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30年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以下简称室缺)与肺动脉狭窄大多采用室缺修补和解剖左室到肺动脉的心外管道吻合(即Rastelli手术),但该种手术晚期效果差。1990年Ilbawi等报告应用双调转术(double-switch手术)治疗该畸形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后该手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矫正大动脉转位(cCTGA)为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大动脉连接均不一致的心脏畸形,常合并室间隔缺损(室缺)和肺动脉狭窄等多种心内畸形。双调转术是心房内调转术和大动脉调转术或Rastelli术相结合的手术方法。我科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实施4例cCTGA双调转术,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邹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02-203
目的观察应用一期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纠治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2006年2月至2011年10月应用一期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13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错位(D-TGA/IVS)5例,大动脉错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8例。结果手术死亡2例,其余随访3个月~3年,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功能状况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应用一期Switch术纠治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及早手术和冠状动脉移植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导致大动脉调转术后发生主、肺动脉吻合口梗阻的影响因素。方法对37例行大动脉调转术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3例发生主动脉与肺动脉吻合口梗阻的患儿作为观察组,24例未梗阻患儿为对照组,分析患儿术后主动脉以及肺动脉吻合口的血流速度、患儿手术年龄、瓣环发育情况等因素与梗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此明确大动脉调转术后主动脉和肺动脉吻合口梗阻的原因。结果 13例行大动脉调转术后发生主动脉与肺动脉吻合口梗阻的患儿中,9例(69.23%)血流速度>3 m/s,9例(69.23%)年龄<3个月,8例(61.54%)瓣环发育滞后,与对照组梗阻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流速度>3 m/s、年龄<3个月以及瓣环发育滞后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大动脉调转术后发生主、肺动脉吻合口梗阻,术后需要针对以上患儿适当延长随访时间,以避免梗阻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2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8天—13岁(平均6.7岁)。17例伴有肺动脉狭窄和室缺,7例TGA不伴有室缺及肺动脉狭窄。17例TGA伴有室缺和肺动脉狭窄的患,14例施行了Rastelli手术,3例施行了心外管道改良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7例TGA不伴有室缺和肺动脉狭窄的患,2例施行Switch手术,5例行改良Senning手术。同期处理合并的心血管畸形。结果:全组24例术后早期死亡2例(8.3%)。1例Rastelli术后35天此于心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另1例为Switch手术中出血死亡。22例长期存活着(91.7%),术后随访3个月—7年(平均2.9年),心功能I级19例,Ⅱ级3例。1例改良Senning术患儿有轻度二尖瓣反流。结论:恰当的手术指征、娴熟的手术技术,良好的治疗方案,是外科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大动脉调转术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总结2004年3月-2008年8月22例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 ASO)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应用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2例,Taussing-Bing畸形1例。年龄4d~3岁,其中<30d16例,30~40d5例,6个月1例,3岁1例;男18例,女5例;体重3~12(6.5±2.3)Kg。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2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例9,卵圆孔未闭14例,十字交叉心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一期大动脉调转术20例,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3例。结果手术死亡4例(17.3%),19例术后23~312(74±13)h脱呼吸机,术后11~25(17±5)d出院,访3个月~4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一期和快速二期ASO治疗大动脉转位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术中保持冠状动脉移植吻合的低张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的解剖矫正手术治疗经验。方法2001年5月至2003年1月,收治新生儿室隔完整的完全性大动脉错位4例,手术全部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下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手术)。结果4例均治愈。术后并发有纵隔感染、渗漏综合征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渗漏综合征并肾功能不全各1例。经5~11d ICU监护,10~19d出院。短期门诊复查心功能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结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应早期诊断,争取在新生儿期行Switch术。腹膜透析是治疗新生儿体外循环心脏术后体液潴留、高热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大动脉调转术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4年1月~2007年5月采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共51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动脉转位(TGA/IVS)26例,伴室间隔缺损大动脉转位(TGA/VSD)25例.患儿年龄最小2天,体重最轻2.27公斤.经积极内科处理后在深低温停循环和低流量下行大动脉调转术.结果 手术总死亡率17.6%,其中TGA/IVS死亡7例,死亡率26.9%,TGA/VSD死亡2例,死亡率8%.另冠状动脉畸形死亡率27.3%,术前存在着严重低氧血症及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死亡率45.5%.结论 TGA/IVS相对TGA/VSD更易合并术前严重低氧血症及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以致死亡率更高,术前存在着严重低氧血症及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是大动脉调转术死亡的主要因素,而冠状动脉畸形仍是导致大动脉调转术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总结2004年3月-2008年8月22例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 ASO)的临床经验。方法2004年3月至2008年8月应用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22例,Taussing—Bing畸形1例。年龄4d~3岁,其中〈30d 16例,30—40d 5例,6个月1例,3岁1例;男18例,女5例;体重3~12(6.5±2.3)Kg。合并有动脉导管未闭2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8例,房间隔缺损例9,卵圆孔未闭14例,十字交叉心1例,重度肺动脉高压2例。一期大动脉调转术20例,快速二期大动脉调转术3例。结果手术死亡4例(17.3%),19例术后23~312(74±13)h脱呼吸机,术后11~25(17±5)d出院,访3个月~4年,生长发育良好。结论一期和快速二期ASO治疗大动脉转位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但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适宜的手术时机和术中保持冠状动脉移植吻合的低张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邹勇  明腾  陈霞  涂洪强  胡华琨  王小威 《江西医药》2012,47(1):20-21,11
