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裴逸飞  冷嘉伟  龚恺 《建筑师》2019,(1):106-111
本文以江西省婺源县沱川乡理坑、浙源乡虹关以及思口镇西冲的3次村落测绘作为研究的起点,逐步拓展至对12份徽州传统村落宗族图谱中的村落宅图进行分类及量化研究。通过对村落宅图的研究来还原徽州传统村落群的空间形态,探究其背后的地缘影响、血缘纽带和社会维系,归纳总结出9种村落群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所占比率,揭示村落群的空间构成和形态要素。希望在此基础上推演村落群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还原与诠释村落群背后隐藏的内在秩序。  相似文献   

2.
选取黄土高原地区陕北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明确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基础特征,提取 与村落空间形态密切相关的八个特征项,借助 SPSS19.0 分析其相互关联度,得出该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各相关特征与地形地貌关系 最密切的结论。基于此,以村落所处地形地貌为划分依据,将清涧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分为河谷川地型、坡麓台地型、梁顶坡地型 三类,分别对其空间形态的五个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归纳其空间形态特征,并探析清涧河流域地域环境特征与村落空间形态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车震宇  保继刚 《规划师》2006,22(6):45-60
近十余年来,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对村落旅游开发与村落形态变化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在开展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中需弥补这一空白.根据旅游开发过程中村落形态的变化,把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划分为渐变型、稳定型、突变型和恢复型4类.针对4种类型的村落,各选其一,从村落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民居、整体风貌等构成要素出发,探讨各类型村落的形态变化特征,构建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型,指出村落的形态变化受到市县级政策与管理措施、开发商与规划师、村民收入与村落人口、传统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8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结构是村落构成要素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作为村落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影响着村落的空间形态.文章以血缘型传统村落光村为例,把家族结构与村落空间形态两个系统要素进行关联性分析,探究家族结构与村落形态在空间维度的耦合与时间维度的变迁关系,揭示家族结构对村落的内部结构网络以及村落空间肌理演变的影响,希望为主姓家族传统村落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一种新的解析途径.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空间是村民生产和生活的集合,它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关,也是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作用的结果。本文以萝卜寨为例,从村落形成环境、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建筑布局特色三个方面建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认知分析方法,解读羌族传统村落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6.
广场空间是村落中重要的公共空间,体现着村落的规划思想及空间格局特色。本文以北京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广场空间的形态、功能文化及活力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从物质空间角度解析广场空间的可达性、形态特征、空间尺度及构成要素,分析传统村落广场空间场地环境本身的构造规律。按照功能及文化特征分为入口广场、社会广场、生活广场、文化休闲广场四类。通过分析使用者在广场空间中的活动表现,探究传统村落广场空间与村民现代公共生活的适应情况,进而探讨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村落广场空间改造优化,以实现空间的物态传承更新、人气蓬勃兴旺。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主流规划设计手段缺乏有效“认知”和“延续”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技术方法,导致传统村落的空间肌理在更新改造过程中迅速消亡或变异的问题,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首先将传统村落空间肌理分解成道路、地块和建筑三大类要素;其次,为不同要素构建了能够表征对象特征的参数集,即将肌理特征解析成若干个可度量的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不同要素的参数化重构方法,以获得与原始村落相似的空间肌理。本研究从定量化的视角解析并反演了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的特征,旨在为传统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地域特色文化和乡土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人与地域环境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元,选取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空间类型分析等,提炼分析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普适性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解析村落山、水、林、田、宅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建筑群体组团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表达模式,构建空间形态特征图谱,深化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为传统村落在地性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常燕勋  夏青  常江涛 《规划师》2015,(1):99-102
自然村落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其数量众多,分布也较广。近年来,村落规划炙手可热,在提升整体环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盲目迁村并点"和"千村一面"等现象。研究以邯郸市鸡泽县常庄村为例,在深入地分析自然村落的肌理形成、土地权属、基础设施及村民的生活习惯与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基础上,提取出关于自然村落中的保护要素与更新要素,采用保护与更新相平衡下的渐进式规划理念,促使自然村落的规划落到实处,使传统文化及生活方式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促进村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在茶马古道等线性文化遗产研究兴起和传统村落保护两大背景下,对茶马古道沿线的古村落研究应运而生。大理州村落在茶马贸易及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其空间形态表现出独特性与差异性。明确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结合大理州的地理人文环境背景,分析其影响因素及空间形态特征。依据村落在茶马古道线路中承担的不同职能,将村落分为三种功能类型,选取三个典型村落分别探讨不同类型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依据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提出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园城市建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为实现公园城市美好愿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积极响应地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组织编制了团体标准《公园城市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研究确定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与宗旨目标基础上,构建包含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活服务、安全韧性、特色风貌、绿色发展、社会治理7个方面的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公园城市建设3个层级目标指引下的具体建设内容、要求及预期成效。对《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意义、基本思路进行阐述,对其主要内容及重点要求进行详细解读,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把握城市新发展理念及实施对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的农业生态系统及"顺天应时"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透过河坑村"人与天调"的聚落景观动态变化背后复杂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揭示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  相似文献   

13.
