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桂枝甘草汤方药半仿生提取醇沉法最佳醇沉浓度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桂枝甘草汤方药半仿生提取醇沉(SBAE)法最佳醇沉浓度。方法用优选的最佳半仿生提取工艺,最佳组合方式混煎制备提取液,对提取液分别作甘草次酸、肉桂酸、总黄酮、干浸膏的含量测定,优选最佳醇沉浓度。结果醇沉浓度为70%的SBAE液综合评价,值明显高于其他醇沉浓度的SBAE液。结论桂枝甘草汤SBAE法的醇沉浓度以70%为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经典名方芍药甘草汤古代煎煮方法与现代煎煮方法的差异,为其复方制剂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按照古代《伤寒论》和现代《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记载的煎煮方法,分别进行芍药甘草汤复方煎煮,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指纹图谱和含量测定方法,以干膏率、指纹图谱,以及芍药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对古代煎煮方法和现代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进行分析。结果:2种煎煮方法制得的煎液指纹图谱色谱峰数目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匹配出10个共有峰,相似度均大于0.99,并指认出没食子酸、芍药内酯苷、芍药苷、芹糖甘草苷、甘草苷、苯甲酸、异甘草苷、甘草素、苯甲酰芍药苷、甘草酸10个已知峰。2种煎液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差异较小,提示2种煎煮方法对多数成分的提取效率基本一致。按现代方法煎煮的煎液中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干膏率也明显高于古代煎煮方法。结论:芍药甘草汤的煎煮方法对其干膏率和芍药苷、甘草苷和甘草酸含量影响较为明显,但对指纹图谱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徐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3005-3008
目的优选桂枝甘草汤方药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甘草次酸、肉桂酸、总黄酮、挥发油、干浸膏的含量为指标,在药材粒度、溶剂量、煎提温度、滤过、浓缩等条件相同的前提下,采用半仿生提取法(SBE法)、水提取法(WE法)、半仿生提取醇沉法(SBAE法)、水提取醇沉法(WAE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5个指标综合评价Y值为:SBE法>WE法>SBAE法>WAE法。结论桂枝甘草汤方药成分的提取以用SBE法为佳。即3次煎提用水的pH值依次为:2.00,7.20,8.50,煎煮的时间依次为190,90,50 min。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吴茱萸与甘草配伍后发挥减毒作用的化学成分变化.方法 采用HPL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甘草配伍对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影响,采用层次递进法进一步研究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配伍对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 化学计量学结果表明,吴茱萸单煎液和吴茱萸-甘草药对各自聚为一类,配伍后吴茱萸中多数化学成分的含量显著降...  相似文献   

5.
交泰丸方药半仿生提取药材组合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学兰  张兆旺 《中成药》2003,25(7):526-529
目的 :选择交泰丸方药提取时药材的最佳组合方式。方法 :将方药组合成 2组 (AB和A +B) ,用半仿生提取法提取 ,提取液作小檗碱、肉桂酸、总生物碱、挥发油、干浸膏量的测定及甲醇精制液的薄层色谱、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比较。结果 :5个指标成分的含量为 :A +B >AB ;2种组合提取液的薄层色谱无明显差异 ,但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有差异。结论 :交泰丸方药成分提取时以黄连、肉桂分别提取为佳。  相似文献   

