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儒家礼乐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段红伟 《中州学刊》2005,(5):144-146
儒学与礼乐文化存在着天然联系,"礼之用,和为贵"是儒家文化的价值定位,"致中和"是儒家和谐思想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及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力图保持事物原有的无限多样性,亦即"和"的理想."和"是对多样性的一种追求,是处理多样性之关系的一种方式.儒家礼乐文化明显地渗透着以"和"为上、以"和"为贵的理想.  相似文献   

2.
渊源于初民宗教生活的上古礼乐文化是儒学的摇篮。孔子开创先秦原始儒学,其意义不仅在于集上古以来礼乐文化传统之大成,而且更主要的在于其依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这传统以人文主义精神特质,从而为儒学及以之为核心的中国思想文化确定了基本生命路向。  相似文献   

3.
梁鲲 《晋阳学刊》2011,(5):138-139
国外的(后)现代文化研究大致沿着两条干道前进:一条为针对特定文化类型就其本身发展过程、成份与性状展开分析,并试图得出客观结论来,这种研究延续了实证主义的手法;另一条则是将目光投向特定文化周边,在其功能、涵义及与有关人事物的关系中挖掘潜在的意义,进而在意义生成过程的探讨中增加人们对过去与当下、此地与彼地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礼乐文化背景下的礼乐哲学体系,成型于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家们在三代礼乐基础上的理论诠释与重构。概言之,一切以礼乐为研究立场或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想,我们都可称之为礼乐哲学。它是中国哲学的精髓所在,生存智慧、人文理性为其基本性质。礼乐哲学的体系建构包括了礼乐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道德哲学、伦理美学等诸多方面,而“中和”是其核心概念,贯穿于整个礼乐哲学体系之中。礼乐哲学的发展与演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在研究范式上,“点、线、面”的相互交叉与融合是其基本特点。“三礼”及《诗经》《论语》等则是展开礼乐哲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性文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论上提出并回答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认识礼乐文化的价值和重建礼乐文化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唐君毅先生有关中国人文精神及其礼乐文化观的理论结构,深入阐发了“人文风俗美”特别是“艺术美”的理论观念,认为社会生活的礼制与礼仪,其实正是艺术美的原典;礼不只是僵化桎梏的阶级压迫工具,而更是美和艺术;礼不但是世俗空间的架构者,也是神圣空间的体现者。礼乐一体,可通之于人文、宗教、艺术,共成一美感的世界。在现代社会重建礼乐文化,尤须在反世俗化、反形式化方面著力。  相似文献   

