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其孕期增长对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双胎妊娠产妇333例,根据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 18.5 kg/m2)64例、正常BMI组(BMI 18.5 ~25.0 kg/m2)221例、高BMI组(BMI >25.0 kg/m2)48例.分析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及其孕期增长与妊娠结局、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发生率均高于低BMI组和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发生率均低于正常BMI组(P<0.05).3组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期糖尿病组孕期与无妊娠期糖尿病组BMI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子痫前期组孕期BMI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无子痫前期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产妇孕期BMI增长呈正相关性(r=0.178,P<0.001).正常BMI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 500 ~3 999 g的比例明显大于低BMI组(P<0.05),但与高BM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胎妊娠孕妇的孕前BMI、孕期BMI增长与妊娠结局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孕前和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 年 1 月—2019年8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425例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 消瘦组(BMI<18.5 kg/m2)、正常组(BMI 18.5~25.0 kg/m2)、超重和肥胖组(BMI>25.0 kg/m2);根据孕期体 重增加(GWG)情况分为GWG不足组、GWG正常组及GWG过度组3组。比较各组妊娠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及 妊娠结局。结果 消瘦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正常组(P <0.05),GWG高于正常组(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及新生儿体重均高于正常组(P <0.05),GWG 低于正常组(P < 0.05)。GWG不足组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及新生儿体重均低于GWG正常组(P <0.05);而GWG过度组 孕前体重、分娩体重、GWG均高于GWG正常组(P <0.05),新生儿体重低于GWG正常组(P <0.05)。与正常 组比较,消瘦组妊娠高血压、胎膜早破及巨大儿发生率低,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 0.05);而超重和肥胖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产后出血、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 高于正常组(P <0.05),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低于正常组(P <0.05)。与GWG正常组比较,GWG不足组胎膜早 破、新生儿窒息、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高(P <0.05);GWG过度组妊娠期高血压、妊娠糖尿病、胎膜 早破、巨大儿、剖宫产发生率高于GWG正常组(P <0.05)。结论 孕前肥胖、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可导致妊娠 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孕妇营养评价和体重管理,合理控制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将500例单胎孕妇按孕前BMI分为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和肥胖组(BMI≥2 5)3组。再根据整个孕期BMI的增幅,分为I组(BMI的增幅4)、Ⅱ组(4≤BMI的增幅≤6)和III组(BMI的增幅6),并分别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及分娩结局的关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肥胖组、超重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难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III组孕产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剖宫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BMI及孕期BMI增幅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发生率之间有密切关系,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的增加可减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巨大儿、难产、高危新生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体重与产科并发症及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门诊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活胎初产妇810例,①根据WHO提出的亚洲人BMI标准孕前体质指数分消瘦组(BMI<18.5)、正常组(BMI 18.523)、超重组(BMI 2323)、超重组(BMI 23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5)、肥胖组(BMI≥25),探讨不同孕前BMI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②根据孕期增重的幅度(△W)分3组:△W<15kg、△W 1520kg、△W≥20kg。探讨孕期增重的幅度和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分娩情况、新生儿情况的关系。结果:①孕前超重或肥胖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窘迫、产程阻滞及剖宫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组和正常组(P<0.01)。②孕期体重增加≥15kg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阻滞、剖宫产的发生率较△W<15kg组明显增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的发生率在增重超过20kg的孕妇中明显升高(P<0.05);胎儿窘迫在△W<15kg组和△W≥20kg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超重容易升高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导致分娩困难和胎儿窘迫、胎儿发育异常等不良妊娠结局。因此,重视孕前及孕期体重控制,有利于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关系,为孕期保健及降低孕期并发症、改善母婴结局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高血压等疾病及分娩巨大儿的单胎活产产妇603例,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孕期体重增加(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标准分别分为低体重组31例、正常体重组365例、超重组146例、肥胖组61例及体重增加不足组163例、体重增加正常组230例和体重增加过多组210例,对各组孕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如剖宫产率、肩难产、巨大儿出生率、低出生体重儿、入住NICU率等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孕前肥胖是子痫前期影响因素;不同孕前BMI孕妇的子痫前期、剖宫产、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及转NICU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递增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孕期体重增长各组的巨大儿、肩难产、子痫前期及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GWG的升高依次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孕前BMI过高及孕期体重增加过度均会增加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并导致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升高。医院及社会应进一步加强孕妇孕期体重管理和教育,对孕期体重进行全程干预,以减少妊娠合并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孕早期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长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早期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对母婴健康的影响,为制定孕期体重增长正常标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孕早期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情况将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间情况对母婴健康的影响。结果:孕早期不同的BMI组间和孕期体重增长不同分组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和巨大儿发生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孕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长过度对孕产妇和新生儿均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妊娠期、分娩期并发症和增高了难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吕霞 《海南医学》2013,24(16):2391-2393
