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若能有效释放与回收污泥中的磷,对缓解磷资源短缺有重要意义。为获得较好的磷释放效果,本研究以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超声波法处理污泥过程中超声波作用时间和声能密度对磷释放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超声波作用60 min内,污泥中的磷释放量随超声波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磷释放随声能密度的提高呈现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声能密度在0.2~1.2 W/mL范围时,其对磷释放的贡献度随超声波作用时间的提高而降低;污泥所释放的磷以PO43--P为主,占所释放TP的59.5%~87.2%;污泥中磷的释放量随超声能量增大而提高,上升趋势为先快后慢,在相同超声能量下,低声能密度长超声波作用时间下的磷释放效果优于高声能密度短时间下的释放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声能密度超声波破碎污泥细胞效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在较高声能密度下处理SBR的剩余污泥,主要考察了含固率、声能密度和作用时间对污泥细胞破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声能密度0.5~3 W/mL内,含固率1%~1.5%的剩余污泥经超声波作用后,上清液SCOD随作用时间呈线性升高;在声能密度1~3 W/mL内,含固率0.25%~0.5%的剩余污泥经超声波作用后,上清液SCOD随作用时间呈平缓缓慢升高。高声能密度超声波更适合对较高含固率污泥的细胞破碎;此情况下,上清液SCOD增幅、NH4+-N、TN及TP升幅均与声能密度正相关。经超声波作用6 min后,污泥形态结构已破坏。  相似文献   

3.
超声破解是污泥溶胞-隐性生长处理的一种重要前处理手段,破解效果受到超声条件及污泥性质的影响。以厌氧污泥破解后溶解性化学需氧量的增加值和污泥溶出破解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不同性质的厌氧污泥超声破解实验,探讨不同的污泥性质对厌氧污泥破解效果的影响,为厌氧污泥的下一步隐性生长处理提供良好条件。控制在超声频率为20kHz,超声声能密度1.2 W/mL,超声辐照时间20 min的条件下进行破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污泥的初始温度、pH值和污泥浓度等参数对厌氧污泥破解效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超声波破解处理对污泥絮体中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利用不同声能密度的超声波对污泥进行破解,并测试酶活力的变化。实验发现,在声能密度为0.48 kW/L和0.96 kW/L下,随着超声破解时间的增长,酶的活力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声能密度为1.44 kW/L和1.92 kW/L下,酶活力的变化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酶活力分别达到最大值69.91 EU/g VS和9.495 EU/g VS。在0.96 kW/L下,超声作用时间15 min时硝酸盐还原酶出现活力最大值5.361 EU/g VS。  相似文献   

5.
在pH=10条件下,研究了连续流反应器中不同污泥停留时间(SRT)对剩余污泥厌氧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结果表明,SRT在一定范围内延长有利于SCFAs产量的提高.不同SRT对乙酸和丙酸在SCFAs中所占比例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对其他脂肪酸影响甚微.在pH=10和SRT=12 d条件下,SCFAs的产量约为空白试验(不调节pH,SRT为12 d)的3.6倍;丙酸在SCFAs中的质量分数由11.7%上升到16.0%.对碱性条件下SRT影响剩余污泥生产SCFAs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工况下超声波预处理对剩余污泥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对剩余污泥进行不同输入能量、频率的超声预处理,测定了预处理后污泥蛋白酶和脱氢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超声预处理在低能量输入条件下对污泥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存在促进作用,而随着超声能量的进一步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直至出现抑制现象;2)超声频率对污泥酶活性影响较为显著,其中20 kHz超声频率对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最高,其次分别为25和33 kHz;3)当输入能量高于8 000 kJ·(kg TS)-1后,25和33 kHz频率超声预处理对污泥蛋白酶和脱氢酶活性存在抑制效应,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分析可能是高频超声空化现象及伴随的热化学效应引起的生物酶失活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有机物、氮和磷的释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技术研究了污泥破解过程中有机物、氮和磷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声能密度为0.167、0.330、0.500 W/mL的条件下,污泥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的释放均随超声时间而增加;破解后污泥释放出的有机物以分子量(MW)≤2 000的物质为主,且上清液BOD5/COD>0.33;所释放的氮以有机氮为主,其次是氨氮,污泥破解液COD/凯氏氮平均值为11,适合于生物法脱氮;污泥破解所释放的正磷酸盐约占污泥总磷质量的6.0%~18.2%.利用沉淀结晶法将其回收,可减轻原污水处理工艺的磷负荷.  相似文献   

