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郭关中 《临床医学》2002,22(12):7-8
目的:加强对原发性附睾肿瘤的认识,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分析18例附睾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良性肿瘤中12例行附睾肿瘤单纯切除术,5例行全附睾切除术;1例恶性肿瘤行根治性睾丸附睾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4个月-9年,良性肿瘤术后无复发,1例恶性肿瘤术后13个月死于全身衰竭及广泛转移,结论:诊断取决于病史,体检与B超检查,必要时辅以针刺活检,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脾脏肿瘤较少见,随着影象技术的发展,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我院1980~1996年共诊治原发性脾脏肿瘤12例,报告如下。目临床资料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28~66岁,平均42岁。病程1个月~5年,平均1年。临床表现牌大(l例),脾大程度不一,从肋下可及至巨脾不等;左上腹胀问例);乏力、体重下降(6例);纳差问例);高热门例);触及脾肿块(1例)。本前B超检查8例,发现占位病变7例,脾囊肿1例。CT检查7例均诊断脾肿瘤。12例均行脾切除术,脾门淋巴结肿大者一并切除,l例术中发现牌门副脾同时摘除。术后病理诊断良性肿瘤8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对原发腹膜后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例,分析其影像表现。11例行CT平扫,1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26例中良性肿瘤14例,恶性肿瘤12例。CT正确定位23例(88.5%),正确定性9例(34.6%),其中良性肿瘤6例,恶性肿瘤3例。肿瘤全切15例(57.7%),肿瘤部分切除9例(34.6%),2例行开腹探查仅取活检。结论:CT对于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定位及肿瘤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而在判断肿瘤组织类型方面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4.
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1990~2005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腹膜后肿瘤28例,就其年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类型及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多数为腹痛及腹块。良性肿瘤12例,恶性肿瘤16例,平均病程19.6个月,恶性肿瘤病程多在1年以内,良性肿瘤病程多在1年以上。术前确诊率为78%,B超及CT的诊断率分别为81.3%,90.9%。结论:本病早期缺乏典型症状。临床早期诊断困难,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手段,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经X线、CT和B超检查纵隔肿瘤28例,26例经病理证实,3例行B超导向经皮纵隔穿刺活检(PMPB),联合检查24例,手术证实临床诊断率为66.7%。PMPB 检查3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果表明,X 线和B 超或CT,和三项联合检查能提高纵隔肿瘤诊断率,对怀疑恶性肿瘤者,B 超导向下行PMPB 可以获得病理诊断,对失去手术时机的恶性肿瘤,PMPB 获得病理诊断指导放疗和化疗,免去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T)的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及体征为腹痛、腹胀及腹部肿块。彩超、CT和MRI的诊断率分别为76.9%,88.5%,94.7%。其中良性肿瘤9例,占34.6%,恶性肿瘤17例,占65.4%。肿瘤完整切除率73.1%。其中恶性肿瘤64.7%,良性肿瘤88.9%。术后良性肿瘤复发2例,行根治术;恶性肿瘤复发7例,3例行根治术,2例行部分切除术。结论PRPT早期诊断困难。彩超、CT和MRI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是否完整切除是治疗PR阿关键和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PRT的预后与手术的彻底性和病理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肠肿瘤28例的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探讨影像学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小肠肿瘤有20例行CT检查,8例行消化道造影检查,7例行ERCP检查,12例行内镜检查,2例行DSA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8例小肠肿瘤中有16例恶性肿瘤、12例良性肿瘤。恶性肿瘤以腺癌及平滑肌肉瘤为多,良性肿瘤以腺瘤及平滑肌瘤为多。其中CT术前诊断正确率为70%(14/20),消化道造影正确率为72%(6/8),ERCP为82%(6/7),内镜为86%(10/12)。结论 影像学检查是小肠肿瘤诊断的重要手段,多种检查方法的结合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8.
