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和长10油层组的源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对该地区长9段原油和长10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精细对比和解剖,研究发现:长9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大,其正构烷烃具有双峰和单峰2种类型,C27-C29甾烷呈倒“L”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高等植物输入特征,说明母质来源广泛。长10段原油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C27-C29甾烷呈“V”型分布,母质来源基本上均为水生微生物,并且来源集中。结合碳同位素特征判断长9段-长10段原油形成于淡水弱还原-弱氧化环境中。综合以上特征推断出长9段原油和长10段原油可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相对独立的油源。长9段原油部分来自长7段上部烃源岩。该发现将为延长组下组合的成藏机理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为了弄清楚延长探区南部长8油层组物源和沉积构造背景,利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岩石薄片数据、古水流数据、岩石化学等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研究区长8油层组沉积期的物源供给来源主要为近南和近北方向的两大物源区;其中北部物源区(以北东为主)的供给路线较远,基本上延伸到富县地区的南部;南部物源区的供给相对较近,以接近正南方向的物源为主,西南方向的物源对研究区的影响较弱.长8油层组的物源区性质主要为破裂的岩浆弧,少量来源于陆源.由常量、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来看,均说明其构造背景是大陆岛弧或一定程度上的活动陆缘.长8油层组源岩主要为大陆岛弧的平均上地壳长英质源、安山弧岩等,同时还有一定的活动大陆边缘和大洋岛弧的古生代杂砂岩的混入.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T—J1含油系统,石油富集程度、主力产层和烃源岩分布均具有较强的地区差异性,对该差异性缺少系统研究。对盆地内不同区域8口长取心井长7油层组烃源层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测井ΔLogR法计算出300口井长7油层组总有机碳丰度与纵向分布,依据工业油流井和低产井划定长8、长7和长6油层组油藏有利分布区。研究发现烃源岩纵向上存在5种分布样式并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差异:湖盆西北部姬塬地区以底部富集型和全段富集型为主;东北部陕北地区主要以中部富集型和顶部富集型为主;盆地中部地区主要以互层型为主;西南部陇东地区主要为底部富集型为主。源岩类型和石油有利区综合分析,揭示出源岩发育样式对石油分布具有控制性作用。姬塬地区底部富集型源下聚集、全段富集型源上源下双向聚集,长6油层组和长8油层组油层组多层系含油;陕北地区顶部富集型和中部富集型源上聚集,长6油层组为主力产层;陇东地区底部富集型源下聚集,长8油层组原油为主力产层,湖盆中部互层型多层复合成藏,源内致密油和源上源下多层系含油。烃源岩纵向分布样式与石油聚集关系不仅是陆相湖盆源藏分布规律的提升,对优选近源—源内油气勘探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长7-长10油层组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运移问题,以期为该区进一步的勘探决策提供油气运移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延长组原油的中性含氮化合物在平面和剖面方向均存在着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咔唑类化合物总含量等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参数值表明,研究区原油在平面上由峰2井和白165井向元城地区运移,盆地中心原油向富县地区和盆地南部的正10井和长20井运移;在垂向上原油由长7向长10油层组运移,长9油层组原油来自长7油层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油层组,具有四周均发育三角洲沉积和多物源供给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应用储集砂岩薄片鉴定和骨架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类型的分析结果,结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及砂岩分布三次趋势面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物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认为:①长8油层组沉积期该区物源来自东北、西北及西南3个方向,以西北和东北为主物源方向,不同物源方向的砂体于研究区中部的半深湖区发生汇集;②不同方向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有差别,西北方向的物源区母岩为火山岩、浅—中级变质岩组合,东北方向主要为火山岩-低级变质岩组合,西南方向主要为变质岩-沉积岩组合;③长8油层组砂体和岩性油藏的展布都具有同物源方向延伸的特点。上述研究成果为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砂体和岩性油藏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6.