8.
超声与碱耦合作用破解剩余污泥的效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超声与碱耦合方法破解污泥,可破坏污泥絮体结构,使污泥胞内外物质进入水相.本试验采用超声与碱耦合方法破解剩余污泥,研究污泥破解过程前后SCOD、pH值以及氨氮的变化.经超声与碱耦合预处理后,污泥上清液SCOD有大幅度提高.当加碱调节污泥pH为12,超声破解30 min后,污泥溶液SCOD溶出率从3.96%增加到27.88%.加碱后污泥经超声破解,其pH值有所下降,污泥溶液氨氮值会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污泥温度随破解时间的延长而明显提高,这有利于后续污泥厌氧消化.  相似文献   

9.
在SBR中试系统中,采用较高声能密度较短时间的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后回流至系统连续运行20 d的方式进行污泥减量,通过分析测定系统MLSS、累计排泥量以及系统出水水质指标,考察了系统污泥减量效果及污泥回流对系统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SBR系统2/3的剩余污泥用声能密度为1 W/mL的超声波预处理6 min后回流至SBR系统。SBR系统最终需处置的污泥量减少了45.64%,获得了理想的污泥减量效果。污泥回流后SBR系统对SS、COD、TN以及NH4+-N的去除效果均无明显变化,仅出水TP含量略高于对照的SBR,出水水质仍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相似文献   

10.
4-硝基酚的污泥减量化作用及对污泥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琼  林松  成英  韩耀霞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651-3656
为了有效减少活性污泥法中剩余污泥的产生,采用解偶联剂4-硝基酚对活性污泥工艺中的剩余污泥进行减量化研究。研究了4-硝基酚对污泥的增长速率、基质去除率以及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硝基酚对污泥的减量化作用明显,在对微生物解偶联的过程中并不影响微生物对基质的利用能力;对出水中的氨氮影响甚小,总氮、总磷浓度有轻微的升高。4-硝基酚能够刺激污泥中微生物的活性,比耗氧速率增加,促进能量解偶联,从而降低污泥产率。4-硝基酚使污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发生了轻微的变化,但对污泥的松散程度和絮凝沉降性能影响甚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超声技术破解剩余污泥,不仅能有效降低污泥含水率,提高污泥稳定性,还能在上清液中释放C、N和P等有机物,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条件。通过考察超声时间、功率及频率等因素,分析超声空化对污泥稳定化程度和污泥内含营养物质释放的影响规律,形成超声破解污泥的最优实验方案。综合考虑超声效果与节能,选择超声频率22 kHz,超声功率800 W,超声时间15 min为优化的工艺条件,其上清液中的COD浓度高达954.33 mg·L-1,总氮含量为153.16 mg·L-1,总磷含量为72.65 mg·L-1,污泥颗粒粒径显著减小,d50从原泥的34.82 μm减小至2.99 μm,并形成少量纳米级颗粒,探讨了纳米颗粒对污泥活性的影响,有利于后续污泥稳定化和减量化。  相似文献   

12.
剩余污泥氮磷营养盐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提取污泥中的氮磷营养盐,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和减量化,分别采用热碱法、超声波法和加碱超声波法对剩余污泥进行处理.在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的基础上,比较了3种方法对污泥中无机氮(IN)和磷酸盐(PO34--P)的提取效果以及污泥减量效果.结果表明,热碱法的适宜提取条件为pH=13、T=100℃、t=9 h;超声波法的适宜提取条...  相似文献   

