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非糖尿病性丘脑出血患者早期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椐头颅CT检查分为局限性丘脑出血组和破入脑室系统组,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后48 h内的空腹血糖,分为高血糖组与正常血糖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出血的常规治疗,如降低颅内压、营养脑细胞、抗自由基及对症治疗.结果 破入脑室组与局限性丘脑出血组发病48 h内的空腹血糖平均值比较发现46例丘脑出血患者中发生高血糖24例,发生率52.2%,其中局限性丘脑出血和破入脑室系统的高血糖发生率分别是37.9%,7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丘脑出血后早期血糖水平与患者的预后有密切相关性,早期血糖水平可以作为临床判断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与消化道出血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来收治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脑出血部位、血肿量、有无脑室出血、中线结构移位,分别比较消化道出血率和病死率.结果:合并消化道出血66例(24.4%),死亡32例(48.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脑基底节区出血并脑室出血组36.4%、脑基底节区出血组11.6%、蛛网膜无消下腔出血组36.7%、脑干出血组31.8%、小脑出血组17.6%,脑叶出血组25.0%;病死率:合并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48.5%,化道出血组病死率11.8%.脑出血患者脑基底节区出血破入脑室系统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系统者,有中线结构移位者,出血量大者,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并有消化道出血的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远远高于未并消化道出血的脑出血患者.结论: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主要与出血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血肿量大等因素有关.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凶险的重要标志,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旭  刘力 《北京医学》2005,27(12):714-715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出血部位、出血量与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3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经过,按脑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有无破入脑室系统分组,分别比较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脑出血合并上消化道出血34例(25.2%),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基底节区出血并破入脑室系统组36.4%,丘脑出血组31.6%,脑干出血组29.4%,脑叶出血组20%和局部基底节区出血组16.1%.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为46.7%,无上消化道出血组病死率为17%.结论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丘脑、脑干部位,与出血量大有关,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提示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B型脑钠肽(BNP)水平,及BNP与脑出血时间、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不伴有高血压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病1周内(急性期)进行BNP检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并对患者做GCS评分。其中12例在发病24小时内入院者分别在入院24小时内和1周时各检测1次。结果:脑出血组患者血BN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发病1周时的BNP水平低于发病24小时内(P0.05),而GC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出血(LH)者、基底节、丘脑出血者及GCS评分≤8分者BNP水平分别低于中量出血(MH)者、小量出血(SH)者、脑叶出血者及GCS8分者(P0.05,P0.01)。结论:非高血压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后BNP水平显著降低;血BNP值与出血部位、出血时间、出血量及病情严重程度(GCS评分)均有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早期微创治疗后继续出血的相关因素,预防术后继续出血。方法 2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采用YL-Ⅰ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行微创治疗,对其中68例发生微创术后继续出血(继续出血组)与162例未发生微创术后继续出血(无继续出血组)患者发病时间、血压、首次血肿抽吸量、出血部位及血肿形状以及手术前后躁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术后继续出血的因素。结果微创术后继续出血组患者发病时间多在6 h内(61.76%),24 h后继续出血较少(8.82%),与无继续出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8,P〈0.05);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无继续出血组(t=2.73、3.20,P〈0.05);首次血肿抽吸量显著多于无继续出血组(t=2.91,P〈0.05);继续出血组患者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区(42.65%)、丘脑(29.41%)和壳核(27.94%),不规则血肿更易发生继续出血(χ^2=11.83,P〈0.01);手术前后躁动者易发生继续出血(χ^2=24.37,P〈0.01)。结论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后继续出血与6 h内发病,高血压,首次血肿抽吸量过大,基底节区、丘脑和壳核出血,不规则血肿,以及患者躁动有关,应给予相应应对措施,降低术后继续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张海杰 《中外医疗》2010,29(4):100-100
目的探讨和分析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相关病因。方法分析导致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相关病因,包括再出血时间、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形态等。结果39例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者大部分发生在脑出血后24h内(6h内多见),丘脑、壳核区的出血,形成不规则血肿,且血压持续性升高,易出现继续出血。结论脑出血后继续出血多发生于发病24h(尤其是6h内),有持续高血压、超早期(发病6h内)使用脱水剂、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病史者,首次头颅CT检查显示丘脑、壳核区的不规则形态血肿,且其出血量在20~30mL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85例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和75例健康对照者中,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脑出血发生24 h、3天、7天、14天时血清VEGF的水平,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脑出血发生24 h内血清CRP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程度及出血部位的关系。结果 急性脑出血组血清VEGF和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出血发生后24 h内血清VEGF水平开始升高,在7天时达到高峰,14天时仍维持较高水平。血清VEG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但与出血部位不相关。CRP异常率为68.24%(58/85),随病情呈程度轻、中、重度的增加,血清CRP水平及异常率也逐渐增加。结论 急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血清VEGF及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但与出血部位并不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继续出血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将31例继续出血患者设为继续出血组,余101例无继续出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一般因素、既往史、行为因素、临床因素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结果继续出血组男性多于对照组,发病年龄较对照组轻;既往肝病史、服用阿司匹林者及酗酒者的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病程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发病时收缩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丘脑出血及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后出现呕吐躁动、24 h内应用甘露醇者的比例均多于对照组。结论年龄相对较轻的男性、既往肝脏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长期酗酒的脑出血患者出现继续出血的几率高,在脑出血早期收缩压持续升高、出血在丘脑且血肿形态不规则,发病后出现呕吐躁动及早期应用甘露醇是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根据1995~2001年17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消化道出血组和非消化道出血组进行分析。结果:(1)高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易合并消化道出血;(2)消化道出血组临床表现较非消化道出血组复杂且死亡率高;(3)脑出血患者并消化道出血发生越早,死亡率越高;(4)GCS(格拉斯哥)评分越低,脑出血死亡率越高;(5)不同脑出血部位引起死亡的可能性不同,以内囊、基底节区出血为最高。