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珊瑚羟基磷灰石(CHA)结合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修复骨缺损的效果,为其临床、科研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CHA作为VEGF的可吸附性载体,制备成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兔尺骨中段10mm骨缺损处,以单纯CHA组,自体骨移植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在术后2、4、8、12周,进行大体解剖、X线摄片、病理组织切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研究各组骨愈合,血管化情况及力学强度。结果在2、4、8周病理组织切片及X线摄片显示骨缺损修复程度CHA/VEGF组明显优于自体移植骨组优于单纯CHA组,而空白组骨缺损处被纤维组织及肌组织等填充。生物力学测试显示术后12周CHA/VEGF组抗扭转强度明显优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CHA与VEGF结合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强于自体骨移植及单纯CHA移植。二者协同,可用于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不同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后对成骨活动的影响,探讨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方法。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进行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与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复合制作组织工程骨,分别将不同类型神经束植入组织工程骨,进行以下分组:A组,组织工程骨组;B组,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运动神经束植入组;D组,血管束(含有自主神经)植入组;E组,感觉、运动神经束联合植入组。分别用于修复兔股骨1.5cm骨缺损;各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进行放射学检查,并在12周进行大体标本、骨密度检测用以比较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在观察期内,有感觉神经植入的组别和血管束植入的组别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骨化作用,而运动神经束植入却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结论感觉神经束和血管束具有明显的促组织工程骨成骨作用,可以作为组织工程骨神经化构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应用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与单纯组织工程软骨修复猪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方法 用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和组织工程骨,再将两者缝合形成骨-软骨复合组织块.在12只猪双侧股骨内髁负重区制造直径8mm的软骨缺损24个,并均分为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A)组、组织工程软骨修复(B)组和空白支架(C)组.6个月后对修复部位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法检测Ⅱ型胶原的表达,并测定新生软骨的力学性能和糖胺聚糖(GAG)含量.结果 A组缺损区被新生透明软骨修复,新生软骨中的圆形细胞分布均匀.A组缺损区的新生软骨弹性模量和GAG含量高于B组.结论 组织工程骨-软骨复合组织块修复软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组织工程软骨.  相似文献   

4.
何东宁  吕春堂  金岩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5,5(12):917-919,i0001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对兔颅骨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制备兔双侧颅骨标准性骨缺损,并将动物分为3组,A组:两侧分别植入旋转式细胞培养系统(RCCS)培养8h(用R8表示)和静态培养8h(用S8表示)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B组:两侧分别植入RCCS培养24h(R24)和静态培养24h(S24)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C组:两侧分别植入RCCS培养72h(R72)和静态培养72h(S72)所构建组织工程化骨。分别于4、8和12周取材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对12周标本进行新骨形成面积定量分析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静态培养组相比,RCCS培养组,胶原和骨痂形成更多,骨小梁更厚,板层骨排列更规则。新骨形成面积定量分析,RCCS组成骨面积显著大于静态培养组(P<0.01)。生物力学测试也显示,RCCS培养组抗压强度显著高于静态培养组(P<0.01)。但R24组与R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CS是快速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理想方案,培养24h是较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带血供骨膜瓣对异体骨移植血管化的影响,修复骨缺损过程中对微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将兔的股骨经去抗原化后作为供体,制作带血供骨膜瓣包裹同种异体骨修复兔大段骨缺损的模型,实验设置对照组,即未用血管化骨膜瓣包裹移植物。分别在术后4、8、16周分别对移植物及周围软组织、骨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观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对Ⅷ因子相关抗原特异性标记,比较不同时间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实验组骨组织哈佛氏管内较早出现微血管;在相同阶段,实验组VEGF的表达强于对照组,MVD高于对照组。结论带血供骨膜瓣对异体骨移植的血管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将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注入兔实验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区,观察其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作用,并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在健康成年兔左侧股骨头建立骨缺损模形,获得成功存活动物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分别为A组:空白对照组;B组:注射单纯胶体纳米材料组;C组:注射共培养成骨细胞、内皮细胞复合胶体纳米材料组.A组不做其他治疗;B组将单纯纳米材料2 ml注入股骨头坏死区;C组将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2 ml注入股骨头坏死区.