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对4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1,ET-1)水平检测结果显示,AMI患者就诊时血浆ET-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水平,差异显著(P<0.01)。就诊后1小时(h)即发病后5.07±3.08h,血浆ET-1水平达高峰(27.892±6.96gp/ml)。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20例病人的血浆ET-1峰值较20例非溶栓治疗的ET-1峰值低(26.145±3.90pg/ml对29.587±6.08pg/ml),且下降较快(P<0.01)。溶栓治疗后,血流再通组与血流未再通组的ET-1时间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缺血再灌流ET-1释放减少。有合并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AMI病人的血浆ET-1较无合并症者更呈现持续性增高,在就诊后72小时仍高;而无合并症者此时已接近正常值(19.3±6.29pg/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AI-1活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PAI-1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结论 血浆PAI-1及血流变指标异常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进行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8例,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研究组(n=44)和对照组(n=44),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血液流变学和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55%,显著低于研究组的93.18%(χ2=8.318,P0.05)。治疗后对照组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分别为(23.32±8.01)mm/h、(39.56±3.56)%、(2.65±0.82)g/mL、(4.33±0.73)、(3.87±0.41)mPa·s明显高于研究组的(21.62±8.56)mm/h、(38.43±3.43)%、(2.45±0.82)g/mL、(4.14±0.76)、(3.65±0.40)mP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9,5.54,3.43,6.92,3.14,均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的水平经治疗后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7.62,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0,P0.05)。结论盐酸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血浆内皮素-1水平,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特性。方法对10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全血粘度特别是低切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P<0.001,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发生与高粘稠血症、血小板聚集的明显增加、血浆粘度的增加、高纤维蛋白原有着密切关系,是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的重要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对照组应用VitC2.0g+10%氯化钾5ml+液体静滴。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血浆ET-1检测结果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疗程结束后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血液黏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使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45例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2例)和葛根素治疗组(23例)。葛根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葛根素注射液400mg与液体静滴,疗程15d,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及ET-1变化。结果两组仝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为低(P〈0.05或0.01)。两组血浆ET-1治疗前无明显差异,疗程结束后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葛根素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血液粘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使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老年AM I患者59例,经静脉尿激酶(UK)溶栓治疗患者21例为UK溶栓组,同期未溶栓治疗患者38例为未溶栓组,除不用尿激酶以外,其余治疗均与UK溶栓组相同。结果UK溶栓组冠脉再通率为66.7%(14/21)。UK溶栓组4周病死率为4.8%(1/21),常规治疗组为18.4%(7/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K溶栓组严重的心律失常率为28.5%(6/21),未溶栓组为52.6%(20/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可提高再通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心力衰竭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AMI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每组各30例,一组予70~100mgrt—PA溶栓,另一组予150万UUK溶栓治疗,统计两组溶栓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其中48例择期行冠脉造影,以判定冠脉是否再通。同时与临床再通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溶栓再通率rt—PA组为86.7%,UK组为6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正相关(r=0.90)。结论溶栓再通率rt—PA高于UK;判断临床再通率与造影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没有冠脉造影的条件下,临床指标仍然是判定冠脉再通的有效指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予动脉溶栓患者11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溶栓术后6小时予低分子肝素钙5000 IU 皮下注射2次/d,2周为1疗程;对照组在溶栓术后24小时予以抗凝治疗。两组降压、降糖、强化降脂、神经保护、防治并发症等基础治疗相同,监测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CT)值。