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对中药广地龙进行品种考证,并对市售广地龙商品进行品种鉴别,借此判断广地龙古今入药品种的异同。方法: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并整理历版中国药典及地方中药材标准,分析广地龙药材品种的收载情况。采用性状鉴别结合分子鉴定的方法对市售广地龙进行品种鉴别。结果:本草中所记载的"白颈蚯蚓"与现今国家与地方标准收载的钜蚓科环毛蚓属参环毛蚓等多种蚯蚓特征基本一致。目前市售广地龙药材伪品较多,大腔蚓和暗孔远盲蚓为最常见的2种伪品。结论:该研究可为广地龙药材的开发与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地龙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采收加工等方面进行考证,梳理古今药用地龙基原关系,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地龙别名众多,本草类书籍以“蚯蚓”或“白颈蚯蚓”为正名。宋代及之后的方剂类书籍中处方名多用“地龙”之名。民国从《药物出产辨》开始,以“地龙”为正名。地龙在我国资源分布较广,全国各地均有出产,多为野生。根据古代地龙以“白颈蚯蚓”“颈白身紫”“大条”为入药原则,结合历史渊源、产地及易获取等方面确定,古代至今使用的地龙以参环毛蚓Pheretima aspergillum为主流,兼有其他多种蚯蚓作地龙入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根据历史渊源和产地采收实际情况,自1995年版始,统一了地龙的基原,将参环毛蚓P. aspergillum加工的药材称为“广地龙”;将通俗环毛蚓P. vulgaris、威廉环毛蚓P. guillelmi和栉盲环毛蚓P. pectinifera加工的药材称为“沪地龙”。自此,之后出版的各本草书籍均与当时实行的《中国药典》为准。“广地龙”的道地产区为广东、广西等地;“沪地龙”的主产地为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且以广东、广西等地所产的“广地龙”品质最佳。采收后,去除泥土和内脏,洗净,干燥。临床切段入药,或依方炮制入药。古代地龙以“白颈蚯蚓”“颈白身紫”“大条”为主要质量评判标准,根据历史渊源,参环毛蚓P. aspergillum是地龙的主流基原,其品质较其他种类优良。因此建议身痛逐瘀汤中的地龙使用产于广东、广西等地的参环毛蚓P. aspergillum。采后及时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和泥沙,洗净,干燥。  相似文献   

3.
地龙作为常用的动物药,历代本草古籍对其均有收录。地龙在临床实践中已经使用了几千年,但是由于朝代更替、古籍版本的缺失以及地龙本身品种的庞杂,致使其药用品种混乱。为了溯本清源,理清其正统药用品种,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古籍,并结合现代文献著作,对地龙的名称、基原、性味归经、主治功效和炮制方法等进行详细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地龙的名称、基原、炮制和主治功效、古今记载基本一致,而在归经、毒性方面,历代本草均没有详细记载,尤其是对于地龙的毒性,历代记载不一,需要通过开展药理、毒理实验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4.
《中国药典》2000 版(一部)共收载中药材 534 种,这些药材入药部位、质地、性味功效各有不同的特性,每种药材项下收载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作为国家最高法典应完整地收载药材的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检测等内容。而《中国药典》除上述内容收载不完善外,并且文字引用也不完全规范,文字校对不严,错别字时有出现。因此,笔者就中药材产地、采收加工、炮制等内容作一探讨,并建议《中国药典》2005 版(一部)对上述内容予以修订,同时,对中药饮片的切制在原(传统)基础上增加“丁”、“颗粒”(原生药材颗粒)等规格。1 药材产地 药材产地标志着药材的…  相似文献   

5.
泽泻品种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泽泻的本草学研究,考证其基源、产地和品种.方法 系统查阅古今中医药典及有关文献.结果 古代本草文献中所记载的药用泽泻品种与现代文献基本相符.结论 川泽泻为古文献中记载的汉中泽泻,药典收载的泽泻品种为古文献中的东方泽泻.  相似文献   

6.
此文对桑叶药用的历史沿革进行探讨。通过查阅本草文献,对其采收时节、炮制品种、归经进行整理分析并结合现代药用文献进行剂量分析。桑叶作为药用,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采收条件,并非仅用霜桑叶;现代桑叶的炮制以净制常见,部分地区有蜜炙,而文献收载桑叶的炮制品10余种;桑叶归经也较为广泛,现代临床用药剂量也根据病证有较大剂量范围。此文对扩大桑叶的采收时节、炮制品种、临床应用及归经提供历史文献依据,并对桑叶在不同病证中的使用剂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研究资料对瞿麦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性效进行考证,为瞿麦药材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瞿麦药材植物来源有2种,分别为瞿麦Dianthus superbus L.和石竹D.chinensis L.。石竹以瞿麦之名药用,是瞿麦药材的主要来源。瞿麦道地产区已经发生变迁,全国分布广泛,其药用部位经历了“实”“茎叶合用”“只用蕊壳,不用茎叶”“地上部分”的变迁历程。古今对瞿麦“味苦,性寒”的观点基本一致,且《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遵古鉴今,取瞿麦“利尿通淋,活血通经”功效之精华,符合实际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8.