目的探讨孕妇的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就诊并住院分娩的单胎初产妇34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孕产妇的一般特征、孕前体重指数(BMI)、怀孕期间体重增加值、妊娠结局和新生儿体重,并分析孕期体重指数与新生儿出生时体重的关联性。结果孕前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孕期增重15.1~20kg则孕妇妊高征、妊娠期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加(P均<0.05),孕妇体重正常组和肥胖组组新生儿体重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女怀孕前的体重增长过大对妊娠结局有影响,具有潜在风险,但孕期妇女体重增加对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8月孕前18.5≤BMI≤23.9的150例孕妇,根据孕妇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为增重过多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新生儿窒息以及产后出血等的发生率.结果 增重过多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以及巨大儿等发生的概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体重增幅与妊娠结局之间具有相关性,孕妇应合理控制孕期饮食,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幅度,防止孕期体重过度增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孕前BMI及孕期BMI增长(BMI△)对妊娠结局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观察1530例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围产保健的孕产妇孕前BMI及孕期BMI△不同组别妊娠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结果 超重肥胖组及孕期BMI△≥6 kg/m2时妊娠并发症、剖宫产、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 kg/m2组(P<0.05),消瘦组及BMI△<4 kg/m2组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均衡组及4 kg/m2≤BMI△<6kg/m2组(P<0.05).结论 孕前BMI及孕期BMI△与妊娠并发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存在直接关系,要重视孕期体重增加的情况,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剖析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与妊娠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利用SPSS 10.0统计分析对我院的335名足月初产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值与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情况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 不同孕前体重指数组间糖尿病患病几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孕期体重增加组间糖尿病患病几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值评价妊娠期糖尿病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孕妇的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增加体重调整的合理性,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妊娠期糖尿病疾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孕期异常体重指数与妊娠结局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彩红 《广西医学》2005,27(9):1343-1345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及孕期异常体重指数变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分析112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异常体重指数(BMI)、整个妊娠期体重指数异常增长幅度(ABMI)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高BMI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巨大儿、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低BMI组小于胎龄儿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当ABMI〉6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巨大胎儿、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当ΔBMI〈4时出生小于胎龄儿明显高于其余两组。结论 异常的孕前及孕期体重指数变化是孕期并发症和新生儿体重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孕前体质指数(BMI)和不同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建卡产检的孕妇,排除内、外科合并症和代谢异常性疾病,测量身高、记录孕期体重、回顾的孕前体重和妊娠期糖尿病检测结果.跟踪分娩时体重和分娩结局.随访登记完善并且单胎分娩的孕妇共1930例.结果 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发生有明确影响,孕前BMI≥24 kg/m2时孕妇妊娠糖尿病发生率为10.48%,明显高于孕前BMI< 18.5和18.5 ~23.9的孕妇(P<0.01或P<0.05).孕期体重增加≥15 kg组与<15 kg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孕前BMI对妊娠糖尿病的发生有明确影响,未发现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糖尿病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及孕期增加体重的适宜范围.方法:对747例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按孕前体重指数分为四组: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3)、超重组(23≤BMI<25)、肥胖组(BMI≥25);又根据孕期增重分为<15 kg、15 kg~20 kg、>20 kg三组,比较各组间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产程阻滞及难产剖宫产均随孕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均随孕期增重的增加而增加;孕期增重≥15 kg时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孕期增重<15 kg低.结论:对孕前及孕期增重的适当控制,可有效降低产科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孕早、中、晚期孕妇体重的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440例孕妇年龄、孕次、产次及孕前、孕12周、孕28周、分娩前的体重,以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性别及胎龄。采用Pearson’s相关分析了解不同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孕妇特征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早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慢,为0.01 g.周-1;中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最快,达0.51 g.周-1。各孕期孕妇体重增长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大儿的发生率随着孕周增加而增加。孕妇孕前体重、总体重增加值以及中孕期体重增加的速度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性相关。