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中国卒中单元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收治的现况,并探索卒中单元对改善卒中医疗质量绩效 指标及患者在院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多中心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登记研究。按照是否进入卒中单元,将 研究对象分为卒中单元组与非卒中单元组。比较两组间患者的卒中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KPI)和在院预后(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全因死亡)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回归, 分析与卒中单元相关的KPI及卒中单元与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院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全国1374家医院的269 42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其中,63 548例 (23.6%)患者纳入卒中单元组。卒中单元与较高比例的rt-PA静脉溶栓(OR 1.48,95%CI 1.43~1.53)、 早期抗栓治疗(OR 1.13,95%CI 1.10~1.17)、深静脉血栓预防(OR 1.19,95%CI 1.16~1.22)、吞 咽功能筛查(OR 1.36,95%CI 1.32~1.39)、康复评估(OR 1.31,95%CI 1.28~1.34)、出院抗栓治疗 (OR 1.12,95%CI 1.08~1.15)、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OR 1.13,95%CI 1.08~1.19)、戒烟宣教 (OR 1.22,95%CI 1.20~1.25)独立相关,与较低的在院卒中复发率(HR 0.79,95%CI 0.75~0.82)和 联合血管事件发生率(HR 0.80,95%CI 0.77~0.84)独立相关(均P <0.001)。 结论 进入卒中单元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医疗质量KPI完成较好,在院卒中复发率及联合血管事 件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项目(continued quality improvement,CQI)前后缺血性卒中医 疗质量的变化。 方法 收集山西省心血管医院神经内科进行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前(2013年10月-2014年3 月)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61例作为基线组,实施质量改进方案后(2014年4月-2014年11月)收 治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18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12项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以及综合医疗质量指标的变化。 结果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后干预组综合医疗质量指标为92.53%,高于基线组(81.52%) (P <0.001)。干预组各项KPI指标较基线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吞咽困难筛查(99.54% vs 96.55%,P =0.03)、康复干预(88.07% vs 68.22%,P <0.001)、他汀药物使用(98.62% vs 77.01%, P <0.001)、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66.67% vs 20.00%,P =0.02)执行率有明显的升高。 结论 实施标准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有助于改善卒中医疗服务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59例,脑梗死13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101例)和普通病房组(95例),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的差值及疗效,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卒中单元组治疗后NIHSS评分降低(12.6± 5.5)分,普通病房组降低(8.9 ±4.1)分;卒中单元组BI升高24.3±14.8,普通病房组升高15.1±10.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卒中单元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27.7%、97.0%、10.9%及2.0%)与普通病房组(15.8%、88.4%、23.2%及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卒中单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预后的影响。 方法 收集在北京市老年病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1例,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特 征,神经功能缺损评价采用NIHSS评分。根据患者入院时有无贫血分为贫血组和非贫血组,随访患者 2年预后、复合血管事件和死亡率,其中预后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价(m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mRS 评分>2分为预后不良)。复合血管事件包括再发卒中、脑出血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采用Logistic回 归分析贫血对急性缺血性卒中2年预后和死亡的影响。 结果 与非贫血组相比,贫血组患者年龄较大,神经功能缺损较重,心房颤动、慢性肾功能不全、 外周血管病患病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贫血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年预后不良(OR 5.063,95%CI 1.887~13.590)、死亡(OR 13.266,95%CI 1.364~128.993)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入院时合并贫血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年龄较大,共存疾病较多,神经功能缺损较重。贫血 是卒中后2年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一位杀手,也是成人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国内外发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临床指南均强调在时间窗内给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溶栓是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由于溶栓意识匮乏、院前或院内延误等原因,许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得不到rt-PA治疗或无法获得规范的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来说,在卒中症状发生后越早使用rt-PA溶栓治疗,其恢复良好神经功能的可能性越大(图1)。Lansberg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连续性、前瞻性地收集年龄在18~45岁的首发卒中患者223例作为观察对象。建立完善基线资 料、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可能相关因素的数据库,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问卷评分评估睡眠质量,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估其入院后病情及发 病后3个月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影响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的相关因素 进行分析,并分析研究睡眠质量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影响。 结果 共获取观察组有效病例223例,其中男性170例(76.2%),女性53例(23.8%)。单因素分析结 果显示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有:NIHSS评分、睡眠质量、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将上 述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睡眠质量差与青年缺血性卒中3个月mRS评分有关,比值 比(odds ratio,OR)1.82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4~3.301。 