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Yang Y  Du X  Pan Q  Xia W  Yao K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3):151-15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 按近视屈光度数 - 1 5 0~ - 6 0 0D、- 6 12~ - 12 0 0D和 - 12 12~ - 2 5 0 0D将716例 (12 85只眼 )近视患者分为A、B和C 3个组行LASIK ,术后平均随访时间 2 6 7个月 ,对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术后 2年 ,屈光度数 <± 1 0 0D者A组为 93 4 % ,B组为 86 7% ,C组为 6 5 5 % ;屈光度数 <± 0 5 0D者A组为 84 4 % ,B组为 79 7% ,C组为 4 2 1%。裸眼视力≥ 0 5者A组为99 6 % ,B组为 93 8% ,C组为 6 2 6 % ;裸眼视力≥ 1 0者A组为 90 4 % ,B组为 6 8 6 % ,C组为 2 7 2 %。39只眼因屈光度数回退或欠矫 ,2只眼因角膜上皮植入再次行LASIK。结论 LASIK可有效治疗轻度至超高度近视 ,手术安全、预测性好 ,远期随访 2年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正近视的远期效果。方法按近视屈光度-0.50D~-6.00D、-6.25D~-10.00D和-10.25D~-15.00D将205例(408眼)近视分为A,B,C3组进行LASIK矫治、术后随访时间4 a。结果 408眼术后3个月时,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A组占98.32%,B组95.72%,C组90.41%。到手术后4 a时,达到或超过最佳矫正视力者,A组有93.35%,B组有81.52%,C组只有47.27%。3个月时出现欠矫与回退者,A组占2.53%,B组占2.47%,C组占2.08%;术后4 a时,出现欠矫与回退者,A组占7.58%,B组为30.25%,C组高达52.08%。角膜表面屈率随时间的延长,A组只有轻微的增加,而B组和C组随屈光度的增高,屈率增加更加明显。手术后4 a内,本组有l眼外伤后角膜瓣移位,1眼术后视网脱离。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远期效果安全有效,但随近视屈光度的增高,回退率明显增加,故对于高度近视,要术前仔细检查,慎重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活体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学的变化。方法 对92例(176眼)接受LASIK矫治了-2.40~-25.00D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用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中央区皮细胞,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又对其中29例(54眼)术前接触镜配戴者单独立组分析。结果 LASIK治疗殂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内皮细胞密度与角膜切削深度无显  相似文献   

4.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扩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角膜扩张是近年才认识的LASIK术后的一种并发症,其发生率不高,但可导致患视力严重损害,且不可逆转。本对其发病机制、组织病理学、临床特征和治疗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新技术 ,其疗效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获得广泛认可[1 ,2 ] ,但该手术的潜在危险性 ,尤其是其光毒作用对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尚需深入研究。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8年 7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2 52 3例 (2 90 8只眼 ) ,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7年 1 0月至 1 998年 5月在我院门诊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 92例 (1 76只眼 ) ,男…  相似文献   

