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辅助下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减少置管近期并发症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肾内科近9年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统计使用盲穿、B超定位、B超引导三种方法穿刺颈内静脉、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的例数、一次成功率和发生并发症的种类及例数;人为从时间上划分为二个阶段,分别观察二阶段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和误穿动脉发生率,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866例中颈内静脉置管术617例,股静脉置管术245例,颈外静脉置管术4例;常规盲穿512例,其中一次成功421例(82.2%),发生局部血肿10例(1.9%),误穿动脉33例(6.4%),伤及神经4例(0.8%),皮下气肿1例(0.2%);B超定位257例,其中一次成功238(92.6%),发生血肿1例(0.4%),误穿动脉2例(0.8%),未发生其他并发症;B超引导97例,一次成功92例(94.8%),未发生并发症;与常规盲穿比较,超声定位和引导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P〈0.01),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比二阶段结果,第二阶段穿刺的一次成功率明显高于第一阶段(P〈0.01),误穿动脉发生率明显低于第一阶段(P〈0.05)。结论血液透析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风险较大的有创性操作,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采用超声辅助穿刺能有效降低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intra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m, IECG)定位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9年6月至2021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行B超引导穿刺联合腔内心电图定位的PICC置管患者127例作为观察组,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行超声引导穿刺的PICC置管患者1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置管2周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结果 观察组PICC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的首次成功率为96.85%,对照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ICC置管术后2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2.60%,对照组为2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观察组180 d内PICC导管累积技术生存率达到90.4%,对照组为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年肿瘤PICC置管患者中,经B超引导穿刺联合IECG定位技术操作简单,可提高置管的导管头端处于正确位置首次成功率,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的风险,且180 d累积技术生存率提高。  相似文献   

3.
PICC在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是指采用引导针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沿血管走行最终到达上腔静脉〔1〕。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深静脉置管方式在乳腺癌术后化疗中的临床使用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分别采用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患者留置深静脉导管于上腔静脉进行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结果分别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或外周静脉置管患者为6、9、26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三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24.00±2.95)d、(27.17±5.42)d、(145.45±14.45)d,颈内静脉组发生1例置管感染,无一例发生药物渗漏性血管损伤、皮肤损伤及导管堵塞等并发症,均顺利完成化疗。结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留置时间短,平均费用低,长期使用需定期换管,适用于外周静脉插管困难患者,PICC置管保留时间长,通常一次置管可完成乳腺癌术后6次辅助化疗,定期导管护理可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为患者提供长期化疗、静脉营养及用药的很好途径。昏迷患者因病情重常需静脉输注高浓度或对外周静脉产生较大刺激的药物,如化疗药物、大剂量补钾、血制品及高浓度营养物质等,因此,昏迷患者的静脉通路建:藏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前提。随着PICC广泛使用,B超引导下耐高压PICC在昏迷患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置管过程中由于昏迷患者意识不清,不能主动配合,加之由于重病卧床、肢体水肿等因素,在临床置管中出现导管插入困难、导管异位,严重者置管失败等情况,操作者应积极有效调整管路,有效保证治疗顺利进行。我院于2012—04至2013—05行昏迷患者PICC置管362例,  相似文献   