主要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养殖研究现状,为现代药用动物养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并统计了《中国药典》2020年版环节动物门动物药的收载情况、含有环节动物门动物药的中成药品种。对收载动物的地理分布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养殖技术中养殖方法与设施、饲养饵料、疾病防治进行分类对比论述。研究发现《中国药典》2020年版共收载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2种,分别为水蛭和地龙。其中水蛭数量为26,占动物药品种的1.62%;地龙数量为50,占动物药品种的3.11%。药用动物水蛭人工养殖方式为“池塘+网箱”“池塘+网箱+水泥池”、生态混养等多种模式。药用动物地龙养殖分为简易养殖法、田间养殖法、工厂养殖法及多种高效混养模式。将《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水蛭养殖评估为扩养,地龙养殖评估为成熟,为环节动物门药用动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6,(7)
考证历代本草,梳理花椒品种沿革,通过样品收集与鉴定、市场流通情况调查、产地调查三个环节进行花椒商品药材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代一直以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花椒的干燥果皮做花椒药用,古代并无青椒记载。青椒首次作为花椒药材基原种之一收录于1975年版《全国中草药汇编》,自1977年版中国药典起,历版药典均将二者收录于花椒项下,此外还有其他花椒属植物被地方药材标准收载作药用。在花椒商品药材调查中发现,作为花椒药材来源品种之一的花椒品种明确,而另一来源品种青椒同名异物现象突出。北方地区所用青椒为中国药典收载品种青椒Zanthoxylum schinifolium Sieb.et Zucc.,南方地区使用青椒为2009年版《湖南省中药材标准》等地方标准收载的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竹叶花椒在产地有"青椒""川青椒"的习用名。  相似文献   

10.
贝母类药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共收载了5种贝母类药材,包括川贝母、平贝母、浙贝母、湖北贝母、伊贝母。目前大多文献对于贝母类药材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药理作用、化学成分、真伪鉴别等方面,而原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等方面报道则较少。贝母为多年生药用植物,品种繁多且复杂,采收及产地加工对其质量和疗效有较大影响。不同种类的贝母采收加工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主产于川西高原的川贝母、主产于新疆的伊贝母及主产于我国东北的平贝母,多为6—7月份采收,直接晒干或烘干;而分布于长江流域一带的浙贝母与湖北贝母多于夏初植株枯萎时采收,需在产地加工过程中添加辅料如贝壳粉、石灰等。目前贝母类药材的干燥方法仍多为传统的晒干或烘干,不适用于栽培品的规模化生产,亟需寻求科学合理及高效的产地加工方法。通过查阅古籍本草、历版《中国药典》和其他药材标准,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贝母类药材的采收年限、采收时间及产地加工环节进行梳理,并对其采收及产地加工方法进行展望,以期为贝母类药材的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谷芽是一味常用的传统中药,至今已有几千年使用历史。在古今典籍及著作记载中,由于其名称与基原关系交错复杂,常被混淆。为了厘清谷芽的名称与本草来源,笔者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典籍、现代中医药专著、历版《中国药典》和各省的炮制规范,对谷芽的名称和基原进行考证,并整理其炮制沿革,发现我国不同地域皆按其当地习惯使用谷芽,导致谷芽"同名异物",缺乏统一标准,建议后续将"谷芽"更名为"粟芽",这样更加贴合实际,以便于谷芽质量精准控制和临床准确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益智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进行梳理与考证。经考证,益智古时为龙眼的别名,且常与草豆蔻、高良姜、白豆蔻等相混杂,唐代以后的益智基原均为姜科山姜属植物益智,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才准确记载益智来源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益智产地记载由岭南、交趾、昆仑等地区逐渐细化,如今主要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福建、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以海南为其道地产区。益智一般于夏、秋果实由绿变红时采收,以身干、粒大、饱满、油性足、香气浓者为佳。经炒制及盐制后可减少益智辛燥之气,增强其温肾缩尿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肉苁蓉为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名贵补益类药材,应用历史悠久,可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肉苁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考证,并主要讨论其酒洗炮制沿革。经考证后认为古时所用肉苁蓉主流当为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亦有盐生肉苁蓉C.salsa(C.A.Mey.)G.Beck入药的情况。肉苁蓉历代主流的炮制方法为酒浸后炙干、焙干或酒蒸,演变至今,皆有传承,建议济川煎中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中酒苁蓉炮制规格,地黄饮子可参考“酒炙法”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4.
