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韧带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前交叉韧带损伤178例,其中运动伤63例,军事训练伤61例,交通伤54例;部分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男119例,女59例,年龄为17~46岁,平均28岁。所有病例经关节镜检查证实,其中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127例,部分束支断裂35例,韧带松弛1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定位器定位于原前交叉韧带胫骨附着残迹的中心点偏内、偏后,即外侧半月板前角游离缘的延长线、胫骨内棘前方2mm,关节外定位于胫骨结节内侧2cm,胫骨骨道定位器标定45°方向,钻入导针,根据移植肌腱的直径选择相应的胫骨钻头,沿导针钻孔建立胫骨隧道。膝关节屈曲90°,通过胫骨隧道放置合适股骨隧道定位器,于右膝10~11点左膝1~2点位置打入导针,选择与移植肌腱直径相同的钻头钻取股骨隧道,深度为3cm。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者不对胫骨端或股骨端的残端进行清理,移植的肌腱穿过胫骨或股骨残端,残余韧带似套袖样包裹于重建韧带的表面。前交叉韧带单束支损伤者除了保留断裂束支的残端外,对因受损而出现松弛的另一束支也予以保留。对于前交叉韧带明显松弛者,将移植的肌腱穿过松弛韧带胫骨或股骨附着点附近,使移植的肌腱与原韧带重叠或缠绕。股骨端采用Rigidfix固定,胫骨端采用Intrafix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8.6±5.1)分,其中完全断裂组(67.4±6.2)分,部分束支断裂组(71.1±4.6)分,韧带松弛组(72.7±4.1)分;术后平均(94.9±0.9)分,其中完全断裂组(94.6±5.5)分,部分束支断裂组(95.3±3.8)分,韧带松弛组(96.4±4.2)分。术后较术前平均提高26.3分。对手术前后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00)。结论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有助于移植肌腱再血管化、本体感觉的建立和减少关节液渗入骨隧道,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从而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异体腘绳肌腱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手术方法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经治的76例关节镜下异体腘绳肌腱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病例。男53例,女23例;年龄18~51岁,平均30.4岁。左膝50例,右膝26例。术前诊断ACL损伤51例,术中诊断25例。伤后至手术的时间2天至4.5年,平均1.3个月。关节镜下保留未损伤束支及残端采用异体腘绳肌腱重建ACL,术后随访检查患膝关节活动度,并按照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分标准,Larson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76例均获12~34个月的随访,平均19个月。术后均I期愈合,无感染、高热及明显排斥反应发生。4例术后出现患侧关节积液,2周内经抽取关节液保守治疗后积液消失。2例出现前抽屉试验阳性,其余患者膝关节稳定性良好。Lysholm评分从术前(43.4±4.3)分提高至(86.4±6.4)分,IKDC评分正常72例(94.74%),Larson评分从术前(45.3±5.5)分提高至(85.4±4.8)分。所有患者轴移试验均为阴性,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关节镜下保留ACL残端,进行ACL重建有利于维持膝关节稳定性,患者主观功能恢复良好,近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6年~2007年间我科在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患者16例,其中单纯ACL损伤9例,合并半月板损伤7例,1例合并内侧副韧带(MCL)和后交叉韧带(PCL)损伤。对其术前和随访过程中的症状、体征及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的分级标准评定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随访时间6~22个月。16例患者术前弹响、交锁和打软腿症状均消失,无关节不稳主诉。浮髌试验均为阴性,均无过伸、过屈痛,Lachman征、前抽屉试验、轴移试验均为阴性。残留关节轻度疼痛4例。Lysholm评分术前评分58.72分,术后6个月以上随访评分92.16分(P〈0.01)。优秀率75%。IKDC评定结果明显优于术前。结论关节镜下应用深低温冷冻异体骨-髌腱-骨复合体重建损伤的前交叉韧带的方法可有效改善膝关节稳定性;减少自体肌腱移植的供区损伤;解决了多根韧带损伤带来的重建材料匮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与关节镜下单纯采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 比较,探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方法 选择 2008 年1月至 2009 年 12 月收治并符合纳入标准的 41 例 ACL 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 21 例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试验组), 20 例采用单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ACL (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原因、病程及术前功能评分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均采用单束单隧道技术重建 ACL。结果 术后 2周两组所有患者切口均I期愈合。两组患者均获随访,试验组随访时间 24~28 个月,平均 26 个月;对照组 24~30 个月,平均 28 个月。术后2年,试验组 Lachman 试验阴性率 71.4% (15 例),前抽屉试验阴性率 76.2% (16 例);对照组2个试验的阴性率分别为 70.0% (14 例) 和 75.0% (15 例)。术后2年,试验组 Lysholm 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 (IKDC) 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CT 检查示,术后 2年两组骨隧道直径均较术后1个月有不同程度增加,但试验组 (4/21,19.0%) 的骨隧道扩大率明显小于对照组 (8/20,40.0%) (P<0.05)。膝关节松弛度检测显示:试验组关节前向松弛度为 (1.82±0.90) 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 (2.29±0.77) mm。