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意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527名留守中小学生,采用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有271名(51.42%)留守学生的自我意识总分偏低。留守女生的自我意识评分高于男生(t=2.621,P=0.009),不同年级(F=2.639,P=0.023)、家庭经济条件(F=3.913,t=0.009)、父母受教育程度(F=5.921,t=0.001)、与父母关系(F=22.151,t=0.000)及联系频率(F=6.140,t=0.000)、监护人关受程度(F=11.011,t=0.000)的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关系及联系频率、监护人关爱程度是影响自我意识的主要因素。结论留守对儿童自我意识水平总体较低,性别、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关系及联系频率、监护人关爱程度是影响自我意识的主要因素。家庭及学校应注重留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10—12月对甘肃省6个县1202名4~9年级的农村学生使用心理资本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7.96±3.34)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8.84±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2,P 0.00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得分在不同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亲子关系、父亲文化程度、留守类型、留守时间、监护类型、监护人关爱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5、5.678、6.842、4.529、17.514、16.856、8.917、3.210,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收入(t=1.966,95%CI:0.104~0.868)、父亲文化程度(t=3.809,95%CI:0.399~1.108)、亲子关系(t=2.380,95%CI:-1.372~-0.360)、留守时间(t=2.951,95%CI:-0.655~-0.176)、留守类型(t=2.491,95%CI:-0.802~-0.095)、监护人关爱程度(t=2.015,95%CI:-0.955~-0.205)是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结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低于非留守儿童,应针对性开展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6年10—12月对甘肃省6个县1202名4~9年级的农村学生使用心理资本问卷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7.96±3.34)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心理资本总分(18.84±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2,P <0.001)。留守儿童心理资本得分在不同年级、家庭经济收入、亲子关系、父亲文化程度、留守类型、留守时间、监护类型、监护人关爱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75、5.678、6.842、4.529、17.514、16.856、8.917、3.210,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经济收入(t=1.966,95%CI:0.104~0.868)、父亲文化程度(t=3.809,95%CI:0.399~1.108)、亲子关系(t=2.380,95%CI:-1.372^-0.360)、留守时间(t=2.951,95%CI:-0.655^-0.176)、留守类型(t=2.491,95%CI:-0.802^-0.095)、监护人关爱程度(t=2.015,95%CI:-0.955^-0.205)是心理资本的影响因素。结论留守儿童心理资本低于非留守儿童,应针对性开展有利于提升留守儿童心理资本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承德高校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对农村留守儿童成年以后的成人依恋类型和风格与留守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有留守经历者1062名,无留守经历者103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85,P=0.000),前者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以惧怕型(比例为71.7%)为主。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依恋风格上,安全型(t=-15.704,P=0.000)、惧怕型(t=2.118,P=0.034)、冷漠型(t=2.439,P=0.015)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结论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成人依恋的发展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广西贫困地区壮族留守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和心理资本状况,并进一步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方法 对广西4个贫困县846名留守壮族中小学生进行心理资本和体育活动等级的调查,对不同类别体育锻炼和心理资本得分比较采用 t 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两者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体育锻炼与心理资本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 结果 壮族留守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平均总得分为(13.81±11.11)分;心理资本总体平均得分(3.61±0.61)分。男生在体育锻炼时间、强度、总得分和等级方面均高于女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t =10.55、3.65、5.69、4.38, P <0.01)。体育活动各维度与心理资本各维度及总均分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P <0.05或0.01)。 结论 广西贫困地区壮族留守中小学生体育活动和心理资本水平较低,积极体育活动能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壮族中小学生的心理资本水平。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县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现状,探讨留守状况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某县2所农村中学3410名初一~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较差,1种或几种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为32.2%,而非留守学生为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4,P=0.000);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中学生心理症状检出率(36.3%)高于父母单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2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控制父母文化程度、青少年性别、年龄、家庭住居地后,母亲打工和父母双方打工是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不容乐观。应鼓励农村父母尽可能留一方在家照顾子女上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农村初中生心理安全感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以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安全感量表与创造性倾向量表于2018年10—11月对宝鸡市206名农村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不同家庭经济条件、学习成绩的学生创造性倾向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488、5.335,均P0.01)。家庭贫困学生创造性最低;学生学习成绩越好,其创造性倾向总均分得分越高。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学生在创造性倾向的自信心维度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父亲和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自信心维度得分越高(F=3.940、2.930,均P0.05)。(2)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父母不同文化程度及有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心理安全感总均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初二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总均分高于其他年级(F=5.229,P0.01);家庭经济条件越好,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总均分越高(F=7.611,P0.01);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总均分越高(F=7.193、6.820,均P0.01);无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总均分高于有留守经历的学生(t=-3.885,P0.01)。