镇泾地区中生界延长组油气聚集层位岩性油藏发育,为了揭示低渗透油藏成藏特征及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选取镇泾地区长7和长8油层组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测井声波资料分析延长组泥岩压实特征与流体过剩压力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油层组过剩压力主要为8~13 MPa,长8油层组过剩压力相对较低,只有极少区域达到10 MPa,长7油层组烃源岩具有远远大于长8油层组的过剩压力分布,该过剩压力差是长7油层组油气运移到长8油层组储层的主要驱动力。相邻层位过剩压力差高值区是原油的高产富集区,而同层位过剩压力差相对低值区也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区。推测研究区东北部过剩压力差高值区和东南部大范围的过剩压力差低值区为有利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7.
利用烃源岩及油气样品,从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及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等方面,开展了旬邑地区延长组的油源对比。研究表明,长6、长8、长9油层组原油在碳同位素特征、饱和烃色谱峰型、主峰碳、姥植比等反映生源类型与沉积环境的参数以及饱和烃、芳烃生物标志物特征方面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显示原油具有同成因、成熟度相似的特征。但长9油层组原油在C27重排甾烷/规则甾烷、三环萜烷/藿烷等参数与其他原油有一定差异,分析认为该差异主要是由于来自不同沉积环境的烃源岩造成的。多生源参数综合分析显示,长6、长8、长9油层组原油与长7油层组生油岩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区内主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根据饱和烃、同位素和甾萜类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析资料,全面剖析了下寺湾油田长3、长6油层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通过油源对比确定了其主力烃源层。研究结果表明,长3、长6油层原油为同一类型原油,饱和烃含量高,成熟度生物标志物参数达到平衡状态,表征原油未遭受明显生物降解作用,中等成熟度。原油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2.72‰-32.05‰之间,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规律:非烃>芳烃>原油≥饱和烃,各样品原油及其族组成碳同位素值相近,表现出一致的同源性。原油Pr/Ph值分布1.07-32.05‰之间,族组分碳同位素分布规律:非烃>芳烃>原油≥饱和烃,各样品原油及其族组成碳同位素值相近,表现出一致的同源性。原油Pr/Ph值分布1.071.21,C27-C29甾烷呈"V"型分布,伽马蜡烷含量较低,表征为淡水湖相沉积环境。通过油源对比并结合生储盖配套关系,揭示长3、长6原油为同一油源,并且为混源,长7烃源岩为主力油源。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原油伴生气含有一定量的H2S,其成因研究对预测盆地中生界H2S的分布具重要意义.研究区侏罗系延安组原油主要来自于延长组7段(长7段)主力烃源岩,而具有相同油源的长10段—长3段原油伴生气中均未检测到H2S.因此,延安组原油伴生气中H2S的形成可能与储集和成藏因素有关.分析表明,侏罗系地层...  相似文献   

10.
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优质烃源岩成藏意义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为了查明鄂尔多斯盆地长91湖相黑色泥页岩烃源岩的成藏意义,运用测井-有机地球化学综合识别方法圈定其分布范围,通过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厘定油-源关系,评价其生排烃规模和有利成藏区带.志丹地区南部是长91优质烃源层的主要发育区带.长91优质烃源层不仅生烃能力强,而且排烃能力也较强.以志丹地区长91烃源岩具有异常高的C30-重排藿烷、异常低的C30藿烷这一显著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地球化学参数进行的油源对比表明,志丹南部地区的长8-长9储集层原油与长91烃源岩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而其他地区长91储集层原油与长91烃源岩的可对比性差.长91烃源岩是重要的区带性油源岩,在志丹南部地区延长组长8-长9储集层成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0表2参13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油源对比及石油运移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原油和烃源岩饱和烃、芳香烃的色谱-质谱分析,原油和油砂抽提物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结合砂体展布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1小层原油来源和石油运移方向.结果表明,镇北地区长81小层原油均来自于长73小层烃源岩,特点是三环萜烷以C23为主峰呈正态分布,缺失伽马蜡烷,孕甾烷发育,重排甾烷丰度低.原油在成熟度上有所差异,靠近深湖区的原油成熟度较高;原油和油砂抽提物的咔唑类含氮化合物有一定的运移分馏效应,石油从生烃中心沿砂体向西南方向运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延长组下部地层组合中的长7、长9、长10烃源岩及原油地化资料的对比分析认为,长7烃源岩碳优势指数CPI为1.2,长9和长10为1.09;3套烃源岩中碳奇偶优势比均消失;长7烃源岩中Ts相对含量高于Tm,而长9和长10烃源岩中Ts相对含量低于Tm,说明长7烃源岩的成熟度要高于长9和长10烃源岩成熟度;规则甾烷中其ααα20R构型C27、C28和C29甾烷的分布类型上,长7呈现为"V"和"L"型分布,长9呈现为近"V"字型和反"L"型分布,长10主体呈反"L"型分布。