远志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而中药远志在质量控制方面面临以下几个问题:1药用品种在历代本草与现代药典中的记载不尽相同;2远志的产地不断变迁,导致其道地产区需进一步明确;3传统认为远志"服之令人闷"与其木心有关,生远志可"戟人咽喉",但对引起上述副作用的化学成分认识不深。针对以上问题,通过查阅历代本草、现代专著、文献等资料,对资料中记载的远志药用品种进行梳理,发现其多个品种在历代均有使用,且山西为现今远志的道地产区;通过考证,认为远志"服之令人闷"可能与皂苷类成分有关、"戟人咽喉"可能是由药材中的皂苷类、甲苯、生物碱等类成分共同引起,并需经炮制来减缓,为远志的炮制减毒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大黄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之一,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对经典名方中所用大黄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评价、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情况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本草所载大黄虽来源较多,但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结合所附药图来看,均为蓼科大黄属掌叶组植物,具体品种因产地不同而异,仍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品种为主流。古代大黄多以甘肃与四川为道地,与现代商品生产情况基本一致,尤以有锦纹、味苦、色黄者为质优,其炮制方法历史悠久,各医家因需不同对症选用炮制方法,其中以酒制品最为常见,经历代沿用衍变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和熟大黄规格。小承气汤方中“酒洗”之法经历代演变成为《中国药典》2020年版所载酒大黄炮制规格,建议在经典名方开发中采用,其余经典名方可根据具体方义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6.
中药龙胆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别名有陵游、草龙胆等,该文针对历代本草记载龙胆品种较为混乱,亦混有当地习用非龙胆科植物的现状,在系统查阅龙胆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书籍,对其名称、基源、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及炮制方法进行全面考证。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龙胆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代龙胆基原与今日龙胆药材原植物中的龙胆Gentiana scabra与条叶龙胆G. manshurica基本相符的结论,整理了各文献中出现的龙胆药材原植物的拉丁学名;龙胆的商品分为关龙胆和滇龙胆,其中关龙胆包括龙胆G. scabra,条叶龙胆G. manshurica与三花龙胆G. triflora.,现主产于东北;滇龙胆G. rigescens产自云南;由于历史变迁等各种原因,关龙胆的道地产区由江浙一带变为东北一带;龙胆炮制方法有酒炙、甘草汁炙、生姜汁炙等,目的皆为抑制其苦寒之性,其中酒炙龙胆历史最为悠久,并可促进龙胆有效成分的溶出,为较好的炮制方法。该研究为龙胆的正本清源、资源开发、正确使用、道地产区及炮制方法确定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石斛是一种药食兼宜的常用养阴补虚之品,从《神农本草经》始载石斛至今,诸多本草著作都对石斛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从石斛名称的由来、产地范围的变化、加工炮制方法及其功效应用等方面,对石斛的相关古代文献资料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现代石斛的种植、加工,以及产品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桂类药材的释名、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变迁进行了考证。经考证可知,桂类药材最早以"箘桂"和"牡桂"之名,分2种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其中箘桂经历"囷桂-箘桂-筒桂-菌桂"的演变,南北朝后增添了一种半卷多脂的"桂",但三者用时罕有分别。桂枝、肉桂之名至唐代才出现,均以嫩枝皮且去外层栓皮为佳,并多以"桂心"之名入药;宋元以来桂的药用部位逐渐分开,肉桂为桂的枝皮或小树干皮,嫩枝皮则为桂枝,再嫩者为柳桂,宋代将前朝称谓统一为"桂枝";明清后肉桂为干皮入药,嫩枝则为桂枝;近代以来《中国药典》规定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的嫩枝条,肉桂为其干燥树皮。从历代所记载的植物形态及其附图,结合历代所述的产地分布情况,历代入药主流植物应为肉桂C.cassia,但还有其他肉桂组植物各地亦做桂入药,如浙江桂(浙樟)C.chekiangensis、钝叶桂C.bejolghota、川桂C.wilsonii等,历代多从植物形态与药材性状不同,综合加以区分不同类别。历代产地记载多为今我国广东、广西及越南等地,并奉为道地。桂类药材采收炮制的方法古今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李雪冬  潘烨华  田雨闪  杨烨  龚普阳 《中草药》2022,53(18):5873-5883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为药食两用的传统药材,在我国中医药及多民族医药中具有广泛且悠久的应用历史。不同医药体系、民族、地域及时期对余甘子的药用方式及功效认识存在差异。通过对历代本草典籍考证,系统梳理和归纳了余甘子的名称、基原、产地、用法及功效,并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对余甘子的鲜干差异、炮制工艺、道地品质与质量控制等现代研究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余甘子的临床有效应用、功能产品开发和相关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中;夏、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质松者为佳;采收后洗净切成薄片,晒干备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肠炎等。研究结果可为苦豆根的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