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医科大学生睡眠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睡眠自评量表“对700名医科大学生睡眠情况做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睡眠障碍占6.5%,睡眠情况与年级,学生来源有显著性差异,而和性别无明显差异,也提示失眠在大学生中占了一定比较。  相似文献   

2.
低能量He-Ne激光脑定向治疗失眠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前卫医药杂志》2001,18(5):337-338
  相似文献   

3.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钰璠 《河北医学》2009,15(8):945-948
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发生情况及其可能相关因素。方法:采取特别问卷调查69例(男38例,女3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失眠状况;同时记录他们的临床资料、生活方式和透析情况。结果:45%的患者(31例;男16例,女15例)有失眠,多表现为入睡延迟和清晨觉醒过早。失眠组中透析时间超过12个月、早上进行透析和血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血压和血红蛋白的情况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最常出现的睡眠障碍的类型是夜间易醒(92%)、入睡困难(68%)和清晨觉醒过早(61%)。结论:MHD患者失眠的发生率很高。老年患者、长期透析患者和血PTH高的患者易出现失眠。血压和血红蛋白可能对睡眠障碍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某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情况,并对产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做出分析.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A专业学生55名、B专业80名、C专业97名、D专业577名、E专业77名,共计886名.选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表和自制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1)886名被调查学生中合格调查问卷共843份,其中存在睡眠障碍者总计284例(睡眠障碍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3.7%,PSQI评分(5.48±0.12)分.A专业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3.4%(23/53)、PSQI评分(6.23±0.48)分,B专业32.9%(23/70)、PSQI评分(4.93±0.44)分,C专业40.4%(36/89)、PSQI评分(5.75±0.34)分,D专业32.4%(183/564)、PSQI评分(5.47±0.14)分,E专业28.4%(19/67)、PSQI评分(5.18±0.40)分,各专业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感情压力、周围噪音、躯体疼痛、入校学习后、很少吃夜宵和有时吃夜宵均是发生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OR=0.577、0.611、0.265、0.260、0.547、0.507).结论 该医学院校学生睡眠质量不佳,影响到日间功能状态,需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改善学生睡眠质量,从而保障其顺利完成课业学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某高校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和生物医学工程三个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以等比例分层随机抽样从某高校三个专业一至三年级学生中抽取317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及自制影响因素问卷收集数据,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SQI总得分平均为(7.0±2.5)分,睡眠障碍总检出率为42.9%,不同年级、性别、专业、住址、单亲情况等睡眠障碍检出率不同.经过对调查对象的研究,年级、学习压力、专业满意度、课程兴趣、学习生活节奏、学习成绩满意度、健康满意度、最近心情、与室友的关系、休息时受其他同学干扰情况、恋爱阶段、是否为生活费烦恼、担忧或感到焦虑的事情等因素对大学生睡眠有影响.结论 该校三个专业大学生睡眠质量不高,存在一定数量的影响因素,建议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大型综合医院一线护士的睡眠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岩  王玉平 《北京医学》2007,29(11):667-670
目的 调查北京某大型综合医院一线护士的睡眠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北京某大型综合医院一线护士300名,由专人对其进行匹斯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一些睡眠卫生习惯的问卷调查.结果 实际收回问卷256份,有效问卷209份.对于怀疑失眠的问卷采取面对面的回访,根据CCMD-2-R中失眠症以及最新的失眠定义,最终确定护士实际失眠症患病率为27.3%,SAS评分达到焦虑状态者23.0%,SDS评分达到抑郁状态者31.1%.相关性分析显示,每周值夜班次数、做梦严重与否、SAS评分、SDS评分与匹斯堡总分存在正相关性.部分护士的睡眠卫生知识欠缺或习惯不正确.结论 北京某大型综合医院约1/3的一线护士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焦虑和抑郁状态,需要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7.
李瑛  罗芳  杨兰  姜崇炳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07-3308
目的了解城市人群慢性原发性失眠症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方法采取整群抽样随机方法对都匀市城区20岁~79岁人群,采用失眠症临床观察调查量表(SPIEGEL)及记忆功能障碍问卷进行统一调查,对疑似慢性原发性失眠症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病例行记忆功能测试。结果5 987名调查人群中,发现慢性原发性失眠症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患病人数为26例,患病率为0.43%。其中男18例,患病率为0.62%;女8例,患病率为0.27%,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都匀市城区慢性原发性失眠前瞻性记忆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应引起当地卫生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我院 2002届新生有关肥胖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我们于 2002年 12月对之进行了研究。对象与方法一、对象我院 2002年 1 360名新生,其中教育系 174人,艺术系 202人,外语系 114人,医学系 376人,数理系 382人,中文系 112人,年龄 18~23岁,平均 19岁,男 458名,女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部寒区边防军人冬季失眠调查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夜间失眠是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为了解边防军人冬季失眠情况,作者于2009年元旦前后对新疆北部寒区226名边防军人进行了调查,以期为提升边防军人身心健康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1007名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了解托幼机构学龄前儿童的睡眠状况及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武汉市2所幼儿园1007名3~7岁儿童,采用自拟的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卷,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龄前儿童的全天睡眠总时间10.94±1.56小时。男童全天睡眠时间(11.06小时)长于女童(10.80小时)。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全天睡眠总时间差异有显著性。儿童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为42.80%,明显高于国外20~25%的标准。结论托幼机构儿童普遍睡眠时间不足、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应引起社会、家庭和儿童保健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氧化应激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研究表明,大脑的自由基在日间醒觉状态时进行积累,在睡眠期间进行清除。睡眠期间过多自由基的清除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的生成及增加内源性抗氧化机制完成的,但氧化应激与失眠症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未阐明。目的 了解非器质性失眠症(失眠症)患者自由基、抗氧化酶水平的变化,探讨其是否与失眠症的发病有关。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择2015年1月—2017年3月在新疆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科就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编码(ICD-10)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7分的门诊及住院患者78例作为失眠症组,选择同期76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水平。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眠症组PSQI总分及各成分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失眠症组CAT、GSH-PX、SOD的活性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失眠症组MDA的活性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失眠症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异于常人,提示氧化应激可能参与失眠症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失眠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睡眠障碍,可分为多个亚型。不同亚型的失眠障碍患者在症状特征、病理生理学和治疗反应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关于失眠障碍亚型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根据失眠临床特征的分型、根据主观与客观睡眠时长的分型及根据非失眠相关临床特征的分型。本文系统地探讨了三种分型方式的优势、局限性、临床意义,以及依据不同分类方式的失眠障碍亚型在病理生理机制、治疗应答、临床结局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失眠障碍的精细化诊断及个体化治疗措施的实施,能为今后制订更加切合临床实际及操作性强的分类方法提供思路,为深化、细致地探讨不同亚型失眠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临床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以丁苯酞对30例失眠患者进行治疗,并以29例随机对照.共治疗4周.采用睡眠障碍评定量表(SDRS)、临床总体印象评定量表(CG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9.3%,2组相比,临床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治疗28 d和停药后2周治疗组的疗效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失眠症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校教师失眠患者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方法:对30名教师失眠症患者和30名健康教师进行心理社会因素方面的对照研究。结果:失眠症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失眠症组个性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且所获得社会支持较少,表现为对客观支持少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不够。同时生活事件多于对照组,尤其是负性生活事件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校教师失眠症与心理社会因素高度相关,在进行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干预。  相似文献   