结论 睡眠质量差能影响青年缺血性卒中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381例发病在72h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观察血尿酸水平、临床表现及预后等,并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研究。结果发现血液中尿酸的浓度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病初尿酸浓度越高,预后越好。结论尿酸是一种强抗氧化剂.可以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损伤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糖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发病72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43例。急诊入院时检测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高血糖定义为入院随机静脉血清血糖≥7.2mmol/L。入院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确定缺血性卒中类型(TOAST分型)。发病30d时进行改良Rankin’s评分(mRS),作为评估早期预后的指标。结果 (1)本研究入选的14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5例(59.4%)出现高血糖,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感染、高血糖、NIHSS评分和TOAST分型对mRS评分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糖、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糖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其出现与卒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反映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病情较重的指标之一,高血糖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急性缺血性卒中对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危害极大,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疾病谱中一直
处于前三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生活障碍和经济负担。若能够早期判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
者的预后,积极干预,可有效降低不良预后的风险。最近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急性缺血性卒中预
后评分的研发及应用。本文就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评分研究现状做一综述,期待帮助临床神经科
医师在接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对患者预后进行快速评判并指导决策。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狭窄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复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与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7例,依据经颅多普勒(TCD)和(或)MRA、DSA检查结果,分成血管狭窄组与非狭窄组。比较两组平均随访25.69个月时发生的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心肌梗死和死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卒中再发和预后的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卒中的风险和累积生存率,采用对数秩和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时间。结果:在随访的197例患者中,失访8例,共有189例资料完整。狭窄组(32.6%)与非狭窄组(15%)的卒中发生率(P=0.01)和预后(P=0.014)有显著差异;狭窄组50%的卒中再发时间为47个月,显著短于非狭窄组的53个月(P=0.0145)。结论:脑血管狭窄是影响急性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因素,有血管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无脑血管狭窄者。  相似文献   

11.
Seo WK  Yu SW  Kim JH  Park KW  Koh SB 《Neurocritical care》2008,9(2):183-188
Introduction  Despite the recognized deleterious effects of hyperthermia on critically ill neurological patients, few investigations have studied hyperthermia after an ischemic strok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setting. Methods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CU were assigned to one of three groups: normothermia, mild hyperthermia (MH), or severe hyperthermia (SH). The etiology of hyperthermia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infectious and non-infectious groups. Results   Among the 150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MH and SH were observed in 15 and 40 patients, respectively. Hyperthermia and the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were independently related to in-hospital mortality and increased length of stay in the ICU (ILOS, ≥4 days). Discussion   Infection (39 patients) was more prevalent in the SH group than in the MH group and wa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ILOS. Conclusions  Monitoring and managing infection and reducing body temperature may be important factors for determining the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the ICU.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与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及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0年5月至201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373例,所有患者均为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按照入院时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或7%进行分组并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卒中复发、心脑血管事件和心脑血管死亡、随访一年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结果共300例患者资料纳入分析,高糖化血红蛋白组83例,低糖化血红蛋白组217例。随访(18.9±5.0)个月。高糖化血红蛋白组糖尿病发病率、1年的m RS评分、心脑血管事件均显著高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高糖化血红蛋白组患者无心脑血管事件的生存明显低于低糖化血红蛋白组(P0.001)。Cox回归发现糖化血红蛋白(HR 1.252,95%CI 1.061~1.477,P=0.008)和既往卒中史(HR 2.630,95%CI 1.365~4.970,P=0.004)是卒中患者心脑血管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一年时神经功能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龄(OR 1.069,95%CI 1.037~1.101,P0.001)、既往有卒中史(OR 4.087,95%CI 2.051~8.144,P0.001)、高糖化血红蛋白(OR 1.208,95%CI 1.002~1.455,P=0.047)和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OR 1.320,95%CI 1.217~1.431,P0.001)。