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在对杏子川采油厂化子坪南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砂体特征、岩性遮挡、成岩作用及构造方面对其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地区长6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油藏主要位于主砂带上,浊沸石溶孔是该区最典型的孔隙类型,主砂体带侧向泥岩相变形成的致密遮挡带形成良好的圈闭遮挡条件,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根据这一规律,指出了化子坪地区长6油藏建产有利区。  相似文献   

2.
《化工设计通讯》2017,(10):40-41
首先介绍了延长组深层成藏动力与导流体系,结合对延长油田延长组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分析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并对我国未来油田开发事业发展有所助力。  相似文献   

3.
鄂南麻黄山西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麻黄山西地区成藏地质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系统研究,麻黄山西地区油气藏形成主要受6种因素的控制:①油源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②断裂活动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沟通了生油层和储层;③不整合面与断裂相配置,使油气向更广阔的区域运移;④沉积相奠定了成藏的有利区带;⑤异常高压可提高储层的孔、渗能力,作为有利的封盖条件;⑥区域盖层为油气的聚集提供了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4.
华池地区长8段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重点层段。综合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分析资料,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8油层组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长8段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其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层具有低孔、特低渗的特点;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的砂体物性较好,是优质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成岩作用是影响长8段储层物性好坏的关键因素,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其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5.
子长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陕北斜坡带,该油田长2油层组已经探明余家坪、降沟、老草湾、石家老庄和子213等5个区块。但是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勘探成本不断增加,勘探效果逐年变差,急需从根本上研究储层分布及其特征,为整体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在系统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剖析了子长地区长2油藏油层组的主控因素,预测了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对子长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页岩资源丰富,为了分析其主要控制因素,利用研究区石油及油页岩钻探成果,结合油页岩成矿理论,总结了延长组油页岩形成的四大主控因素和坳陷湖盆浅湖油页岩成矿模式,修正了前人关于油页岩有利沉积相带的认识,提出油页岩形成的最有利相带为浅湖-半深湖相湖湾环境,对该区油页岩资源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魏晋秦  李鹏勃  周冕 《辽宁化工》2012,41(8):859-861,864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环县地区取得岩心的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等特征的研究,结合测井资料,进行了环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3-长6油层组沉积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沉积互存,长4+5和长3油层组都为三角洲前缘沉积.  相似文献   

8.
铁边城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西部的鄂托克前旗—盐池—环县—千阳南北向隆起带东翼陡倾斜坡和东北翼宽缓斜坡的挟持凹陷带上,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其主力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4 5油层。以岩心资料为主,结合测井资料,综合分析了储层岩性特征、沉积构造及粘土矿物的组合形式等特征,认为铁边城地区长4 5期的主要沉积体系属于陆相河湖三角洲沉积体系,并且属于曲流河三角洲体系。发育的主要微相类型包括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端砂坝、分流间湾、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微相。文中探讨了沉积相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为储集相带的预测及下一步的勘探奠定基础,为大规模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胡尖山地区延长组主要以河流、湖泊-河湖三角洲沉积为主,属于安边三角洲体系向南部延伸部分。通过对研究区长8、长9段取芯井段进行岩心观察描述并结合录井、测井以及岩相、实验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查明了沉积微相类型,确定研究区长8、长9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最为典型。由于本区构造运动微弱,沉积微相控制下的砂体展布特征对研究油气聚集与分布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沉积相的正确划分可为寻找有利储集体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断裂系统及储层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厘定油源断层,分析油水分布规律,认为朝长地区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断层和断层-岩性油气藏,油气分布受油源条件、油源断裂和砂体的共同控制,表现为西北部就近成藏、东南部上倾成藏的成藏模式。并最终优选出油富集的有利目标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保证。  相似文献   

