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心电图变化的进一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及前后自身对照方法,观察140例吡喹酮洽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吡喹酮总剂量为60mg/kg,2天分服。安慰剂用乳酶生。甲组第1~2天服吡喹酮,第3~4天服安慰剂;乙组第1~2天服乳酶生,第3~4天服吡喹酮。于治前、治中及治毕服药后30’、60’作心电图描记.结果:1.甲组55例治前心电图正常,服吡喹酮2天后30’出现T波电压降低平坦者11例,60’  相似文献   

2.
目的降低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病的有效剂量,期望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降低不良反应,节约费用。方法选择3~68岁218例慢性血吸虫病患者,随机配对分为顿服吡喹酮25mg/kg和40mg/kg A、B两组。A组111例(试验组);B组107例(对照组)。观察两组人群服药后的副反应。两组部分志愿者服药后2h及4h作血药物浓度测定,治后5个月粪检疗效考核。结果两组服吡喹酮后2h、4h的血药浓度均有有效杀虫浓度。药物的副作用以25mg/kg组更低。治后5个月两组虫卵减少率分别达97.08%、97.98%,两组间治前、治后均无显著差异;治后5个月复查,两组粪便虫卵阴转率分别为79.07%和89.55%,均有较好疗效,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25mg/kg低剂量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疗效保证,副反应轻,节省费用,是血吸虫病大规模化疗中一种可推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治疗分3组:Ⅰ组为轻度感染者663例,吡喹酮总剂量为75mg/kg;Ⅱ组为中度感染者180例,总剂量为100mg/kg;Ⅲ组为重度感染者88例,总剂量为120mg/kg。Ⅰ、Ⅱ组为一天疗法,分3次服,Ⅲ组第1、2天分服75mg与45mg/kg。三组的最大总剂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吡喹酮治疗的33例肺吸虫病患者,痰中均检到虫卵。治疗分3组:甲组(12例)总剂量为100mg/kg,疗程3天;乙组(8例)总剂量100~120mg/kg,疗程2天;两组(13例)总剂量90mg/kg,疗程2天。三种疗法治疗后的虫卵数变化均相似。甲、  相似文献   

5.
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合理剂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00例粪孵阳性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分为四组,分别采用吡喹酮总剂量60、50、40与30mg/kg-日疗法进行治疗;治毕6个月粪孵阴转率依次为79.8%、71.7%、78.8%与70.1%,各剂量组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建议,可以总剂量40mg/kg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并对30mg/kg总剂量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1年8~10月间在江西省波阳县,用吡喹酮治疗急性日本血吸虫病40例。药物总剂量为120mg/kg,4天分服。服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为4.3±2.8  相似文献   

7.
于1981年4月至1982年11月用吡喹酮治疗四川(斯氏)肺吸虫病人18例,并进行了远期随访。吡喹酮的剂量为25mg/kg, 日服3次,连续2天为一个疗程。对脑型和眼型患者,4例服药二个疗程,1例服了三个疗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吡喹酮治疗后的临床演变情况,并探讨防治对策。方法:首次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3次/d,分6d服完。1997-2001年,逐年对全部患者进行询检、体格检查及粪便、血清学、B超检查。粪检(Kato-Katz)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60mg/kg,2日疗法;IHA、ELISA阳性者,吡喹酮总剂量40mg/kg顿服。结果:2000年粪检阴转率达100%;血清免疫学试验1999年部分阴转,至2001年阴转率IHA为93.75%、ELISA为90.00%。结果: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可迅速消险症状,杀灭虫体,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吡喹酮二种不同剂量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家兔的疗效。方法将感染日本血吸虫后42天兔12只分为三组,A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60mg/kg,B组5只一次灌服吡喹酮20mg/kg·d,连续6天,C组2只不治疗。从治疗开始至治后22天观察粪毛蚴孵化和排卵变化,并计算治后22天总减虫率和减雌率,肝、肠减卵率。结果治后22d吡喹酮60g/kg和20mg/kg·d,连续6天家兔总减虫率分别为67.2%与74.7%(P>0.05);减雌率分别为74.3%和83.5%(P>0.05);肝减卵率为44.1%和34.2%(P>0.05);肠减卵率为96.7%和95.7%(P>0.05)。结论吡喹酮60mg/kg和20mg/kg·d,连续6天给药治疗家兔血吸虫感染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治疗曼氏血吸虫病患者引起的血性腹泻已有报道(Polderman,1984)。作者在菲律宾对吡喹酮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时发现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发生类似的综合症。20例研究对象均为有不同程度肝损害的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其中4例用吡喹酮后发生血性腹泻。为了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有患者服吡喹酮20mg/kg 3次,每次间隔30分钟,总剂量60mg/kg。目前所推荐的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方案之一,早餐及午餐  相似文献   