结论 与采用单纯同种异体肌腱重建 ACL 相比,采用带跟骨异体跟腱重建 ACL 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骨隧道扩大率,促进腱-骨愈合,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切口(mini open)联合膝关节镜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确诊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行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窝后正中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骨折,同时处理关节内合并损伤,术后予伸直位支具固定配合功能锻炼,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随访指标包括: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切口愈合情况;术前及术后1年行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及IKDC功能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1个月,平均15.4个月;术后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提示骨折复位良好,无骨折不愈合,行后抽屉试验及反Lachman试验阴性;3例患者诉上下台阶关节稍不适、研磨感,考虑与合并关节软骨损伤有关、余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至伤前正常水平.术前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53.2分,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平均96.3分,术前与术后1年膝关节Lysholm评分数据行两组对照 T 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从术前全部明显异常(D级)改善至术后正常(A级) 17膝、接近正常(B级) 1膝.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联合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临床疗效确切,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现明显并发症,患者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且该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14例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处理关节内病变。取自体股薄肌、半腱肌肌腱,经编织处理后以ACL瞄准器于胫骨结节旁内侧皮质f位于截骨线下方,距截骨线不小于1cm)钻骨道,常规方法重建ACL,股骨端以钮扣钛板固定,胫骨端以可吸收钉固定。同时于胫骨结节上缘截骨,指向近端胫腓关节上部,矢状面平行于关节面的后倾,外侧骨皮质不完全截断,行胫骨高位截骨,填充同种异体骨后以胫骨近端锁定解剖型钛板固定,矫正膝内翻。结果术后经6~28个月的随访,患者截骨端均于术后3个月内愈合,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度满意,无关节不稳症状。HSS评分:术前(50.25±4.82)分,术后(80.12±3.41)分;Lysholm评分:术前(47.07±5.25)分,术后(78.08±2.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高位截骨植骨内固定+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有效治疗膝内翻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残端保留自体腘绳肌腱重建术对膝关节功能、稳定性及本体感觉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行关节镜下自体腘绳肌腱修复重建ACL治疗的患者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残端保留组与残端非保留组,每组各49例。采用KT-1000测试评估膝关节稳定性。采用国产持续被动运动仪进行被动重新定位测试及被动运动察觉阈值测量评估本体感觉功能。结果术后9个月,残端保留组患者Lysholm评分、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与残端非保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残端保留组前后松弛度差值低于残端非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9个月,残端保留组被动重新定位角度(15°、30°、45°)、被动运动察觉阈值(15°、30°、45°)均低于残端非保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关节镜下自体绳肌腱残端保留重建膝关节ACL近期治疗效果满意,能更好地提高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及本体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线锚钉治疗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膝关节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采用带线锚钉治疗,术后给予膝关节屈曲30°石膏固定4周,拆除石膏外固定后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所有患者均获7~11个月随访,平均9.2个月。Lysholm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9.4±8.1)分,(86.4±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86.8±13.5)°(139.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KDC评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分别为:(50.6±6.1)分,(92.8±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线锚钉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内固定可靠,安全有效,可早期有效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排锚钉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采用双排锚钉植入结合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撕脱骨折12例。所有病例均行膝关节后方小切口,使用双排锚钉,采用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固定骨折块。所有病例在术前、术后随访均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其疗效。结果 12例获得平均12.6个月随访。