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镁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镁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12 名AMI患者于入院72 小时内行持续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并测血清镁。结果 心律失常组61 人中低镁血症44 人,心律正常组51 人中低镁血症13 人,两组有显著差别( P< 0-01) ,两组平均血镁浓度间亦有显著差异( P< 0-01) 。经补镁治疗的低血镁心律失常患者预后优于未予补镁者( P< 0-05) 。结论 AMI并低镁血症比血镁正常者更易出现心律失常,早期监测血镁、及时补镁有利于心律失常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清镁检测正常的情况下,补充镁离子辅助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纳入2015年6月~2015年9月住院治疗的100例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经血镁检测均在正常值0.7-1.1mmol/l范围内,随机将患者分为镁治疗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衰、心律失常治疗,镁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补充镁离子,观察补充镁离子对于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结果静滴后24h内血镁浓度、治疗1个疗程血镁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镁治疗组24h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次数显著减少(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2);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将血清镁测定作为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常规检查,对该类患者早期补镁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血清钙离子(Ca2+)、钠离子(Na+)、钾离子(K+)、镁离子(Mg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STEMI病人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STEMI病人77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70名为健康对照组。根据在入院时或体检时收集的抽血样本进行血生化分析。根据CRACE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各组血清Ca2+、Na+、K+、Mg2+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STEMI病人GRACE评分与血清Ca2+、Na+、K+、Mg2+的相关性。结果STEMI组血清中Ca2+、Na+、K+、Mg2+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低危组Ca2+、Mg2+水平与中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Ca2+、Na+、K+、Mg2+与高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危组K+与高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性心律失常组血清Ca2+、Na+、K+水平低于非室性心律失常组(P<0.05)。STEMI病人GRACE评分与血清Ca2+、K+水平呈负相关(r=-0.587,P=0.000;r=-0.417,P=0.005)。结论STEMI病人血清Ca2+、Na+、K+、Mg2+呈现低水平,其中GRACE评分高危病人Ca2+、Na+、K+、Mg2+水平更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病人Ca2+、Na+、K+水平亦明显降低,说明电解质失衡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应用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接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100例,随即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以常规疗法处理,研究组以门冬氨酸钾镁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效果、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血清钾、血清镁水平。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P0.05);研究组室性、室上性及传导阻滞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钾、血清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有不错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钾离子水平与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相关性,探讨血清钾升高对心肌梗死急性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6 h静脉采血检测血钾和CK-MB浓度,根据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正常血钾组36例、轻度升高组33例及明显升高组27例,分析比较三组患者在急性期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及死亡发生率。结果血钾浓度与CK-MB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20。血钾明显升高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以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59.3%、51.9%、66.7%,显著高于正常血钾组(27.8%、8.3%、2.8%、2.8%)和轻度升高组(57.6%、24.2%、18.2%、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钾浓度升高是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离子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在入院时根据血清镁离子水平将其分为低镁组(≤0.7mmol/L)、正常组(0.7mmol/L)。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入院后14d、入院后28d血清镁离子,钙离子水平,血脂水平,颈动脉血管斑块情况,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活动能力,并分析血清镁离子水平和患者预后相关性。结果入院时、入院后14d、入院后28d低镁组血清镁离子、钙离子水平远低于正常镁组(P0.05),且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14d、入院后28d低镁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远高于正常镁组(P0.05),且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14d、入院后28d低镁组颈动脉血管斑块面积远大于正常镁组(P0.05),且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入院后14d、入院后28d低镁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远高于正常镁组(P0.05),且两组组内mRS评分各个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8d两组NIHSS评分远低于入院时(P0.05),与入院后14d无显著差异(P0.05);入院时、入院后14d、入院后28d低镁组巴塞尔指数日常生活独立活动指标(ADL)评分均远低于正常镁组(P0.05),且两组组内各个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镁离子水平与NIHSS、mRS评分为负相关(r=-0.632,P0.05;r=-0.704,P0.05),与ADL评分为正相关(r=0.611,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镁离子、钙离子水平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有所上升,血脂水平降低,颈动脉血管斑块面积缩小,其中血清镁离子水平与预后效果关系密切,低水平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室扑、室颤)与低血钾的关系。方法:选择112例AMI患者于发病后24至72小时内测血清钾,根据血钾浓度分为低血钾组(血钾<3.6mmol/L.,44例).及血钾正常组(血钾为3.7-5.5mmol/L,68例),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低血钾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38例,占86.3%,血钾正常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为8例.占11.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低血钾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糖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入院时第1次血糖值将156例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病人分为血糖正常组及血糖增高组。分析血糖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高血糖与临床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 血糖增高组年龄、糖尿病痛史、多支血管病变与血糖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增高组PCI术后院内发生严重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源性死亡均较血糖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入院时血糖增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院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络合指示剂法测定35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伤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并于同期在本院普外住院拟行腰麻手术的非创伤病人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 各型脑外伤病人血清中镁离子浓度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外伤各分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病人脑脊液中镁离子浓度早期较对照组升高,而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镁离子含量均降低,其时预后判断和治疗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门冬氨酸钾镁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 ,单盲 ,对照的方法将 118例急性心机梗死患者分为门冬氨酸钾镁治疗组和对照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 1个月内 ,两组中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8.9%和 2 2 .6 % (P <0 .0 5 ) ;心力衰竭发生率分别为 10 .7%和 2 