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鼠小肠移植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肠移植(SBT)虽然已开展40余年,但由于手术技术、免疫排斥、感染等原因,成功率远低于其他脏器移植,因此建立可靠、重复性好的实验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大鼠小肠移植是应用和研究最广泛的动物模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小肠功能衰竭病人经全胃肠外营养(TPN)后可长期存活.然而.持续TPN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TPN相关性终末期肝病、静脉通道丧失以及反复性败血症,往往导致病人在半年内死亡。因此,小肠移植成为惟一能够选择的治疗手段。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临床小肠移植疗效得到很大改善。迄今最长1例小肠移植病人已存活达17年之久。1985年4月至2003年3月期间。全球61个医学中心共计对923例病人进行了989例次小肠移植,移植小肠1年生存率达64%。但是,与其他实质性脏器移植比较,小肠移植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移植后急性排斥的发生率高(57%)是阻碍小肠移植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综述了小肠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免疫抑制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常规手段无法治愈的小肠疾病的理想方法[1].目前,在全球领先的小肠移植中心,受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分别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外科技术、适应证选择、围手术期处理、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进步有关,但小肠是一个高度免疫原性器官,移植肠的排斥反应是小肠移植成功的最主要障碍,因而预防排斥反应的措施,如免疫抑制方案及理念的改进在小肠移植的整个环节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本文就小肠移植中相关免疫抑制方案的变化,以及更为重要的新治疗理念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凯 《器官移植》2011,2(3):175-180
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方案以及术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进步,小肠移植患者的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达到70%和50%。一直以来,小肠移植术后的死亡原因变化不大,感染仍然是最主要原因,高达51%,其次为排斥反应(8%)、淋巴瘤(3%)、技术失败(3%)。  相似文献   

5.
小肠移植由于排斥,GVHD,感染等并发症,临床上直到1988年才有首例成功。本文着重综述临床小肠移植中排斥、GVHD、感染以及技术等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  相似文献   

6.
小肠移植是目前治疗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由于移植技术不断进步,对术后感染的有效控制,以及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小肠移植的预后不断改善[1].文献报道,全球最大的小肠移植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其移植物和受者的1年存活率分别达到92%和89%,受者的5年存活率达75%.但是小肠移植的远期疗效仍不理想,高达30%~40%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出现难以逆转的慢性排斥反应,需要切除移植小肠,恢复肠外营养或再次移植口].因此慢性排斥反应是目前影响小肠移植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现就小肠移植后慢性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三套管法建立大鼠原位全小肠移植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那些不能耐受肠外营养的终末期肠功能衰竭患者来说,小肠移植是最佳治疗方法。但是,由于肠道独特的生理特点使得小肠移植术后出现急慢性排斥、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及感染等问题较其他实质脏器移植更为突出。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的制备,为深入研究上述问题提供了良机。以往报道的大鼠小肠移植模型由于显微外科操作复杂、手术成功率低等因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我们利用三袖套法吻合血管,简化了操作,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母子亲体小肠移植的方法及其对短肠综合征所致小肠衰竭的疗效。方法:为1名15岁短肠综合征(仅残留小肠8cm)致小肠衰竭的男患者行小肠移植术。供体为患者母亲。取供体带血管蒂回肠中下段1.2m移植于受体腹腔,两端分别造瘘及作人工肛。二期手术于6个月后施行,将受体残余肠中部横断,上下端分别与供肠近、远段行端侧吻合。结果:供、受体手术顺利。受体一期手术后曾发生感染及排斥,经治疗后痊愈。二次术后随访8个月,受体小肠功能逐渐恢复,患者体重明显增加,一般情况好,进食半流质,生活能自理。结论:亲体小肠移植是治疗短肠综合征肠衰竭的有效方法。排斥和感染是威胁小肠移植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小肠移植由于排斥、GVHD、感染等并发症,临床上直到1988年才有首例成功.本文着重综述临床小肠移植中排斥、GVHD、感染以及技术等并发症的原因和诊治.  相似文献   

10.
小肠移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移植(smalboweltransplantation)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end-stageofintestinalfailure)的理想方法,由于小肠为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和细菌库,移植免疫反应较其它脏器移植更为剧烈和复杂,在排斥移植物的同...  相似文献   

