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血压变异性(BPV)是否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脑灌注改变相关。方法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并行CEA治疗的4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 于术前3 d起严密监测患者血压(4次/d)以获得其术前BPV(BPV以观察时间段内连续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之间的最大绝对差值即最大△为标准), 同时监测术后3 d内出现的脑灌注变化(脑高灌注标准为手术麻醉复苏后新出现谵妄、亢奋表现或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存在颅内出血等, 脑低灌注标准为手术麻醉复苏后新出现言语、运动等神经功能缺损或原有脑缺血症状加重, 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新发脑梗死等),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术前BPV对患者CEA术后脑灌注改变的预测效能。结果 47例患者中9例(19.1%)术后脑灌注发生改变(5例脑高灌注、4例脑低灌注), 其中2例患者因术后发生脑梗死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余7例患者均为术后短期的谵妄(5例)或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2例)表现, 经适当调整血压后均恢复正常。ROC曲线分析显示, 术前BPV预测患者CEA术后脑灌注改变的RO...  相似文献   

3.
<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的血管狭窄及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被证实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有效方法。2012年3月至7月,我科对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膜内膜剥脱术,术后疗效较好,现总结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7例;年龄46~72岁,平均58岁。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指南推荐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手术应该在非致残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后2周内进行。研究认为早期手术(比如48 h内)能够有效预防最初几小时内的复发,然而,其手术时机仍然存在争议。本文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时机进行综述。1颈动脉狭窄病人早期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动脉粥样硬化被视为一种慢性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及颈动脉支架(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比较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CEA及CA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种术式的安全性及1年内出现再狭窄及再发卒中的情况。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572例,其中456例行CEA,116例行CAS。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伴随疾病等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CEA组和CAS组手术相关死亡(0.2%vs 0)、术后30 d内缺血性卒中(1.1%vs 1.7%)、急性心肌梗死(0.7%vs 1.7%)、局部血肿(0.4%vs 0.8%)、植入物感染(0.4%vs 0)、颅外神经损伤(1.1%vs 0)、过度灌注发生率(5.7%vs 3.4%)均无显著差异。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发生率显著高于CEA组(12.9%vs 1.1%,P0.01)。1年随访结果显示,CAS组出现治疗侧颈动脉再狭窄(﹥50%)显著高于CEA组(6.9%vs 2.6%,P=0.026),但两组术后重度狭窄(﹥70%)(2.5%vs 1.1%)及同侧卒中发生率(0.9%vs 0.4%)上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CEA和CAS都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有效的措施,但CAS组术后持续低血压及治疗侧颈动脉1年再狭窄发生率高于CEA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2年2月—2017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手术前后影像学检查、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随访和预后。结果本组患者中,5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术区渗血; 1例患者死于肺部感染,2例患者因并发症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术后随访1~36个月,6例患者手术部位出现轻度再狭窄,经药物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疾病是血管外科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领域之一,10余年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的开展在国内进入高速发展期,大量资料证实,大多数脑卒中的发作是由于颈动脉分叉处的粥样硬化性栓子脱落而引起的栓塞或颈内动脉继发血栓所引起的脑梗死造成[1]。我院2013‐01—2014‐01对30例动脉粥样硬化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样本数为28103例。支架组术后3 m脑卒中、死亡事件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略高于内膜剥脱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术后1 y脑卒中、死亡事件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高于内膜剥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在术后短期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上无明显差异;但内膜剥脱术的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显著优于支架置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分期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12月分期CEA治疗的17例双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顺利完成双侧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症状均好转或消失。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小梗塞1例、基底节区出血1例、术区皮下血肿2例,均保守治疗治愈。17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23.5±12.3)个月,头颈部CTA+CT灌注成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未发现再发狭窄。结论 对于双侧颈动脉狭窄,采用分期CEA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导致偏瘫、失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该疾患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栓子保护装置(embolic protection device, EPD)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的重要辅助工具, 可以显著减少围手术期脑卒中的发生, 但同时也会导致新的并发症, 如EPD回收困难和失败[1,2]。EPD回收失败将意味着手术失败[3]。EPD回收失败需要外科手术清除或采用补救支架将崁顿在支架内的EPD固定在局部, 甚至采取保守方式处理漂流至颈内动脉系统远端的EPD, 但是, 这些措施均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及医源性并发症[4,5,6]。目前, 介入技术和材料的迅猛发展为处理EPD回收困难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工具和策略[7]。笔者现报道1例颈动脉严重狭窄并伴有钙化、血管迂曲及Ⅲ型弓的患者在行颈动脉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时, 遇到滤器保护伞回收困难, 且导引导管回退至主动脉弓内, 在紧急情况下采用6F Sofia中间导管协助并成功回收保护伞的经过, 以期为临床同道们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慎用颈动脉内膜剥离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中心前瞻性随机试验已经发现,在治疗近期有症状的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方面,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比内科治疗更有效。