长8原油在研究区西部来源于长7烃源岩,在东部及南部既来源于长7又来源于长9烃源岩;长9原油在研究区西部来源于长10烃源岩,在东部及南部既来源于长9又来源于长10烃源岩;长10原油在研究区南部既来源于长10又来源于长9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油气运移规律及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展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对其成藏机制方面的研究却相对 薄弱,成为制约勘探的难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地质学和沉积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油 气来源、运移、运移动力、运聚方式等问题。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原油来源于上部长7 油层组 的优质烃源岩;长7 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高压、长7 与长9 油层组过剩压力差是长7 烃类向长9 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纵向叠置、横向上连片的砂体和区域性构造活动形成的裂缝为沟通长7 优质烃源 岩和长9 油层组储层的优势运移通道。  相似文献   

14.
华庆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湖盆中心,是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油藏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系统采集了华庆地区延长组长8、长9和长10等油层组原油和长7段烃源岩\,长8段烃源岩样品,分析原油和烃源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和组成,探讨原油的成因和油源问题。结果表明长8、长9和长10等油层组原油属于同一族原油,具有相同的成因,它们的油源均为长7段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靖边油田西部延9油藏石油的来源,采用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等方法,分析了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比本区长7烃源岩与湖盆中心志丹地区长7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延9油藏石油的来源。结果表明,延9原油饱和烃含量均在60%以上,正构烷烃单峰分布,主峰碳主要以C21为主;生物标志物中C30藿烷占优势,其次为C29藿烷,规则甾烷以C29为主,C27和C28含量相似,呈不对称“V”字型分布。延9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具有统一的物质来源和演化程度,为淡水条件下弱氧化-还原环境形成的成熟原油。油源对比表明,靖边油田本地长7烃源岩与延9原油具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延长组沉积时期位于湖盆中心的志丹地区长7烃源岩地化特征与延9原油差异明显。延9油藏的形成主要为本地区长7烃源岩成熟后,经叠置砂体及裂缝系统输导,主要经垂向运移至延9储层,再经过短距离侧向运移至圈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利用杨米涧地区杨2井区长2油组原油的原油物性、族组成以及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资料,分析了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原油族群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利用原油含氮化合物参数对研究区长2油组原油充注方向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长2油组原油为来源于湖相弱还原环境的成熟原油。陆源有机质为主要的生烃母质,并且原油属于同-石油族群.其充注方向为自西北向东南方向。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Panlong oilfield in the eastern Ordos Basin of China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of the dark mudstone source rocks of the Chang 7 segment is high and reaches the standard of good or best source rocks. The organic matter type of the Chang 7 segment source rocks is mainly Type II1 with strong oil generation ability. The biomarker compounds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Chang 7 segment source rock has reached the mature stage, reflecting its good organic matter type and high evolution degree. The salinity of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water of this source rock is low, reflecting a terrestrial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The oil source comparison confirmed that the crude oil Yanchang Formation in the Panlong oilfield was contributed by the Chang 7 source rocks.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柴上塬区位于中国陆上发现的第一个油田——七里村油田,主力含油层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目前,对该区长6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还缺乏全面深入研究.在综合分析钻井、录井、电测井、岩心、试油、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室内实验观测,并引入下伏砂地比和上覆泥地比概念,对研究区长6油藏成藏特征以及烃源岩、储层、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