6.
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改良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婴幼儿60例分为2组(n=30)。A组:对照组,首选右颈内静脉中路,用20GY形穿刺针穿刺,再经Y型穿刺针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B组:实验组,在超声引导下用18GBD静脉外套管穿刺,经静脉外套管置入J形引导钢丝,然后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记录两组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失败率及并发症。结果:B组总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P<0.05),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P<0.01),B组的穿刺并发症明显低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经18G静脉留置针穿刺置管,大大提高了婴幼儿中心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经上肢的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下肢的隐静脉(新生儿)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高龄患者,可明显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静脉炎、静脉硬化的危险,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导管维护方便,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置管输液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PICC及63例行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液治疗的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导管置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94.9%(75/79),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4.5%(4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堵管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而导管脱落、非计划性拔管的机率小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在导管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脑损伤昏迷患者术后输流治疗中有简单易行、护理方便,留置时长等优点,相比较而言,PICC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DSA引导下调整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异位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 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 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需平均时间为15.5 min,与床边盲调比较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 临床上PICC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采用DSA引导下调整PICC头端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和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对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颈内静脉置管困难患者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分为盲探穿刺组(A组)和超声引导组(B组),观察两组病人的置管率。结果 4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盲探穿刺下,27例穿刺成功,13例穿刺失败,置管成功率为67.5%;40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超声引导下,39例成功,1例穿刺失败,置管成功率97.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引导颈内静脉置管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性分析锁骨下静脉第 2段X线解剖特点 ,探讨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的要点。资料与方法 在X线实时监视下 ,采用Arrow中央静脉管 ,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 180例次 ,包括右侧 110例次 ,左侧 70例次。穿刺点取锁骨中点下 1~ 2cm ,采用改良Seldinger穿刺技术 ,穿刺针对准锁骨头方向斜向内上、紧贴锁骨后缘穿刺 ,Arrow导管头留置于上腔静脉 ,3M敷贴外固定导管。并记录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第 2段的解剖位置。结果 锁骨下静脉第 2段一般走行于锁骨内侧中下 1/3处 ,占 80 .6 % (14 5 /180 )。其解剖位置在左右和性别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穿刺成功率 10 0 % ,对准锁骨头中下 1/3处 ,一针穿刺成功率达 95 %。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X线导引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术安全、微创 ,成功率高。熟悉锁骨下静脉的X线解剖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向 ,可以提高一针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PICC即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它不受年龄、性别及病种的限制,留置时间长,感染并发症低,可以为需要中长期输液及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的患者提供长期静脉通道,减轻患者频繁穿刺的痛苦,降低患者对频繁穿刺的心理恐惧感,满足了间歇性治疗的需要,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极大地减轻护理工作量。据相关资料,常规方法行PICC的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以上.我科PICC置管成功率为97.9%,成功率明显提高。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凝状态肿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前后,采取中西医结合抗凝治疗防治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及导管维护的血液高凝状态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在PICC置管及维护期间行同步中西医结合抗凝治疗,对照组按常规方法防治静脉血栓。结果:观察组置管后1个月,其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1例(3.33%),为穿刺的上肢浅静脉栓塞;对照组发生静脉血栓8例(26.7%),其中上肢浅静脉3例,锁骨下静脉4例,颈静脉1例。结论:对高凝状态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前后采取中西医同步抗凝治疗可有效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维持导管通畅,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4.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传统采用体表可见或可触及的标志进行盲探式穿刺。随着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常遇有肥胖、颈短、疤痕、血容量不足、静脉塌陷等意外,导致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困难,传统的定位方法盲穿,一次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15.
杨建芳  江珉  董娟  伍世珍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0):1081-108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探讨减少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将46例不同病种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常规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常规组按常规方法由静脉上方穿刺直入血管行PICC,观察组则在血管下方或侧方2~3cm左右进针,不直接刺入血管,先皮下潜行2~3cm后刺入血管,再将导管插入行PICC。两组穿刺成功后,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固定24h。结果观察组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改进PICC穿刺方法后,可减少渗血、导管相关性感染等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胸部CT检查预测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肺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公式计算,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采用胸部CT上腔静脉定位得出。比较2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PICC置管精确率,患者满意度及置管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PICC置管长度调整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ICC置管精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部CT上腔静脉在肿瘤患者PICC置入长度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PICC置管精确率,降低置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王琰 《武警医学》2012,23(12):1048-1049,1052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患者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感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为PICC导管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42例消化内科行P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性别、年龄、原发疾病、PICC穿刺方法、穿刺部位、导管护理频率、穿刺血管、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PICC导管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ICC导管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8.3%,其中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穿刺部位、穿刺方法及护理频率是PICC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合并心血管疾病、低护理频率是PICC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肘上部位穿刺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PICC导管感染并发症多与穿刺部位、护理频率及内科合并症有关,要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降低PICC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PICC?PICC的名称为经外周静脉穿刺进入中央静脉置管术。PICC是一根长长的、细细的、柔软、可以弯曲的导管。它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作的进行静脉穿刺的设备。通常由上臂大静脉放入,小婴儿可以由头皮静脉穿刺进入。PICC的尖端通过外周静脉直达到心脏附近的大静脉。  相似文献   

19.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临床工作中有广泛用途,目前多采用传统盲穿法,并发症多,成功率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清晰显示颈部血管及毗邻关系,准确显示定位颈内静脉,指导临床穿刺,明显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书名:《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主编:谭冠先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9787117093231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谭冠先主编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基础与临床》一书对PICC的各项操作技术和临床应用方法进行了充分的介绍,该书分为三篇,共31章,完整且全面的介绍了PICC的解剖学基础、技术操作要点及临床应用范围,其中着重讲解了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的适用范围与操作规范、经皮中心静脉穿刺的解剖学知识和经皮穿剌及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要点。本书内容详实全面,章节结构合理,图文并茂,是相关临床专业人员学习并掌握PICC各项技能的重要参考书。文稿作者在课题:肿瘤患者留置PICC导管在临床应用时发生堵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90819145262882)研究时也从本书中收获许多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