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是我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严重害虫。我们在莆田地区的福清、平潭、长乐、莆田,晋江地区的晋江、惠安,龙溪地区的漳浦,宁德地区的连江等县沿海木麻黄林的调查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木毒蛾幼虫能大量感染核多角体病毒而死亡。为了探索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木毒蛾幼虫的致病力,为进一步开展大面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我们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与林间防治试验。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安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昆虫病毒是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一类重要的微生物杀虫剂。由于它具有对害虫致死力强、效果持久等优点,近年来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关于使用病毒杀虫剂的安全问题,国内外曾有一些报导,但在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森林害虫对森林生态系的影响及对人畜的安全问题国内尚未见报导。为了安全生产和更好地使用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LxNPV),我们按照国际病毒制剂的要求,将木毒蛾  相似文献   

3.
<正> 人工饲料饲养技术,是现代化农林害虫防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使用天然饲料饲养昆虫受季节限制,并须多次更换饲料,很难达到大量饲养的目的。人工饲料不受季节限制,不易发霉变质,可少  相似文献   

4.
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该虫分布广,蔓延快,食量大,严重危害着我省沿海10多万亩木麻黄防护林。为了多渠道开辟木毒蛾生物防治的途径,我们于1983年5月在福建省平潭县木麻黄林内对各种类型的自然感病死亡的木毒蛾幼虫进行调查,新发现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具有较强的感病力。木毒蛾质型多角体病毒(cpv)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现将观察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昆虫病毒用于害虫的防治,以舞毒蛾(LymantriaaispL)核型多角体(简称NPV)保护绿色植物的课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国外报导,世界各国的舞毒蛾幼虫NPV的致病力都不尽相同,而舞毒蛾地区性种的不同,对病毒的感受性也随之大不相同。为了对我国使用病毒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仅就我地区病毒株进行了分离鉴定和感染试验。现将其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观赏植物千屈菜应用过程中的害虫危害情况,2008-2010年在武汉市12个调查点对千屈菜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危害千屈菜的害虫共有29种,分属5目18科。对2种危害严重的害虫褐背小萤叶甲和肾毒蛾提出了防治建议。对褐背小萤叶甲于产卵盛期,人工摘除有叶甲卵块的千屈菜叶片;成虫盛发期,人工捕捉叶甲成虫;叶甲幼虫发生严重时选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喷雾防治。对肾毒蛾于产卵盛期,人工摘除有大量肾毒蛾卵块的千屈菜叶片;成虫盛发期进行灯光诱杀;幼虫3龄前采用生物农药25%灭幼脲悬浮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7.
人工饲料饲养舞毒蛾的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0年和2001年利用人工饲料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了饲养,并用柞树叶片饲养作对照:人工饲料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5、6、6、7、9、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7d;采用柞树叶片饲养的1、2、3、4、5、6龄幼虫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12、6、6、6、8、14d,幼虫发育总历期为52d。从舞毒蛾幼虫头宽、体长比较来看,舞毒蛾1—4龄在头宽和体长上差异不大;5、6龄幼虫期间表现为:人工饲料饲养的舞毒蛾幼虫比柞树叶饲养的舞毒蛾幼虫头壳平均宽1mm左右,体长平均长2.4mm左右。  相似文献   

8.
木毒蛾是福建沿海防护林木麻黄的重要害虫,2003年以来,该虫成为厦门市龙眼果园的主要害虫。通过室内饲养和室外调查研究该虫在龙眼上的年生活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等,结果表明,龙眼木毒蛾在厦门1年发生1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冬;幼虫一般7龄,幼虫期36~51 d。  相似文献   

9.
1974年我们用荆州地区微生物站筛选的 VHA273核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和核多角体病毒的繁殖生产。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后。一、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接种.感染,繁殖及其致病力人工感染是繁殖核多角体的必要手段,但在自然界中不能找到量大而集中的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必需用人工繁殖饲养棉铃虫并进行感染的方法,以获得大量核角体。棉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可从自然界中获得大量的天然饲料。据在饲养中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0.
通过2010-2011年连续2 a木毒蛾取食选择性试验和不同木麻黄无性系饲养幼虫的发育和排粪量的调查,选育抗木毒蛾的木麻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为抗木毒蛾的木麻黄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4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小于0.03,其饲养的木毒蛾幼虫平均化蛹率在55%以内,最低的仅有20%,平均蛹重在0.6 g以下,排粪量少;东山2号、广东501、抗风属于感虫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3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超过0.08,其饲养的木毒蛾平均化蛹率在70%以上,平均蛹重大于0.66 g。  相似文献   

