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电话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电话健康教育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电话健康教育干预组44例。干预组给予糖尿病电话健康教育3个月,3月后比较2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人满意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电话干预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HbA1c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话干预组病人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话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改善血糖,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医护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乌鲁木齐银川路社区糖尿病前期(IGR)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对该社区已经抽取好的293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育前后以问卷形式对患者进行糖尿病(DM)知识及生活方式的调查,同时测量教育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h血糖(2hPG)。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患者对IGR、DM等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P〈0.01);患者的FBG及2hPG较健康教育前均下降(P〈0.05),且其生活习惯优于健康教育前(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提高糖尿病前期患者的疾病知晓率、控制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糖尿病性皮肤病(DD)对DN的筛查价值。方法选择188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中合并DN者78例(DN组),无DN者110例(非DN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吸烟情况、DD、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等。以有无DN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T2DM患者中DD与DN的发病率分别为47.34%(89/188)和41.49%(78/188)。而DN组中DD的发病率达79.49%(62/78),而非DN组中为24.55%(27/1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SBP、FBG、2hPG、HbA1c明显高于非DN组[(52.83±6.43)岁比(50.35±6.48)岁,(10.51±4.36)年比(6.484±3.25)年,(137.42±14.17)mmHg(1mmHg=0.133kPa)比(132.57±15.38)mmHg,(11.95±2.83)mmol/L比(10.28±1.98)mmol/L,(15.07±3.16)mmol/L比(13.51±2.75)mmol/L,(9.62±2.17)%比(8.634±2.08)%],FC-P低于非DN组[(1.76±0.89)μg/L比(2.01±0.7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DD、FBG是影响DN的独立危险因素(OR=4.841,3.209,3.368,P〈0.01)。结论在T2DM患者中,DD与DN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对于T2DM患者存在DD时应注意DN的筛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物(oral hypoglycemic drugs,OADs)治疗方案对使用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预混胰岛素30/70单独或联合使用OADs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停用预混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n=30)和对照组(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OADs)(n=20),各组均依据血糖监测水平调整胰岛素及OADs用量。1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三餐后2 h血糖(2-hour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PG)、糖化血红蛋白A1c(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试验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HbA1c、FBG、三餐2hPG均有所下降(P均〈0.01);治疗组BMI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BMI较治疗前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FBG、午餐2hPG及HbA1c均低于对照组(P均〈0.01);治疗组治疗后BMI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期间治疗组低血糖发生次数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改为甘精胰岛素联合OADs治疗,可使FBG和HbA1c显著改善,不增加体重,简便易行,且降低了低血糖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骨密度变化及其糖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分析。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骨密度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病程等,并对以上指标与骨密度进行相关性分析。以9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健康体检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低于2型糖尿病患者[28.0%(26/93)比59.3%(5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组(51例)HbA1c、FINS、骨密度、病程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35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57±2.59)%比(7.26±1.68)%、(13.21±4.73)μU/L比(17.54±5.91)μU/L、(0.764±0.130)g/cm2比(0.993±0.123)g/cm2、(11.4±6.4)年比(8.6±4.7)年,P〈0.05]。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密度与病程、HbA1c、FINS呈负相关(r=-0.306,-0.185,-0.269;P〈0.05或〈0.01),而与FBG无相关性(P〉0.05)。结论长期血糖控制不良、体内胰岛素水平低下、病程长是2型糖尿病患者易合并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信息化分阶段管理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T2DM患者资料,通过文献复习和定性访谈构建基于信息化的分阶段糖尿病管理系统并与医院HIS系统连接,纳入1 626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433)实施传统血糖管理模式,观察组(n=1 193)实施信息化的分阶段糖尿病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指标。结果实施干预前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FBG、 2hPBG、 HbA1c、 TG、 LDL-C、 SBP和DBP水平均随管理时间增加而下降,且观察组FBG、 2hPBG、 HbA1c、 TG、 LDL-C、 SBP和DBP水平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HbA1c、血压和LDL-C达标率均随管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且观察组的HbA1c、血压和LDL-C达标率上升幅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信息化的分阶段糖尿病管理模式对控制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血压水平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上海市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了解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210个社区抽取2型糖尿病患者1710人,开展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得到有效问卷1624份。分别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标准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和血脂的控制情况。根据ADA的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7%],将被调查者分为血糖控制组和血糖控制不良组,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1624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平均值为7.5%。根据CDS的控制目标,27.9%的患者HbAl。达标(〈6.5%),5.1%的患者HbAlc、血压(Bp)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6.5%,BP〈130/80mmHg,LDL—C〈2.5mmol/L)均达标。根据ADA控制目标,43.6%的患者HbA1c达标(〈7.0%),9.9%的患者三者(HbA1c〈7.0%,BP〈130/80mmHg,LDL—C〈2.6mmol/L)均达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血糖控制效果的因素有年龄小、病程长、居住地为郊区、不控制饮食及腰臀比(WHR)大。[结论]目前上海市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达标率拧低,血糖控制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心脏内科非糖尿病患者348例,按HbA1c水平分为A组(HbA1c〈5%,n=109)、B组(HbA1c5%~5.9%,n=152)、C组(HbA1c≥6%,n=87);颈动脉超声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以IMT≥0.9mm或粥样斑块形成判定为颈动脉超声阳性,分析HbA1c水平与颈动脉超声阳性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随着HbA1c的增高,颈动脉超声阳性的患者检出率有明显增加(A、B、C组分别为43.1%、56.6%、78.2%,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bA1c水平的轻度升高,也与颈动脉超声阳性独立相关(P〈0.05)。结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HbA1c轻度升高也是颈动脉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海拔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的相关关系,了解HbA1c的影响因素及血红蛋白变化对血糖和HbA1c的影响。