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合并感染者中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HBV和HCV在合并感染的慢性肝病患者中相互作用的特点.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0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肝病(包括HBV和HCV合并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或肝硬化、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肝穿病理样本及其血清.所有病例均常规检测肝功能,血清HBV DNA、血清HBV标志物、血清HCV RNA、抗-HCV;所有肝活检样本均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作苏木精-伊红、Masson和网状纤维染色,并进行肝炎分级分期,HBsAg和HBcAg免疫组化,HBV DNA和HCV RNA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患者重型慢性肝炎(G4)发生率比HBV或HCV单独感染的患者高,分别为62.50%、27.05%和30.56%(P<0.01).在HBV和HCV合并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患者中,HBV DNA阳性率为4/32(12.5%),HCV RNA阳性率为24/32(75%),而HBV或HCV单独感染组分别为HBV DNA阳性107/122(87.7%)和HCV RNA阳性58/72(80.56%).结论 HBV和HCV合并感染可增加重型慢性肝炎的发生率.在HBV和HCV合并感染的患者中,HBV和HCV呈相互抑制的作用,主要表现为HCV对HBV的抑制.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与病情轻重、活动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73例不同病情程度、不同ALT水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和Th2型细胞因子各3种。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3种Th1型细胞因子IL_2、IFN_γ、IL_12水平普遍较低,各组间差异多无统计学意义。3种Th2型细胞因子IL_4、IL_6、IL_10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IL_6水平普遍较高,慢性重型肝炎组和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血清IL_4和IL_10水平相对较高。6种细胞因子水平与患者ALT值之间均呈正相关。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因子IL_2、IFN_γ、IL_12和Th2型细胞因子IL_4、IL_6、IL_10水平可反映其病情活动程度更甚于病情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改变及HCV RNA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5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和62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含量,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53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HCV RNA的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gG、IgA、C4含量均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IgM略有升高,C3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着HCV RNA水平的升高,IgG也明显上升,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1,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会发生改变,通过动态的观察它们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山东省HGV感染状况,探讨HGV感染与HCV或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108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77例非甲至戊型肝炎患者和361名献血员进行了血清抗-HGV检测。结果 共检出血清抗-HGV阳性者53例,阳性率3.49%。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GV阳性率(8.93%)显著高于乙型肝炎患者(3.32%)(χ2=8.80,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GV阳性率(4.82%)显著高于急性肝炎患者(0.79%)(χ2=10.79,P<0.01)。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GV阳性率(8.00%)显著高于急性肝炎患者(χ2=10.23,P<0.01)。结论 HGV感染可表现为病毒携带状态、亚临床型和不同临床类型,丙型肝炎患者较乙型肝炎患者更易重叠感染HGV,HGV与HCV或HBV重叠感染可能与病情加重和慢性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皖南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安徽南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HCV RNA定量检测和HCV基因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用速率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41例安徽南方地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ALT水平和HCVRNA定量结果,应用RT-PCR和型特异性引物法对其中50例标本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141例患者的血清ALT与HCV RNA两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rs=0.213,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在正相关;在50例标本中,HCV基因分型Ⅰ型有45例(95.7%),Ⅱ型2例(4.3%),未分型3例.结论 安徽南方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以Ⅰ型为主;ALT、HCV RNA和基因型是可靠且重要的治疗反应指标.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IL-1β、mIL-2R、IL-10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IL-1β、mIL-2R、IL-10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五项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CLIA)检测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β、mlL-2R、IL-10的水平;根据血清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将6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HBeAg阳性组(33例,经检测HBV DNA全为阳性)、HBeAg阴性组(32例,经检测HBV DNA全为阴性),同时设正常对照组30例.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组IL-1β、IL-10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阳性组、HBeAg阴性组mIL-2R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过程中,mlL-2R等细胞因子水平降低,IL-1β、IL-10等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同时与机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慢性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浆IL-12 p40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毒载量、干扰素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6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及32例健康体检者血浆IL-12p40水平,采用速率法和FQ-PCR法分别测定丙型肝炎患者血浆ALT活性和HCV RNA水平。结果:丙型肝炎组血浆IL-12p40水平(pg/ml)低于对照组(P<0.01)。丙型肝炎患者血浆IL-12p40水平与ALT活性(U/I)呈负相关(r=-0.420,P<0.01)。