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免疫缺陷动物在肿瘤细胞侵袭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利用免疫缺陷动物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人类瘤细胞侵袭性的观察。共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侵袭模型的建立:共建立了6个体内侵袭模型(包括背侧皮下,肌肉内,腹腔内,肾包膜下,睾丸包膜下和爪垫皮下等移植侵袭模型),不同模型具有不同用途。这6种侵袭模型均可作侵袭力的比较研究。(2)侵袭和转移之间关系的观察;利用爪垫皮下和睾丸包膜下移植侵袭模型,以不同时间截肢(切除局部肿瘤),待动物存活到最终时间和不同时间处死动物,观察局部肿瘤侵袭程度和转移出现时间的关系。初步证明局部肿瘤侵袭发展到Ⅲ级侵袭以上时方出现转移,侵袭Ⅲ级是危险期,这个结果对临床肿瘤病人手术时机的选择有重要参考价值。(3)对瘤细胞侵袭程度的定量分析做了初步观察,为今后深入研究侵袭定量打下了基础。(4)瘤细胞侵袭性和器官微环境关系的观察,初步证明了肿瘤细胞侵袭性和转移一样,也具有器官特异性。(5)同时也证明了瘤细胞侵袭的表达与移植方式的关系,找出了对瘤细胞侵袭最敏感的部位和器官,如肾包膜下和腹腔内为敏感的部位;背侧部皮下为不敏感的部位。因此鉴定一个肿瘤是否具有侵袭性,其侵袭程度如何,就不能仅用一个部位和器官。本文总结了近10余年的初步结果,提出了一些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为今后深入研究人类肿瘤细胞侵袭机制和实验治疗,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表明 ,有一组血管肿瘤 ,其生物学行为和组织结构介于良性肿瘤 (血管瘤 )与真正的恶性肿瘤 (血管肉瘤 )之间 ,即具有交界性 (borderline)或中间性 (intermediate)肿瘤的性质 ,此类肿瘤称为血管内皮瘤 (hemangioendothelioma)。至少有以下类型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梭形细胞血管内皮瘤、Kaposi型血管内皮瘤、网状型血管内皮瘤、血管内乳头状血管内皮瘤、多形性血管内皮瘤、复合性血管内皮瘤等。该文详细描述了这组疾病的发病、形态学特点以及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TOR抑制剂替西罗莫司(Temsirolimus)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对C6鼠胶质瘤增殖及侵袭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C6大鼠胶质瘤细胞,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C6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原位注射法建立C6大鼠胶质瘤模型,10 d后分为替西罗莫司组、替莫唑胺组、联合药物组(替西罗莫司+替莫唑胺)及空白组,隔天给药7次,4周后断头法处死大鼠取脑,做肿瘤病理组织切片,计算肿瘤体积;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指数,检测与肿瘤侵袭性有关的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的表达.结果:联合药物组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显著高于替莫唑胺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替莫唑胺组移植瘤体积下降了33.5%(P0.05),移植瘤中MMPl表达为(++),移植瘤细胞凋亡率64.6%(P0.05);联合药物组移植瘤体积下降了55.2%(P0.05),移植瘤中MMPl表达阳性(+),细胞凋亡率84.0%(P0.05).结论:西罗莫司联合替莫唑胺用药能明显抑制C6大鼠胶质瘤细胞移植瘤生长,并降低与肿瘤侵袭能力有关的MMP1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探讨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复查18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常规石蜡切片,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重复切片,18例中有10例术后复发,其中4例2次复发,1例4次复发,无1例转移.组织学特点为梭形瘤细胞围绕小血管排列呈车辐状结构,且遍布整个瘤体;瘤细胞成分单一,核轻度异型,核分裂像少见;瘤细胞常向皮下脂肪呈树枝状浸润性生长.结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发生于真皮,病程长,常反复复发,罕见转移.临床上第一次手术尽可能做局部广泛切除,可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合并脑梗死的左心房黏液瘤的诊治经验.方法:3例合并脑梗死的左心房黏液瘤患者,给予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急诊手术1例,限期手术2例.术后予以康复治疗.结果:3例病人均存活,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合并脑梗死的左心房黏液瘤应尽早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最为关键,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早手术;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高频小动物超声观察人 BT-B 膀胱癌和人 Huh7 肝癌两种皮下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情况,探讨超声 造影评价肿瘤血管生成情况的价值。 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建立人 BT-B 膀胱癌和人 Huh7 肝癌两种皮下移植瘤模 型,采用高频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的多种超声模式观察两种肿瘤内部结构和血管特性;采用探头式活体激光共聚 焦观察肿瘤的小血管数量和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肿瘤的血管标志物 CD31 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 结果 两 组裸鼠均成功荷瘤。 B 超模式显示 Huh7 与 BT-B 皮下瘤均为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彩色多普勒模式及频谱多普勒模 式显示 BT-B 皮下瘤血流信号和血流速度多于 Huh7 皮下瘤;超声造影显示 Huh7 肝癌组血管分布紊乱,BT-B 膀胱 癌组血管分布呈“分支状” ,与探头式活体激光共聚焦结果及病理结果一致。 