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定位在胰岛细胞瘤外科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0月至2010年8月行手术治疗结合术中超声定位的8例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0/8)。良性肿瘤患者7例,恶性患者1例,其中功能性6例,无功能性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术前影像联合定位诊断准确率62.5%(5/8),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100.0%(8/8)。结论:胰岛细胞瘤的术中超声定位诊断准确率高,不仅能快速精确定位,还能减少因盲目扩大切除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 1968~ 1998年间收治的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 2 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2例患者 ,68.2 %的病人发现上腹部肿块或查体发现胰腺肿块 ,B超和CT检查肿块定位准确率分别为 80 %和 87 5%。肿瘤钙化率和强化率分别为4 3 8%和 83 3%。术前超声引导肿块穿刺活检 9例 ,8例 ( 88 9% )能定性诊断。结论 :B超、CT和术前超声引导肿块穿刺活检是发现本病的主要手段 ,应将病理检查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结合起来判定良恶性 ,手术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986年1月至1998年6月间收治的11例恶性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6例,女5例,年龄11岁~75岁,平均42.5岁.肿瘤位于胰头部5例,体部及尾部各3例.肿瘤直径3cm~13cm,平均7.9cm.B超和CT检查肿瘤定位准确率分别为82%(9/11)和90%(9/10).结论:B超、CT和术前超声引导肿块穿刺活检是发现本病的有效手段.术中应取得病理学诊断,治疗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4.
26例胰岛细胞肿瘤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术前定位方法、术中决策及预后。方法:对1989-2000年12年间收治的26例胰岛细胞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6例,功能组20例,无功能者6例;男性9例(34.6%),女性17例(65.4%),年龄范围:15-72岁;术前23例明确诊断,3例为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功能组B超定位准确率55.0%,CT44.5%,MRI60.0%,血管造影(DSA)71.0%;无功能组B超定位准确率100%,CT100%,MRI66.7%。结论:胰岛细胞肿瘤定位:无功能组较功能组诊断阳性率高,肿瘤体积大,经各种检查仍不能定位时,可根据临床表现实行开腹探查;首选胰岛细胞瘤摘除术,必要时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或胰体尾切除;对无法彻底切除的恶性胰岛细胞肿瘤,应尽量切除原发和转移病灶。无功能组较功能组治愈率低,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21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6年12月至2011年10月收治并手术治疗的21例胰岛素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胰岛细胞瘤18例(85.7%),恶性3例(14.3%)。所有患者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B超、CT、MRI等)均可明确定位;外科手术切除肿瘤是最有效治疗方法,恶性胰岛素瘤患者可辅助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后胰瘘和术区积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8%(5/21)。结论术前综合多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进一步明确肿瘤定位,术中超声检查可提高定位准确性。外科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大小及良恶性,规范的技术操作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功能胰岛细胞瘤(NFIC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0年间收治的70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别对年龄、性别、腰背部疼痛、肿瘤直径、手术方式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良性31例(44.3%), 恶性39例(55.7%)。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88个月, 术后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4%、68.8%、52.8%。单因素分析显示, 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直径、原发肿瘤性质、手术方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肿瘤直径(P=0.001)、手术方式(P < 0.001)、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2)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肿瘤直径 > 10 cm、无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完全性切除常提示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有内分泌功能的纵隔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定性和定位诊断、治疗措施及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5例纵隔功能性嗜铬细胞瘤,其中后纵隔肿瘤2例,中纵隔肿瘤3例。结果:5例患者术前均得到了明确的定性和定位诊断;5例患者均顺利做了肿瘤的手术切除(3例在体外循环下),术后病理得到了证实;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手术切除是治疗纵隔功能性嗜铬细胞瘤的最佳手段,而术前明确的定位诊断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传统的定位方法外,奥曲肽(99mTc-TOC)显像技术在定位诊断上更准确。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手术前诊断(附3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性输卵管癌的临床资料,提高临床医师术前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准确率。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37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99年1月~2005年12月于我院住院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输卵管癌患者37例,占同期住院手术的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的1.88%(37/1972)。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检查37例患者中12例(32.43%)诊断为输卵管癌,37例患者中有25例行盆腔CT检查,其中12例(48.00%)诊断为输卵管癌。综合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本组病例术前诊断原发性输卵管癌的准确率达到37.84%。结论:原发性输卵管癌术前诊断正确率已有所提高,但远不理想。如何进一步提高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术前诊断率仍需研究。  相似文献   

9.
