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而、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究其病机,或为肺失通调,水液停聚,泛溢肌肤;或为脾失转输,水湿不运,泛于肌肤;或为肾失开阖,气不化水,水湿潴留,溢于肌肤。袁红霞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善从肺脾论治水肿,笔者日常跟随导师侍诊于侧,受旖匪浅,今录其临床水肿验案两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水肿是由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而引起水湿外溢肌肤 ,以眼睑、下肢以及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1 病因病机1.1 肺失通调外感风邪、或兼热、或夹湿 ,使肺气不宣 ,不能通调水道 ,干输膀胱 ,以致风遏水阻 ,风水相搏 ,流溢于肌肤而致水肿。1.2 脾虚水肿脾不健运 ,水湿不得下行 ,泛于肌肤 ,或劳倦太过 ,饥饱不调 ,脾气亏虚 ,水湿停聚 ,泛滥横溢而致水肿。1.3 肾气内伤生育不节 ,或房劳过度 ,肾气内伤 ,肾虚则开阖不利 ,不能化气行水 ,以致水湿停聚 ,泛滥肌肤 ,或因下焦湿热交蒸 ,使膀胱气化无权而致水肿。2 辨证论治2 .1 阳…  相似文献   

3.
李光跃  崔淑华 《河北中医》2013,35(8):1163-1164
水肿即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为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水肿的一类病证.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景岳全书·肿胀》篇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水不归经则逆而上泛."故感受外邪、饮食起居失常、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均可引起水液代谢异常,水湿内聚发为水肿.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肾病中医谓之消渴病肾病。其早中期的临床表现与消渴病的下消或肾消相似,后期则属水肿、虚劳等病的范畴。本病一旦出现水肿,病情严重,缠绵难愈,耗气伤血,阴损及阳,导致五脏俱损,尤以肝、脾、肾三脏为重,并涉及气、血、水三者。其病理变化气阴两虚,肝肾不足,阴损及阳,脾肾亏虚,络脉瘀阻水不循常道,溢于肌肤发为水肿。临床辨证分为气阴两虚、脾肾阳虚两型。  相似文献   

5.
于俊生教授善用经方治疗肾脏病,常将防己黄芪汤与其类方防己茯苓汤合用作为治疗肾性水肿的主方,收效颇佳。在主方运用中,于老师对方中防己、黄芪、茯苓三药的应用颇有心得;合方加减时,则以脾肾同治、气血水同治、和解少阳为治则,对证合方以达补肾健脾、活血利水、调畅枢机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黄芪治疗水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张仲景所著《黄匮要略》始记黄芪治疗水肿,历代均有沿用,疗效甚佳。现代用其治疗特发性水肿、妊娠水肿、糖尿病肾病、急慢性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功能性水肿等,均有良好效果。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水肿表虚证,卫阳不足,气不化水,水郁肌肤之水肿,以及肺脾气虚,输布失常,脾失运化,水湿内停之水肿。  相似文献   

7.
防己黄芪汤是治疗水肿的代表方,具有益气固表、健脾利水之效,首见仲景《金匮要略》。张翥导师善用该方治疗肾病水肿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认为病生于外,风邪外袭;病生于内,脏腑失调。应注重肺脾肾,先实脾土,次温肾水,辨证施治,分清阴阳,重视预后调养。通过分析防己黄芪汤治疗水肿的一则病案,为临床各类水肿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水肿是因劳倦内伤,感受外邪,或饮食失调使气化不利,津输液布失常从而致体内水湿运行障碍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全身水肿等临床表现为特征[1],严重者并发胸水、腹水。中医认为水肿病位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2],由于肺、脾、肾三者皆虚,再加上许多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如风邪、水气、湿热等,日久则肺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脾阳受损,难以运行;肾阳虚衰,气机不利致气湿内停,  相似文献   