结论:中孕期间孕妇体重增加的速度比早孕期和晚孕期快,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长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3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高BMI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和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P〈0.05),低BMI组糖代谢异常发生率和胎盘功能不良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P〈0.05)。孕期△BMI与剖宫产率、早产率及巨大儿发生率的关系比较,C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均〈0.05),C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B组(P〈0.05); A组早产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C组(P均〈0.05)。结论:孕前咨询、孕期体重检测可以改善妊娠结局。孕前应对妇女的身高、体重及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给予科学的指导,以达到标准BMI。孕期应作好营养指导,监测体重变化,提高围生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对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 测量769例足月单胎初产妇孕前的身高、体重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孕前体重指数,并随访妊高征、巨大儿和低体重儿的发生情况。结果(1)孕前肥胖孕妇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P<0.01和P<0.05),而后两组间无差别(P>0.05);孕前消瘦孕妇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孕前理想体重和肥胖的孕妇(P<0.01),而后两组间无差别(P>0.05)。(2)无论孕前体重指数如何,当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妊高征和巨大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而当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体重儿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3)对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妊高征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对孕前肥胖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9kg时,妊高征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孕前理想体重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8kg时巨大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孕前消瘦和肥胖的孕妇随孕期体重的增加巨大儿的发病率也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对孕前消瘦和理想体重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9kg时,低体重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 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妊高征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李蓓 《当代医学》2012,(28):42-43
目的谈谈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妊娠前体重指数以及妊娠期体重指数增幅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妇产科门诊确诊的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50例,详细记录其孕前体重、身高和产前体重值,并计算相应的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幅.按孕前BMI及孕期BMI增幅分组,比较分析各组间围产结局的差异.结果妊娠前BMI对孕妇终止妊娠周有显著影响;孕期肥胖组和超重组孕妇发生胎儿窘迫、早产和子痫前期的危险率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孕妇的羊水过多和胎膜早破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C组的新生儿发生巨大儿、低体重儿和低血糖的概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三组新生儿发生窒息和湿肺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GDM孕妇孕前肥胖和孕期体重增长过多均可增加其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因此应控制GDM孕妇孕期体重指数总增幅在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影响。方法分析870例足月单胎初产妇,记录孕前BMi、孕期体重增重,分娩后记录妊娠结局情况。结果 (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剖宫产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超重组和肥胖组之间的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2)消瘦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低于超重组和肥胖组,与肥胖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体重增加≤9.0组、12.1-18.0 kg组和≥18.1 kg组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率、剖宫产率、产后大出血及产程停滞均明显高于体重增加9.0-12.0 k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体重增加≤9.0 kg组产后大出血率与体重增加9.1-12.0 kg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加12-18 kg组和增重大于18 kg组剖宫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重需要控制合理范围,减少妊娠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重现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孕期体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5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457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按照标准进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孕期增重分组,比较不同组别妊娠结局的差异。结果:457名孕妇孕前超重与肥胖有177人(38.73%),孕期增重过多120人(26.26%);平均年龄(26.99±5.89)岁,平均孕周为(39.27±1.43)周,不同孕前体重指数分组的孕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5.79%)、巨大儿发生率(14.04%)最高,体重过低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8.33%)最高,不同孕前BMI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发生率(16.28%)、巨大儿发生率(10.85%)、剖宫产发生率(20.16%)最高,增重不足组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最高(6.20%),不同孕期增重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剖宫产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及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控制孕前体重、孕期体重增重在合理的范围内,对减少不良妊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为孕前及孕期保健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在衡阳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8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因素。结果活产儿平均出生体重为3405.3±103.8 g,巨大儿发生率为12%。男婴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婴,单因素分析显示产妇年龄、婴儿性别、孕周、产前BMI、妊娠高血压症及糖代谢异常与巨大儿有关,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前体质指数(BMI)、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代谢异常与巨大儿有关。结论年龄、婴儿性别、孕周、产前BMI、妊娠高血压症及糖代谢异常均为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完善孕前及孕期服务保健工作,对预防巨大儿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