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 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12月采用PVP治疗骨质疏松症压缩骨折患者38例(46个椎体),男17例,女21例;年龄55-76岁,平均65岁。观察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采用WHO标准,椎体成形术后1-3d压缩病椎部位疼痛消失28例,疼痛明显缓解9例,1例出现腹壁皮肤辣痛,双下肢麻木现象,后经椎管后路减压,手术后症状消失。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创伤小,见效快,手术操作简单,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外侧入路在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的特点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OVCFs患者(共85个椎体)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单侧椎弓根外侧入路行PVP术。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5.7(3~31)d。术中观察穿刺针针尖达到椎体中线的比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骨水泥向椎体外渗漏率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比较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随访时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后凸角的改善率。结果 60例(85个椎体)均经单侧椎弓根外入路完成PVP操作。手术时间31~52 min,术中出血0~5 ml,骨水泥灌注量2.0~4.5 ml。骨水泥在椎体内分布对称,无穿刺并发症。5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5.9%。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个月。VAS评分术前平均为8.17±0.52,术后1 d平均为3.72±0.35,术后12月平均为2.21±0.25,三者比较,术前与术后1 d、术后12月时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均得到了明显改善;术前、术后1 d及术后12月时Cobb角分别为9.50°±3.19°、9.41°±3.08°、9.45°±2.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高度无明显塌陷。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单侧椎弓根外穿刺入路行PVP术治疗胸腰椎OVCFs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6月,60例(71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或(和)CT引导下,双侧双平面或单侧经椎弓根向病椎内穿针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骨水泥的分布和渗漏情况,采用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进行手术疗效比较,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71节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36节椎体行双侧双平面经椎弓根入路、35节行单侧经椎弓根人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1周、1年时,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双侧双平面组与单侧组比较,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年时,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早期VAS评分的改善在双侧双平面组优于单侧组;并发症发生率、ODI指数、中远期VAS评分两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伟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入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入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入路组(P〈0.05)。结论单侧及双侧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和传统双侧椎弓根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将76例OVCF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侧经横突椎弓根入路组(单侧组,38例)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组(双侧组,38例)。记录两组透视次数、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手术时间,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比、Cobb角。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透视次数单侧组均优于双侧组(P 0.001)。术后1 d VAS评分、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obb角单侧组低于双侧组(P 0.05)。结论单侧和双侧入路穿刺技术治疗OVCF疗效相同,单侧穿刺手术时间短、辐射少、后凸纠正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2月~2011年2月我院56例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的女性骨质疏松性单个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单侧椎弓根t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30例,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2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X线照射次数及术后VAS评分。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25±6)min显著少于双侧组(45±5)rain(t=-13.426,P=0.011)。单侧组骨水泥渗漏率10.0%(3/30),与双侧组3.8%(1/26)无显著差异(X^2=0.138,P=0.710)。单侧组术中X线曝光(10.5±2.5)次,显著少于双侧组(19.4±3.0)次(t=-12.110,P=0.000)。2组术后24h、术后6、12个月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侧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单侧穿刺方法手术时间短,X线暴露次数少;双侧入路穿刺方法手术操作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92例OVCF患者采用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PVP治疗.记录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手术前后疼痛VAS评分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 手术时间16~29(20.32±3.41)min,骨水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38例(47椎)应用PKP治疗,包括单球囊单侧椎弓根入路组(21例26椎)和单球囊双侧椎弓根入路组(17例21椎).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2~16个月,平均13.6个月.患者疼痛缓解明显,两组VAS评分、椎体Cobb角度、椎体前缘高度的恢复情况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单侧及双侧人路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人路组手术时间、X线照射时间及骨水泥用量均显著大于单侧人路组(P<0.05).