方法选择居住在景洪市(海拔553m)5年以上且治疗用药3个月以上未做调整的2型糖尿病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采集空腹静脉血和餐后2h静脉血,测定3次不同时间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取其平均值,同时测定HbA1c和血红蛋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对高血红蛋白(n=5,血红蛋白〉160g/L)和正常血红蛋白组(n=96)之间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水平进行比较。结果HbA1c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呈明显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883和0.852,P〈0.01),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780和0.772,与血红蛋白无明显相关(r=0.063,P〉0.05)。高血红蛋白组和正常血红蛋白组之间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70、-1.398和-0.948,P〉0.05)。结论影响低海拔人群HbA1c的主要因素是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血红蛋白对空腹、餐后2h血糖和HbA1c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探讨针对糖尿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切实有效的健康管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7年7月经健康体检科确诊的1152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检资料,包括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每位患者既往的身体活动、饮食与遵医依从性等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建立标准,进行评价,据此,将生活方式相对较好的283例(A组)和较差的869例(B组)患者纳入队列,进行队列研究,分析生活方式与糖尿病控制效果的关系;同时,将其中完整接受1年强化健康管理(包括饮食、运动、遵医依从性、健康教育等)的241例患者的管理前(c组)和管理后(D组)生化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A组GLU和HbA1c的控制满意率分别为60.1%和56.5%,明显优于B组的49.0%和45.5%(Х^2=10.44和11.05,P〈0.01);不科学的生活方式是糖尿病GLU和HbA1c控制不满意的危险因素(RR=1.28和1.25);D组营养与运动知识总知晓率(63.5%)明显高于C组营养与运动知识总知晓率(25.7%),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4.51,P〈0.05),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后GLU和HbA1c的控制满意率分别为61.8%和64.3%,明显优于管理前的58.5%和47.8%,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Х^2=7.94和4.18,P〈0.01和0.05)。结论 生活方式与2型糖尿病血糖的控制效果密切相关,健康管理能够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帮助患者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及评价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09年6月-2010年6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6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5例,对照组84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生理和心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后糖尿病相关知信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负性情绪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促进疾病的痊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糖尿病护理门诊在糖尿病健康教育中作用.方法:取7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9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9例患者进行糖尿病门诊护理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和血糖指标.结果: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糖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向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糖尿病门诊护理的应用,可以科学创建护理档案,明确随访策略,提升糖尿病的管理水平,使患者具有较强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降低其血糖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健康教育形式对糖尿病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糖尿病教育形式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132例糖尿病患者分为集体教育组(A组)76例、小组及单人教育组(B组)56例,每组患者均于教育前、教育后3个月、6个月调查糖尿病知识积分(DKN)、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每周主动运动治疗次数及每周血糖监测次数,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自控能力、精神障碍及糖代谢改善情况,进行组内教育前后及同期组间比较。结果A组患者在教育后6个月DKN、血糖、HbAlc有改善(P<0.05),自控能力无改善(P>0.05)。B组患者在教育后3个月,6个月自控能力提高,DKN、血糖、HbAlc、SDS、SAS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且优于同期A组患者(P<0.01)。结论糖尿病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自控能力,增加对糖尿病的认识,同时能改善患者精神状态,其中在单人教育及小组教育优势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在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实施跨理论模型的分阶段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均干预6个月,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干预后自护行为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血糖控制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跨理论模型为理论基础的分阶段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改变,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护行为能力,达到降低血糖目的。  相似文献   

15.
量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量化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3例住院糖尿病患者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平均分为量化健康教育组和随机健康教育组,分别按两种模式对患者实施教育,并对教育后效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大部分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和血糖控制程度能令人满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量化健康教育组和随机健康教育组在宣教内容掌握率、血糖控制达标率和患者满意度三方面是有差别的,量化健康教育组明显优于随机健康教育组.结论量化健康教育应用于糖尿病患者教育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作为糖尿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健康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文中从社会支持的定义、功能与糖尿病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等方面,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健康教育干预,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方法对228例糖尿病患者采用集体教育结合个体辅导的健康教育方法,并对其接受教育前后的血糖、血脂及体质量指数进行比较。结果经健康教育干预后,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高,血糖、血脂及体质量指数较教育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可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组建糖尿病俱乐部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系统的糖尿病教育.观察组要求出院后参加俱乐部活动,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和疾病控制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和疾病控制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组建糖尿病俱乐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糖尿病教育模式,有助于患者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对社区糖尿病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下属社区管理的糖尿病病人12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对照组63例,对观察组进行健康教育系统管理,对照组未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管理,6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血糖控制率和糖尿病知识知晓率。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控制率和糖尿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明显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效果,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宁波市城区糖尿病患者及其亲属知信行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宁皮城区居民关于糖尿病的知、信、行.方法随机抽样194名患者及其129名亲属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对常见症状、控制饮食、足部保健、可能后果等较亲属认识程度要高,防治态度更积极,血糖监测,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形成率更高.结论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及亲属掌握了糖尿病基本知识,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我区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有效,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