丙型肝炎患者中高水平HCV RNA组血浆IL-12p40水平低于低水平HCV RNA组(P<0.05)。治疗前干扰素应答组与无应答组血浆IL-12p40水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应答组IL-12p40水平明显增加(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存在IL-12p40水平低下,其水平变化可反应患者体内HCV病毒载量及肝损程度,并与干扰素应答有一定关联,但在治疗前尚不能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基因组RNA(HBV-pgRNA)的检测在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80例,采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不同感染阶段及治疗期间患者血清HBV pgRNA、HBV DNA水平,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肝活检组织中提取DNA后检测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分析HBV pgRNA与HBV DNA、HBsAg、cccDNA的相关性及预测患者治疗的价值。结果血清HBV pgRNA、HBV DNA在乙肝e抗原(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期(Ⅰ+Ⅱ)最高,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期(Ⅲ+Ⅳ)最低,血清HBsAg水平和肝内cccDNA水平在四个阶段保持相对稳定。对总体患者、Ⅰ期和II期患者,HBV pgRNA与HBV DNA、HBsAg、cccDNA均成正相关(P<0.05);HBV pgRNA、HBV DNA、HBsAg、cccDNA水平治疗后均下降,除HBsAg治疗后12个月与6个月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他各指标治疗后与前一治疗阶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cccDNA水平(AUC=0.773)是HBsAg血清转换的最佳预测指标,其次是HBV pgRNA水平(AUC=0.743)。HBV pgRNA水平对HBsAg血清转换预测敏感度89.11%,特异度81.23%,准确度85.72%。结论HBV pgRNA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标志物来预测HBeAg阳性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检测对于判定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ELISA法、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76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LP、Pre-S1蛋白、HBV-M和HBV DNA,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76份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HBV-LP水平与HBV DNA拷贝数变化相一致,两者呈正相关(r=0.938,P<0.01);在不同模式的HBeAg血清中HBV-LP与HBV DN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BV DNA阳性血清中HBV-LP阳性率(92.8%)明显高于Pre-S1蛋白和HBeAg的阳性率(75.1%和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HBV-LP水平能反映HBV感染者体内HBV复制程度,其灵敏度高于Pre-S1蛋白和HBeAg,是对HBV M检测的补充,可作为判断HBV复制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标志物(HBV M)表现模式的关系。方法:对120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BV DNA荧光定量PCR分析,HBV 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 DNA水平与HBV M表现模式有关,HBsAg与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水平变化。结论:HBbAg和HBV DNA有明显的相关,抗—HBe、抗HBc阳性者病毒末完全停止复制,只是复制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及其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对60例未经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进行生活事件量表(LES)、应付方式问卷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的临床评定;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血清IL-2、sIL-2R检测,并与60名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抑郁症组血清IL-2水平为(227.13±119.97)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93.32±118.3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抑郁症组应对方式各因子分与sIL-2R、IL-2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生活事件总频度及强度、负性事件频度及强度与sIL-2R、IL-2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抑郁患者较健康人群经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且较多采用不成熟应付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IL-2水平下降,经历的生活事件较多,易采用不成熟应付方式;血清sIL-2R、IL-2与生活事件及应付方式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血清IL-2、sIL-2R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及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意义.对39例急性肝炎(AH),57例慢性乙型肝炎(CHB)受试对象和健康献血员对照组,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其血清IL-2和sIL-2R,结果显示AH和CH-B,患者血清中IL-2水平分别为7.2±4.0ng/ml和7.3±5.2ng/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sIL-2R水平分别为417.5±165.1u/ml和402.8±136.1u/m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我们认为血清IL-2和sIL-2R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病人的免疫功能和临床经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抑毒调平液对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肝患者T辅助(Th)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50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口服抑毒调平液或安慰剂。收集治疗前、治疗后、停药时及停药3个月末空腹血清标本,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水平。另选30例年龄、性别与治疗组、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作正常组。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对照组患者血清IFN-γ的水平及IFN-γ/IL-4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IL-4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间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停药时、停药3个月末治疗组IFN-γ、IFN-γ/IL-4的值持续增加(p<0.05),IL-4持续下降(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其体内Th1/Th2比值失调;抑毒调平液上调血清中IFN-r的含量及IFN-γ/IL-4的比值,下调IL-4的含量,促使Th1/Th2分泌的细胞因子比值恢复平衡,至少维持治疗结束后3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血清新喋呤、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辅助T细胞1型(白介素2)与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10)的变化,探讨细胞免疫功能与辅助T细胞亚群功能变化与IC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30例ICP患者和30例正常孕妇血清新喋呤、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白介素2(IL-2)与IL-10浓度,比较二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ICP患者血清新喋呤和sIL-2R水平显著增高(P<0·001,P<0·05),IL-2、IL-10与IL-2/IL-10比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5,P>0·2,P>0·05)。