术后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6只.通过大体观察、X线摄片、光镜下组织病理学观察比较各组修复情况.结果 影像学和组织学显示C组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组新生骨质量较高,骨愈合情况优于其他组.结论 液态纳米组织工程骨有较强的诱导成骨能力,能有效地提高骨坏死病理条件下股骨头的骨修复能力,有望成为股骨头坏死治疗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月龄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 2组,将A、B组每只兔一侧前肢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去抗原牛松质骨.术后3、6、12周分别取材,将术侧桡骨完整取出,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麦胚凝集沉淀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显示:A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修复完成;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为骨不连接.组织学检查:A组新生骨量较多,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B组骨小梁间隙可见纤维组织长入,较多软骨团出现,编织骨数量多.统计学分析表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能够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总结带血管蒂的腓骨瓣治疗下肢负重骨骨纤维结构不良术后骨缺损的方法.方法 收集1997年3月-2004年8月,8例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的治疗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6~42岁,股骨干5例,胫骨干3例.患肢骨肿瘤彻底切除后,骨缺损的长度为12~20cm.带血管蒂的腓骨瓣长度为15~30 cm,单侧或双侧切取带知名血管的骨瓣.若双侧切取腓骨瓣,则在一端将腓血管吻合,使之成为一条腓血管相连的双段腓骨.将设计好长度的腓骨瓣切除后,将腓骨的前内侧骨膜从中央纵行切开,并沿骨面向两侧剥离至骨嵴,防止损伤血管,将双腓骨的前内侧面相对折叠,两断端固定,缝合相对缘的游离骨膜,使骨膜包裹腓骨,组合为直径增粗的带知名血管的腓骨瓣.解剖游离出受区血管,将腓骨瓣植入骨缺损区,如不稳定,可加用内固定或外固定,以免影响移植血管的再通.患肢稳定后,将腓血管与受区血管吻合,检查吻合血管的血运情况,情况良好后闭合切口.结果 术后病者均随访,有完整门诊病历及X线资料,时间为5~13年.所有病例均手术成功,吻合血管再通,无发生移植骨坏死及吸收,无发生骨不连、骨感染等并发症.移植骨与受区骨均1年后骨性愈合,大约5年后髓腔再通,患肢与健侧肢体X线表现无差异,骨肿瘤无复发.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结论 带血管蒂的腓骨瓣是修复下肢负重骨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良好方法,并发症少,残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修复兔桡骨骨缺损的作用机制.方法:取4月龄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A、B 2组,将A、B组每只兔一侧前肢制成桡骨骨缺损模型,A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去抗原牛松质骨复合体;B组于骨缺损处植入单纯去抗原牛松质骨.术后3、6、12周分别取材,将术侧桡骨完整取出,进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麦胚凝集沉淀法测定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大体观察及X线片显示:A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修复完成;B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为骨不连接.组织学检查:A组新生骨量较多,见大量成骨细胞,骨缺损与断端形成骨性连接.B组骨小梁间隙可见纤维组织长入,较多软骨团出现,编织骨数量多.统计学分析表明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活性A组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复方接骨中药含药血清培养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能够较好地修复兔桡骨骨缺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提出带血管骨膜中央包裹与同种脱钙骨基质(DBM)联合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新方法。通过X线片、骨矿物质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等手段,发现术后2周,中央包裹带血管骨膜区首先出现中央骨痂,4周时骨痂充满连接骨缺损,8周时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骨矿物质(BMC)测定明显地增高(P?0.01)。组织学观察带血管骨膜与同种DBM相互促进,使膜内成骨与软骨内成骨有机配合,从而大大加快了修复骨缺损的速度,中央部分包裹带血管的骨膜后,产生"中心爆炸式"的成骨方式,克服了大段骨缺损修复过程中中间难以修复这一棘手问题。通过实验,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兔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动物模型,进行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影响对比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自体颅骨粉末移植修复颅骨缺损的临床工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每只大白兔的顶部人工形成2个直径为1cm的颅骨全层缺损,孔A、B。孔A作为实验组,移植人工形成缺损时收集的骨粉,并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可吸收生物膜。孔B为对照组,在移植的骨粉上面放置不可吸收生物膜;术后2、6、12周各处死10只动物,并取材进行大体观察和影像学(CT和X线)分析。结果术后2周,孔A、B都迅速地以松质骨完全修复整个缺损。术后6周,移植的骨粉被逐步吸收,形成的松质骨生长、改建,形成新骨,部分骨性修复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孔A、B均以较成熟的新生骨和部分纤维性骨痂完全修复整个缺损。孔A与孔B形成的新生骨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吸收生物膜和不可吸收生物膜对自体颅骨粉末修复颅骨缺损的影响无明显差异,可替代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后,行椎弓根植骨,对照组32例,仅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26例(78.8%),骨折不愈合7例(21.2%),对照组骨折愈合17例(53.1%)例,骨折不愈合15例(46.9%),两组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好,骨折愈合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Ⅰ期开放植骨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的可行性,总结提高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13例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51岁,平均年龄36岁。