6.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68,自引:5,他引:63  
Lian J  Zhou D  Ye W  Wang K 《中华眼科杂志》1998,34(4):287-29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在治疗近视眼中的作用。方法 将678例(928只眼)近视眼患者(-2.00 ̄-20.00D)分为3组:I组为-2.00 ̄-6.00D、Ⅱ组为-6.10 ̄-10.00D及Ⅲ组为-10.10 ̄-20.00D,均采用LASIK进行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年(6 ̄18个月),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I组:术后1年时平均残余屈光度为-0.24±0.50D,屈光度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近视远期疗效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治疗近视 4~ 5年后的疗效。方法 对 44 9例 (889眼 )屈光度分布在 -0 75D~ -2 1 0 0D的近视及 -0 5 0D~ 5 5 0D的近视散光患者进行了 4~ 5年的LASIK术后跟踪观察。结果 术后 4年时 ,93 5 %的屈光度在± 1 0 0D之间 ,92 2 %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 ,其中 89 2 %达 1 0。欠矫 68眼 ,欠矫率为 7 7%。术中术后少见严重影响视功能的并发症。结论 LASIK手术矫正近视及近视散光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LASIK术后并发症,探讨其处理方法。方法应用爱丽斯第七代准分子激光机对438例868眼做LASIK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并发症有角膜层间异物存留、眩光、屈光度欠矫或过矫、视疲劳及老视、沙漠综合征、复发性角膜上皮剥脱、高眼压症等。结论娴熟的手术技术及个性化的术中、术后治疗程序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随访LASIK后1月病人共137例(196眼),术后3月48例(70眼)。采用随机扫描式消融角膜基质。术后用0.3%氟嗪酸,0.1%FML滴眼10天。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1月角膜表面规则系数、角膜表面非对称系数明显大于术前,术后3月无明显改善。术后1月切削形态中平滑型占89.8%,其他形态占10.2%。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步变规则。术后切削中心平均偏心0.67±0.48mm(0~2.24mm),偏心距离在1mm以内对最佳矫正视力影响不大,偏心方向以鼻侧居多。结论:LASIK手术由于保持了角膜上皮层及前弹力层,术后角膜及切削形态较规则,但仍然存在偏心切削的问题。角膜地形图为临床评估LASIK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作为一种新型屈光矫正手术已在国内广泛开展,其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通过对我院1012例(2007眼)实施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良好的护理对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至关重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香琼  李婧  易村犍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0):1986-1988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接受LASIK治疗近视术后≥8a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术前屈光度数分3组:A组-1.00~-6.00D者92眼,B组-6.25~-10.00D者68眼,C组≥-10.00D者27眼。结果:术后≥8a三组裸眼视力≥1.0者依次为73.9%,52.9%,22.2%,平均屈光度数分别为-0.21±0.06,-0.54±0.12,-2.33±0.36D。术后≥8a屈光度在±1.00D范围内占83.4%,±0.50D范围内占59.4%,A组与B,C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a屈光度与术后1a比较,屈光度回退≥1.00D占9.09%。结论:LASIK治疗近视手术安全有效、预测性好,远期疗效稳定;特别是对于低中度近视眼患者可获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蓉  张莉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5):1061-1062
目的:探讨大龄近视伴调节力下降患者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手术设计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屈光不正伴老视的患者32例63眼中27例53眼行单眼LASIK主视眼按最佳矫正远视力完全矫正,非主视眼近视欠矫-0.5~-2.00D,5例10眼双眼远视力全部矫正。观察术后3mo视力。结果:术后3mo,27例53眼远视力主视眼1.0~1.2,非主视眼0.3~0.6;近视力主视眼0.6,非主视眼1.0。5例10眼双眼远视力完全矫正。结论:LASIK矫正大龄调节力下降患者,在设计手术方案时需按患者要求、年龄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制瓣LASIK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原因。方法:对99例198眼采用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LASIK术。使用FemtoLDV达芬奇飞秒激光作上方带蒂角膜瓣。激光参数:脉冲频率1MHz,预定制角膜瓣厚度110μm,角膜瓣直径8.5~9.0mm。日本TOMEYSP100超声波角膜测厚仪,实际测量厚度为95~103(平均98.00)μm。结果:发现haze10例19眼,haze多发在光学区中央,直径约3.0~4.5mm,小部分在鼻侧。患者术后1,14d;1,3,6mo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82±0.24,0.94±0.16,0.98±0.17,1.0±0.26,0.97±0.13。而患者发生haze后的术后14d;1,3,6mo之间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98±0.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飞秒激光制作的薄角膜瓣与haze的发生有关,轻度的haze对患者术后的裸眼视力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崔敏  周奇志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1):2287-2289
目的:探讨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10/12在重庆爱尔眼科医院行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32例58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飞秒激光LASIK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近视-6.0~-10.0DS,散光≤-2.0DC)28例56眼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mo,比较两组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数,总高阶像差(high order aberrations,HOA),球差和彗差。结果:术后6mo,所有患者UCVA均≥0.8,其中UCVA≥1.0者波前组91.4%,对照组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UCVA≥1.2者波前组60.3%,对照组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9);UCVA≥1.5者波前组17.2%,对照组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7)。波前组的彗差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两组UCVA,等效球镜度,总HOA和球差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波前像差引导的飞秒激光LASIK手术与常规飞秒激光LASIK手术相比,虽然可以降低术后彗差的产生,但在提高术后UCVA,矫正高度近视度数,降低术后HOA和球差方面没有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与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对49例98眼LASIK术后发生屈光回退的患者行二次矫正手术。所有患者分成A、B组,A组24例48眼行LASIK手术,B组25例50眼行LASEK手术,术后1wk;1mo;1a,随访检查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二次手术后1 wk A、B组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 mo 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a A、B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屈光度、平均角膜曲率、总高阶像差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出现1例角膜上皮增生,LASEK组出现1例2级haze。结论:采用LASIK或LASEK矫正LASIK术后屈光回退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大龄近视患者LASIK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岩  夏丽坤  于杰  柴广睿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0):2022-2024
目的:探讨大龄近视患者LASIK特点及采用Monovision矫正方法设计的LASIK术后疗效。