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 PI) 与 MVD 呈正相关( r = 0. 844,P<0. 05) 。 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更好地显示肿瘤血管的分布情况,且 PI 与病理 MVD 呈正相 关,可提示肿瘤血管的增殖情况,可以作为无创评价肿瘤血管生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7.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是绿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对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具备抑制效应.综述了EGCG对CSCs迁移侵袭性、耐药性、自我更新和致瘤性等病理学特性的抑制效应及应用新策略,并对相应信号传导通路进行阐述,为深入研究EGCG抗癌的药理学效应及应用新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三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tricellulin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相关。血管生成是肿瘤侵袭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研究tricellulin与内皮细胞的关系对探索肿瘤侵袭转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western blot观察结直肠癌细胞株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株中tricellulin的差异表达,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中tricellulin的表达,transwell小室检测过表达tricellulin前后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变化及其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侵袭能力的影响,ELISA实验检测过表达tricellulin前后MMP2、MMP7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过表达tricellulin可增强HCT116细胞的侵袭能力,并且其上清液可增强HUVEC细胞的侵袭能力;过表达tricellulin可增加MMP2、MMP7的表达。说明人结直肠癌细胞过表达tricellulin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并通过影响MMP2、MMP7的表达调控HUVEC细胞的侵袭转移。  相似文献   

9.
MVD及VEGF表达与鼻咽癌侵袭转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鼻咽癌(NPC)侵袭转移关系,在分子水平干预肿瘤血管生成,预防NPC复发和转移打下基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73例NPC,15例鼻咽良性肿瘤、20例无瘤鼻咽部石蜡标本组织中的MVD及VEGF表达,NPC中转移组49例,非转移组24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I和CT对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持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0例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MRI或和CT征象,其中MRI检查8例,CT检查3例,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7例神经鞘瘤均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肿块,T2加权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多数信号不均,但号强度和分布取决于antoniA区和antoniB区的比例,2例神经纤维瘤表现为弥漫性皮下软组织肿块,CT密度均匀1全恶性神经鞘瘤呈分叶状,密度明显不均。10例中与重要血管神经束相邻肿瘤6例,其中5例行MRI检查的良性神经鞘瘤均清楚显示相邻血管神经束,1例行CT检查的腹股沟恶性神经鞘瘤其血管神经束受累,显示不清。结论:MRI或CT对判断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来源及其定位有重要价值,术前MRI或CT检查可减少术中对重要神经或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加强对卵黄囊瘤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认识,并讨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总结10例已确诊的卵黄囊瘤的常见形态特征。结果10例肿瘤由胚胎性瘤细胞组成,具疏松网状结构,同时伴有上皮样及卵黄囊样结构,嗜酸性小球,基底膜样物质为主要特征,也有个别是以血管上皮套结构为主或卵黄囊结构为主者。结论明了卵黄囊瘤形态特征,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整合素连接激酶(Integrin-linked kinase,IL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中的定位及表达,探讨VEGF与ILK在SACC中的作用,揭示SACC的发病机制.方法对30例SACC存档蜡块行免疫组化分析,观察VEGF与ILK在SACC中的表达分布情况.利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VEGF与ILK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在SACC中,VEGF阳性率为83.33%,ILK阳性率为76.67%;VEGF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ILK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VEGF与ILK在SACC中的表达存在正相关,r=0.388.结论在SA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管生成是其发生的重要步骤,血管的生长速率是其侵袭和转移的条件.VEGF与ILK在血管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VEGF与ILK在SACC中的表达存在正性相关,它们共同作用于SACC的血管生成,影响SACC血管生长的速率.  相似文献   

13.
