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杨希  杨翼 《新中医》2014,46(4):11-12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中医络病学理论研究,认为运动性疲劳属中医学之络病,其根本病机为络脉不通,其不通既有气郁、血滞、痰凝阻滞之络实不通,亦有络脉气血阴阳亏虚而致的络虚不通,属于正虚邪实证,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治疗时应把通络法作为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治则,根据其不同的发病原因及病机,辨证采取通络法,如理气通络、益气通络、活血通络、养血通络、祛风通络、散寒通络、化痰通络、利湿通络等,并将其贯穿于运动性疲劳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初病在络"与"久病人络"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病在络"与"久病人络",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人络"虽说法不同,而实质相同: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络脉是流动的网络,邪气深人部位内外不同.  相似文献   

3.
“初病在络”与“久病入络” ,初学者常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感到迷惑 ,笔者从分析络脉含义上着手 ,简要阐明“初病在络”、“久病入络”虽说法不同 ,而实质相同 :均为邪气侵入络脉。其根本原因在于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 ,邪气深入部位内外不同。1 络脉是流动的网络络脉形态学涵义 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经络系统中由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灵枢·脉度》有云 :“经脉为里 ,支而横者为络 ,络之别者为孙” ,说明在形态上经脉较为粗大 ,是主干 ,络脉是细小支横别出的部分。络脉是一个系统群体 ,每一络脉系统中 ,各级支横而别者又…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初病在络"久病入络"应引入"治未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物理按摩疗法在抗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竞技能力是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中研究的重点课题,而抗运动性疲劳的研究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的。本文根据自己多年为运动员保健的经验,从物理、按摩疗法角度,详细介绍怎样适时利用训练、比赛刚结束的余热消除疲劳:适时进行消除疲劳浴、桑拿浴:适时给予抗疲劳按摩等疗法,提出只有熟练掌握其中的技巧,才能达到及时有效对抗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运用《内经》时藏理论,解释运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中医时藏理论可以较完善的阐述运动性疲劳的发理机理,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7.
邹志俊  张峰华 《陕西中医》2004,25(3):287-288,F003
运动性疲劳课题一直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本文仅就近年来中药抗运动性疲劳的理论依据及其用药现状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性疲劳是当今运动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西医药在抗运动性疲劳方面,有补充能源物质、清除代谢产物、使用强壮剂几种途径。但是,有些药物给人体带来危害,故为国际奥委会严格禁用[1]。因此,寻求增强运动员体质和提高运动能力、尽快消除疲劳、不含违禁成分、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和食物,是国内外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有独特优势。 1 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研究概况 1.1 脏腑归经研究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因此,运动性疲劳与肾脾关系密切,这已成为共识。而且,无论从中医或西医理论方面,都具…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是竞技体育中主要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而如何快速消除疲劳、提高成绩历来是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尤其近年来中医药的使用,以其作用多靶点、几乎不含违禁成分的特点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此也已开展了较多的现代研究,现对近年来单味、复方中药抗  相似文献   

10.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中医将运动性疲劳归为劳倦、虚损等范畴。中药在缓解消除运动性疲劳具有多靶点和独特的优势,目前国内外研究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主要以单味中药、复方中药以及中药提取的有效成分为主。本文就中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单味中药、复方中药和中药单体进行梳理,认为今后应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下,筛选有效方药,缓解、消除运动性疲劳,以期为治疗运动性疲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0-13
目的 :从络病理论探讨通络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合理性。方法 :运用中医络病理论及中医基础理论,查阅大量相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结合COPD的病因病机、现代医学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性,通过理论总结、实践观察、病案分析等进行论证。结果:提示COPD与络病理论在中西医学说病因病机等方面均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适用于COPD的治疗。结论:在中医络病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通络法治疗COPD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12.
络脉理论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脉理论是《黄帝内经》经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分析认为,阳气不足、络脉空虚是老年冠心病发病的基础,络脉阻滞是老年冠心病的基本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心络瘀阻和心络绌急两个方面。冠心病心绞痛之病位在心之络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痛入络的络虚证,故通络是治疗大法,临床上常采用益气活血通络法为治。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共病脑小血管病(CSVD)增加患者的不良预后,阐释二者共病的机制有助于探索有效的治疗策略。血管在解剖形态、生理病理上与中医学“络脉”具有同一性,因此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中西医对二者认识的病机理论和研究进展,提出二者病位均在脑络,属本虚标实。共病的主要病机以元气亏虚,脑络空虚为本,对应现代医学的内皮细胞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障碍;以脑络瘀阻,脑络闭塞,毒损脑络为标,对应现代医学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低灌注和毒性代谢产物损伤脑白质。基于络病理论,探讨二者共同的病机,可望探索建立中医药治疗的理法方药,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络病学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  闫晓天  吴鸿洲 《河南中医》2008,28(11):12-14
"久病入络"是络病的主要病机,"络脉阻滞"是络病最基本的病理改变.络脉为病均有不同程度的气郁、血阻或痰结等"络瘀"表现,"通络"是总治则,细之又有"祛邪通络"、"扶正通络"两大类及宣络、透络、清络、活络、柔络、通络、搜络诸法.  相似文献   

15.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临床研究的必要性、脉络学说的内涵与外延、脉络学说的临床价值意义、脉络学说指导络病临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探讨脉络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价值,突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称为“呆病”“善忘”“痴呆”。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不断深入,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络脉-络病学说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络脉病变对VD发病的影响较大,其中气郁、痰浊、血瘀导致的血络瘀阻是VD的基本病机,病理产物蕴积生毒,毒邪滞络进而损害血络。气络中真气、宗气、卫气、营气受损则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受损,致脑神失用。血络、气络共同作用于VD。  相似文献   

18.
经脉理论与络脉理论是各自不同的理论,不能合并起来研究,经络研究就是因为选择了经脉和络脉不分的经络概念为研究对象,并误解为经络系统研究,实际是以经络取代经脉,以穴位连结线取代经脉循行线进行检测,抛弃经脉理论研究而陷入找经络系统形态结构及相关物质的研究误区,所以无法取得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黄桂成教授善用络病理论治疗骨质疏松症(OP),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了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络病理念。他认为OP病位在骨,与络脉输布经脉气血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病机包括肝肾不足、络虚不行,脾精亏耗、络脉虚损,痰瘀阻滞、络脉不通。因此,在OP的治疗中,黄老师强调扶正与通络兼顾,尤其善用蜈蚣、全蝎、天南星等搜风通络药物透骨搜络、祛瘀散结。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络病范畴,脾肾亏虚是其发病基础,骨络瘀阻、骨失所养是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络以通为用"之原则,滋补脾肾、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