脾脏原发性肿瘤甚为罕见,临床术前诊断困难。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原发性脾脏良、恶性肿瘤超声检查资料加以整理和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1982—1992年门诊超声检出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原发性脾脏良、恶性肿瘤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45岁。其中行 IVP、腹腔血管造影、同位素和 CT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18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7年18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临床治疗与随访结果。结果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16例。肿瘤全切除术12例,联合脏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1例。全组中无死亡病例。结论B超、CT检查有助于腹膜后肿瘤的诊断。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6例原发性脾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脾脏原发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检查能早期发现病变。B超、CT术前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原发性脾脏肿瘤诊断的主要手段。根治性脾切除(必要时合并胰体尾切除)是治疗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影响本病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8F-F DG P ET/CT显像在颅内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的颅脑及体部18F-F DG P ET/CT显像及临床随访结果。结果 P ET/CT诊断脑转移瘤29例,经手术、内镜或穿刺病理学证实原发灶者24例,病理确诊脑转移瘤未明确原发灶者4例,病理证实为结核1例;PET/CT诊断颅内原发恶性肿瘤19例,病理证实为淋巴瘤8例,胶质瘤5例,2例随访中发现原发灶证实为转移瘤,余4例临床随访1年均未见颅外恶性病灶。结论 颅内占位性病变病人行18F-F DG PET/CT显像可有效发现原发病灶,并根据体部及颅脑显像特点初步判定转移性肿瘤和原发性肿瘤。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微小癌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9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行术前B超检查,均发现甲状腺的微小占位,提示可疑癌5例,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经活检诊断为转移性甲状腺癌.均予手术并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阳性诊断23例,6例于术后经石蜡切片病理确诊.术后均获得随访,其中2例行患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分别于术后2、3年复发;1例死于脑出血.结论 甲状腺微小癌术前不易确诊,术前B超及术中冰冻病理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患侧甲状腺加峡部切除术可作为主要手术方式,甲状腺微小癌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初步探讨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WB-DWI)在恶性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36例及10例正常健康志愿者行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并于1周内对可疑部位行常规MRI检查(胸部病变加做CT),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  相似文献   

14.
脾脏肿瘤性病变的影像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5例脾脏肿瘤其中转移瘤3例,原发淋巴瘤4例,血管瘤5例,错构瘤2例,白血病1例。分析其CT与MRI资料,包括大小、轮廓、病灶数目、密度和边界等。结果:脾脏转移瘤为不均匀增大,病灶多发或单发边界欠清。不均匀轻度强化。原发性淋巴瘤脾脏不均匀增大,边界不清呈不规则强化。错构瘤有脂肪和钙化的特征性。血管瘤常多发,有边缘强化特征。结论:良性脾脏肿瘤性病变有一定影像表现特征,能做出正确诊断。恶性肿瘤性病变较难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肿瘤的EBCT特征,评价EBCT在心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5例非黏液瘤性心脏心包原发肿瘤,男14例,女11例,年龄5个月~72岁,平均32.1岁,接受单层增强和/或电影序列EBCT扫描.结果良性肿瘤19例,恶性肿瘤6例,其中8例(脂肪瘤3例,单纯心包囊肿和淋巴管瘤各2例,血管瘤1例)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EBCT具有优良的时间、空间和密度分辨率,脂肪瘤、单纯囊肿、淋巴管瘤和血管瘤等有相对特征性表现,但对大部分肌源性、纤维瘤性等实质性肿瘤似无法做出准确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肠间质瘤(GIST)的CT检查方法和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9月~2005年2月间经手术、病理、免疫组化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例20例,所有病例均作了CT增强检查和多平面重建观察,结果:病灶发生于十二指肠6例,回肠10例,空肠4例。其中10例为良性间质瘤,10例为恶性间质瘤,平扫时病灶密度通常较均匀,但也可不均匀,增强后肿瘤均明显强化,良性肿瘤直径平均为2.4cm,恶性肿瘤直径平均为7.6cm,以4cm直径为界判定其良、恶性,则符合率可达90%。结论:多层螺旋CT(MSCT)是小肠间质瘤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饮水法充盈肠腔并作增强后双期扫描有利于提高诊断质量,根据肿块大小可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7.
肾错构瘤的诊断与病理学基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错构瘤是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二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但在临床诊断的时候,相互之间常有误诊,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我院从1990年5月至2000年6月,共收治肾错构瘤患者62例,现将它们的临床诊断、治疗与病理学基础进行分析,以减少误诊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以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肾肿瘤自发性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以鉴别肾细胞癌与错构瘤,术前确诊12例。9例急诊行患肾切除术,5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结果14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诊断。肾恶性肿瘤7例,错构瘤7例。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6个月,定期复查B超或CT,所有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其中行TAE的2例患者,肿瘤明显缩小。结论自发破裂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肾脏肿瘤中恶性肿瘤比例较高,螺旋CT是鉴别良恶性的主要方法。治疗以肾切除手术为主,良性肿瘤可考虑行NSS或TAE。  相似文献   

19.
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B超检测分析32例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结果B超对脾脏占位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提示不同的声像图特征,并经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证实.结论脾脏占位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为脾肿大和脾实质内局部占位回声密度的改变,依据瘤体病理结构而定.脾内占位声像图回声增强,边缘清晰者多属良性肿瘤;如出现不规则不均质的低回声团块,多属恶性肿瘤.声像图上的回声差异对于脾脏占位病变性质和来源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实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儿茶酚胺症的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1--2001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儿茶酚胺症8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84例均经手术治疗,良性76例,恶性8例;肿瘤位于肾上腺68例,异住嗜铬细胞瘤8例,肾上腺髓质增生8例。结论:尿VMA检查是儿茶酚胺症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131I-MIBG检查同时为定性及定位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术后随访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