结论 单侧及双侧人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效果相似,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放射暴露少、骨水泥用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或双侧椎弓根入路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 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11月行PKP治疗的134例(167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单侧椎弓根旁入路组共96例118椎,男32例,女64例;年龄55~82岁,平均年龄67岁.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8例49椎,男13例,女25例;年龄57~78岁,平均年龄66.7岁.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及椎体平均高度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平均手术时间(40±15) min,双侧组平均手术时间(63±24)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6.7±2.7) mL,双侧组平均每椎体注射骨水泥(7.2±2.1)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8.47%,双侧组为1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单侧椎弓根旁入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经椎弓根入路PKP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比较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ilator-kyphoplasty,DKP)与Kyphon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alloon-kyphoplasty,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3月,对23例(26椎)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DKP,对29例(29椎)行BKP.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观察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以及手术前后病椎高度和Cobb角的改变,评价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 bility index,ODI).结果 所有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全部获得随访,DKP组随访5~18个月,平均9.2个月;BKP组随访6~20个月,平均10.3个月.两组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疼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DKP组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和矫正Cobb角方面明显优于BKP组(P<0.01).DKP组有1例(1椎)出现椎体旁少最渗漏(3.8%);BKP组有5例(5椎)出现骨水泥渗漏(17.2%).结论 DKP和BKP均可有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DKP在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及矫正Cobb角上明显优于BKP.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中复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过程中椎体复位程度对疗效的影响。方法: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6月,对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的37例(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男12例,女25例;年龄48~87岁,平均(72.4±12.7)岁。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进行VAS评分评估疼痛缓解情况,通过侧位X线片评估骨折椎体压缩及复位程度、椎体后凸角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5.8±9.6)个月(12~47个月)。术前患者VAS评分为(8.4±1.6)分,术后第2日VAS评分为(2.1±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1.6±0.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情况:术前椎体前缘和中央压缩程度分别为(72.0±10.6)%、(68.0±15.6)%,术后椎体前缘和中央压缩程度为(76.0±8.6)%、(73.0±6.1)%,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即使X线显示骨折椎体未获得满意的复位,疼痛症状仍然缓解满意,骨折复位程度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Ⅰ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8年6月一期前后联合手术复位、减压和内固定治疗76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76例患者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按Frankel分级,均有1~2个级别恢复,术前A级10例,B级24例,C级31例,D级11例;术后A级4例,B级8例,C级27例,D级24例,E级13例。植骨均在6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本组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选择I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可完全恢复颈椎序列,椎管前后方压迫得到彻底解除,损伤节段术后获得即刻稳定,能够获得较好的脊髓功能恢复和骨性融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2000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和传统脊柱前路手术治疗的4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胸腔镜辅助组23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9~76岁,平均41.4岁。传统手术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0~74岁,平均39.3岁。两组患者均行伤椎椎管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前路内固定术。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6~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伤椎椎管侵占率的下降值、Cobb角矫正度、Cobb角丢失度、ASIA评分改善情况的差异。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椎管侵占率的下降值、Cobb角的矫正度、Cobb角的丢失度、ASIA评分改善级数传统手术组分别为:(150.0±19.4)min、(970.0±72.0)ml、(35.5±6.4)%、(25.1±4.8)°、(1.0±0.7)°、(1.8±0.9)级;胸腔镜辅助组分别为(170.0±20.8)min、(650.0±65.4)ml、(33.2±8.0)%、(23.6±5.4)°、(1.1±0.8)°、(2.0±1.1)级。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术后伤椎椎管侵占率的下降值、Cobb角的矫正度、Cobb角的丢失度、ASIA评分改善级数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融合率均为100%。