15.
学龄儿童睡眠障碍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的睡眠障碍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编的学生睡眠调查表,对302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睡眠障碍发生率为76.2%,主要为失眠(39.7%)、梦魇(36.4%)、梦呓(25.5%)、下肢痛(17.2%)和磨牙(15.9%)等。低年级多见磨牙(P<0.01),高年级多见失眠、梦魇、返酸、落枕、遗精和白带(P<0.01)等。结论学龄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睡眠障碍。应给予心理治疗,多不需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 电子化认知行为疗法(dCBT-I)正在得到广泛应用,我国dCBT-I独具文化和医疗特色,但其效果仍有待明确。目的 对dCBT-I在中国失眠人群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为优化现阶段治疗方案提供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SinoMed、PubMed、EMBase、CINAHL、Web of Science、Cochrane、PsyINFO,检索年限为建库至2020年12月。仅纳入开展于中国失眠成人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组接受dCBT-I干预,对照组接受非dCBT-I干预(空白对照、传统面对面CBT-I或药物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失眠严重程度〔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次要观察指标包括睡眠信念与态度、焦虑、抑郁。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的Risk of Bias 2(ROB2)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7篇文献,共计957例患者。1项研究被评为存在一定偏倚风险,6项研究被评为高偏倚风险。Meta分析:d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药物治疗组〔WMD=4.63,95%CI(0.63,8.63),P=0.02〕,dCBT-I组睡眠潜伏期〔WMD=-12.18,95%CI(-20.48,-3.88),P=0.004〕、入睡后觉醒时间〔WMD=-17.18,95%CI(-30.29,-4.08),P=0.01〕短于药物治疗组。dCBT-I组睡眠效率高于空白对照组〔WMD=8.94,95%CI(1.64,16.24),P=0.02〕,dCBT-I组睡眠潜伏期短于空白对照组〔WMD=-14.71,95%CI(-27.61,-1.81),P=0.03〕,dCBT-I组减轻失眠严重程度(ISI得分)优于空白对照组〔WMD=-3.73,95%CI(-6.57,-0.88),P=0.01〕,dCBT-I组改善睡眠质量(PSQI得分)优于空白对照组〔WMD=-2.21,95%CI(-3.04,1.38),P<0.000 01〕。此外,dCBT-I在改善整体睡眠质量(PSQI得分)方面优于常规睡眠相关健康教育(t=3.231,P=0.002)。dCBT-I和药物治疗均能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治疗后数据与基线相比P<0.05);dCBT-I还可改善研究对象的睡眠信念和态度(治疗后数据与基线相比P<0.05);dCBT-I较空白对照组改善睡眠信念和态度更优(P<0.01)。结论 我国dCBT-I实施平台和形式多样,但尚未有统一、标准化方案。dCBT-I在改善中国失眠患者的睡眠方面具有短期作用,但仍需结合主客观测量方法,在大样本研究中验证dCBT-I的长期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广义功能磁共振(FMRI)包括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成像、灌注成像(PWI)、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分析(MRS)等.运用FMRI研究睡眠障碍主要集中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睡眠剥夺(SD)和失眠三个领域.以不同FMRI成像技术为纲,对FMRI在相关疾病中应用现况进行总结归纳,剖析研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间入院就诊的102例失眠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了两组,分别为常规组和认知行为疗法组,每组各51例患者,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治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1)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因子分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疗法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CL-90因子分比较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无显著差异,治疗后认知行为疗法组在各方面均优于常规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改善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苯二氮䓬类(BZDs)药物适用于慢性失眠障碍的短期治疗,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长期应用BZDs可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出现反跳现象和戒断症状,导致停药困难。因此本文整理分析了目前慢性失眠障碍患者长期使用BZDs停药的相关文献,分别从BZDs概述、停药时机和策略、停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长期使用BZDs的慢性失眠障碍患者如何合理停用BZDs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