11.
吡喳酮(Praziquantel,Biltricide,Dro-neit,8440)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寄生虫病,具有疗效高、疗程短、副作用较轻、服用方便等优点。现综述如下:一、血吸虫病吡喹酮是目前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物。(一)急性血吸虫病治疗方法根据病情轻重稍有差异:总剂量轻型病者90mg/kg,3天疗法,中型120mg/kg,4天疗法,重型140mg/kg,6天疗法。一般病人以120mg/kg,4天疗法为宜。疗效:平均退热轻型2.3天,中型4.5天,重型8天,23例于治疗后1~5天粪检全部阴性,症状逐渐消失,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83年我们用吡喹酮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病人94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11例,年龄4~63岁,其中51例为15岁以下儿童。临床分型:轻型48例、中型30例、重型16例。全部病人治疗前粪便孵化血吸虫毛蚴阳性。 治疗方法 采用上海第十一制药厂生产的吡喹酮(批号830301)。儿童总剂量140mg/kg;成人为120mg/kg(以60kg为限),疗程6d,每天3次口服。治程中有一例重型加用激素改善症状。治前和治后10~14d检查肝功能42例。 观察结果 94例均按期足量完成疗程。药物副作用以头痛、头昏、腹痛、腹胀为主,反应均较轻,仅1例治后头昏、视力模糊、记忆力减退达一月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使用早期治疗兔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实验共分4组,第1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剂量分别为20mg/kg和40mg/kg。第2组为单青蒿琥酯组,于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剂量为20mg/kg,每周服1次,连服4次。第3组为单用吡喹酮组,于感染后第35天顿服吡喹酮,剂量为40mg/kg。第4组为不服药对照组。各组于停药后4周解剖,检获成虫,比较各组的减虫率、减雌率和肝脏变化。结果 以感染后第7天首服青蒿琥酯,第35天再服吡喹酮的效果最好,减虫率为97.88%、减雌率达98.63%,6只兔中有2只无虫。单青蒿琥酯和单吡喹酮两组的减虫率分别为94.32%和71.67%,减雌率为96.14%和80.75%。结论 青蒿琥酯与吡喹酮先、后用药组明显优于吡喹酮组(P<0.01),但与青蒿琥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然而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费用,便于现场使用。  相似文献   

14.
吡喹酮广泛应用于血吸虫病预防和治疗,引起皮肤过敏是常见副反应之一,本文报告3例使用吡喹酮过程中出现皮疹,皮疹消失后继续服用吡喹酮而无皮疹出现。现报告如下。例1,男性,20岁,发育良好,皮肤光洁,血吸虫环卵试验阳性而给韩国产吡喹酮40mg/kg,分两次间隔4小时服完。首次剂量大于第二次剂量。服用吡喹酮同时,未给其它药物。早饭后2小时始服吡喹酮,服药后20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 ,具有低毒、高效、疗程短、使用方便等特点。其常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及治疗急性血吸虫病的激惹反应等。现将我院近 1 0年来收治的 60 30例各型血吸虫病中 ,服用吡喹酮后出现不良反应的 35例资料作如下报道。1 临床资料35例中 ,慢性血吸虫病 2 2例 ,治疗剂量为吡喹酮总量 60 mg/kg2日疗法 ;急性血吸虫病 6例 ,治疗剂量为1 2 0 mg/kg 6日疗法 ;晚期血吸虫病 7例 ,治疗剂量为90 mg/kg6日疗法 ;脑型血吸虫病用 1 2 0 mg/kg6日疗法 ,体重以 60 kg为限 ,1日 3次给药 ,饭后半小时到 1小时口服。2 药物副反应2 .1 过敏反…  相似文献   

16.
作者曾报道吡喹酮25mg/kg,1天3次,服1天或2天治疗该病有效。本文目的在于探索吡喹酮治疗人体后睾吸虫病的最小有效剂量。97例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31例;年龄为13~70岁。多数患者仅有左、右助下,上腹部和下背疼痛及乏力等轻度症状。病人分3组治疗(组Ⅰ、Ⅱ已有报道)。组Ⅲ30例,剂量为25mg/kg,1天2次,服1天;组Ⅳ12例,剂量为25mg/kg,1次口服;组Ⅴ55例,  相似文献   

17.
我们用上海第十一制药厂生产的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1,530例。男819例,女711例;慢性血吸虫病1,443例,晚期血吸虫病87例。吡喹酮总剂量均为60mg/kg体重,分2天6次餐后半空腹服药。治疗结果无副作用者905例(59.2%)。一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喹酮40mg/kg顿服治疗慢性血吸虫病是否必须口服护肝药。方法在疫区现场随机抽取266例慢性血吸虫病人,分为两组:一组为吡喹酮加护肝药(护肝组),另一组为吡喹酮加安慰剂(对照组)。治前与治毕7~10d,检查肝功能,并辅以询诊和重点体检。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A/G比值均正常。ALT〉40U(40-55U),治前护肝组14例(10.77%),对照组11例(8.09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6,P〉0.05);治后复查,护肝组4例(3.74%),对照组8例(6.890/0),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1.09,P〉0.05)。治后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厌油、食欲减退、肝区疼痛不适等肝损害表现。结论吡喹酮40mg/kg顿服治疗慢性血吸虫病可以不伍用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19.
用吡喹酮治疗华支睾吸虫病1,051例,分为3个剂量组。治后3个月复查,总剂量75mg/kg,100mg/kg和120mg/kg组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89.5%、91.3%和98.9%。疗效满意。药物反应轻微而短暂,对心、  相似文献   

20.
用不同剂量吡喹酮治疗华枝睾吸虫患者150例。甲组总量150mg/kg,2d分服,日服3次;乙组总量225mg/kg,3d分服,日服3次;丙组总量100mg/kg,1d分服,日服3次。甲组治后1.3和6个月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3.88%、97.50%和100%。乙组治后1、3和6个月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5.92%、97.95%和100%。丙组治后1、3和6个月的虫卵阴转率分别为92%、94%和96%。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甲组的药物副反应率低于其它两组(P<0.01)。认为150mg/kg,2d分服疗法是治疗华枝睾吸虫病的较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