Lysholm评分,术前:(42.17±0.93)分,末次随访:(90.35±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排锚钉结合桥式缝合及改良Duncan环治疗急性后交叉韧带下止点撕脱骨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腱重建(anteriorcruciateligament,ACL)结合一期锚钉修复严重(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损伤的早期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2年10月,关节镜下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急性ACL断裂合并III度MCL损伤38例。其中ACL用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重建18例(A组),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20例(B组),MCL均用带线锚钉固定。术后伸直位支具制动后1周开始练习膝关节屈伸,屈曲角度由小到大,至术后6周至少达到120度。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后6个月、术后1年客观指标检查,包括膝关节稳定性(KT一1000测量,134N前向拉力),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大腿周径差别,膝关节磁共振检查;并应用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表对患者运动功能进行主观评估。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足部16排CT扫描重建,测量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将以上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前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尸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Lachman试验检查A组16例(88.89%)阴性,2例(11.11%)Ⅰ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B组17例(85.00%)阴性,3例(15.00%)I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A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B组有1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均为阴性。KT一1000在134N前向拉力下测量的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A组:〈2mm者15例(83.33%),~5mm者3例(16.67%),无〉5mm者(0.00%);B组:〈2mm者16例(80.00%),〉5mm者3例(15.00%),〉5mm者1例(5.00%)。双下肢周径差别A组为(1.06±0.86)cm,B组为(1.04±0.92)cm。Tegner评分A组为(6.00±0.46)分,B组为(6.00±0.57)分。Lysholm评分A组为(94.00±6.02)分,B组为(95.00±2.35)分。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89.45±2.89)分,B组为(90.12±4.56)分。两组患者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Lachman试验检查A组15例(83.33%)阴性,3例(16.67%)I度阳性,无Ⅱ度以上阳性;B组16例(80.00%)阴性,1例(5.00%)I度阳性,2例(10.00%)II度阳性。A组有2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患者均为阴性;B组有2例轴移试验阳性,其余患者均为阴性。KT-1000在134N前向拉力下测量的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异,A组:〈2mm者14例(77.78%),-5mm者4例(22.22%),无〉5mm者(0.00%);B组:〈2mm者16例(80.00%),-5mm者3例(15.00%),〉5mm者1例(5.00%)mm。双下肢周径差别A组为(1.01±0.21)cm,B组为(1.03±0.12)cm。Tegner评分A组为(5.00±0.96)分,B组为(6.00±0.03)分。Lysholm评分A组为(94.00±6.67)分,B组为(95.00±3.55)分。IKDC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为(90.48±2.36)分,B组为(90.17±4.32)分。两组患者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经过平均18个月的随访,16排CT测量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ACL断裂合并III度MCL损伤时,应用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和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ACL结合一期锚钉修复III度MCL损伤,均能取得优良的早期疗效,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体同侧腓骨长肌腱是合并III度MCL损伤时前交叉韧带断裂重建可选择的良好移植物,同时行一期带线锚钉修复MCL损伤的早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联合半月板移植和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微创手术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及临床效果.方法 对8例膝关节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的患者,同期实施关节镜下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微创手术.内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栓固定方法,外侧半月板移植采用前后角骨桥固定方法.ACL重建术采用自体腘绳肌腱移植,股骨端内纽扣固定、胫骨端可吸收界面钉固定的方法.全部手术过程在关节镜下完成.膝关节功能采用Lysholm记分和IKDC分级评价.关节稳定性检查包括Lachman试验、抽屉试验和轴移试验.膝关节活动度通过测量双膝活动度的差值评价.平均随访20.4个月(5-42个月).结果 本组病例没有因移植物失败需ACL翻修或取出移植半月板者.患侧膝关节屈曲度较健侧减少9°±6°,伸直度较健侧减少3°±2°.术前患膝Lachman试验Ⅱ°阳性2例,Ⅲ°阳性6例,抽屉试验Ⅱ°阳性3例,Ⅲ°阳性5例,所有患膝轴移试验阳性.术后患膝Lachman试验阴性6例,Ⅰ°和Ⅱ°阳性各1例.前抽屉试验阴性6例,Ⅰ°阳性2例.所有患膝轴移试验阴性.Lysholm记分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KDC分级正常和接近正常者所占比率在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MRI示ACL移植物位置适当,移植半月板1例前角和1例后角有Ⅱ°损伤信号影,其余半月板外形良好,有内部信号不均匀现象.结论 对适当选择的半月板切除伴有ACL损伤患者,联合半月板移植与ACL重建术可较好地恢复膝关节稳定性,改善功能.