然而,在无症状患者中进行CEA治疗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并不支持对大多数无症状患者实施CEA;同时,无创性筛查在这些患者中的作用仍然不清楚而且存在争论。因此对于无症状的患者使用CEA应当慎重考虑,并积极寻找无症状患者中的高危人群,避免手术给低危人群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高龄(≥70岁)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安全性。方法共69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121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570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分析两组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价两种手术方法之安全性。结果术后30d时,两组患者病死率(0.83%对1.05%,P=1.000)、脑卒中(4.13%对1.93%,P=0.258)和心肌梗死(0.83%对0,P=0.175)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8.26%对1.05%,P=0.000)和脑神经损伤(4.96%对0,P=0.000)发生率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而窦性心动过缓或低血压发生率低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组(0对7.54%,P=0.002)。结论高龄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均有较高的安全性,术前应全面评价患者基础情况,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EA和CAS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调查法,选择我院2009-01—2012-09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43例,其中CEA组22例,CAS组21例。对CEA和CAS疗效、并发症和30d随访进行分析。结果 CEA组22例患者中86.36%(19/22)患者狭窄部位基本恢复正常管径及形态,与CA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组血压下降9.09%(2/22),低于CAS组19.05%(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A组高血压18.18%(4/22),高于CAS组的4.76%(1/21)(P<0.05);2组在心动过缓、局部明显水肿、脑神经麻痹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A组平均住院时间(7.8±1.6)d,低于CAS组的(10.1±3.5)d(P<0.05);术后30d随访卒中或心血管疾病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是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金标准,CAS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不可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研究,共7 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0 d,CAS组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发生率(OR=1.51,95% CI为1.23~1.84;P<0.001)、任意卒中事件发生率(or ci为1.18~1.83;P<0.001)均明显高于cea组;而心肌梗死发生率(or ci为0.28~0.75;p="0.002)、颅神经损伤发生率(OR=0.08,95%" ci为0.04~0.14;P<0.001)均明显低于cea组。两组致残性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发生率(or ci为0.93~1.77;p="0.13)、病死率(OR=1.52,95%" ci为0.96~2.41;p="0.07)、致残性卒中发生率(OR=1.16,95%" ci为0.79~1.71;p="0.46)无明显差异。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与CEA类似。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荧光造影辅助下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荧光造影辅助下CEA治疗的4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典式CEA,术中持续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血流动力学情况;使用吲哚菁绿(ICG)造影和FLOW 800分析,蔡司P900显微镜下观察内膜剥脱前后颈动脉荧光显影。结果 手术效果良好39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TCD监测和ICG荧光造影显示术侧颈动脉血流通畅,出院前CTA检查显示术侧颈动脉通畅。术后1、6个月复查CTA,3例出现再狭窄,其中2例狭窄程度40%~60%,1例出现同侧颈外动脉重度狭窄,但无症状。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中应用ICG荧光造影对预防脑缺血或过度灌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95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0%)患者,随机分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组(CEA组,97例),颈动脉支架组(CAS组,98例).CEA组在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S组采用自膨式镍钛合金支架治疗.分别评价两组术中、术后7d、30 d和90 d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卒中/死亡)及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中、术后7d、术后30 d及90d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MRI、NIHSS评分.结果 CAS组术后7d内死亡1例,卒中2例,发生率3.1%.CEA组术后7d死亡1例,2例卒中,发生率为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7 d CEA组术后并发脑神经损伤较CAS组高(P<0.05),卒中/死亡、急性颈动脉闭塞、高灌注综合征、局部血肿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S组与CEA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均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30 d、90 d两组头颅CT/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S及CEA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方面具有相似的近期效果,但其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自2020年1月至2023年9月聊城市东阿县人民医院血管神经外科收治的305例因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入院并完成CEA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153例患者应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传统经验方式控制血压(对照组), 自2022年1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152例患者应用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基于监测所示的感觉或运动波波幅变化的血压精准控制方式(试验组)。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总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6%vs. 13.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3.3%vs 9.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联合血压精准控制能够降低患者CEA后急性脑梗死尤其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 从而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的近期和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CEA或CAS治疗的203例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