9.
针灸与美容美形(4)--色素代谢障碍类损容性疾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璟玲 《中国针灸》2003,23(6):371-373
1 黄褐斑黄褐斑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面尘”“面黑”“黧黑斑”“黧黑黯”等相似。本病之病因、病机较复杂 ,情志不遂、暴怒伤肝造成肝郁气滞 ,气血瘀阻于面则生斑 ;病久体弱、水湿久留、思虑伤脾导致脾虚不能化生精微 ,气血两亏 ,面部肌肤失养而生斑 ;房劳过度、惊恐伤肾使肾气亏虚 ,水邪上泛于面则生斑。说明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 ,而气血瘀阻、气血不足、水湿上泛为主要病机。1 1 辨证分型气滞血瘀型 :面部黄褐斑分布广泛 ,呈紫褐色 ,或伴有两胁胀满 ,心烦易怒 ,经前乳房胀痛或临经腹痛 ,经行不畅 ,经血中有黑褐色血块 ,舌…  相似文献   

10.
水肿之证 ,早在《内经》已有“水”、“风水”、“水胀”、“石水”等记载 ,后人对水肿论述颇丰 ,其中以张景岳所述最为扼要 ,如云 :“凡水肿等证 ,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 ,盖水为至阴 ,故其本在肾 ,水化于气 ,故其标在肺 ,水惟畏土 ,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 ,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 ,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说明三焦气化失常为水肿病机之綮。治疗水肿 ,首先应当辨其病在气分、血分。气分之治 ,大略有二 :宣肺利水、风药新用。肺居上焦 ,主宣发肃降 ,通调水道 ,凡风邪上受 ,首先犯肺 ,肺失宣降则风水泛滥 ,故曰水无风则平静而澄 ,…  相似文献   

11.
试论水肿     
<正> 水液潴留,溢于肌肤,谓之水肿。为探索其治疗规律,本文就笔者临证体验,结合有关文献,讨论如下。五脏气虚为水肿之根源“水化于气”“气化水自化”(《景岳全书》),气虚水自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肃降,则水液通调。若肺气不足,肃降无权,则水液不行,溢为水肿。脾为生气之源,主运化。脾虚不运,则水湿内停。肾为水之下源,水液赖其蒸化,肾阳虚衰,蒸化无力,则为水肿。张景岳说:“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气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  相似文献   

12.
管竞环诊治水肿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 ,也是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吾师管竞环教授系全国第二批 5 0 0名老中医之一 ,从事中西结合治疗肾脏病临床研究四十余载 ,对水肿的治疗有丰富经验。笔者就其诊治肾性水肿的经验加以整理 ,简要介绍如下。1 治疗思路1.1 消肿当理气水肿的病机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三焦气化失司 ,肺气无以通调 ,脾气难以转输 ,肾气不能蒸化 ,以致水失常道 ,泛溢肌肤为肿 ,故有“水不离气 ,气不离水”之说。管师认为 ,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宣通 ,则脾气得升 ,肾气得化 ,水津四布 ,其肿自消。故治疗水肿除采用补气、行气之法外…  相似文献   

13.
水肿是肾脏病的常见表现,也是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之一。吾师管竞环教授系全国第2批500名老中医之一,从事中西结合肾脏病临床40余载,对水肿的治疗有丰富经验,兹将他诊治肾性水肿的一些经验简要介绍如下。1 治疗方法1.1 消肿当理气:水肿的病机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气化失司,肺气无以通调,脾气难以转输,肾气不能蒸化,以致水失常道泛滥肌肤为肿,故有“水不  相似文献   

14.
曹鸿云  华琼 《中医研究》1992,5(3):43-44
肾病肾功能不全、尿毒症、肾病综合症是当前中西医学的疑难病症。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温补脾肾,增强脾肾气化功能之法治疗数例,疗效甚佳,兹概述如下: 温肾启水助气化:由于肾阳虚不能蒸水化气,致水邪泛滥而为水肿。曾收治一男性患者张某某,24岁,住院号3187。患肾病综合征4年余,曾服激素反复发作,1988年10月8日转入我院,症见全身水肿,  相似文献   