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临床上很少见,美国Lahey医院外科从1963~1983年手术治疗共11例,本文就此报道并讨论如下。临床资料(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瘤1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 目的 探讨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5例胰岛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经腹超声(TAUS)、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术中超声(IOUS)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准确率为:40.0 %(6/15)、46.7 %(7/15)、50.0 %(4/8)、100 %(3/3)和100 %(15/15);全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行局部肿瘤切除术11例;胰体尾+脾切除3 例;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1例。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无低血糖,胰瘘2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 IOUS能很好地发现肿瘤并定位,同时能判断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根据胰岛素瘤的部位、大小、数目、性质以及和周围脏器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恶性胰岛细胞瘤外科术后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行介入治疗的8例恶性胰岛细胞瘤术后肝转移患者。原发灶位于胰颈部1例,胰体尾部7例。7例为肝脏多发转移,1例为肝内单一病灶。所有患者均接受1-6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结果: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0.5-8年。其中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2例,进展(PD)0例。目前仍生存6例,最长已生存8年,死亡2例。1例伴有低血糖患者空腹血糖恢复正常水平,所有患者均出现程度不等的术后反应,但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恶性胰岛细胞瘤外科术后肝转移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32例气管肿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32例气管肿瘤患者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80~2005年收治的32例气管肿瘤患者外科治疗临床资料。结果:32例气管肿瘤患者中,23例行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8例行气管隆凸切除重建术;1例行气管开窗、肿瘤刮除术。术后2例死亡,另有8例发生术后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是治疗气管肿瘤最有效的方法。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是治疗气管恶性肿瘤最主要的术式,良性肿瘤可以考虑保守的术式。手术治疗应该兼顾手术的根治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对收治的胰腺内分泌肿瘤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本组16例患者中胰岛素瘤8例,胃泌素瘤4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例,生长抑素瘤1例。其中14例行根治切除术,2例因肿瘤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治疗。术后发生胰瘘和炎性肠梗阻各2例,16例中3例失访,13例患者平均随访(4.5±2.3)年,2例仅行活检术的患者均在1年内死亡,2例恶性(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各1例)患者由于肿瘤复发转移在3年内死亡。随访期间良性病例全部生存。  结论  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术式有助于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睾丸生殖细胞肿瘤6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预后情况.方法对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1971年6月~1993年12月,入院治疗64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原细胞瘤56例、隐睾20例,5、10、15、20年生存率分别为79.7%(51/64)、77.8%(28/36)、74.1%(20/27)、47.1%(8/17),临床分期、治疗方法、病理类型及有无隐睾均影响其生存率.结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选择以手术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对提高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诊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鑫  赵毅  王宝胜 《现代肿瘤医学》2014,(10):2378-2382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的外科诊治及近期进展热点。方法:对收治的20例胰腺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患者中胰岛素瘤10例,胃泌素瘤5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3例,生长抑素瘤1例,高血糖素瘤1例。其中19例患者给予手术治疗,1例因无法切除而放弃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3例恶性患者2年内死亡。其他16例良性及1例恶性患者目前生存。结论:正确诊断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治疗的前提。手术切除是胰腺内分泌肿瘤最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和控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NFICCs)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及Log rank统计分析。结果43例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患者中,无功能胰岛细胞癌(NFICC)28例,无功能胰岛细胞瘤(BNFICTs)15例。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乏力及腹部肿块多见。术前B超及CT均能确定胰腺肿块。肿瘤位于胰头部21例,胰尾部10例,胰体部6例,体尾部5例,多发性1例。全组总的手术切除率为90.7%,根治切除率为69.8%,姑息手术20.9%。NFICC患者手术切除率及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78.6%和60.7%。NFICC患者的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29.0%。女性、30岁以下、根治性手术以及肿瘤直径<10 cm的患者预后较好。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手术方法是惟一的预后影响因素(P=0.007)。结论无功能胰岛细胞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手术切除率较高。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特别是根治性手术,可以获得较理想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同时合并生长发育障碍患儿临床特点以及误诊原因。方法对7例经影像学及手术切除肿瘤病理证实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6例)的腹部肿物直径平均为7.4±1.9cm(3.0~12.8cm)。7例患儿术前均被发现身高偏矮,平均身高SDS为-1.9±0.2(-2.7~-1.3),其中5例生长速度仅为1.4±0.1cm/年。术后3个月患儿体重平均增加1.1kg,生长速度为4.4±0.1cm/年(n=6),6个月为7.4±0.3cm/年(n=5,P〈0.05),平均身高SDS为-1.0±0.3(-1.1~-0.4)。7例术前疑为胰腺良性肿瘤或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其中2例误诊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误诊为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腺瘤、胰腺癌以及假性囊肿各l例。另有2例在外院行运动试验呈阴性,遂诊为人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但我院行两项人生长激素(hGH)兴奋试验其hGH峰值均高于10ng/ml。1例女性SPTP患儿在外院磁共振检查发现垂体增大,误诊为垂体瘤。结论SPTP是非常罕见的低度恶性腹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应注意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腺瘤、浆液性腺瘤、胰腺癌以及假性囊肿的鉴别。该肿瘤可明显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手术切除肿瘤后生长发育延迟可以得到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