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与传统脊柱前路手术相比,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创伤小,疗效相似,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0月60例无神经症状无须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椎旁肌间隙入路19例(A组);传统后正中入路41例(B组)。比较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分及椎体高度矫正率等各项临床指标。 结果 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VAS疼痛评分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体高度矫正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方式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显露方式比较,具有术者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体位复位辅助下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新鲜单节段胸腰椎椎体骨折患者,男28例,女9例;年龄24~79岁,平均48岁。通过体位复位及Sky扩张器撑开复位后,经双侧椎弓根穿刺充填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CPC)。根据Denis胸腰椎骨折的分型:压缩性骨折,B型27例,C型3例,D型5例;爆裂性骨折2例,均为B型。利用体位复位,经皮穿刺,Sky椎体成形器扩张椎体,注入可降解的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根据术前和术后侧位X线片测量椎体高度、后凸畸形角度,并计算椎体高度丢失率和后凸畸形矫正率,记录分析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椎形态变化。结果:术后随访9~24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伤椎处疼痛均显著缓解,VAS评分改变从术前平均(7.6±2.5)分降至术后平均(1.8±1.5)分,椎体前壁高度和中间高度明显恢复,后凸畸形得到矫正。随访期间疗效满意,伤椎高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采用体位复位辅助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椎体骨折,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7.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应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6月,治疗椎体后壁完整的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5例(48椎),男2例,女33例;年龄64~86岁,平均74.2岁.患椎压缩程度为75.8%~80.1%,平均77.0%.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穿刺进针,建立工作通道后放入可扩张球囊,行"扩张-放松-再扩张"渐进式复位,扩张压力不超过150 psi(1 psi=6.89 kPa).复位基本满意或球囊达椎体皮质时停止扩张,取出球囊,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将可显影骨水泥低压注入椎体.结果 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平均高度分别由术前(0.8±0.1)cm、(0.8±0.2)cm和(2.1±0.8)cm增至术后第3天(1.2±0.3)cm、(1.3±0.2)cm和(2.3±1.0)cm,手术前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矢状面Cobb角由术前28.2°±5.2°矫正至术后19.1°±4.9°.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7.4±1.7)分(5.5~9.4分)降至术后第3天(1.8±1.1)分(0~3.0分).SF-36健康调查评分由术前(33.2±7.1)分提高至术后第3天(42.7±7.9)分.结论 通过改进穿刺复位方法及控制球囊扩张压力,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CBM,CNKI自1966年至2014年12月发表的掌背侧不同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的所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取资料,对能进行合并分析的研究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6篇随机对照试验,2篇回顾性队列研究,分为掌侧组、背侧组,掌侧组187例,背侧组2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背侧组比较掌侧组在腕关节功能恢复[SMD=0.74,95%CI(0.47,1.01),P0.000 01],Gartland-Werley评分[SMD=-1.39,95%CI(-2.24,-0.53),P=0.001],术后神经损伤[OR=3.67,95%CI(1.37,9.84),P=0.01],术后腕关节疼痛[OR=0.32,95%CI(0.13,0.74),P=0.008]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术后DASH评分[SMD=-0.36,95%CI(-0.97,0.26),P=0.25],术后影像学结果评估[SMD=-0.18,95%CI(-0.53,0.16),P=0.3],术后握力[SMD=0.71,95%CI(-0.12,1.54),P=0.09],术后肌腱损伤[OR=0.31,95%CI(0.10,0.98),P=0.05],术后腕管综合征[OR=0.96,95%CI(0.63,1.48),P=0.87]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比较掌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具有优势,但术后远期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多节段非连续性脊柱骨折(MNSF)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由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击等暴力因素造成[1]。暴力直接造成的第一处骨折为原发伤,此处骨折往往严重,力继续向上下传导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停留在另一椎体,造成相邻或间隔的继发脊柱骨折;原发损伤多为爆裂骨折并常伴有脱位,继发损伤部位常无神经损伤或损伤症状被原发损伤造成的神经  相似文献   

20.
Vertebroplasty (VP) and kyphoplasty (KP) have been proven equally effective in providing pain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VCF). Both have been reported to have multiple complications which, though rare, are potentially devastating. This literature review focuses on comparing 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types of complication of VP and KP. Local cement leakage and pulmonary cement embolism have been reported more commonly after VP than KP. It is questionable whether the relative risk of developing an adjacent level new fracture after VP is greater than after K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new VCF and each of these procedures has also not been clearly established.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complications are clinically silent, their potential risks, which include a fatal outcome, should always be kept in mind by the practition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