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2.
魏莹  柯善军 《山西建筑》2007,33(36):41-42
如何在住区环境设计中体现场所精神,尊重居民的参与权,创造居住者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实现住区环境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相互适应。  相似文献   

3.
蔡瑞定 《华中建筑》2005,23(6):67-69
该文通过南昌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建筑方案设计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图书馆建筑空间逻辑的意义,引发了关于如何提升图书馆建筑的场所品质、重塑空间的场所精神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徐静  曹伟 《江苏建筑》2001,(Z1):5-12
通过对苏州大学东区主楼的设计,试图对新建筑与环境秩序的和谐统一和作为校园文化的场所精神营造作出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该文介绍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规划与设计,此设计在充分分析建筑所处场所环境各个要素特性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处理策略,使建筑在特定的场所环境中实现最大的可能性,并使之反映相应的场所特性,创造出反映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与形式.  相似文献   

6.
场所精神代表着建筑和环境空间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人与空间之间的情感纽带。光的丰富属性和强大能量对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极强的牵动力,是营造空间氛围、激活场所精神不可替代的要素。人工光以其自由、可控性强的优势成为光环境设计的主力,在功能和装饰方面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该文以营造空间氛围为出发点,激活场所精神为落脚点,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光的色彩、明暗、光影等进行分析和总结,再通过案例验证这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这2种不同维度上对空间氛围营造的精彩表现,揭示光的表现能力对激活场所精神的重要作用和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境设计》2012,(1):284-284
场地和场所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完全不同的。通常,场地是某种形态,是能够看得见的,而场所往往是要表达某种归属感。前者是物态的,后者是精神的。  相似文献   

8.
郭苏明 《华中建筑》2008,26(2):142-144
高校传统校园是高校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时代背景下校园所特有的场所精神。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历史建筑的老化,对传统校园的更新成为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着重探讨了在更新过程中如何对高校场所精神的传承和延续。  相似文献   

9.
胡璟  涂斌 《中外建筑》2007,(4):10-12
该文通过对厦门同安区劳动力大楼方案设计的分析和总结,探讨了如何从城市环境、功能与形式、场所精神切入,在建筑设计中实现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并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10.
以峨眉山国际会议交流中心的规划设计为例,阐述了位于峨眉山这一特定山地环境中的建筑,如何在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建筑与环境的交融共存,形成既有浓郁的地域性与文化性,又具有场所归属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叶菁  齐康 《华中建筑》2008,26(9):78-81
该文介绍了金坛市华罗庚纪念馆的主要设计思想,其设计构思是基于自然环境、人文精神、地域文化,探求具有事件性、场景性、现代性的建筑性格。  相似文献   

12.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中国传统自然观为思想基础,利用西方“场所精神”的理论方法解析中国古典园林。从生成“场所”的环境客体(包括建筑类要素和自然类要素)与感知主体(包括对空间的流动体验和对文化的多维认同)两个角度分别讨论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和精神内涵。阐明了中国园林中的时空环境营造与体验者行为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了传统自然观对当代建筑的场所营造及空间艺术表现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是为了探寻建筑存在的本质意义以及在此意义指导下的空间环境塑造行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城市空间在宏观意义上可以类似于建筑空间.因此,运用"场所精神"对具体的、狭义的空间环境感知拓展至更加宏观抽象的、广义的城市本质的感知,并以此解释城市的本质对于人们的城市辨别感、认同感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场所精神理论,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对矿山公园的场所特质进行提取,系统地分析了矿山公园中社会、自然和人文三类要素下的场所精神和集体记忆的营造手法,为今后矿山公园的建设及城市棕地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场所理论"对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意义出发,以成都高新区铁像水街特色街区打造为例,系统地总结了现代特色城市空间对传统城市文化特质的时空再造,阐述了场所精神的继承和创新是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城市文脉延续之道。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北京市既有住区建筑的室内 环境品质和老年住户居住舒适性现状,2018 年3—7月在清河某1990年代初期建成的小 区开展调研,对5户住户的主要房间进行了长 期连续的室内温湿度监测,并每月入户进行 声环境、光环境以及空气品质测试。被调研 住户均为老年人,平均年龄69岁。入户测试同 时,通过问卷与访谈的形式,收集了老年住户 对于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研究表明:一、调 研期间住户主要房间供暖季的室内温度基本 高于20℃,而春、夏季的室内热湿状态多数 位于ASHRAE舒适区外;二、在供暖季和春 季,受访老年住户的PMV高于TSV,在5%水 平上呈显著性差异;三、受访老年住户对自然 通风效果满意度较高,对声环境的满意程度 受室外施工影响,底层住户对房间自然采光的满意度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