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 分析≥80岁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病因分布和药物治疗现状,为CH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7月1日~2011年6月31日住院CHF患者22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CHF病因分布前3位为冠心病、老年性瓣膜病、高血压性心脏病.药物应用情况为利尿药76.8%、硝酸酯类70.5%、β受体阻滞剂67.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30.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37.5%、醛固酮受体阻滞剂18.8%、洋地黄类0.9%.结论 CHF病因变化与生活水平、医疗条件的改善有关.在CHF治疗指南指导下,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应用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慢性心力衰竭(心衰)住院病例治疗药物在30年来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两中心、回顾性研究。对药物治疗在年代、性别、年龄、心功能和病因等的分布进行分析。结果入选5189例次,男女比为1∶1.02(P>0.05)。平均年龄(62.93±13.49)岁。临床诊断依次是冠心病(44.2%)、风湿性心脏病(24.1%)、肺心病(19.0%)、扩张型心肌病(4.8%)等。入院时心功能以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Ⅳ级为主,分别为40.6%和44.5%。治疗药物总体应用比例为硝酸酯类80.0%、利尿剂71.8%、洋地黄制剂68.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52.2%和β-受体阻滞剂19.5%,上述药物的应用逐年代增加。肺心病心衰病例的主要治疗药物也是硝酸酯类、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男性应用ACEI多于女性,≥60岁患者应用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的比例多于<60岁年龄组,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则无性别和年龄差异。结论慢性心衰住院病例的治疗药物以利尿剂、硝酸酯制剂和洋地黄制剂等为主;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增加迅速,虽未达到"指南"的要求,但显示了治疗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士心 《家庭医学》2006,(8):14-15
一.合理应用降压药物 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α1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理用药的演变。方法分别抽调1985年、1995年、2005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反复住院患者各50例,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主要诊断、病程;入院时心脏常规x线片、超声心动图、肝功、肾功、血常规;心功能分级;入院后用药情况(主要抗心衰各类药的使用);平均住院天数,追踪同一患者下次住院间隔时间。结果1985年度用药集中在洋地黄制剂与利尿剂,扩血管制剂用药比例也较高,B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不到10%,无一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随着时间的推移,B受体阻滞剂、ACEI及ARB类药物使用率逐年提高。患者住院时间缩短,再住院时间间隔延长。结论循证医学的推广,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老年重度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的诊治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应用降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袢利尿剂和(或)噻嗪类利尿剂以及保钾利尿剂]的患者中,高钾血症非常普遍。未来应进一步研究如何合理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拮抗剂以改善高钾血症管理。论文4月11日在线发表于《高血压》(Hypertension)杂志。研究者利用格伊辛格卫生系统(Geisinger Health System)患者数据,共纳入194 456例门诊患者,基线时服用可能影响血钾水平的降压药物(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等),随访3年。高钾血症定义为血钾>5 m Eq/L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律失常7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A)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73例并发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均按心衰常规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伴心功能Ⅱ-Ⅲ级者均应用美托洛尔,心功能Ⅳ级或肺源性心脏病用利多卡因、胺碘酮治疗,恶性心律失常则用利多卡因或电击复律。结果:治疗后显效37例,有效31例,总有效率为93%。无效5例(7%)均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CHF发生VA与心肌肥厚相关。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恶化程度相关。β-受体阻滞剂可作为CHF发生VA的一级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8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分析用药合理性.方法采用1998年、2001年和2004年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历数据库,对188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药物治疗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1882例患者在1998年、2001年和2004年药物使用率分别是利尿剂63.7%;68.1%;74.5%、洋地黄类40.2%;42.4%;67.9%、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18.2%;30.3%;57.1%、β受体阻滞剂(β-blocker)14.9%;31.2%;60.1%、硝酸盐类42.5%;48.2%;56.3%、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25.7%;28.9%;20.7%、钙离子拮抗剂17.5%;18.3%;20.1%.未考虑使用β-blocker占不用原因的32.6%,未考虑使用ACEI/ARB占不用原因的34.6%.结论提示自心力衰竭治疗指南公布以来,对临床医生确有指导作用,使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药物治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8例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方法,总结临床特点.结果:住院期间,3例死亡,2例自动出院,其余心功能明显缓解.结论:联合应用ACEI或/ARB、β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是长期治疗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适当加用利尿剂、扩血管药物及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辽宁省沈阳市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药物流行病学特征,为评估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月—2017年1月沈阳市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3 000例青年高血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药物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沈阳市3 000例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中,1级高血压患者541例(18.03%),2级高血压患者1 104例(36.80%),3级高血压患者1 355例(45.17%);伴发疾病包括左心室肥厚774例(25.80%),颈动脉硬化252例(8.40%),冠心病452例(15.07%),心力衰竭184例(6.1%),缺血性脑卒中408例(13.60%),出血性脑卒中204例(6.80%),慢性肾脏病160例(5.33%);抗高血压药物单药治疗888例(29.60%),联合用药2 112例(70.40%);单药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184例(20.72%),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RB)152例(17.12%),β–受体阻滞剂176例(19.82%),钙通道阻滞剂(CCB)300例(33.78%),利尿剂76例(8.56%),1、2和3级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单药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P 0.001);联合用药治疗中,ACEI/ARB+CCB 344例(16.29%),ACEI/ARB+利尿剂196例(9.28%),CCB+β–受体阻滞剂352例(16.67%),ACEI/ARB+CCB+利尿剂416例(19.70%),ACEI/ARB+β–受体阻滞剂+CCB556例(26.33%),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248例(11.74%),2和3级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45,P 0.001)。结论沈阳市不同级别青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用药类别不同,应针对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合理应用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心力衰竭的病人也在不断增加^[1]。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强心、利尿和扩血管^[2]。