13.
Nanoemulsions are particularly suitable as a platform in the development of delivery systems for lipophilic functional agents. Current research describes the formation of oil-in-water (O/W) diazinon nanoemulsions using synthetic and natural additives by adopting a high-energy (ultrasound) emulsification method. The diazinon nanoemulsions were spontaneously formed by adding dropwise a mixture of diazinon, solvent and co-solvent in an aqueous solution containing a surfactant (tween or lecithin) with continuous stirring. The nanoemulsions were then formed by ultra-sonication. The effects of three levels of active ingredient, solvent, co-solvent, surfactant, sonication time and sonication cycle and power were performed by Minitab software to design the experiment. Effects of these factors on droplet size, polydispersity index (PDI), viscosity and pH of nanoemulsion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of the modeling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data could be adequately adapted in a second-order polynomial model with a multipl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r2 of 0.821 for the prediction of particle size, PDI and viscosity. The long-term and thermo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prepared nanoemulsions were tested. The droplet size and morphology of the nanoemulsions were measured by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On this basis, a water-insoluble insecticide diazinon was incorporated into 26 optimized nanoemulsion systems to demonstrate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pest control. The results of DLS and TEM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most of prepared nanoemulsions had an almost monodisperse droplet size distribution (PDI < 200 nm). Incorporation of diazin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ize and stability of the nanoemulsions and the formulated nanoemulsion remained stable after four months of storage.  相似文献   

14.
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污染物的释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刘爽  袁林江  王振 《环境工程学报》2009,3(7):1316-1320
为了回收利用污泥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研究了将厌氧污泥接种到吸附了污染物质的剩余污泥中,对污泥水解酸化的促进以及污泥中微生物所摄取污染物质的释出规律;揭示了厌氧条件下发酵时间、污泥量、pH和热处理对污染物释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24 h后污染物被大量释放出来;在发酵时间为24 h条件下,污染物释出量与污泥质量成正比;吸附了污染物的剩余污泥相对含量越高,释磷量越大;污泥厌氧发酵时,碱性条件下有机物和正磷酸盐的释出量大于酸性条件,加碱调高pH可有效促进氨氮的释出;对吸附了污染物的剩余污泥进行短时热处理可有效缩短其厌氧发酵时污染物的释出时间。结果表明,控制污泥厌氧水解发酵条件可以促进污染物的释出,有利于下一步的回收。  相似文献   

15.
在饮用水消毒过程中,氯会与天然有机物(NOM)等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DBPs),三卤甲烷(THMs)是一种主要的DBPs,长期低浓度的THMs暴露对人体有一定的健康风险。THMs和其前驱物种类繁多、生成机理复杂且影响因素诸多,如何抑制消毒过程中THMs的形成是饮用水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从THMs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归纳了目前THMs研究现状,总结了甲基酮、腐殖酸、氨基酸、β-二酮等重要前驱物生成THMs的反应途径,探讨了操作条件以及离子对THMs生成的影响,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肥水养殖显著增加了长寿湖底泥中的磷含量。为了解肥水养殖积累在湖泊底泥中磷的释放情况,以长寿湖大坝口枯水期底泥为实验材料,模拟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上覆水pH、温度、DO含量和扰动)下湖泊底泥的释磷特征。结果表明,在弱碱性条件下,底泥释磷量随上覆水pH的升高而升高;温度升高有利于底泥磷的释放,温度每升高5℃,第21天时底泥释磷量增大0.0045~0.0074 mg/L;DO含量降低有利于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的释放;扰动对底泥磷的释放没有明显影响。研究表明,网箱养殖增加了底泥中的有机磷含量,促进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增大了底泥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17.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Manganese released from the piled manganese ore wastes is a great threat to the local ecosystem and human health. The mechanism and dynamic...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赤泥投加比例下河道底泥磷释放作用的研究,发现底泥中铁铝磷与钙磷的比值(Fe/Al-P∶Ca-P)、铁磷比(Fe∶TP)及有机质含量(OM)是赤泥能否应用于河道底泥磷释放控制中的决定性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当河道底泥中Fe/Al-P∶Ca-P小于0.88,Fe∶TP小于16.1,且有机质含量低于1.87%时,投加适量赤泥才能起到抑制河道底泥内源磷释放的作用;反之,赤泥的投加则有可能促进底泥内源磷的释放。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推荐赤泥与底泥的接触时间不低于7d,从而使赤泥的效能发挥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