6.
均匀设计优选桂枝甘草汤的半仿生提取工艺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学兰  徐萍 《中成药》2006,28(8):1116-1119
目的: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的剂改优选提取工艺。方法:以肉桂酸、甘草次酸、挥发油、总黄酮、干浸膏含量为指标,采用均匀设计优选其半仿生提取法(简称SBE法)的工艺条件。结果:确定其工艺条件为:3煎用水pH值依次为2.00、7.30、8.50;煎煮时间依次为190、90、50 m in。结论:桂枝甘草汤优选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配伍对三拗汤煎液中5种成分煎出量及指纹图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HPLC同时测定三拗汤中5种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苦杏仁苷、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分析,研究配伍对汤剂中5种成分煎出量的影响,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比较.方法 以HPLC法测定不同配伍的三拗汤水煎液中5种成分的含量.结果 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三拗汤中多成分含量的测定.甘草减少了煎液中麻黄碱的煎出量,麻黄减少了煎液中甘草苷和甘草酸的煎出量,配伍增加了煎液中苦杏仁苷的煎出量,配伍对煎液中伪麻黄碱的的煎出量没有影响.结论 三拗汤在煎煮过程中成分含量存在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灿  谢晓婷  彭代银  俞年军  陈卫东  曹勇  朱月健 《中草药》2019,50(15):3569-3574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HPLC指纹图谱,以期为不同产地甘草品控及甘草提取加工方法提供借鉴。方法采用HPLC法建立10批不同产地甘草药材的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并对所获得的指纹图谱数据进行相似度评价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建立了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的指纹图谱,其中水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16个共有峰,并指认出6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在0.030~0.999,醇提液指纹图谱确定了60个共有峰,并指认出7种成分,10批甘草的相似度均大于0.85。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能够很好地将不同地区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予以分类,提示产地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自然因素对甘草的内在品质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论建立了稳定可靠的甘草水提液和醇提液HPLC指纹图谱评价方法,为甘草质量标准研究及提取加工工艺的优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为临床用药方法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马超 《中医研究》2011,24(10):16-17
目的:研究苦杏仁单煎及与不同比例甘草配伍共煎时汤液中苦杏仁苷含量变化,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杏仁单煎及其与不同比例甘草配伍共煎时汤液中苦杏仁苷含量。结果:苦杏仁单煎有效成分苦杏仁苷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与甘草共煎(3∶4)时苦杏仁苷含量降低最多。结论:苦杏仁长时间煎煮可降低汤液中的苦杏仁苷含量;甘草能降低苦杏仁汤液中苦杏仁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
配伍前后芍药特征化学组分体内药动学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沈岚  冯怡  徐德生  林晓  张梁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3):1774-1776
 目的研究经典方芍药甘草汤的配伍合理性。方法在建立芍药甘草体内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药动学方法,比较芍药甘草汤和芍药单煎液灌胃给药后不同时间的大鼠血清中归属于芍药的各特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并对药动学参数进行方差分析。结果与芍药单煎液比较,芍药甘草汤的AUC显著增加,ρmax大多极其显著增加,显示出良好的吸收。结论从药动学角度揭示了芍药甘草汤配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选黄白甘草汤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多糖、甘草苷、甘草酸含量及干膏率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及溶媒用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h。结论: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黄白甘草新制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择桂枝茯苓丸方药药效物质较佳的提取方法。方法:将方中含挥发性成分中药超临界萃取后的药渣与方中茯苓混合,以芍药苷、肉桂酸、苦杏仁苷、茯苓酸、总多糖、干浸膏为指标,综合评判,对桂枝茯苓丸方药半仿生提取法(SBE)与水提法(WE)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提取液综合评判值为:YSBE液>YWE液。结论:半仿生提取法优于水提取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交泰丸加减辅治心阳不足证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交泰丸加减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S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均好转(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交泰丸加减辅治心阳不足证之不寐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发汗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麻黄汤不同配伍对大鼠的发汗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以大鼠腋窝部皮肤汗腺的空泡发生百分率作为评价发汗强度的指标,观察麻黄汤不同配伍给药后30 min对大鼠的发汗作用.结果麻黄 桂枝组发汗作用最强,含麻黄的各配伍组其发汗作用均强于不含麻黄的配伍组;配伍桂枝后发汗作用增强;配伍杏仁后各配伍组的发汗作用没有明显变化;配伍甘草后发汗作用减弱.结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在麻黄汤中分别起到君臣佐使的作用,深刻体现了组方规律.  相似文献   

15.
周云洁  高原  宋歌 《中成药》2020,(5):1187-1191
目的 探讨桂枝甘草汤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3例,对照组给予曲美他嗪,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甘草汤,疗程4周.检测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B型利钠肽(BNP)]、心室重构指标[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平均室壁应力(MWS)]、血管内皮功能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LVEF升高(P<0.05),LVEDD、BNP、心室重构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桂枝甘草汤联合曲美他嗪可明显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症状,改善心功能,延缓或逆转心室重构,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多指标正交试验优选桂枝甘草汤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桂枝甘草汤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甘草苷、肉桂酸、桂皮醛及甘草酸含量,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5%~20%A;10~15 min,20%~23%A;15~30 min,23%~32%A;30~40min,32%~35%A;40~50 min,35%~40%A;50~60 min,40%~50%A),检测波长254 nm。以甘草苷、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和浸出物提取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考察加水量,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桂枝甘草汤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12倍量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甘草苷、肉桂酸、桂皮醛、甘草酸及浸出物提取量分别为5.93,11.73,12.25,12.34,172.86 mg·g-1。结论:多指标综合加权法能较为合理地反映桂枝甘草汤的整体药效,为该方的临床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荣齐仙  刘春生  段天璇 《中药材》2006,29(9):891-892
采用HPLC法测定粉甘草加工过程遗弃的粗皮中甘草酸含量。结果表明,甘草粗皮含有至少3种以上粉甘草中不含的未知成分;且含有甘草酸量高于粉甘草。建议利用遗弃的粗皮,提取甘草酸的原料,用于生产添加剂。此外,应进一步研究,粉甘草和带皮甘草的药效差异,以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