近年来CHF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医疗实践已经证实ACEI、J3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逆转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米力农治疗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4例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使用洋地黄、利尿剂、ACEI等药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力农注射液0.5μg/(kg.min)持续泵入,7天为1个疗程,对比两组血压、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心功能的改变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36%,米力农明显改善心功能。在降低静息心率及改善LVEF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米力农能有效改善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斑浆啮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10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荆、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他汀组5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治疗。2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其心功能的变化,分析2组治疗前后血浆BNP、LVEF的差异。结果2组治疗6个月后BNP水平均明显下降(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1)。2组治疗后LVEF均增加(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他汀组增加更明显(P〈0.01)。他汀组总有效率(82.4%)高于对照组(69.9%)(P〈0.05)。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氟伐他汀治疗,可明显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海源 《现代医院》2006,6(11):29-30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将72例CHF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类、硝酸酯类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起始剂量为6·25mg,2次/天,口服,1周后剂量加倍,最大剂量为50mg,2次/天,6个月后进行比较。结果美托洛尔治疗组患者的心功能、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F患者在应用利尿剂、ACEI和洋地黄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美托洛尔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钠尿肽(brainnatriuretic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观察麝香保心丸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86例心功能NYHAⅡ-Ⅳ级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6例)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阻滞剂和地高辛等)的基础上给予中药麝香保心丸治疗(2粒/次,2次/d,疗程12周),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应用竞争酶免疫分析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血浆BNP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BNP均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可用于心力衰竭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5.
赵辉  王健 《职业与健康》2009,25(6):664-665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致急性心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2月—2007年12月在天津市天和医院心内科住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致急性心衰患者36例,在常规使用利尿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国产rhBNP,连用48h,测定治疗前和停止用药4h后的血浆中BNP水平,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末内径(LVED)、左房内径(LAED)等指标。比较rhBNP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rhBNP治疗后患者血浆中BNP水平降低(781.3±355.3)pg/ml(P〈0.01),LVEF提高(6.11±4.2)%(P〈0.01),心率下降(19.33±12.37)次/min(P〈0.01),左房内径减少(5.56±3.10)mm(P〈0.01),左室内径和收缩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致急性心衰使用rhBNP静脉注射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CHF合并重度OSAS患者7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治疗组接受nCPAP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均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1d血清TNF-α及IL-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后血清TNF-α和IL-6均较治疗前1d显著下降[治疗组:(29.94±8.27)ng/L比(13.17±3.61) ng/L、(92.08±11.88)ng/L比(46.17±20.01)ng/L;对照组:(28.01±7.21) ng/L比(22.13±5.43) ng/L、(96.01±12.19) ng/L比(68.66±11.1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结论 nCPAP治疗能有效降低CHF合并重度OSAS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水平,抑制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鼻持续气道内正压(nCPAP)治疗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CHF)伴重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高血压性心脏病CHF伴重度OSAHS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5例接受nCPAP及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25例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血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脑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6.00%(19/25)比40.00%(1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均显著下降[治疗组:(127.52±10.38)/ (72.44±4.92) mmHg(1mmHg =0.133 kPa)比(176.80±12.90)/(100.44±5.55) mmHg;对照组:(150.12±18.96)/(81.64±9.42) mmHg比(176.00±11.69)/(96.08±18.59) mmHg],且治疗组治疗后血压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治疗组治疗后LVDd、BNP、hs-CRP较治疗前显著下降[(49.12±3.18) mm比(57.44±3.62) mm、525.52 ng/L比785.25 ng/L、(7.76±1.69) mg/L比(18.04±2.58) mg/L]; LVEF显著升高[(46.12±2.52)%比(38.68±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LVDd、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NP、hs-CRP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668.66 ng/L比850.96 ng/L、(12.88±2.02) mg/L比(19.40±2.30) mg/L],但下降幅度低于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结论 对于高血压性心脏病CHF伴重度OSAHS患者,nCPAP能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症状,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Despite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both disease mechanism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 remains a serious clinical problem.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s, diuretics and digitalis, continue to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many patients with CHF; however, in the last decad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E) inhibitors have been added a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option. These agents counteract the overstimulation effects of diuretics on the 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 In addition, some studies indicate that ACE inhibitors may improve symptoms and survival. 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CHF, ACE inhibitor and a diuretic should be administered with or without digitalis to achieve the maximum clinical benef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