郑亲王府作为北京清初八大“铁帽子王”王府之一,是北京清代王府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清末到民国时期郑王府建筑迅速衰败,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影响,郑亲王府作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还保存有部分建筑,本文将从其府主更替、历史沿革、历史地图上的建筑布局变迁及建筑规制特征等方面展开研究,系统整理王府历史资料,初步总结郑亲王府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开始的市政法规颁行是近代广州城市演进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需评估其对城市空间转型造成的影响。以微小尺度的城市空间为观察窗,以民国时期广州市政法规的演进为切入点,研究自清末民初至1930 年代广州沿江商业街长堤的空间特征,对比其周边两段典型街道的骑楼底空间演变,探究近代市政法规引导城市空间转型与发展的过程。认为源自不同社会团体博弈与平衡的市政法规演变,直接作用于商业空间并重塑其形态,决定了近代广州的沿江街道面貌。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岭南文化的核心区——广州市为例,以建筑学的基本要素着手文化区的划分,从文化区划的角度总结广州市的传统村落与民居的分布特征和文化景观。本文的目的在于扩展文化地理学的学科领域,并利用其方法为广州逐渐消失的传统村落与民居提供一个新的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6.
潭柘寺位于北京西郊,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相传始建于晋代,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其建筑年代却似乎并不久远。本文在潭柘寺内外碑刻、清代《潭柘山岫云寺志》、《鸿雪因缘图记》、民国《游潭柘山岫云寺记》及建国后档案资料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大致推测出了潭柘寺不同年代的历史格局,分析其格局变迁及这种变迁背后隐藏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潭柘寺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将明清同时期的天坛与先农坛坛垣格局进行比 对研究,参考中国古代建筑群规划布局采用的模数设计手法, 综合利用文献、图档、实物、航拍图和测绘图等,得出明洪 武十一年(1378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永乐十八年 (1420年)—嘉靖九年(153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民国 三十七年(1948年)及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003年4个历 史时期天坛坛垣格局变迁,并对其因承关系展开分析,研究成 果可为恢复天坛、先农坛坛垣格局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研究北 京其他坛庙坛垣格局、明清北京城市空间规划设计理念及保护 北京城市历史景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位于后海北沿的醇亲王府是清朝末期最为显赫的一座王府,先后有光绪、宣统两位皇帝出生于此。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又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荣誉主席宋庆龄的居所,同时也被机关单位占用。因此,规制完整、代表典型的醇亲王府成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北京王府之一。本文利用《意见》印发的契机,通过对醇亲王府的选址、沿革、规制的研究,对充分挖掘北京清代王府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特色,完整继承北京清代王府的传统文化特色,真正发挥北京清代王府的旅游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时期,广州率先确立市制,实现了城乡分治,并通过借鉴美国委员会制以及开展市政革新,初步构建了一整套具有深远影响的近代市政制度,进而引发和推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市政建设,而彼时市政制度演进中复杂和艰巨的历程也成为值得今天借鉴西制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0.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