15.
<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临床常见肾脏疾病,西医采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常会出现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副作用、停药后复发频繁等局限性。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中医药在用于治疗PNS时对减少蛋白尿、防治并发症及改善肾功能等方面有明显疗效[1-2]。中医学并无肾病综合征病名,根据水肿是其常见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水肿”“水气病”范畴,《金匮要略》专设“水气病”篇对水肿进行论述,水肿多因风邪外犯、疮毒内陷、水湿浸渍、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等导致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内停,外溢肌肤而成。其病位主要为肺、脾、肾及三焦,防己黄芪汤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剂,其功效为益气祛风,健脾利水,原方用于治疗“风湿”及“风水”,其利水消肿效果明显,Meta分析表明防己黄芪汤能够有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且安全性良好,笔者阅读近10年有关防己黄芪汤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文献,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肾病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属中医"消渴"、"水肿"、"关格"等范畴.糖尿病肾病是在糖尿病阴虚燥热、气阴两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早期气阴两虚,瘀血阻络,肾失封藏,日久则脾肾俱损,阴阳两虚,夹有瘀血,水湿潴留,泛滥肌肤.若进一步发展可致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耗伤气血,或寒饮不化、上凌心肺.  相似文献   

17.
罗宏 《光明中医》2008,23(11):1750-1751
目的:慢性肾炎即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种常见病,在成人中慢性肾炎比急性肾炎多见,可以发生于不同年龄,以青中年多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水肿、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肾功能异常为基本特征,多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血尿”范畴,本文目的即谈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论治。方法:1.病因病机:(1)外邪侵袭:为主要诱发因素,风邪、水湿、湿热、湿毒等外邪乘虚侵袭人体,阻遏气机,气化失常而发病。(2)脾肾两虚:为发病的基础,病久阳损及阴,气病及血。水肿与肺、脾、肾三脏及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的失调有关。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临床上还要注意气、血、水三者的关系,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血不利则为水”说明血能病水,水能病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可产生水肿。水肿消退阶段,其病机可出现肺脾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等,且以脾肾两虚为基础,由阳损及阴发展变化而来。2.辨证施治:可以按水肿阶段与水肿消退阶段分别予以辨证治疗。结果:辨证水肿阶段治疗:宣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行气利水。水肿消退阶段治疗:补益肺脾、健脾固肾、温补脾肾、阴阳两补、气血双补、气阴两补、滋养肝肾。结论:慢性肾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以脾肾两虚为基础,由阳损及阴发展变化而来。治则当宣肺利水,候标解而从脾肾论治以固本。  相似文献   

18.
<正> 1、何谓水气病?其形成机理如何?水气病是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水停不化,泛滥全身,以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疾病。相当于现在的水肿病。从本篇仲景提出五脏水来看,水气病的形成主要与五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以脾肺肾三脏阳气衰微至关重要。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失开阖,不能化气行水。皆可导致水液代谢紊乱,水气潴留,而形成水气病。故张景岳说:“凡水肿等症,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今肺虚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土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主而妄行。”  相似文献   

19.
水肿是由于脏腑功能的衰竭,导致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水液滞留于体内,泛滥于肌肤,停聚于脏腑、器官、肌肉等组织之间,表现为头面、四肢、阴囊肿胀,甚则胸腹腔积水,少尿或无尿等临床证候。本文的重点以“水肿”为主证,论述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及挤压综合征、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严重水肿的中医诊治临床体会。故简称“三病水肿”。就以下几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水肿病的形成机理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  相似文献   

20.
牛朝阳  李鹏超  孟庆良 《新中医》2020,52(15):185-187
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笔者从调五脏理论探讨肾性水肿的证治,认为肾性水肿初起多为外邪犯肺、扰及肺肾,病久则致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而肝失疏泄、三焦气化失常是肾性水肿迁延反复的主要因素;气滞血瘀水停胶着夹杂为其重要病理改变。治疗宜重视肾脾肺三焦,可根据病情活用温阳化气、培土制水、提壶揭盖、通利三焦、行气活血等法,以使五脏得调、水肿得消,从而为中医药治疗肾性水肿提供有益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