11.
臧研  白二林  王靖茹  袁海莉  刘涛 《辽宁化工》2012,41(2):165-167,171
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的主力油层是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通过研究区内大量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及物性等资料分析,并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研究区以内陆淡水湖泊河控三角洲沉积为主,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有长石砂岩、岩屑主要为变质岩岩屑,成分成熟度普遍较低,结构成熟度好;成岩作用主要为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孔隙类型以粒间孔、次生溶孔为主.优质的储层多分布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均对储层物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根据大量的测井资料和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压汞分析资料,对延长区长6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该区长6储层属中-低孔、超低渗储层,在成岩阶段后期的改造作用下,其储集条件明显变好,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储集能力格局的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和成岩作用控制,局部发育的微观裂缝对改善储层物性有一定作用。储集性能在平面上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物性最好;垂向演化上受成岩作用控制,压实和胶结作用使储层物性明显变差,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改善储层孔、渗性,形成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白马崾先地区延长组长4+5油藏烃源岩的分布、构造特征、有利相带、低压等因素的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烃源岩是形成油气藏的物质基础;局部隆基构造是油藏形成的前提;水下分流河道是该区长4+5油藏的储集体;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条件是油气保存和富集的保证;低压是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划分了5个有利区带GG27井区、GG70井区、GG02井区、GG13井区、GG81井区等.  相似文献   

14.
刘钊  牛萌  谢利成 《辽宁化工》2012,41(6):576-577,581
华庆地区是长庆油田2009年投入开发的一个新区块,为使区块合理高效的投入开发,就必须掌握储层敏感性特征.利用岩心薄片及X衍射分析了长6储层潜在伤害的矿物成分,使用流动实验评价了储层的敏感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6储层敏感性特征表现为弱水敏、弱~中等酸敏、弱盐敏、弱速敏、弱碱敏.  相似文献   

15.
王靖茹  臧研  张迪杰  张晨 《辽宁化工》2012,41(2):151-153
通过研究区内大量铸体薄片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蟠龙探区长6油层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及孔隙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蟠龙探区长6储层整体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较高的岩石学特点.长6储层岩性段主要为细粒和细-中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小孔是主要的油气储集空间,细喉则是长6的基本渗流通道,为典型低孔、特低渗储集层.胶结类型以孔隙-薄膜式胶结为主,接触关系以线状为主,凹凸状接触也很普遍.长6储集层的物性主控因素主要包括:沉积微相、砂岩物质成分、压实和压溶作用、溶蚀作用及后期裂缝.其中储集砂体所处的沉积环境是影响该区储层物性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李锐 《辽宁化工》2014,(5):566-568,572
延长油田近年来在三叠系延长组长10层不断获得新发现,该层位已成为后期增储上产的重要接替层位之一。作者精确编制了长10层顶面构造图,研究构造对油藏的控制作用;根据岩石类型、岩石结构、测井资料等综合判识沉积环境,划分沉积相类型并研究其空间展布;绘制了砂体展布图并对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类型、物性特征和油藏特征;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可对后期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进义  孙明  刘玲  李浩  代振龙 《辽宁化工》2012,41(10):1046-1049
结合鄂尔多斯盆地烟雾峁区域的构造背景及沉积演化历史,综合利用钻井取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确定沉积相标志,通过测井相分析及沉积微相剖面、平面的展布特征,认识烟雾峁区块长6储层沉积微相的时空演化规律.通过研究认为烟雾峁区域长6储层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分流间湾三种沉积微相.此外沉积微相的分布控制着储层的发育,油气成藏和油藏类型明显受沉积相的影响,厚度大、连片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为其主要储集层.因此对本区的沉积微相研究清楚对认识烟雾峁区域的长6油气富集规律、指导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雷秀洁  段鹏辉  李卫兵 《辽宁化工》2012,41(9):936-937,941
从华庆地区侏罗系油藏储层岩性特征入手,通过对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含量、岩石润湿性及粘土矿物成分等因素的研究分析,认为该区低阻油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依靠一种方法很难识别出来,应广泛结合钻井、测井、录井及地质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辨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