方法:对104例186眼大龄近视患者(年龄≥40岁)采用Monovision矫正方法设计并进行LASIK手术,并对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手术疗效等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术后1mo,所有术眼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P<0.01),达到1.0的百分率分别为非主导眼83.7%(87/104),主导眼91.5%(75/82); 术后裸眼视力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比较,非主导眼差异不显著(P>0.05),而主导眼提高明显(P<0.01); 术后屈光度非主导眼为-0.70±0.12D,与术前欠矫设计量基本一致(P>0.05),主导眼为-0.04±0.28D,两组差异显著(P<0.01); 患者对远视力满意度100%、近视力满意度82.7%。

结论:大龄近视患者行LASIK治疗以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为主,大屈光参差(>2.50D)患者占比例较高; 采用Monovision矫正方法设计的LASIK术对改善大龄患者术后视近功能、缓解视疲劳以及提高其视觉满意度是切实有效的,将这一临床经验用于个体化手术方案的设计可以使其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mtomilleusis,LASIK)是一种矫正患者异常屈光状态的手术方式,它运用准分子激光对表层屈光介质进行精准切削,从而改变角膜的屈光度,使患眼恢复至正视状态,由于其安全性、稳定性好,术后效果肯定,近年来已在广大近视人群中大量推行。调节性集合比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AC/A)是一项反映视功能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该项指标在LASIK术后的变化进行观察研究。我们就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制瓣与角膜板层刀制瓣的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变化的差异,探讨不同制瓣方式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近视患者106例212眼。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飞秒组(后面简称FS组)与板层刀组(后面简称SBK组)。 FS ( LASIK with femtosecond laser )组接受飞秒制瓣的 LASIK 手术,共56例112眼;SBK ( LASIK with mechanical microkeratome )组接受板层刀制瓣的LASIK手术,共50例100眼。于术前及术后1wk,3mo行对比敏感度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及其差异。结果:FS组及SBK组术后1 wk明视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3 mo两组明视力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间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wk FS组及SBK组暗视力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SBK组较FS组下降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3 mo SBK组暗视力下高空间频率(14.2c/d)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以外,其余各空间频率两组暗视力下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术后1wk两组眩光下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有统计学差异(均 P<0.05),SBK组较FS组下降更为显著,有统计学差异(均 P<0.05)。术后3mo除SBK组眩光下高空间频率(14.2c/d)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显著下降以外,其余各空间频率两组眩光下对比敏感度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飞秒制瓣的LASIK手术与角膜刀制瓣的LASIK手术相比,能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在Epi-lasik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方法:观察在本院行Epi-lasik手术的患者112眼,所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 A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58眼,B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54眼,两组分别在Epi-lasik术后,立即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眼药水,并观察患者术后刺激症状、术后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术后视力及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时间、haze等情况,随访6~12mo。

结果:A组的角膜上皮瓣生长情况要好于B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检查,A组有45眼(77.6%)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组有32眼(59.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的时间上,A组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1wk以内达到,而B组的患者多在术后2wk以后达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对术后haze的影响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Epi-lasik手术中应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可以减轻角膜上皮瓣的水肿,缩短术后视力恢复的时间,改善干眼症状,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术后波前像差的变化。

方法:选择在我院近视眼激光治疗中心进行LASIK的患者40例80眼,在术前通过Zyoptix波前像差仪对患者进行波前像差的测量。随机分两组,其中20例40眼接受常规LASIK(对照组),20例40眼接受角膜地形图引导个性化LASIK(computer assisted corneal topography guide optimized refractive keratectomy,ORK-CAT组), 分别于术后1,3,6mo对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数和波前像差检查,从而观察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

结果:术后早期两组间屈光度数均呈轻微过矫状态。术后1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mo时两组之间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P >0.05),术后两组屈光度数均有轻度的回退,ORK-CAT组比对照组回退少。两组术后高阶像差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RK-CAT组和对照组高阶像差比较,术后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地形图引导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