11.
木毒蛾是龙眼果树中比较常见,且危害性比较大的虫害,是一种间歇性的暴发害虫。近几年来,木毒蛾在雷州半岛龙眼、荔枝等果树上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木毒蛾的幼虫主要依靠龙眼果树的叶、花、果穗以及嫩果为食,严重时可以将果树的叶片全部取食,仅留下主脉,对龙眼的生长、开花以及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绝收。本文从龙眼木毒蛾的形态、生物学特性以及发生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科学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2.
杨柳毒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和柳毒蛾(L. salicis L.)是杨树主要的食叶害虫之一。为有效治理该害虫,我们从1984—1987年对杨、柳毒蛾为害杨树的经济阈值,防治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人工模拟摘叶、接虫试验及实际为害损失结果指出,不同林分被害经济阈值不同,存未郁闭林中,胸径年生长量1.5cm以下及2cm以上的人工林,失叶量分别为30%和15%达到为害的经济阈值。在郁闭林分中失叶量25%达到经济阈值。通过饲养了解,平均每头杨毒蛾幼虫一生食叶量为5.3g,柳毒蛾为4.5g。然后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各林分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3.
不育是应用在害虫防治上的一种有效手段。昆虫不育技术(Sterile insect techniques,SIT)作为一种大面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Area-wide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AW-IPM)的措施,能最大程度阻断外来物种的入侵与防治农业害虫危害,同时生物分子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 SIT 的研究取得很多创新性成果。阐述了各种新颖的昆虫不育技术与思路,着重对其优点与局限性进行总结与评价,为不同技术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通过以昆虫辐照技术为引,归纳了各种分子遗传防控机理研究关于应用的思路进展,结合目前的不育技术做出了独特思考,对其大规模实践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使用昆虫不育技术应做到高效简洁,在野外大量释放带有低耐辐照基因的品系,使该性状在野生种群内传播,通过使用超低剂量辐照即可达到控制昆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关键词:昆虫不育技术;辐照;显性致死基因;基因沉默;基因编辑;精确诱导不育(pgSIT)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黑点切叶野螟(Herpetogramma basalis)自然饲料季节性短缺问题,设计了3种人工饲料配方,以自然寄主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对照,在室内研究了人工饲料对生防昆虫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点切叶野螟在人工饲料饲养下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和繁殖指标受到影响。其中,3种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历期均有所延长、羽化率降低、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配方Ⅰ和Ⅱ饲养的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蛹期延长;配方Ⅰ饲养的昆虫蛹重和下一代卵孵化率明显低于对照;化蛹率和雌雄性比未受影响。3种饲料配方中,配方Ⅲ在本试验中表现最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配方,以保证在冬季自然饲料短缺时作替代饲料。  相似文献   

15.
侧柏毒蛾隶属于鳞翅目毒蛾科,是对侧柏造成威胁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以侧柏的嫩枝、芽、叶作为食物,严重影响了侧柏的健康成长。为了探讨侧柏毒蛾的有效防治措施,避免侧柏毒蛾对侧柏林造成严重危害,我们对这种害虫进行了各种药剂的防治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用各种方法对侧柏毒蛾进行防治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2种生物无公害药剂对3种杨树食叶害虫的毒力测定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有效、持续地控制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aeus)、黄褐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testacea Motschulsky)、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 Linnaeus)等杨树食叶害虫的危害,尽量避免害虫防治时破坏生态环境,采用低毒的仿生制剂、有毒植物提取液以及细菌杀虫剂等药剂对杨树食叶害虫进行了胃毒及触杀防治。其中,爱福丁、蛇麻子素对舞毒蛾幼虫的触杀效果最好,达到了94%以上;印楝素等7种杀虫剂对黄褐天幕毛虫幼虫的杀灭效果都达到了95%以上;苦参碱等7种生物或仿生杀虫剂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野外防治均达到了理想的杀虫效果,其死亡率均为100%。  相似文献   

17.
<正>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核多角体病毒病的自然发生及流行病学的研究,是有效地应用多角体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的重要依据。几年来我们对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的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在寄主世代内与世代间传递和传播,影响病毒病流行的环境因素及与寄主种群密度相互关系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目前初步摸清了莆田地区沿海木麻黄防护林中木毒蛾核多角体病毒病的流行规律,为今后应用病毒大面积防治木毒蛾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现将我们1976—1980年以来的调查研究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亚洲型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和欧洲型舞毒蛾为供试虫,研究了不同人工饲养方法对其生长发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经蒸汽锅煮制后,能显著减少幼虫的感病率,其化蛹率和蛹质量也显著增加。此外,纱布分离绒毛覆盖物法处理初孵幼虫,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成活率,并降低感病率。在供试的3个种群中,以老熟幼虫羽化率、幼虫历期、化蛹率和蛹质量为指标,比较了3种器皿饲养条件下的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钻孔果冻杯饲养的幼虫生长情况较好,其化蛹率和蛹质量显著高于方形培养皿及气窗式果冻杯。舞毒蛾经室内人工饲养3代后,各项生物学指标稳定,种群未出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周东升  龙九妹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50-13351
[目的]研究烟青虫幼虫的可塑性行为,为害虫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行为试验双选法和切除味觉感受器研究了不同取食经历烟青虫5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的味觉可塑性行为。[结果]正常人工饲料饲养幼虫对取食抑制素十分敏感,切除了侧栓锥感受器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的反应与正常幼虫相似,切除了中栓锥感受器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不敏感。而用含有低浓度取食抑制素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对取食抑制素不敏感。[结论]中栓锥感受器中含有对取食抑制素敏感的味觉神经元,不同取食经历的烟青虫幼虫对取食抑制素具有行为可塑性。  相似文献   

20.
辐射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辐射不育技术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及国内外研究进展展开论述,并讨论昆虫饲养、雌雄分别技术、辐射处理技术、昆虫生物学特性等4个因素对辐射不育的影响及在害虫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