5 .8% (P<0 .0 5 ) ;1个月内两组死亡率分别为 5 .4%和 17.7% (P<0 .0 5 )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应用门冬氨酸钾镁可有效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血清环状RNA CDYL(circCDYL)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6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收治的108例AMI病人作为AMI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11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法检测受试者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随访2年,根据circCDYL表达水平分为低表达组(53例)和高表达组(55例),比较两组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血清circCDYL与AMI病人总MACE发生率的关系;根据随访期间预后情况分为MACE组(48例)和非MACE组(60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MI病人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circCDYL对AMI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AMI组血清circCDYL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ircCDYL低表达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心肌梗死复发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P<0.05)。Kaplan-Meier生存曲...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静脉溶栓时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其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62例患者经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溶栓2 h内观察心电图变化。结果溶栓治疗中52例(94.36%)发生心律失常,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多发生在再通组。结论溶栓治疗时再通组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最常见,它是提示冠脉再通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颜廷立 《临床内科杂志》2004,21(10):661-662
目的 以血清镁离子浓度作标记 ,观察血清镁的变化 ,探讨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将 75例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为两组进行 5年随诊 ,观察血清镁离子、血糖、血脂、血肌酐、血尿酸、血压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半年时随血尿酸浓度下降血清镁也下降 (P <0 .0 1) ,且与非治疗组差别明显 (P <0 .0 1) ,而非治疗组无变化 (P >0 .0 5 )。非治疗组 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肾损害、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5年时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 (P <0 .0 5 )。结论 原发性高尿酸血症有治疗的必要性 ,且伴有血清镁升高 ,这与软组织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低钠血症的病因、治疗特点及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76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按照入院时血钠结果分为血钠正常组和低钠组,两组均给予综合治疗,低钠组给予补钠,观察治疗1周后临床疗效,及出院转归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血钠正常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低钠组(P0.05);出院时低钠组病死率明显高于血钠正常组(P0.05)。结论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临床疗效及病情转归与低血钠程度相关,血钠越低,临床疗效越差,病死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根据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把110例患者分为低血钾组、正常血钾组,对比两组的梗死部位、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并发症和预后情况。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36例(占32.7%),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57.1%)与下壁(23.9%)相比更易合并低血钾(P<0.01)。低血钾组的梗死相关血管更多为前降支(55.6%)和近段病变(55.6%),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P=0.03)。低血钾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钾组(均为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近段病变,多为前降支,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N端前脑钠肽(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血清浓度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对象102例,分为4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6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24例,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正常对照组22例。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NT-proBNP血清浓度并行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病人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对照组(P<0.01);而稳定性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NT-proBNP血清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597,P<0.01);NT—proBNP血清水平在左心室射血分数小于0.50的病人明显高于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病人(P<0.01);在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的病人中,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病人的NT-proBNP血清水平仍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的病人(P<0.01)。结论血清NT-proBNP 浓度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人中明显升高,升高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大约75%~95%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律失常,部分可发生心源性猝死。本文探讨AMI早期补镁减少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疗效,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03年来12h内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9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镁剂治疗组(A组)52例,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5~72岁,平均(61.0±4.8)岁,急性侧壁心肌梗死16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6例。对照组(B组)46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48~68岁,平均(60.0±3.2)岁,急性侧壁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2例。两组性别、年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相关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136例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且发病时间<12 h的患者.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ml,测血钾浓度,做18导联心电图.患者均同意做急诊介入治疗,给予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钾浓度与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罪犯血管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罪犯血管为左前降支的血钾浓度最低,左回旋支血钾浓度最高,右冠状动脉的血钾浓度位于左前降支及左回旋支之间.左前降支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冠状动脉病变与左回旋支病变血钾浓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低血钾组与正常血钾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罪犯血管是左前降支的发病早期最容易合并低血钾,预后普遍较差.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低血钾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QRS时限分为延长组(110ms)和正常组(≤110ms),比较两组预后情况。结果延长组患者的心功能Killip分级Ⅰ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正常组,Ⅱ级、Ⅲ级、Ⅳ级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的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其预后有一定的关系,QRS时限延长预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胺碘酮联合镁剂(门冬酸钾镁)治疗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67例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联合镁剂治疗组(即A组,86例)和常规治疗组(即B组,81例),观察两组患者成功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PCI后A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较B组低(12.9%vs24.7%,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镁剂预防性应用能有效减少AMI患者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