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患者服用益气消积膏后症状变化。[方法]选择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提示免疫功能下降的患者,观察患者服药后症状及kps评分变化。[结果]服药后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2.54%,kps评分改善的总有效率为71.43%。[结论]益气消积膏对改善晚期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症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温脾补肾法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调节的疗效。方法:选取明确诊断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温脾补肾中药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和检测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T淋巴细胞亚群、药物安全性指标。结果:对照组有效率及临床受益率为31.1%和71.1%,治疗组分别为54.2%和85.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在改善临床症状评分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中药运用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温脾补肾法具有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少的综合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调节而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健脾益肾方对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临床分期为Ⅲ、Ⅳ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一线化疗方案及常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自拟健脾益肾方,2周期后比较两组症状、KPS评分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患者症状积分和KP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化疗后,对照组T细胞亚群较治疗前下降,呈抑制状态;治疗组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脾益肾方配合化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调节化疗后机体的免疫功能;其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其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并发的抑郁症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尽管手术、放疗、化疗以及生物干预等对肿瘤的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但肿瘤患者的心理问题尚未引起人们足够重视。国内外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患者并发抑郁症的比例较高,它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与预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现把恶性肿瘤并发抑郁症的中医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QRS波群低电压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首次入院确诊的1324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电图出现QRS波群低电压改变的现象进行分析。结果:1324例恶性肿瘤患者中110例(8.31%)化疗后出现QRS波群低电压改变,其中肢体导联低电压40例(36.36%),左胸导联低电压53例(48.18%),胸导联低电压11例(10%),肢低导联低电压+左胸导联低电压6例(5.45%)。老年组患者QRS波群低电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 0.05)。结论:恶性肿瘤化疗后检出的心电图QRS波群低电压患者应及时分析低电压原因,尽早预防和治疗。老年患者化疗后更易检出QRS波群低电压,更应关注心脏情况变化。  相似文献   

6.
针刺对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元建国  周呜生 《针刺研究》1993,18(3):174-177
本研究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51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T 细胞及其亚群进行了针刺前后的观察。实验设计了三个组:恶性肿瘤患者的针刺组和对照组,及正常人对照组。以 OKT_3、OKT_4,OKT_8及OKT_4/OKT_8为观察指标。结果表明,针刺治疗能够提高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 T 细胞及其亚群的百分率,尤以 OKT_4~+细胞受针刺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与血清 SIL-2 R的变化。方法 :采取 SAP和双抗体夹心 ELISA法分别检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 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 s IL-2 R水平。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s IL-2 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T淋巴亚群中 CD3,CD4明显下降 ,CD8增高 ,CD4/CD8比值下降。结论 :肿瘤患者免疫抑制状态可能与高水平 s IL -2 R及T淋巴亚群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以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艾灸疗法对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白细胞数量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将恶性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86例,随机分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艾条温和灸治疗组(治疗组)、西药口服组(对照组),分别进行对照治疗,以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外周血白细胞数量、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含量的变化为指标进行实验观察。结果: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艾条温和灸较升白药口服有明显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的作用;前者能提高肿瘤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含量、使CD4^+/CD8^+比值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能明显改善全身虚损症状。结论: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艾条温和灸能有效升高白细胞,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淋巴瘤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患者的症状特征及中医证候特点。方法采用肿瘤常见症状及中医症状调查量表(MDASI-TCM),对40例处于单纯中医药治疗阶段的淋巴瘤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患者症状间的相关性,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患者的症状群。结果 40例淋巴瘤患者普遍存在多种症状,其中发生率最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口干(65.00%)、疲劳(62.50%)、睡眠不安(62.50%),症状得分最高的3个症状分别为疲劳(3.10±2.99)、出汗(2.80±2.98)、口干(2.30±2.58)。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提取出6个症状群,其中症状群1(苦恼、悲伤、口苦、手足心热、口腔溃疡)可辨证为阴虚内热、心肝火旺;症状群2(气短、出汗、怕冷)可辨证为气阴两虚、阴损及阳。结论淋巴瘤患者存在不同的多发症状及症状群,认识患者的症状、症状群有助于医者准确辨证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 a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衰住院率只占同期心血管病的20%,但病死率为40%。笔者对2009—2010年收治的96例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在常规强心、利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和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顾护胃气法为主的中药方剂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各因素的影响。