心脏黏液瘤相关性颅内动脉瘤非常罕见,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诊断和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复习,分析并总结该疾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诊断及其治疗进展,旨在以后的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对该疾病能够早期诊断并预防神经系统并发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 :如自主性、可移植性、侵袭性、转移性、异常分化、失去接触抑制性等。但其最重要的特性是其侵袭和转移性 ,是肿瘤的恶性行为。侵袭是指恶性肿瘤细胞侵犯和破坏周围正常组织 ,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转移是指侵袭中的癌细胞迁移到特定组织器官并发展成为继发性癌灶的过程。侵袭和转移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侵袭是转移地前奏 ,转移是侵袭的结果。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是目前两个重大课题。1 肿瘤侵袭转移的基本过程肿瘤侵袭转移包括多个步骤 ,可被形象地称为多阶梯瀑布过…  相似文献   

15.
血管球瘤是手部一种少见肿瘤,其常被误诊而延误治疗。本病瘤体虽小但确给病人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本文通过对典型病例的示例分析,探讨了血管球瘤的结构、发生、诊断及治疗,对指导临床医生临床实践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活化B细胞(activated B-cell,ABC)型细胞株OCI-Ly3为研究对象,探索ABC型的生物学特性及肿瘤相关分子的表达,以及小鼠成瘤条件.对不同条件下培养的OCI-Ly3细胞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肿瘤相关抗原在OCI-Ly3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皮下和腹腔接种,在SCID小鼠中建立移植瘤动物模型.流式分析显示,体外培养的OCI-Ly3细胞对c-Met、Ki-67和survivin等细胞增殖和凋亡相关标记物具有较高的表达;SCID小鼠皮下接种107 OCILy3细胞,成瘤率87.5%;腹腔接种2×107细胞,成瘤率75%;肿瘤组织符合人DLBCL的组织学特征,且分布弥散,具有较高的侵袭性.成功构建了人ABC型DLBCL的小鼠模型,并对OCI-Ly3细胞的体外培养特性和与肿瘤发生相关的免疫标记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检测,为DLBCL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建立小动物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研究三氧化二砷(As2O3)抑制小鼠B16恶性黑色素瘤的肺转移作用的方法,比较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与常规动物实验技术的优劣性;并探讨As2O3抗小鼠恶性黑色素瘤肺转移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可以非侵袭性地动态监测黑色素瘤B16细胞在小鼠肺部的转移过程以及评估As2O3的体内抑制B16肺转移的作用,且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技术的检测灵敏度优于传统肺转移瘤结节计数技术;As2O3主要通过减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促使肿瘤组织坏死而发挥抗小鼠黑色素瘤肺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凹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人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软组织混合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罕见的手掌软组织混合瘤病例行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并随访;同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该类病变形态学表现复杂,密集增生的上皮样、肌上皮样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可见纤维结缔组织分隔;瘤细胞增生明显,呈团块状排列且推挤纤维性包膜;另可见散在少许的异型性瘤细胞,间质玻璃样变及软骨黏液样变。肿瘤细胞在AE1/AE3、Vim、S-100、CD10和p63均表达阳性;GFAP呈灶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3%;p53在病变中呈广泛阳性表达。该病例术后建立随访,结果 为患者无复发,无转移。结论 软组织混合瘤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病理异质性特点的间质性肿瘤,发生在手掌非常罕见。病理形态学表现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免疫指标S-100和p63联合检测可辅助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在良性肿瘤和交界性及恶性肿瘤的判断上,增殖指数Ki-67及肿瘤抑制基因p53的检测非常重要,肿瘤细胞推挤包膜的趋势或侵犯包膜的生物学行为都应作为风险评估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眼眶内血管性病变的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眼眶内血管性病变资料,观察其CT表现。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0例,其中8例位于肌锥内;6例混合性血管瘤中的5例表现为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且呈条状、分叶状或结节状,增强后明显强化,常包绕相邻组织;1例静脉血管瘤表现为条索状肿块,延至左颞部,伴多发点状钙化,邻近外侧壁骨质破坏;2例静脉曲张见迂曲扩张的静脉自眼眶前份向后延至眶尖;1例血管淋巴管瘤表现为广泛松散的条块状软组织影;1例血管平滑肌瘤表现为左球后视神经内侧椭圆形肿块;1例良性血管内皮瘤表现为与条索状的血管影相连的不规则软组织肿块;1例血管外皮肉瘤表现为球后强化不均、不规则软组织肿块,浸润破坏眶壁骨质。结论:根据CT影像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多数可作出眼眶内血管性病变的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