结论:ICP患者血清新喋呤和sIL-2R水平显著增高,提示细胞免疫活性增强,但辅助T细胞亚群功能无显著漂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8与IL-10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的作用,并观察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对其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例正常对照者、24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携带者、2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血清中IL-18与IL-10水平。结果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8与IL-1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P<0.05)及HCV携带者(P<0.05),且其值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值呈显著正相关;经干扰素治疗后,IL-18与IL-10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干扰素治疗前,血清中IL-10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治疗无应答组>部分应答组>完全应答组。结论IL-18与IL-10共同参与慢性丙型肝炎的发病,并可用于评价干扰素对机体免疫状态的影响;血清中IL-10水平对预测抗病毒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合酶链(PCR)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肝病毒DNA (HBV DNA)。54例PBMC内HBV DNA (+)和71例PBMC内HBV DNA (-)病例平行测定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T细胞亚群比值(CD4/CD8)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结果示慢性乙肝病人PBMC内HBV DNA (+)组NK、CD4/CD8和sIL-2R与正常对照组及PBMC内HBV DNA (-)组病人相比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同时发现慢性乙肝PBMC内HBV DNA (+)病人NK活性、CD4/CD8比值和sIL-2R水平有直线相关性(P均<0.01),而PBMC内HBV DNA (-)病人,仅CD4/CD8比值和sIL-2R水平呈相关性(P<0.001) NK活性尚未受到明显影响。结果表明,HBV感染PBMC导致慢性乙肝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助于阐明慢性乙肝的发病机制,并有可能为乙肝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妊高征患者血清新喋呤、白介素2及可溶性受体(sIL-2R) 水平的变化, 探讨妊高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与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28例妊高征(轻、中度12例, 重度16例)和30例正常孕妇的血清新喋呤、白介素2和sIL-2R水平; 比较二组间新喋呤、白介素2和sIL-2R水平的差异; 观察新喋呤、白介素2和sIL-2R水平与妊高征病情的关系。结果: 妊高征患者血清新喋呤、白介素2和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4 543, P<0 .001; t=2. 946, P<0. 01; t'=2 .251, P<0. 05); 重度妊高征患者新喋呤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患者(t'=2 .913,P<0 .01), 重度妊高征患者与轻、中度患者组比较白介素2和sIL-2R均无显著性差异(t=0 .888, P>0 .2; t=0. 444, P>0 .5)。结论: 妊高征患者血清新喋呤、白介素2及可溶性受体水平显著增高, 新喋呤水平随妊高征病情加重而增高, 提示细胞免疫活性增强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生和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凋亡率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慢性化机制中的意义及凋亡PBMC的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活性在PBMC凋亡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5例慢性乙肝患者及15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凋亡率,并用比色法检测凋亡PBMC内Caspase-9的活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HBV DNA阳性组PBMC凋亡率及PBMC内Caspase-9活性均高于HBV DNA阴性组(均P<0.01)及健康对照组(均P<0.01),HBV DNA阴性组上述两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0.05;P<0.01)。慢性乙肝患者PBMC中Caspase-9活性与其凋亡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PBMC存在凋亡现象,可能为乙肝慢性化机制之一;其中的Caspase-9活性增高,提示Caspase-9可能参与了慢性乙肝患者PBMC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9.
肝病患者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揭示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各类急慢性肝病的具体改变,并依其变化判断肝损害的程度。本研究采用单克隆与多克隆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各类肝病的sIL-2R水平。结果示各组病例sIL-2R增高幅度不同,其中重症肝炎>急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代偿性肝硬化>慢性迁延性肝炎。结果提示,进行性肝损害病人的sIL-2R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判定肝组织病变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细胞)以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Treg)表达与HCV 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C 患者128例,根据HCV RNA水平高低将他们分为HCV RNA阴性组48例,低病毒组40例(HCV RNA<105 IU/mL),高病毒组40例(HCV RNA≥105 IU/mL),另外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4组样本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CD4+CD25+Treg表达率在HCV RNA高病毒组、低病毒组、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57±1.87)%、(9.38±1.74)%、(5.95±1.28)%和(5.89±1.1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5.28, P<0.01)。 CD4+CD25+Treg水平随HCV RNA的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0.625, P<0.05)。 CD3+、CD4+及CD4+/CD8+在4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51、28.52和15.51,P均<0.01),其中外周血CD4+百分率及CD4+/CD8+在高病毒组均低于其他3组,在低病毒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阴性组(P均<0.05)。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升高与HCV RNA含量正相关,提示它可能参与了HCV感染慢性化的进程;外周血CD4+百分率及CD4+/CD8+随着HCV RNA水平的升高而明显降低,提示病毒复制水平越高,机体免疫抑制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