11.
与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相比,小肠移植的长期效果不理想.肠道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肠道黏膜对缺血损伤的高度灵敏以及经常接触环境刺激等均为移植小肠易发生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原因.除了难以控制的急性排斥反应和致命的感染外,慢性排斥反应也是导致小肠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小肠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小肠功能衰竭的理想治疗手段。小肠属于人体内最大的淋巴库,含有大量免疫活性细胞,同时也是体内最大的细菌库,因此小肠移植后常因发生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和感染而导致手术失败。小肠移植不但有受者对供者的移植排斥反应,还有供者对宿主的反应。多数移植后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反应剧烈,严重妨碍了小肠移植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设计小肠移植受者术前准备核查单,并评价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查阅指南及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多学科协作设计小肠移植受者术前准备核查单,包括肠道准备、皮肤准备、口腔准备、术前免疫诱导、术中带药、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7个项目,并将核查单应用于13例接受小肠移植手术受者,由护理组长检查落实情况.结果 核查单使用后,受者7个项目准备完善率为84.6%~100%,总体术前准备完善率达96.7%;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15.4%,排斥反应发生率23.1%.移植医护团队核查单使用满意率为100%.结论 设计并应用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小肠移植受者术前准备核查单,有助于提高小肠移植受者术前各项准备措施落实率,降低术后感染及排斥反应发生率,且移植医护人员使用核查单满意.  相似文献   

14.
小肠移植是治疗不可逆性小肠衰竭的有效方法,但因术后排斥反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而影响其发展。亲体小肠移植组织相容性较高,可减少排斥反应或减轻其严重程度,且有缺血时间短、不需供体等待等优势。我院于2005年1月11日实施1例亲体小肠移植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移植肾早期血管性排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移植肾早期(7d内)血管性排斥的治疗措施,方法:根据Banff97闰理分类法诊断排斥,III型排斥8例,II型排斥29例,采用双滤过法血浆分离术(DFPP),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TG或OKT3),骁悉和大剂量百令胶 囊综合抗排斥治疗31例(治疗组);采用激素冲击和ATGA或OKT3治疗6例(对照组)。结果:治疗组28例(90.3%)排斥逆转,对照组仅1例(16.7%)排斥逆转,两组移植肾严重破裂发生率分别为治疗组22.6(7/29),对照组50%(3/6),保肾成功率分别为71.4%和零,感染发生率治疗组为22.6%,对照组为83.3%,病死率治疗组为9.7%,对照组为16.7%,治疗组移植肾1年存活率79.3%。结论:以DFPP为主要的综合抗排斥措施显著提高了早期移植肾血管性排斥的临床疗效和移植肾近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小肠移植术成为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短肠综合征及不可逆性肠功能衰竭的首选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小肠本身为固有的高免疫原性、有菌的空腔器官等因素,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不甚理想。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等仍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随着对移植免疫反应的深入了解,体液免疫因素在移植术后急、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供体特异性抗体(DSA)与小肠移植后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小肠移植术后长期疗效有赖于对排斥反应、感染等因素的有效监控防治及免疫耐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沈璟 《器官移植》2011,2(4):237-239
小肠移植的临床应用已超过40年,应用初期一直受到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和术后感染等难题的困扰,导致发展缓慢。近20年来,随着手术技术和术后监护技术的不断提高,免疫抑制剂和小肠免疫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免疫个体抗感染监测的持续进步,小肠移植和腹腔多器官簇移植得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李元新 《器官移植》2012,3(3):121-126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小肠移植已成为治疗肠衰竭最理想的方法,一个小肠移植的时代已经到来[1]。目前,全球先进的小肠移植中心所做的小肠移植术后患者的1年和2年存活率可达90%和80%[2],这固然与小肠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监测、感染防治及促进移植肠功能恢复等主要技术的进步有关[3-5],但外科技  相似文献   

19.
大鼠小肠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凋亡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与细胞闻过则喜良心的关系以及雷帕霉素(RAPA)对移植后排斥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以SD大鼠为假移植组作对照(1组),其他各组采用Wistar→SD大鼠异位小肠移植模型,移植后随机分为排斥反应组(2组)、雷帕霉素2mg.kg^-1组(3组)和雷帕霉素4mg.kg^-1.d^-1组(4组),每组术后1、3、5、7d分别处死6只大鼠,获取移植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各组在术后1、3d均未发现排斥反应,2组术后5、7d分别出现I度和Ⅱ度排斥,3组仅在术后7d出现早期排斥迹象,4组枯术后一直未见排斥证据,小肠细胞凋亡数量在排斥反应前期和排斥反应时显著增加,不同强度的排斥反应,细胞凋亡数量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排斥反应中可出现大量的肠细胞凋亡,其始发时间早于排斥的组织学发现,凋亡细胞数量与排斥强度呈正相关,可作为小肠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另一种可信的标志物。雷帕霉素对排斥反应的抑制能力与剂量有关,并不能抑制肠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综述小肠移植与肠道细菌移位的相关文献。结果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都会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肠蠕动和运输功能紊乱 ,肠道内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 ,细菌和毒素向肠外组织器官移位 ,引起受体感染。结论 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较高 ,是引起受体感染 ,影响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高肠移植外科技能 ,缩短缺血保存时间 ,选择性肠道去污 ,改进营养支持和免疫抑制方案 ,有望减少肠移植后细菌移位 ,降低感染并发症 ,提高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