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报告少见的皮肤附属器梅毒2例。例1为梅毒性脱发。女性,38岁,以脱发为唯一表现,不伴有梅毒的其它症状和体征。患者头顶部、颞部毛发明显稀疏,有点状或小片状不规则脱发区,抗梅治疗结束时脱发得到控制,2个月后头发完全长出。梅毒性脱发单独出现时,注意勿漏诊。例2为梅毒性甲病。女性,20岁,二期梅毒患者,二期梅毒疹同时伴有部分手指甲床破损,甲沟轻度红斑,KOH真菌镜检阴性。抗梅治疗结束3个月后病甲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2.
22例二期梅毒患者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误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皮肤科2002年1月-2005年1月就诊的22例二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梅毒性脱发可发生于头顶、颞侧和枕部,如虫蚀状,易与斑秃、脂溢性皮炎混淆;全身性梅毒疹易与花斑癣、玫瑰糠疹等混淆;扁平湿疣易与肛门和阴囊湿疹混淆。结论:二期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减少梅毒漏诊与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梅毒性脱发合并HIV感染。患者男,44岁,弥漫性斑状脱发伴白发增多11个月余。查体可见前额发际线“M型”上移,全头散在圆形、类圆形脱发斑,边界欠清,白发增多,拉发试验(-),双手掌、足底红斑、鳞屑。头皮脱发斑处皮肤镜检查示:头皮无毛区内毛囊开口存在,毛干变细,少量黑点。实验室检查:TRUST定性(+),TRUST定量(1: 128),TPPA试验>1:1 280,HIV抗体(+)。头皮脱发区病理组织活检示:真皮毛囊周围少量淋巴组织细胞,见休止期毛囊,周围纤维包绕,毛球部见浆细胞。诊断:梅毒性脱发合并HIV感染。经青霉素治疗5个月后,脱发斑消退,手足红斑、鳞屑消失,无再发脱发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临床误诊原因及诊治对策。方法整理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首诊误诊二期梅毒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误诊原因,总结诊断策略。结果多数患者在进行首诊时均无自觉症状,仅其外生殖器或肛门等部位处皮损存在不适、疼痛或瘙痒感症状;个别患者在发疹前有头痛、低热、虫蚀样脱发以及关节肌肉发生酸痛等临床症状表现。临床需结合梅毒血清学检测,以明确诊断,并针对性予以治疗,本组患者经对症处理,RPR试验结果示,均转为阴性。结论在临床上应当重视对患者的病史询问,加强皮肤科的体格检查工作,对于临床发现可疑患者,应及时予以梅毒血清学检查,以获得有效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5.
梅毒性脱发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脱发作为二期梅毒的一种症状,临床上并非少见,但却易被临床医师忽略,我们报道近 5年来以脱发为主诉就诊的二期梅毒 28例。 一、临床资料 28例患者均以脱发为主诉就诊于皮肤科门诊,其中男 21例,女 7例,年龄 20~ 45岁,自发现脱发到就诊时间从 1周到 2个多月不等。首诊确诊者 9例,其余病例曾拟诊斑秃、假性斑秃、脂溢性脱发等症而误治。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均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PR)阳性,滴度 1∶ 8~ 1∶ 32。 临床表现:头皮部不规则黄豆至鸭蛋大小的点状、片块状脱发区,脱发区边界多不清楚,头发脱落不完整,部分脱…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HIV阳性患者梅毒感染情况及影响转归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2018年间在我院皮肤性病门诊就诊的HIV感染阳性并行梅毒检测患者的资料,分析梅毒患病感染情况及治疗转归效果。结果:480例HIV阳性患者中梅毒感染率为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在21~30岁之间、同性传播、性伴人数大于2、有不安全注射史及未接受HAART治疗;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性伴人数大于2人、有不安全注射史、未接受HAART治疗、CD4+T细胞数量,梅毒患病时的TRUST初始滴度和临床用药选择则是梅毒转归的危险因素。结论:HIV阳性患者中梅毒感染率高,影响转归的因素包括性伴人数、不安全注射史、未接受HAART治疗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梅毒归口管治门诊患者的随访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梅毒归口管治门诊537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人口学特征、诊断、治疗、随访、性伴检测等信息,对随访满2年的267例患者的随访情况采用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患者治疗后3、6、9、12、18和24个月的随访率分别为77.90%、65.54%、55.43%、59.93%、42.32%和38.20%,随着时间的推移依从性呈下降趋势(t=-11.84,P<0.0001);多层次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随访依从性越好,固定性伴梅毒阳性的患者依从性比固定性伴阴性者好。结论: 梅毒归口管治模式下梅毒患者随访率高于以往报道, 梅毒患者文化程度和固定性伴患病情况与随访依从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神经梅毒3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神经梅毒的发生率亦不断升高,其临床表现可伴或不伴皮肤黏膜的损害,故患者首次就诊不一定是在皮肤性病科,由于非性病专科医生对神经梅毒缺乏足够的认识,临床上常易漏诊、误诊或治疗不规范。我们复习了近10年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的神经梅毒患者3例,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转归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诊疗建议。  相似文献   

9.
二期梅毒可累及皮肤黏膜及附属器.尽管二期梅毒的皮肤黏膜损害常见,但伴皮肤附属器损害的二期梅毒疹临床上少见,而梅毒性甲损害则更为罕见[1].我们报告1例伴有甲及甲沟损害的二期梅毒疹并对可溯报道作分析.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0岁.因左足拇趾溃疡7个月余,于2009年3月来我院就诊.患者7个月前发现左足拇趾甲根部出现绿豆大褐色无痛痒增生物,逐渐增至蚕豆大,趾甲同时发生改变,从中央部开始出现甲下溃烂、化脓及甲破坏.  相似文献   

10.
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临床与梅毒血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在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方面的异同。方法:对40例潜伏梅毒患者及其性伴进行了临床特点和血清学的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女性明显高于男性;由于性伴检测出梅毒而追踪发现的仅有15例,占27.3%,40例潜伏梅毒患者中,血清RPR滴度介于1:1~1:128之间。40例性伴中,15例确诊为潜伏梅毒,5例为显性梅毒,血清RPR滴度介于1:16~1:64之间。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RPR转阴率无显著差异(χ2=0.0518,P>0.05),而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的IgM转阴率有显著差异(χ2=3.9759,P<0.05)。结论:必须注重对潜伏梅毒患者的筛查和性伴的追踪检查,同时对确诊患者进行血清学的评估和治疗,对减少梅毒的发病率和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