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某建筑工程位于冲积平原软土地层,灌注桩桩孔深80.1~82.1 m,穿越超厚砂层.采用GPS-15型设备进行成孔,用超声波检测桩孔垂直度及沉渣厚度.通过工程桩静荷载抗压试验验证;气举反循环清孔和除砂机清孔两种工艺,使工程采取的软土地基厚砂层的灌注桩施工工艺获得成功,并提高了施工质量.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朱长根 《岩土工程界》2004,7(Z1):150-153
本文根据上海及周边地区软土层中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实践,对其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剖析,从影响其关键工序入手,探讨改进措施,使钻孔灌注桩这一隐蔽工程质量缺陷由只能事后检验变成施工过程中可预见可克服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软土地基部分钻孔灌注桩竖向承载力的现场试验结果,分析了桩的竖向承载性状、桩侧阻力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合理利用该桩型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海软土地区大直径超深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上海磁悬浮工程钻孔桩基施工实例,介绍了上海软土地区直径1000mm、桩长78m的大直径超长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成孔成桩的主要施工技术和现场动态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某大桥建设为背景,对岩溶地区钻孔灌注桩常遇问题及措施进行总结,提出策略以完善施工工艺,可对现场进行指导并加快施工进程,减少质量事故发生,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针对软土地基钻孔灌注桩施工问题,结合实际项目情况,介绍SMW工法桩的设计要求,并阐述施工材料质量管理要点,以及各项施工流程管理的落实方法,包括测量放线、定位与钻孔、水泥浆液拌制、H型钢插放、沟槽清理等方面,解决了以往桩体施工出现的桩顶冒水、断桩、缩颈等问题,实现了提高搅拌桩施工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徐珂  刘元民 《建筑技术》1993,20(5):285-286
在软土地基中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差异较大,成孔质量不易保证。我处在某办公楼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了钻孔灌注桩的质量。 1 工程概况某办公楼地上10层,地下1层,为框架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桩长19.0m,桩径600mm,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20,主楼下布桩115根,单桩容许承载力1200kN,钢筋骨架长10.60m,设计桩顶距地约4.0m。该工程地处滨海冲海积平原区,地下0~15m为海陆交替相堆积物,夹有2层淤质  相似文献   

8.
结合钻孔灌注桩在广州地区软土地层施工工程,分析了广州地区影响钻孔灌注桩效果的因素,说明了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要点,提出保证成桩质量的措施,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钻孔灌注桩钻孔的卸荷效应及孔周土体的粘弹性,分析了孔壁受力变化机理。另外,考虑钻孔卸荷时孔周土体松弛及蠕变特性,以标准线性固体模型中的推广Kelvin体为桩周土的流变模型,推导钻孔卸荷后,孔壁水平应力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的公式,对深入研究钻孔的流变特性及其卸荷效应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润德 《建筑技术》1995,22(3):164-165
钻孔灌注桩成孔质量简易检查法胡润德(陕西省汉中市建筑工程质监站,723000)钻孔灌注桩桩径较大且无水时,可进入桩孔内对成孔直径、垂直度进行检查;但如果桩孔直径较小(小于800mm),就无法进入桩孔检查。本文介绍一种简易的检查方法。检查成孔孔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Goodman接触界面模型,通过设定桩土极限剪切位移Δ,运用Coulomb剪切强度理论,得到了剪切刚度随深度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该改进界面模型对桩侧摩阻力变化情况及其异化效应进行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异化效应尤其是强化效应的确存在,但其发生及量级主要与桩端条件,即桩底沉渣厚度有关,而桩端岩土性质的改变对强化效应的影响不大。梅耶霍夫深基础破坏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桩侧摩阻力的强化效应,但存在局限性,需要对之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类土质边坡开挖的卸荷作用及卸荷带宽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分析了类土质边坡开挖过程中卸荷裂隙的产生机理,认为工程开挖改变了边坡岩土体的应力状态,使边坡岩土体受到一个指向坡外的侧向附加应力,从而导致了原有裂隙的张开和新裂隙的产生。进行了粉质粘土、粉土及粉砂质泥岩开挖卸荷的离心模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原有裂隙倾角越大、深度越大、离卸荷面的距离越近,卸荷过程中,裂隙的变形量越大,文中给出了上述因素与裂隙变形量的关系曲线;同时,裂隙变形量受结构面与卸荷方向夹角的影响较为明显,实验得出了岩体卸荷受拉破坏时的变形模量与该夹角的函数关系,分析了裂隙变形量受结构面与卸荷方向夹角的影响。提出了在实际工程中确定卸荷带宽度的方法,并以重庆长江库岸为例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软粘土深基坑开挖过程中的时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上海地铁二号线某车站基坑工程在降水不理想的情况下,按常规作法挖至坑底时挡墙最大水平位移为101.46mm,而按时空效应法施工,挡墙的最大水平位移分别为63.78mm和55.7mm。由工况跟踪记录和挡墙横向位移的整理分析,揭示了基坑开挖掘各的时空效应规律,为软土基坑施工提供了可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刘腊腊 《工业建筑》2012,(Z1):490-492
结合天津铁建大厦基坑工程的特点,介绍了适用于天津软土地区的几种基坑围护结构形式,并对钻孔咬合灌注桩与普通钻孔灌注桩-止水帷幕两种围护型式各自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对比发现,相对于普通钻孔灌注桩,考虑素混凝土桩对围护结构抗弯刚度的贡献,整个基坑围护结构的用钢量能有效降低。  相似文献   