结论入院时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一年不良心脑血管预后和不良功能预后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52例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护理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精神状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按照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干预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Depression,HRSD)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和神经功能改良Rankin量表(The ModifiedRankin Scales,mRS)评分较常规护理组得到明显改善(P <0.01)。结论 对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早期实施卒中单元模式护理,是减轻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国人群中首发和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卒中结局差异。 方法 本研究基于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the third 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 stry,CNSR-Ⅲ),连续纳入2015年8月-2018年3月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收集人口学信息、血 管危险因素、既往用药史及病因分型系统(causative classification system,CCS)等临床资料,记录随 访3个月和1年时卒中结局。卒中结局包括卒中复发(缺血性卒中或出血性卒中)、联合血管事件(卒中、 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mRS>2分)。依据患者既往是否 有卒中病史分为有卒中病史组和无卒中病史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及卒中结局差异,并分析卒中病 史与卒中结局间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15 166例患者,平均年龄62.2±11.3岁,其中女性4802例(31.7%);有卒中病史患者 3355例,无卒中病史患者11 811例。有卒中病史组患者年龄,冠心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心 房颤动比例,既往用药史比例、入院NIHSS评分、住院期间降糖和降压治疗比例均高于无卒中病史组, 目前吸烟和重度饮酒比例、入院时LDL-C水平及住院期间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低于无卒中病史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CCS分型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卒中病史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 心源性栓塞型卒中比例高于无卒中病史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卒中病史是随访3个月不良功能结 局(校正OR 1.25,95%CI 1.09~1.44,P =0.002),随访1年卒中复发(校正HR 1.44,95%CI 1.25~1.67, P<0.001)、联合血管事件(校正HR 1.43,95%CI 1.24~1.64,P<0.001)、脑血管病源性死亡(校正 HR 1.42,95%CI 1.12~1.80,P =0.004)、不良功能结局(校正OR 1.63,95%CI 1.42~1.88,P<0.001)的 危险因素。 结论 有无卒中病史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局差异较大,尽管患者进行卒中二级 预防治疗,卒中病史仍然是患者1年卒中复发、联合血管事件、脑血管病源性死亡及不良功能结局的 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and Purpose  Dedicated stroke units are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after acute ischemic stroke in general. However, it is unknown whether the population of critically ill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neurocritical care unit (NCCU) benefit from primary management by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NCT). This study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such benefi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chart review in a large academic university hospital identified 400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admitted to the NCCU, from January 1997 to April 2000, aged 65 ± 14 years. We examined the short- and long-term outcomes of these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institution of a specialized NCT. We use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to determine independent association between outcome and availability of NCT.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a NCT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length of NCCU stay (2.9 ± 2.0 vs. 3.7 ± 2.9 days, P < 0.01), decreased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7.5 ± 4.7 vs. 9.9 ± 7.6, P < 0.001), and increased proportion of home discharges (47% vs. 36%, P < 0.05). The only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in-hospital and long-term mortality was the underlying severity of disease as determined by the APACHE III score. Conclusions  In critically ill acute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institution of a dedicated NCT wa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improved patient outcomes at hospital discharge. Several factors including improved patient care protocols may explain this associat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 =0.029)、溶栓前 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 P =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 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河南省11家市级、县级医院神经内科连续收治的发病6 h内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院内全因死亡率,采用多因
素Logistic回归分析院内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入组444例患者,平均年龄60.19±11.61岁,男性296例(66.7%),院内死亡25例(5.6%)。多
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OR 3.006,95%CI 1.120~8.071,P =0.029)、溶栓前
NI HSS评分(OR 1.130,95%CI 1.079~1.183,P<0.001)及心房颤动病史(OR 3.671,95%CI 1.282~10.511,
P =0.015)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TIA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发病至溶栓时间3~6 h、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心房颤动病史是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
血性卒中/TIA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