依据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定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治疗7、14天后 NIHSS 分和 BI 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 <0.01),而发生致死性颅内出血事件并未增加(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尿激酶溶栓术后早期抗凝治疗效果明显,未发生致死性颅内出血,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电刺激小脑对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6 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 ,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组 (30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30例 ) ,分别观察其疗效和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 (ET)含量的变化 ,并与 30名健康人的血浆ET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塞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 (6 1.76± 34 .6 0 )ng/L ,明显高于健康人 (44 .48± 6 .41)ng/L ,P <0 .0 1。电刺激小脑治疗组治疗前与对照组血浆内皮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治疗后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 (39.12± 2 1.39)ng/L ,较对照组 (6 1.5 0± 12 .6 4)ng/L明显降低 (P <0 .0 1) ,与健康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电刺激小脑治疗对急性脑梗塞患者有明显疗效 ,利于患者的早期肢体功能恢复 ,血浆ET水平的降低是其治疗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尿激酶和链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纤溶酶原激活剂组40例,尿激酶组30例,链激酶组42例。分别应用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50mg、尿激酶75万u、链激酶75万u于30min内静脉输入。结果:小剂量加速静脉溶栓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80%,尿激酶组53.5%,链激酶组50%。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与尿激酶组、链激酶组疗效比较P<0.05。3组溶栓后出血及5周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小剂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明显优于小量尿激酶和链激酶,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剂量(50mg)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rtPA和UK2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rtPA组冠状动脉(冠脉)总再通率为75.0%,UK组冠脉总再通率为61.3%。患者在发病<3小时溶栓治疗,rtPA组冠脉再通率为86.7%,UK组冠脉再通率为66.7%,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但统计学处理尚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因与例数较少有关;住院并发症和预后2组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平均CCU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前者〔(7.1±1.2)日和(22.5±6.1)日〕较后者〔(11.7±3.1)日和(27.3±7.3)日〕明显减少(P均<0.05)。结论:小剂量(50mg)rtPA有良好的溶栓效果,冠脉再通率高,尤其在发病后3小时内进行治疗效果更佳;rtPA溶栓无出血不良反应发生,并能显著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有效地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方法。方法 AMI患者54例,随机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治疗(UBIO)组及常规治疗组各27例。UBIO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1次采静脉血200ml,经紫外线照射度充氧后回输,6d为1疗程,治疗前后分别测定心电图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ET)含量。结果 AMI患者QTcd、TNFα及ET均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经UBIO治疗后明显下降(P〈0.01)。常规治疗组治疗后QTcd下降(P〈0.01),但下降幅度低于UBIO组(P〈0.01)。结论 AMI患者配合UBIO治疗可取得更佳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为临床在应用rtPA溶栓方面找到一个更好更安全的方案。方法通过比较小剂量50mgrtPA30min与60min快速给药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89例,随机分为两组:rtPA30min给药和60min给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冠脉再通率、心脏事件发生率、并发症以及急性期病死率。结果30min给药组再通率高达84.7%,与60min给药组比较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和冠状动脉再通率均差异有显著性,梗死后心绞痛、再灌流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出血并发症没有增加(P<0.05)。结论小剂量rtPA30min治疗AMI是安全可靠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48例发病于6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动脉内超选择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其中颈内动脉主干闭塞5例(10.4%),大脑中动脉主干及分支闭塞36例(75.0%),大脑前动脉闭塞4例(8.3%),椎基底动脉闭塞3例(6.3%)。结果经溶解血栓治疗后完全再通28例(58.3%),部分再通11例(22.9%),未通9例(18.8%);溶解血栓治疗后3个月疗效良好的患者33例,疗效差者15例;39例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31例(79.5%),9例未溶通患者中疗效良好者2例(22.2%);溶栓后脑出血11例(22.9%)。结论局部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丽  张密林  高磊  解启莲 《临床荟萃》2006,21(21):1523-1526
目的 探讨男性性激素水平与凝血-纤溶系统变化的相关性、二者在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梗死面积(MIS)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疑似或已确诊冠心痛(CHD)而在我院心脏中心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91例,分为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正常对照组。在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前,采集静脉血并分别用放射免疫法、Clauss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雌二醇(E2)、睾酮(T)、孕酮(P)、血浆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结果三组中E2与PAI-1、PAI-1/tPA、Fg水平呈正相关,T与vWF水平成正相关,E2/T与PAI-1、PAI-1/tPA、Fg、vWF水平均呈正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史、高血压痛史、E2/T、Fg是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男性AMI患者存在性激素内环境紊乱,且性激素内环境紊乱可能影响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并可能是决定MIS大小的因素之一;性激素内环境紊乱可能是导致AM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