骨缺损1.5~4cm,平均2.5cm。采用患处换药、清创、外固定架固定骨折,清创后Ⅰ期行自体松质骨开放植骨,骨条直径〈5mm。术后严格无菌换药,静脉滴注敏感抗生素,术后平均用药21d。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术后移植骨条表面覆盖肉芽组织时间平均8周,创面完全闭合时间平均13周。所有骨缺损处经植骨后均骨性愈合,平均骨愈合时间6个月,未发现感染复发者。结论Ⅰ期开放植骨术是治疗伴有感染性骨缺损的开放性骨折简单可行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缩短了疗程、简化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中药复骨方对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骨折模型大鼠骨代谢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模型组及治疗组各16只.基础组仅给予肌内注射生理盐水1 mg/kg,模型组和治疗组予肌内注射地塞米松1 mg/kg,1次/d,3次/周,用药8周建立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IOP)模型.第8周末对3组大鼠手术造成单侧股骨闭合性骨折,骨折处采用金属内固定,复制GIOP骨折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治疗组中药复骨方药液灌胃,持续8周.检测大鼠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指标,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大鼠股骨骨密度.结果 骨折术前,模型组大鼠骨密度值为(0.219±0.013)g/cm2,基础组骨密度值为(0.283±0.015)g/cm2,模型组骨密度值明显低于基础组(t=12.8970,P<0.05).实验16周末,治疗组股骨全长骨骨密度为(0.265±0.014)g/cm2,高于模型组(t=9.8403,P<0.05).实验12周末,治疗组大鼠血清Ca为(2.35±0.19) mmol/L、P为(2.47±0.23) mmol/L、ALP为(196.74±25.38) U/L及BGP为(1.33±0.25) μg/L,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药复骨方可显著提高GIOP骨折大鼠股骨骨密度,升高GIOP骨折大鼠血清Ca、P、ALP及BGP活性,促进骨形成,有助于GIOP骨折的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给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和患者VAS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术后1周进行VAS疼痛评分,观察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均无出血、内固定断裂、松动、植骨融合的情况。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同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具有手术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疼痛轻等特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汪皖 《安徽医药》2012,16(4):496-498
目的探讨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TS-nHA)植入动物体内修复骨缺损时,观察成骨效果和材料吸收速度。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组):复合材料;实验对照组(B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空白对照组(C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于兔双侧后肢胫骨制造约直径0.5 cm大小的骨缺损,分别植入相应的材料或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6、10周取骨缺损标本,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在各时间段CTS-nHA组新的骨基质生成量均明显高于n-HA组和空白组,其中n-HA组又高于空白组,只有在2周时n-HA组和空白组相似。同时复合材料在体内吸收速度比n-HA组快,复合材料的吸收与新骨生成速度协调性似乎欠佳。结论复合材料植入的缺损区具有较强的成骨活性,但在体内吸收速度比较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VSD负压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手足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VSD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创伤组织缺损18例患者。其中手部软组织缺损12例(其中单纯骨外露6例,肌腱外露2例,二者兼有4例),足部软组织缺损6例(其中单纯骨外露2例,合并肌腱外露4例)。结果 17例采用一期VSD覆盖创面,二期结合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片或全厚皮片移植创面修复术治疗后,创面全部愈合;1例采用二次VSD覆盖创面,结合真皮下毛细血管网皮片移植创面修复术治疗后,创面全部愈合(该例患者为糖尿病患者)。结论 VSD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手足创伤软组织缺损,操作简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利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及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腓肠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跟、足底、足背、踝部皮肤缺损9例,其中外伤导致皮肤缺损创面6例,2型糖尿病合并糖尿病慢性溃疡创面2例,恶性黑素瘤导致皮肤溃疡创面1例,皮瓣面积最大为26cm×12cm。结果8例创面愈合良好,1例糖尿病合并足底皮肤缺损创面因清创范围不足足底皮肤术后继续少许坏死,经换药处理后创面延期愈合。结论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操作简单,皮瓣面积大,成功率高,创伤小,是修复足踝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秉璞  王明新  李强  马方军 《安徽医药》2011,15(10):1286-1287
目的 总结清创植骨及皮瓣转移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3年3月~2008年7月,对16例创伤性骨髓炎合并骨及软组织缺损病例,采用清创植骨,选择腓肠肌皮瓣10例、足背皮瓣2例、腓肠神经营养皮瓣2例、交腿皮瓣2例一期修复创面,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骨髓炎治愈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6~38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