15.
侧向卸荷条件下软土典型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侧向卸荷条件下软土变形、强度、蠕变等典型力学特性,选取珠三角洲相沉积的典型灰黑色淤泥质软土进行室内三轴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侧向卸荷条件下的应力–应变规律呈应变硬化现象,可采用平均应力进行归一;土样在侧向卸荷条件下进行不排水剪切时会产生负的孔隙水压力,使得有效应力强度反而低于总应力强度,与轴向加荷条件下的强度规律不同;侧向卸荷条件下的初始卸荷模量小于轴向加荷条件下的初始卸荷模量,与平均固结压力呈线性关系;任一时间的卸荷变形模量仍可表示为切线模量,并可通过试验成果推导得出;侧向卸荷条件下软土蠕变变形比轴向加载显著,即使在偏应力不大时仍占总变形的较大比例;应变率随时间的下降呈较好的双对数线性关系,可以建立考虑剪应力水平对初始应变率影响的线性经验公式来估算某级荷载下应变率随时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地下圆形隧道的开挖卸荷效应,基于岩石动力学和弹塑性理论,在求解其动、静态显式解析解方面进行新的尝试。首先,探讨非均匀应力场中圆形隧洞开挖卸荷的力学模型,研究初始应力的分布规律以及卸荷过程的处理方法。基于Laplace变换和留数定理,给出一种计算隧道开挖时围岩响应规律动态解析解的方法,得到线性卸荷条件下围岩应力和位移的解析表达式。其次,考虑岩体的非线性硬化和软化特性,运用弹塑性解析法,推导出围岩应力和位移的静态解析表达式。对比分析动静态解析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 卸载阶段,惯性力的存在能减少开挖卸荷对围岩的破坏,保持围岩的完整性,故而在动态解析结果中,围岩的扰动范围小,位移小,应力集中系数低,但应力梯度较高。(2) 动态解中,径向应力一直处于压缩状态,而切向应力先拉后压,有利于径向拉裂纹及层板结构的形成。(3) 卸荷速率存在临界值,当卸荷速率达到临界值时,质点的振幅及频率都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7.
常州地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及尺寸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常州高架一期工程2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静载荷试验及桩身力学测试结果,研究常州地区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加载过程中侧摩阻力和端阻力的发挥特点及荷载传递规律,得到极限状态下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对成孔卸载造成桩承载力降低及其他影响桩承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试桩的荷载-沉降(Q-s)曲线为陡降型,极限承载状态下,2根大直径钻孔灌注桩(长径比为36~43)端阻力分担总荷载的比例较小,分别为11.4%和18.1%,属于摩擦型桩;极限荷载时浅层黏性土发生侧阻软化,桩-土位移为3~7mm,砂土中为4~7mm;桩侧摩阻力与端阻力尺寸效应明显,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侧摩阻力及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与土的种类有很大关系,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计算值偏小,侧阻尺寸效应系数平均值大约为0.85(砂土)和0.88(黏性土),且具有沿深度减小的趋势,砂土和黏性土中桩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分别为0.74和0.75。  相似文献   

18.
基于某超长PHC管桩质量事故实例,从地质资料、场地条件、现场管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深厚淤泥未经处理、挤土效应、施工控制、地质和设计因素是该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土层水平卸荷拱的形成条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边坡柱板支挡体系中水平卸荷拱形成的条件,导出了水平卸荷拱的形成与柱宽、柱间距、土层参数c和ψ值、柱与土的摩擦系数、水平推力之间的关系,为设计人员提供了确定柱间距与柱宽的定量计算方法,经过初步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