(3)心理安全感与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自信心维度及意志力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66、0.521、0.293,均P0.01)。(4)心理安全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创造性倾向(β=0.266,t=3.940,P0.01)。结论心理安全感影响宝鸡市农村初中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提高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有助于其创造性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丽水市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促进丽水市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丽水市2011-2015年劳务输出最多具有代表性的6所初中学校的学生,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量表展开调查。结果调查1 124名学生,留守初中学生479人,非留守初中学生645人。在冲动倾向方面,留守初中学生评分(3.07±2.45)分,高于非留守初中学生(2.69±2.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07)。在留守学生中,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方面,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父母不经常联系的留守初中学生孤独倾向评分(3.28±2.39)分,高于与父母经常联系的学生评分(2.49±2.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0,P=0.010)。结论丽水市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应给予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父母外出类型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结合亲子互动的调节作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方法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对3 470名居住地为农村的八年级学生自我报告的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父母均外出的留守男生心理健康得分高于留守女生[(68.90±22.45)(63.59±20.83),t=3.02,P < 0.01]。两层混合效应线性回归模型显示,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亲子互动频率和心理健康的负向预测作用大于留守男生(B值分别为-0.90,-4.02,P值均 < 0.05);亲子互动频率对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起调节作用,控制亲子互动频率后,留守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减小(B=-3.65,P < 0.1)。  结论  父母均外出对留守女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大于留守男生。需更多呵护青春期留守女生心理健康,促进外出父母与其进行更多沟通。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省回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306名农村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测量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事件,MHT总分65分认定存在心理障碍。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女生的恐怖倾向高于男生[(4.3±2.5)vs(3.6±2.4),P0.05],汉族学生的学习焦虑高于少数民族学生[(8.4±2.5)vs(7.7±2.3),P0.05],小学生的恐怖倾向高于初中学生[(4.2±2.4)vs(3.6±2.4),P0.05];父母都外出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状况和恐怖倾向高于父母无外出和父母1人在家的学生(P0.01);父母都外出学生的自责倾向高于父母无外出的学生[(5.8±2.1)vs(5.0±2.2),P0.05];与父母感情亲密学生的心理健康总分低于与父母感情很淡的学生[(39.3±12.2)vs(48.8±5.8),P0.05];与父母感情亲密学生的孤独倾向低于感情很淡和一般的学生(P0.01);与父母感情亲密和一般学生的身体症状得分低于感情很淡的学生(P0.01);相关分析表明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MHT总分与ASLEC总分及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因子分呈正相关(r=0.15~0.2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外出多(χ2=0.188,P0.01)、与父母感情淡漠(χ2=-0.133,P0.05)和负性生活事件中健康适应刺激量高(χ2=0.217,P0.01)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MHT得分越高。结论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整体良好,非留守的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该地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可能与父母的外出情况、与父母的关系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刺激量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农村留守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及其关系,为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对585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人格特征差异,并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6,P=0.001、t=3.532,P=0.000、t=5.972,P=0.000、t=2.957,P=0.003);在人格特征方面精神质、内外向方面得分低于非留守学生(t=2.797,P=0.005、t=5.357,P=0.000),在神经质、掩饰性两方面高于非留守学生(t=2.992,P=0.003、t=4.744,P=0.000)。相关分析表明,神经质与MHT总分及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掩饰性与大多分量表呈显著负相关(P0.05);精神质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负相关,与其它各因子呈正相关;内外向与孤独倾向呈负相关,与自责倾向、过敏倾向呈正相关(P0.05),与其它分量表相关不显著(P0.05)。结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焦虑、孤独等问题,表现出性格焦虑内向。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应对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铺导,并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通过积极心理认知干预的对策,可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留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900名贫困地区学生进行调查,对比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结果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中欠佳为26.1%,严重为6.7%;均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9.2%(χ~2=37.782,P0.05)和2.3%(χ~2=11.476;P0.05);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焦虑(t=6.273)、对人焦虑(t=4.004)、孤独倾向(t=7.325)、自责倾向(t=2.681)、过敏倾向(t=3.229)、冲动倾向(t=7.811)6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P0.05)。结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存在显著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特定的外在环境影响导致形成消极的心理认知影响其行为所致。通过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定期监测关注,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并提出教育对策.方法 选取江西省3所中学279名留守.初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同时进行日常生活状况调查.结果 以留守学生的焦虑总分为因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自变量有性别、平时回家的感觉、与同学的关系、父母的关心程度、心理话倾诉对象及为初二年级等进行了回归方程(F=8.562,P=0.000),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304(P=0.000),-0.202(P=0.004).-0.178(P=0.006),-0.149(P=0.030),-0.147(P=0.022),-0.125(P=0.049)等.结论 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较多,应该加强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所全日制初中14岁以下一至三年级学生2 235名(其中留守儿童810名)进行生活事件问卷调查,以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因素的影响。