虽然其在全关节镜下的微创操作技术上有一定难度,但此术式是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使用肩袖外排钉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2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17~61岁,平均(34.3±10.1)岁.对患者术前、术后膝关节Lysholm、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nte...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临床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3月,应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病变共52例,男27例,女25例;年龄38~64岁,平均47.3岁。其中L4~5单节段48例,L4~S1双节段4例,均行腰椎开窗减压Wallis系统置入。观察术前及术后视觉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Oswestry 残障指数评分(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 )及下腰痛(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 )评分变化情况,并测量术前及术后病变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及椎间盘后高度(posteriordischeight,PDH)。结果术后随访24~36个月,平均28.3个月。手术时间70~230 min,平均113.2 min。术中出血量20~300 ml,平均82.6 ml。手术节段PDH,术前(7.80±3.2) mm,末次随访时(7.20±0.7)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9),VAS评分、ODI评分和JOA评分术前分别为:(7.60±1.0、39.0±3.3和17.5±2.4),末次随访分别为:(1.70±0.6、17.7±0.3和25.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分别为0.003、0.005和0.007)。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盘突出复发,保守治疗缓解;另1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改行腰椎全椎板减压椎间融合固定术,症状缓解。其余病例末次随访时未发现假体移位等并发症,随访期间亦未出现节段不稳或邻近节段严重退变。结论应用 Wallis 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能保留手术节段腰椎的活动度,中期随访疗效良好,其主要适应证为退变不严重的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使用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18例,男13例,女5例;其中右侧10例,左侧8例;年龄23~69岁,平均(48.5±2.7)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按Evans标准分类,Ⅰ型1例,Ⅱ型2例,Ⅲ A型6例,Ⅲ B型4例,Ⅳ型3例,Ⅴ型2例.全部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 A型6例,Ⅰ B型8例,Ⅱ B型4例.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均提示为全身多发性骨软骨瘤.随访患者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临床愈合时间及功能评分.结果 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4.2±0.8)个月.手术时间75-135min,平均(105±6.5)min.术后住院时间为7-12d,平均(9.3±1.2)d.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5~95分,平均(86.6±3.4)分,其中优7例,良8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83.33﹪.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为(16.2±1.8)周.末次随访时除1例出现头钉切割股骨头和1例出现髋内翻外,无骨折再移位,无内固定失效,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感染发生等并发症.结论股骨重建钉治疗多发性骨软骨瘤患者粗隆间骨折合并同侧粗隆下骨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具有手术相对简单,创伤小,固定牢固,患者可早期功能活动且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选择性椎管减压及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椎管狭窄(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 with stenosis,DLS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2011年1月,我院经后路治疗DLSS患者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龄54~73岁,平均67.3岁。病程4~8年。术前Cobb’s角15°~49°,平均31°;腰椎前凸角(T12~S1)-30.6°~3.3°,平均-10.5°。对Cobb’s角<20°的5例行选择性椎管或神经根管减压,经后路椎体间融合,短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对Cobb’s角>20°的23例行椎管减压,长节段固定侧凸矫正,后路椎体间融合及后外侧自体骨植骨融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应用SF-36调查问卷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28例行减压手术节段113个,平均减压4.0个节段;共融合90个节段,平均融合3.2个节段。术后随访24~70个月,平均32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3.5±0.5)h,出血(600±30)ml,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侧凸由术前平均31°矫正至术后平均15.2°,改善率平均为51.0%。腰椎前凸角矫正为5.4°~28.2°,平均18.4°。腰椎前凸角及侧凸Cobb’s角均明显改善(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13.6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7.5分(P<0.05)。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SF-36调查问卷表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 DLSS的治疗应个体化地选择治疗方案。手术治疗以减压为主、矫形为辅,应准确判断责任节段,临床疗效满意,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