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实施中央区淋巴结廓清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根治性手术但未廓清中央区淋巴结,研究组行根治术同时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成功率、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情况)、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转移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研究组12例(30.0%),对照组未作清扫。对照组多灶性4例,研究组多灶性6例。两组甲状旁腺功能异常、喉返神经功能异常、淋巴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随访术后6个月发现淋巴结转移4例(10.0%),术后1年发现淋巴结转移2例(5.0%);研究组随访术后6个月无淋巴结转移,术后1年发现淋巴结转移1例(2.5%)。研究组复发率15.0%低于对照组的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患侧中央区淋巴结廓清不会增加手术并发症,但可以有效的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在手术治疗中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行单侧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峡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将38例未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分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均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诊时间30个月,观察组患者术后病理证实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例,术后随访淋巴结转移2例,对照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并发症少,建议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切除范围。方法回顾分析手术治疗10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和术前、术中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中央区(Ⅵ区)94例占92.1%,颈Ⅲ区39例占38.1%,颈Ⅱ区15例占14.7%,颈Ⅳ区11例占10.7%,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跳跃式转移即单纯颈(Ⅲ区)淋巴结转移8例占7.8%。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多数转移至中央区(Ⅵ区),其次颈Ⅲ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需行中央区(Ⅵ区)淋巴结清扫,对于术中病理中央区(Ⅵ区)淋巴结阴性的患者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活检(颈Ⅲ区),既能清除病灶又避免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应用冰冻病理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4月~2019年7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120例,行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均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准,分析术中快速冷冻病理诊断确诊率。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患者80例,诊断准确率为75%。结论:采取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可以协助医师快速判断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症进展与分级情况,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误诊率、漏诊率,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做好优化改善工作,尽可能提升诊断的结果准确性,必要时搭配其他诊断手段联合诊断,以此来为手术提供必要的资料与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其在手术决策的意义。方法研究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 27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分别统计其性别、年龄、肿瘤的最大直径、多灶性、侵犯被膜、伴区域淋巴结转移、伴有桥本甲状腺炎、 BRAFV600E基因突变等特征,比较其与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制作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对诊断健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结果共 98例( 35.6%)有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单因素显示病人的年龄( P=0.003)、肿瘤长径( P<0.001)、多灶性( P<0.001)、侵犯被膜( P<0.001)、伴有桥本甲状腺炎( P<0.001)及 BRAFV600E基因突变( P<0.001)与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相关(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示:肿瘤长径(P<0.001)、多发病灶( P=0.018)、 BRAFV600E基因突变( P<0.001)是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个数对诊断健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 0.913(P<0.05)临界值为 3(个)。结论临床病理特征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同时,对于快速病理显示气管,前淋巴结转移的单侧 PTC病人,若患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数大于 3个,需行健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57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289例)单独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观察组(289例)选择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随访2年,观察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6.23%,对照组淋巴结复发转移率20.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4,P<0.01);观察组术后低钙血症和声带麻痹发生率为和16.61%和14.53%,对照组分别为11.07%和11.42%,均在2个月内恢复(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降低了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率,安全性良好,值得进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 分析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甲状腺乳腺外科2011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0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除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27例,平均年龄46.2岁,原发肿瘤平均直径7 mm,25例(62.5%)为双侧微小癌,11例(27.5%)原发肿瘤侵出甲状腺包膜,21例(52.5%)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后3例(7.5%)出现低钙血症表现,2例(5.0%)出现声音嘶哑,术后3~6个月均恢复正常.结论 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侵袭性较高,因其有较高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建议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手术治疗的112例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双侧中央区淋巴结(VI区)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和有无双侧多灶癌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于45岁、双侧多灶癌是双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或0.01)。本组患者无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无出现术后出血。结论:双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初次手术应宜甲状腺全切,对年龄小于45岁、双侧多灶癌应重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特性和合理的外科治疗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5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男性患者占28.7%,患者年龄在40~60岁区间保持较高水平。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为27.6%;所有病例中央区淋巴结(Ⅵ区)转移率为62.1%,其中微小癌为25.0%,而其他病例转移率为76.2%,高于微小癌转移率(χ2=12.90,P<0.01)。在所有颈淋巴结转移病例中,94.7%的病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仅2例跨越Ⅵ区直接转移至其他区域。结论男性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应成为手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Ⅵ区淋巴结清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率62.5%。120例颈清扫患者淋巴结临床阳性的患者93例,临床阴性患者27例。甲状腺临床淋巴结肿大与术后病理符合情况经χ2检验(见表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临床检查淋巴结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高。120例中有2例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低钙抽搐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至今无一例复发和死亡。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常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安全可行的,应常规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探讨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3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标准为临床判定颈部淋巴结阴性,并且癌灶未侵破腺体被膜。结果 35例患者均行患侧腺叶加峡叶切除并联合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其中15例患者伴有淋巴结转移(42.9%),平均随访3.5年,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叶复发,1例出现患侧颈部4区淋巴结转移复发。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转移率较高,即使术前判断为CN0,仍需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2.