方法:将7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比较2组患者卡氏评分、临床症状改善方面的差异性。结果:研究组在提高卡式评分、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顾护胃气法为主的中药方剂可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常见疾病,但也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可控、可治甚至可治愈的慢性疾病。目前,治疗恶性肿瘤有西医药、中医药(包括中西医结合)等医学手段。相对而言,西医药在根除或减少肿瘤病灶方面优势突出;而中医药在辅助西医药发挥增效与减毒作用,在改善中晚期肿瘤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稳定肿瘤病灶方面优势更加明显。为更好地让读者深入了解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理念、方法、特色、优势、用药特点以及医患共同关注的问题,邀请中医肿瘤界知名专家就"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特色与优势"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古医籍文献探讨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体质特点。方法:依据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症状、体征及预后等确定古医籍头颈部恶性肿瘤的纳入及排除文献标准,依据现代中医体质标准及古文献的描述确定中医体质,分别在头颈专科书、医案及综合性医书及外科类医书等近40余册古籍中筛查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文献。结果:查找到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医体质文献6篇。经分析,古文献中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多为气郁体质和气虚体质。结论:古医籍文献中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中医体质研究,对临床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益脾升白汤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低于4.0×109/L)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服用利血生20mg/次、鲨肝醇100mg/次,每日3次,口服;观察组服用益脾升白汤,每日1剂,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数量、主要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数量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0.05),且观察组患者白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有明显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脾升白汤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明显改善了临床症状、使白细胞数量升高,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前肺癌患者主要通过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进行治疗,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患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症状负担,肺癌患者症状多、负担重,在不同治疗阶段症状表现具有一定的差异。文章对目前国内外肺癌患者在手术治疗后、放射治疗期间、化学治疗期间、同步放化疗阶段、靶向及免疫治疗阶段中,产生的常见症状群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今后的对症用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4例恶性肿瘤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参芪加化疗组(治疗组)42例,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根据病种、病理类型的不同来制定。在实施化疗方案前5 d,给治疗组同步静脉滴注250 mL参芪扶正注射液,21 d为1疗程,1次/d;对照组单用化疗法,同时观察患者的情况以此作为对照。在化疗期间两组患者的其他抗癌药物均要停用。参照WHO制定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及体征采用评分法、生活质量状况变化采用卡氏评分,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结果:通过3种指标的评价,参芪化疗组肿瘤病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主要目的]分析健脾利湿退黄法改善肿瘤晚期合并黄疸症状临床资料。[资料来源]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案室,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9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恶性肿瘤合并黄疸住院患者原始病历。[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观察。②研究对象: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影像学及肝功能化验,诊断为恶性肿瘤合并黄疸;均应用健脾利湿退黄法。③评价指标:KPS评分,症候评分。共37例住院恶性肿瘤合并黄疸患者原始病历。[数据提炼规则及应用方法]症状体征(身目发黄、上腹胀痛、食少纳呆、消瘦、睡眠欠佳、倦怠乏力、尿黄赤、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发热、大便色白、腹泻、大便干结、反酸、腰痛、头晕、皮肤瘙痒),以症状体征出现频次排序。采用MicrosoftExce 201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以证候出现频次排序。体力状况评分参照kps评分标准,根据症候改善积分判断疗效价值。[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肿瘤晚期合并黄疸临床症状出现频率依次为身目发黄、上腹胀痛、食少纳呆、消瘦、睡眠欠佳、倦怠乏力、尿黄赤、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发热、大便色白、腹泻、大便干结、反酸、腰痛、头晕、皮肤瘙痒。阳黄(湿重于热型)有效率70.00%,阴黄(脾虚湿滞型)有效率72.70%,治疗效果优于其他证型。KPS提高稳定率为86.50%。健脾利湿退黄法在改善肿瘤晚期合并黄疸患者临床症状及提高生存质量效果显著。[未来展望]规范辩证分型及疗效判定标准制定,开展作用机理研究,中西医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8.
循证医学模式的引入使得恶性肿瘤中医治疗的有效性有了新的阐述途径,同时也对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患者的自身感受,医师望闻问切四诊等得到的主观信息是主观疗效评价的重要组成方面,一直以来都是中医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其由单一的症状是否好转的评价发展至多重症状是否改善、整体生活质量是否提高等的评价方式,主观疗效评价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规范,文章就目前主观疗效评价在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药雾化吸入法在治疗恶性肿瘤伴随证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中药雾化吸入疗法在治疗恶性肿瘤部分伴随证中的临床运用。方法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运用超声雾化法 ,通过对 4例典型病例的回顾分析 ,探讨了中药雾化吸入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部分伴随证 :呼吸道炎症、脑转移所致的眩晕、因化疗所致咽炎、食管粘液分泌过多所造成吞咽障碍等伴随证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结果 :中药雾化吸入疗法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部分伴随证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结论 :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 ,运用西医的超声雾化法 ,开展多途径的综合疗法 ,对恶性肿瘤患者的部分伴随证的治疗具有协同提高疗效的作用 ,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医隐症初步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和研究中医隐症的客观存在和实质,扩展中医辨证论治的范畴。方法选择无任何症状和体征的健康体检者615例,观察其体检时出现的异常项目,再根据藏象学说和气血津液学说,将现代医学检查出现异常的项目分类为脏腑隐症(包括心隐症、肝胆隐症、脾胃隐症、肺隐症、肾隐症)和气血津液隐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检查异常项目共计197项,隐症患者119例。脏腑隐症中,心隐症57例,肝胆隐症51例,脾胃隐症6例,肺隐症4例,肾隐症17例;气血津液隐症共计31例。结论中医隐症客观存在,并在无症状和体征的健康体检者中占较高的比例,引入中医隐症理论,可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提高辨证论治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