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人才支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在总结前段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就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作了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路向。本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战略决策,在总结前段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就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作一些探索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在西方一些国家,职业教育曾被视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南昌职业教育如何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现代制造业,为现代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值得研究和探讨.发展职业教育是加快南昌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且对营造南昌良好的投资环境,促进就业与再就业有重要意义.要加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领导和力度,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加快南昌市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调整,实现职业教育办学多种所有制新突破,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职业教育发展与南昌现代制造业发展不相协调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现代工业背景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走校企联合之路是应有的模式选择。《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2003年底教育部等六部门再次提出:建立院校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这无疑为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职教论坛》2006,(10S):45-45
记者从苏州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获悉.苏州市已发布文件.鼓励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吸引民间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 苏州市政府表示.各级政府要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办好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同时.制订相应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公办职业院校吸引民间资本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允许学校对其整体或部分实行股份制改造.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茸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相似文献   

7.
"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现阶段,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应强调区域性、现实性、紧迫性。校企合作要注重与当地企业、行业的相互沟通相互交融,这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加强行业指导,是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就是要面向行业,充分依靠行业,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的深层次的长效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呼唤双元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要充分依靠企业举办职业教育……企业要和职业学校加强合作,实行多种形式联合办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决定》要求,到2010年"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普遍改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加强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彼此缔约、相互合作,共同参与职业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形式和办学模式。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发展模式,比之许多微观的、局部的改革优化策略显得更为重要、更为根本。它带来了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变革,是职业教育办学的一种必然选择。这一模式对职业院校"双师型"队伍建设,亦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校企合作是构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为例,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建实训实习基地,是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建设"实体型"的生产实训基地、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行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中心等途径,进行合作办学,共同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