结论: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可加重患者的病情,尤以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就诊的脑出血患者易误诊,因而在急诊或首诊时,对高龄、高血压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要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病人发病时平均血压水平、出血量、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以了解发病时的平均血压水平能否判断预后 ,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选取发病后 2 4h内经头颅CT证实脑出血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诊断标准的病人 ,对死亡组和存活组不同出血部位的平均血压、年龄、血肿平均体积进行统计。结果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死亡和存活组比较 ,平均血压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死亡和存活组病例的年龄、脑出血后血肿体积比较统计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壳核和丘脑出血的病人 ,患病时平均血压越高病人预后越差 ,脑出血后血肿的体积越大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58-61
目的 探讨内镜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7~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为内镜组,30例患者采用小骨窗手术治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残余血量、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术前及术后24 h GCS评分,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价。结果 (1)内镜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残余血肿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24 h GC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镜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秩和检验显示,内镜组GOS预后评价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操作相对简单,创伤更小,术中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术后24 h GCS评分更好,术后6个月GOS评分更好,说明该方法创伤小,血肿清除率高,术后近期及远期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后并发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随机抽取192例无溃疡病史的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作病例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出血后容易并发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出血,其机制较复杂.结论 早期预防及正确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西咪替丁防治脑出血引起的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5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急诊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同时加用西咪替丁静脉筋注,并与对照组比较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2.5%,远低于对照组的47.5%(P<0.005)。结论:脑出血患者,提倡常规应用西咪替丁可防治其急性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及治疗时机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58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B组:术后7~14 d开始高压氧治疗;C组:术后15~30 d开始高压氧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3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结果 术后7~14 d,B组与A组、C组比较,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5~30 d,C组与A组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 3组存活患者随访6个月时ADL评分分别为(45.7±28.8)分、(78.7±22.8)分和(62.8±2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885,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3.008,P<0.01;q=15.893,P<0.01;q=17.115,P<0.01).3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ADL评分等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9.064,P<0.05).结论 高血压基底核区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高压氧治疗应尽早进行,以术后7~14 d开始治疗疗效最好,虽增加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但并不影响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可明显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间收治的214例HICH患者,其中将86例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观察组,128例HICH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对2组性别、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果 214例HICH患者有86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40.2%(86/2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 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易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其中年龄、是否脑疝、有无病理征、脑出血部位、血糖水平、脑出血量、GCS评分是HICH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中要重视HICH患者的危险因素,做好治疗和护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微创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2例行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微创手术,25例患者行开颅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结果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血肿清除率及预后显著优于开颅显微镜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额内镜微创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能够减少手术创伤,改善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选取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入住的82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7例采用神经内镜硬通道技术治疗,45例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存患者术后3个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与骨窗组相比,内镜组的手术时间更长、血肿清除率更高、颅内再出血的发生率更低、短期预后更佳(P<0.05).在术中出血量和其他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航辅助神经内镜硬通道技术可以提高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超早期骨瓣开颅经侧裂-岛叶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7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需手术治疗的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对照组采用经皮层造瘘清除血肿治疗,观察组采用超早期骨瓣开颅(脑出血发生6h内)经侧裂-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底节出血及丘脑出血患者出血恢复期的记忆损害特点。方法整群选取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2014年3月_2016年3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8例(观察组),根据出血部位分为基底节出血41例,丘脑出血37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ey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MT)来评价两组患者记忆成分的差异。结果患者在1-100、100-1、累加、视觉再生、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触觉记忆、联想学习、词汇测试、倒背、短延迟回忆、长延迟回忆等记得分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基底节出血及丘脑出血恢复期患者均存在记忆受损;基底节出血组患者与丘脑出血组患者在记忆成分中长延迟回忆(2.36±0.95﹚ vs (1.21±0.14﹚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因出血部位不同,记忆成分受到不同程度损伤,针对不同部位脑出血及时干预可降低血管性痴呆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