式,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基础课程,要从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大纲制定、课程思政融入点建设、教学方法实施、学生成绩评价与反馈机制等五大环节,构建“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课程思政改革有效落实于育人课堂之中。  相似文献   

13.
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针对“工程化学”的课程特点,探讨了其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实施方法。通过热点新闻分享、线下线上课堂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保教育、根植绿色理念等方式,不仅可将课程思政融于专业教学,改善以往枯燥的授课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意见,各高校身体力行,不断助推“课程思政”改革工作。基于中国知网筛选出来的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所覆盖的“课程思政”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分析,对该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将其涉及的思政元素进行汇总,提炼出有特色有成效的做法,进而凝练出体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实践,以期形成具有参考性、推广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梁芬芬  尹琳娜 《大学教育》2023,(19):100-104
在新工科背景下,要培养高素质、多技能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在工科课程中融入艺术和美育教学非常重要。课程思政可以很好地将二者结合。文章以包装材料学课为例,通过建立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体系,结合“材料+艺术”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掘思政元素,有效地进行了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和实现梦想的地方.党的教育方针中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而课程开展质量也直接影响到知识和价值的传递引领过程.现代化人才不仅需要充足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具备思想素养和道德品质.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成为迫在眉睫的实践需求,但目前许多高校仍存在着思政课程缺乏特色和专业载体、专业课程等育人功能重视不足或发掘不够等问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力、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是高校思政育人最优化的必要选择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适应21世纪核工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本文立足南华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分析了"构造地质学"课程突出核特色的必要性,并对该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的改革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增加铀矿成矿构造等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特色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在课程考核中提高实验课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等设想。  相似文献   

19.
在高校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背景下,工程认证专业的课程教学以OBE理念开展的同时,如何融入课程思政是专业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以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探讨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如何依据“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自身特点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构建知识、能力和课程思政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形成三者相互融合的内容体系。该课程的课程思政一体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为环境工程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作为限选课程加入到我校本科地质专业四年级学生选修课程范围,如何在煤炭特色院校保证该课程教学质量是一个现实的难题。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述建构主义知识观、认识论、教学观,探讨煤炭院校专业知识背景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教改原则、教学改革具体方案,阐明建构主义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是对新形势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教学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