结果初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男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其他6项因子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项因子初中留守儿童中男女生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5,P=0.012),在健康适应因子得分上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2,P=0.023)。结论留守生活对男女初中留守儿童生活事件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 分析宁夏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10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宁夏农村地区5所小学3到6年级990名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儿童社会交往焦虑测评量表。结果 留守儿童有仅4.18%父母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36.7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一段痛苦的经历。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t=3.608,P<0.05),生活起居方式不同其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总得分存在差异(F=4.10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有无兄弟姐妹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是否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是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水平要高于非留守儿童,其影响因素复杂;父母应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对留守与非留守中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减少中学生伤害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96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在性别(t=3.146,P=0.002)、户籍(t=-2.726,P=0.007)和年龄分组(t=-2.61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得分与性别(t=7.572,P0.001)、户籍(t=-7.114,P0.001)、是否独子(t=-5.16,P0.001)、年龄分组(t=-2.804,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留守中学生除丧失因子外,其余5个生活事件因子与伤害危险行为得分均成正相关(r=0.363、0.368、0.322、0.295、0.321,P0.001);非留守中学生生活事件6个因子均与伤害危险行为得分成正相关(r=0.159、0.106、0.196、0.171、0.151、0.221,P0.05);回归分析中学习压力因子(标准化系数β=0.356,t=4.584,P0.001)对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影响更大;丧失因子(标准化系数β=0.084,t=2.145,P=0.032)及其他生活事件(标准化系数β=0.138,t=3.496,P=0.001)对非留守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影响更大。结论中学生伤害危险行为与生活事件密切相关,必须对不同学生群体采取相对应的行为干预及防控措施,减少危险行为及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村4~9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的方式,对农村4~9年级512名留守学生进行调查,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性别、年级不同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的状况也有所差异,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以及监护人的不同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读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和冲动倾向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儿童长期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李效鹏  马迎华  宋娟 《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36-1839
了解小学生心理资本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整群抽取北京市昌平区5所公立小学四~六年级1 008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心理资本平均得分为(3.95±0.63)分.其中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t=5.42,P<0.01);参加过青少年夏令营的学生得分高于没有参加过者(t=5.30,P<0.01);父、母亲受教育水平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值分别为16.91,14.88,P值均<0.01);学生自我感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心理资本得分越高(F=26.48,P<0.01);父母对小学生的期望越高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越高(t=9.04,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城乡、自感家庭收入、是否参加过夏令营、父母对子女期望均是影响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1).结论 小学生心理资本总体水平良好,不同特征小学生心理资本得分存在一定差异,在开展小学生心理资本能力发展相关的干预研究和政策制定工作时,需要综合考虑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讨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的影响. 方法 以年级和专业为分层因素,采用单纯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2所高校23个班级共1 120名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曾经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除父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无差异外,父母外出类型对大学生的情商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364,P=0.000);父亲外出与母亲外出、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03,P=0.022;F=28.750,P=0.000);母亲外出与父母均外出、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比较差异显著(F=10.567,P=0.001;F=51.736,P=0.000).父母均外出与父母均未外出的大学生情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035,P=0.000),结果显示,母亲外出对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影响较大.单因素非条件logicstic回归分析,民族、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担任班干和吸烟是保护因素,父亲外出打工的时间为危险因素. 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类型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情商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江苏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杀风险,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6年6-7月,整群抽取南京与盐城部分农村中小学的五至八年级学生961人,其中留守儿童418人,使用青少年自杀意念量表(PANSI)和自杀态度问卷(QSA)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自杀意念为(23.24±7.38)分,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的(21.18±5.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P0.001);父母外出工作年数对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级、独生子女与否对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意念影响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分别为(87.30±9.62)、(87.82±10.1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05);年级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自杀态度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呈明显负相关(r=-0.22,P0.001)。结论留守儿童自杀风险高于非留守儿童,政府和社会公益组织应当有针对性地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尽快制定应对不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响应机制和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