《临床医药实践》2017,(12):936-938
目的:观察甲状腺微小癌(TMC)的病理形态特征,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及淋巴结转移情况,为提高冰冻诊断率及临床判断预后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2月50例病理诊断为微小癌的甲状腺标本,进行术中快速冰冻、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标记,总结其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50例术中快速冰冻45例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其中直径0.5~1.0 cm者30例,0.3~0.5 cm者10例,<0.3 cm者5例,漏诊5例,冰冻/石蜡符合率94%。结论:为提高甲状腺微小癌术中冰冻诊断的准确率,必须规范化取材,认真阅片,以确保手术过程中诊断正确率。对于不典型病例,免疫组化标记可以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医药科学》2017,(24):216-218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依据进行分组。观察组的100例患者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不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是否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否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理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侵犯包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实施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可降低术后病灶转移率和疾病复发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进行分析,为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近年我院治疗的81例甲状腺癌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距首次手术不超过3年。结果首次行甲状腺部分切除者14例,再手术发现残叶癌6例,占42.9%;首次行一侧腺叶38例,再手术对侧癌10例,占26.3%;首次行一侧腺叶加对侧次全切除16例,再手术对侧残叶癌3例,占18.8%;首次行全甲状腺切除或近全切除13例,无甲状腺内复发。合计双侧癌占20%(16/81)。首次未行淋巴结清除29例;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52例,淋巴结阳性率达59.6%(31/52);行侧颈淋巴结清除20例,淋巴结阳性率70%(14/20)。二次手术行中央区和/或侧颈淋巴结清除,淋巴结阳性率均大于90%。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双侧癌发生率高,首次甲状腺手术范围越大,残留腺体有癌变比例越小。甲状腺癌手术需废弃腺叶部分(次全)切除,建议以全甲状腺切除为主,单侧腺叶切除仅针对部分低复发风险的微小癌。首次手术应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侧颈转移癌常见,侧颈淋巴结清除是减少复发的必要手段。【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二次手术;方案评价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不同治疗方式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除了采用与对照组一样的方式进行治疗外,还要采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与对照组的10%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淋巴结的复发转移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全切除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疗效显著,术后复发率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的手术方式。方法以2012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2例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患者为研究对象,A组36例采取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B组16例采取全甲状腺切除,两组均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132.5±22.5)min,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0,B组的手术时间(162.5±28.5)min,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率100%,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术后出血、喉返神经损伤、喉上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侧腺叶和峡部切除术对甲状腺峡部乳头状癌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选择性颈内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指征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诊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05例,肿瘤直径〈1cm为A组共45例,行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肿瘤直径1~3cm为B组共60例,行双侧Ⅵ区淋巴结及同侧Ⅲ、Ⅳ区淋巴结术中冰冻,病理冰冻报告为转移癌者改行良性颈淋巴结清扫。结果 105例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总阳性率为53.33%(56/105),其中A、B组同侧Ⅵ区转移率为40%(18/45)和63.33%(38/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同侧Ⅲ、Ⅳ区淋巴结转移率为25%(15/60)。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淋巴结阴性患者,应根据肿瘤大小行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降低淋巴结转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张强  张仑  张文超  姚晓峰  徐本义  陈可欣 《天津医药》2011,39(12):1120-112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患者手术方案选择。方法: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127例cN0PT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临床分期及术中冰冻病理分期,113例行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44例,扩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3例,功能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56例。分析比较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各组淋巴结转移间的关系。结果:清扫淋巴结病理检查示隐性转移率30.1%(34/113);不同肿瘤侵犯范围和年龄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及体质量指数的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Ⅳ区淋巴结转移与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存在相关性(r=0.610,P<0.01)。结论:cN0PTC患者应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对高危转移患者可考虑扩大中央区行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联合C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期间我院术后病理组织学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病例141例,分成试验组(51例,常规超声联合CT检查)、CT对照组(45例,单纯CT检查)和US对照组(45例,单纯超声检查),比较三种方法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各自的价值。结果:试验组行单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48例,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例,共采集预测转移阳性颈淋巴结226枚。诊断准确率CT对照组为43.90%、US对照组为58.14%、试验组为70.59%,试验组明显高于CT与US对照组(P<0.05);试验组Ⅰ-Ⅵ区转移阳性颈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超声联合CT检查可显著改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实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纳米炭注射的方法标记cN0甲状腺乳头状癌前哨淋巴结,评价纳米炭定位前哨淋巴结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纳米炭对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并常规行患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将前哨淋巴结及清扫的颈淋巴结分别送检,记录两者的位置及数目并比较两者的病理学状况,分析前哨淋巴结分布区域及甲状腺癌淋巴转移特点.结果 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45例显示了前哨淋巴结,平均每例2.58枚,21例为阳性,其检出率、准确率、敏感性、假阴性率分别为93.75%、93.33%、87.50%、12.50%,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在IV区和VI区最多,阳性率在IV区和VI区最高(P<0.05).结论 纳米炭作为一种新型的淋巴示踪剂,具有淋巴染色特异性高、染色快、持续时间长、不易引起甲状旁腺染色的优势,能准确反应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转移情况,是甲状腺前哨淋巴结活检较可靠的示踪剂,对cN0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淋巴清扫范围及清扫的彻底性 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