6.
自汉代以来 ,“礼坏乐崩”一直作为对春秋战国的经典描述 ,事实上 ,就春秋时期而言 ,西周传统的礼乐虽然在不断遭到破坏 ,一些原来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乐规定被改造或僭越 ,但同时西周礼乐的社会功能并没有随周王室的衰落而减弱 ,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受到更普遍的重视和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传统与时代、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孟庆耘 《理论界》2005,(7):143-144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不可缺一的,但有所偏重是每一思想文化的特色,正如中国文化的传统——儒家与道家,两千多年以来满足了中国人不同的愿望和需求,儒家与道家思想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两翼,儒家的礼教和社会等级思想与道家的返归自然,不为世俗所累的追求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主体。佛教作为外来文化,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礼乐文化为参照系 ,探讨了秦朝治道的思想源流及其变迁 ,得出 :“秦治道从来就没有形成礼乐教化的传统”,“治道的格局依然是‘以刑法为主 ,列儒术为诸子之一’”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古代礼乐教化的历史考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传说中的五帝之乐是可信的,而夏商周三代实施礼乐教化则是信史。西周时代的礼乐教化是政治、道德、艺术、审美的综合形态,既是社会制度,又是道德规范,还是教育的重要科目。礼乐教化至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但崩坏的是政治制度层面,礼乐则成为纯文化而流传千古。礼乐文化与儒学存在着天然联系,礼乐文化的原创性教育实践和综合艺术教育,因儒学的阐释而得到弘扬。儒学艺术精神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人文化成”的人文精神;二是“激情导欲”的理性精神;三是阳刚之美的人格精神;四是“美善相乐”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它包含着一些至今仍然适用的优秀元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具有深厚的礼乐文化内涵。在当今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中西文化相互撞击的时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建礼乐文化,就显得尤为必要也特别重要。保护传统节日,使其上升为国家制度层面,这也是重建礼乐文化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1.
张晓虎 《兰州学刊》2012,(10):57-61
我国改革的渐近性、过渡性特征与我国礼乐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行动思维有密切关系。若说西方抽象本体论的思维是企图在事物现象后面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那么礼乐传统则是把一切都融进象征性的身体行为过程。礼乐文化有强烈的"小传统"性质,在作为国家体制的"礼崩乐坏"之际,"礼失求诸野"乡土社会却保留了较完整形态。它在农村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社会资源作用。当今,我国正在走向法治之路,但是礼俗不是与之完全对立的,礼治与法治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可以实现统一。关键是进行积极的改造与转化。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所凸现出来的重要价值,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整体框架下来实现,其繁荣发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上,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自身的关系,这就要求立足在当下中国发展的语境中,确立省思审视的整体思维、建构的系统思维与有机融合的实践思维,才能够坚持在研究中以现代性批判为基础,并在实践层面明确传统文化繁荣发展的核心领域与领域目标,从而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羊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保国 《中州学刊》2006,(3):196-199
借鉴新的类分方法,中国传统文化属于羊文化。从字源学上考察,传统中国人的饮食风尚、审美追求、宗教信仰、道德标准、礼仪法则都与“羊”关系密切,而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体现了羊性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羊性特征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传统生育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殖崇拜是传统生育文化的源头。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生殖崇拜文化逐步向传统生育文化发展 ,进入封建社会之后 ,便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早婚早育、高出生、重生男、轻生女的“早、多、男”的生育价值体系。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对传统生育文化应当批判的继承 ,不应一概否定。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型大体经历了两大阶段 ,一是转型的萌动期 ,这个时期从中国近代开始到 1949年新中国建立 ;二是转型的进行期 ,这个时期从 1949年至今。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观念生育文化层面的 ,有科技生育文化层面的 ,也有处延生育文化层面的 ,对诸多不同程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应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儒家礼乐文化,为后代开创了一条具有典范意义的文治之道,历代统治者莫不以此为楷模,每朝每代几乎都有振兴礼乐的建设活动.赵宋对礼乐文化建设的重视,在历代王朝中显得尤为突出,其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建设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主要体现为教育的发达与理学的建构.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为当代文化建设提供借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气象氤氲,有四大基本特征,即:从经济形态上看,它是农业文化;从社会形态上看,它是封建社会的文化;从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看,它的主体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文化;从思想文化流派在历史上的地位看,它的正统是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郭店楚简儒家著作中有关礼乐文化的论述作了疏理和阐释,并与先秦其它儒家著作进行比较,以揭示这些思想观点的价值和意义。全文主要从礼乐的产生、礼乐制度的发生过程、礼乐文化的基本特征、礼乐的教化功能、礼乐与仁德、刑法的关系、礼与乐的关系等几个面来阐述的。  相似文献   

18.
汉画是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及其榜题等的合称。汉画中可见大量远古圣王的画像,直观形象地呈示了政治从自然向艺术转渡的过程,凸显了艺术审美跟政治有机混融的特征。在尚文的礼乐格局中,礼和乐是一对并举的概念,礼与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互证互释的关系。礼乐题材汉画在东汉后期名教深陷危机而仍然广受尊崇,其原因不能说不与它所歌颂与捍卫的礼乐政治的超越性和理想性特质有关。诗意浓郁的艺术之美对于孕育富有美感的国风有着深刻影响,其吉光片羽之于传统政治的崇高声誉,必将激励着华夏子孙沿着富有自己特色的治国之路开拓前进。  相似文献   

19.
路遇 《东岳论丛》2002,23(2):5-12
生殖崇拜是传统生育文化的源头.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生殖崇拜文化逐步向传统生育文化发展,进入封建社会之后,便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传统生育文化.传统生育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早婚早育、高出生、重生男、轻生女的"早、多、男"的生育价值体系.中国传统生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厚重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对传统生育文化应当批判的继承,不应一概否定.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型大体经历了两大阶段,一是转型的萌动期,这个时期从中国近代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二是转型的进行期,这个时期从1949年至今.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有观念生育文化层面的,有科技生育文化层面的,也有处延生育文化层面的,对诸多不同程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应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天”“人”关系的思想,其实质在于人类应该如何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深刻理解并系统梳理、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关系的丰富论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