目的探讨一期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在完全性大血管错位(D—TGA)中的应用。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应用一期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血管错位10例。其中室间隔完整型大血管错位(D-TGA/IVS)5例,大血管错位伴室间隔缺损(D-TGA/VSD)5例;手术平均年龄(39±21.8)d,体重(3.65±1.24)kg。结果手术死亡2例,其余随访3个月-4年,心脏彩超提示心脏功能状况良好,肺动脉轻度残余梗阻1例。结论一期Switch术在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及早手术和冠状动脉移植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王俊霞  石磊 《河北医药》2006,28(11):1065-1065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是常见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病死率居各类先心病之首.目前大动脉调转术(arterial switch)是治疗TC,A较为理想的术式,新生儿期是手术的最佳时期.由于新生儿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及TGA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麻醉处理非常重要、复杂.我院于2006年7~8月首次成功为2例小婴儿实施大动脉调转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总结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Bing心脏畸形的经验,回顾性总结4例生后13天内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2例2个月和4个月Taussig-Bing心脏畸形的手术情况。手术均在全麻、深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采用温血诱导、间断冷血灌注、终末温血复苏的心肌保护方法。本文主要经验:①正确掌握手术时机;②明确冠状动脉解剖特征,正确处理冠状动脉,防止术后阻塞;③妥善处理肺动脉,防止肺动脉瓣上狭窄;④加强术后监护,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Switch术(大动脉转换术)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D-TGA)中的应用.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5月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7例.手术平均年龄(3.14±4.56)个月,体重(4.12±9.45)kg.结果 手术死亡1例,其余随访2月~3年,胸片,心脏超均提示心脏能状况良好.1例患儿主肺动脉吻合口压差35mm Hg.结论 大动脉转换术在完全性大动脉错位中的应用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术中保持肺动脉吻合的低张力和冠状动脉移植的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经右外侧切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我所从1996年12月至1997年5月经右我侧切口共施行18例心内直视手术,其中膜部室缺16例,肺动脉干下室缺2例,室缺合并膜部瘤形成2例,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全组平均年龄5.64岁,平均体例17.87kg,全组无手术死亡及并发症,术后复查心脏超声示室缺修补良未见分流。  相似文献   

15.
完全性大血管转位(D—TGA)预后凶险,出生后第1年存活率仅10%。大动脉调转术(switch术)从解剖上完全纠正TGA,目前已被广泛应用。自2002年6月-2003年6月我科共施行该手术5例。现将术后早期处理初步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苏  楚军民 《河北医药》2004,26(6):472-473
目的 探讨右心室双出口外科治疗的早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对 3 1例右心室双出口患者实施外科治疗 ,其中经典的Rastelli手术 (内隧道外管道手术 ) 4例 ;经内隧道成形左室流出道 ,右室流出道直接疏通或用心包片加宽 11例 ;改良Rastelli手术 11例 ,全腔肺动脉吻合术 2例 ,Glenn手术 2例 ;大动脉调转术 1例。结果 早期死亡 (术后 1个月 ) 1例 ,出院 3 0例。随访 2 6例 ,失访 4例 ,随访 5月~ 5年 ,平均 (3± 1.5 )年 ,无死亡 ,二次手术 3例。所有患者紫绀消失 ,症状明显改善 ,心功能Ⅰ级 2 4例 ,心功能Ⅱ级 2例 ,能够进行正常的生活及学习和工作。结论 大部分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经双心室矫治可以取得很好的早期及远期疗效。对于合并其他严重畸形的患者可以行右心室旁路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方法 连续4例经心导管检查确诊的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室缺补片修补术,术后应用有效的血管扩张药物,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防治肺高压危象和肺部并发症,结果 所有4例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术期,临床痊愈出院,半年后随访,紫绀消失,自觉症状明显改善,肺动脉压降至2.46-5.47kPa,下降幅度达50%-75%,心功能均达Ⅰ-Ⅱ级。结论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一部分室缺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就可获得手术治疗机会并安全度过围术期,术后肺动脉高压可望降至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8.
董凤群 《河北医药》2004,26(6):452-452
为总结超声心动图对室间隔缺损 (室缺 )的诊断要点及对手术的指导价值 ,我们对 414例手术后的室缺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录象资料和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剑下和右室流出道长轴是诊断肺瓣下室缺的最佳切面 ,大动脉短轴和不规则左室长轴是诊断膜部室缺的最佳切面 ,大动脉短轴和左室长轴是诊断嵴下室缺的最佳切面 ,剑下和胸骨旁双心室短轴是诊断隔瓣后室缺的最佳切面 ,胸骨旁双流出道是诊断双瓣下室缺的最佳切面 ,大动脉短轴是诊断嵴内和嵴上室缺的最佳切面 ,>5mm室缺二维超声定位准确 ,<5mm室缺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准确 ,超声心动图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婴儿巨大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时机和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2003年4月-2005年6月间手术治疗的70例婴儿巨大室缺并肺动脉高压惠儿,分析其手术时机、手术指征、体外循环方法和术后处理。结果全组死亡6例。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低心排,肺高压危象。余64例全部痊愈出院。呼吸机辅助时间11~182h,监护室滞留时间2~14d。随访1—24个月,无1例再发生肺炎,生长发育均明显改善,无远期并发症及死亡。结论婴儿巨大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早期手术效果满意。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加强围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Switch术(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关键。方法应用Switch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7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结合深低温低流量(DHCA+DHLF)技术,所有患者采用PH稳态结合α稳态的血气管理方法,术中均采用平衡超滤(ZUF)结合传统超滤(CUF)方法,术毕行改良超滤法(MUF)。结果本组手术死亡1例,心脏自动复跳率100%。结论体外循环中采用综合性管理措施是取得Switch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