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肺泡衬里层的固定方法,不断改进为由组织块固定、支气管灌注固定、肺血管灌注固定、血管灌注固定加组织块固定相结合的方法,称为PS复合固定法。PS复合固定法能较好地保留肺泡衬里层,可以更好地显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3.
段艳红  吴波  方永明 《安徽医学》2012,33(9):1257-1259
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COPD的发病率较高,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当前关于COP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参与了肺损伤的病理生理过[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衰老对肺泡Ⅱ型细胞合成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利用形态计量和Northern杂交方法比较了幼(1~2月龄)、中(9~10月龄)和老年(25~28月龄)大鼠肺泡Ⅱ型细胞内板层体数及肺组织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SP)A、B和C基因的表达。结果 老年鼠肺泡Ⅱ型细胞内板层体数为12.20±4.99个/细胞,高于幼年鼠的11.25±3.29个/细胞(P<0.01),但低于中年鼠的13.37±4.55个/细胞(P<0.05)。肺组织中SP-A、SP-B和SP-C基因的表达各年龄组之间则无差别。结论 肺泡Ⅱ型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的年龄相关性变化能力可能是代偿性分泌增加而达到的新的动态平衡的结果,并不是老化时肺功能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Ⅱ型肺泡细胞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或减少会影响肺泡表面活性池导致呼吸障碍。另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可能是与物质合成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由于影响表面活性物质的非遗传因素造成的结果。本文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特点及功能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电镜组化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1种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肺泡稳定,调节肺顺应性以及防止肺毛细血管内体液渗出至肺泡内,目前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日益深入,其超微结构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少,西南地区则未见报道。我们根据Stratton Luft等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于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经左胸行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术侧肺叶为观察组,非手术右侧肺叶为对照组,采用Bartlett Mason和改良Lowry法测定并观察两侧肺治疗前后总磷脂(TPL)及饱和卵磷脂(Sat PC)等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标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术后Sat PC/TPL和Sat PC/TP水平较术前均降低,观察组Sat PC/TPL和Sat PC/T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开胸手术可能损伤肺组织,降低肺表面活性物质水平,影响肺功能,临床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保护肺实质组织,尽量减少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SP-A) 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多聚体胶原糖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在维持肺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总结阐述SP-A的分子结构、编码基因、生理功能及SP-A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建 《重庆医学》2012,41(26):2770-2772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克拉拉(clara)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大约90%是磷脂,10%是与脂质结合的蛋白质,即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P)。目前已发现的SP有4种,根据发现的顺序命名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早期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对预防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发病的影响。方法60例32周内低体重早产儿,按照家长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出生后0.5~6h内将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注入肺部,观察两组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发病情况以及呼吸参数。结果观察组肺透明膜病发病率19.44%(7/36),对照组为41.67%(10/2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0&#177;14)mmHg,动脉氧分压(PaO2)为(68&#177;21)mmHg;对照组PaCO2(49&#177;10)mmHg,PaO2(42&#177;12)mm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pH值7、35&#177;0.03,对照组pH值7.22&#177;0.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肺透明膜病机械通气时间(68&#177;10)h,吸氧浓度0.37&#177;0.11,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96&#177;15)h,吸氧浓度0.45&#177;0.1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防性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以减少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降低肺透明膜病的发生率,提高早产儿存活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防治作用.方法通过给金黄地鼠吸入烟雾或气道内注入弹性蛋白酶两种方法,经1~3个月建立COPD动物模型,并应用外源性PS进行防治.对动物肺组织行光镜、电镜观察及显微微机图像分析进行形态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面活性物质蛋白A(SP-A)的表达情况.结果吸烟3个月及气道内注入弹性蛋白酶1和3个月,动物有明显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病理变化.应用PS防治1个月,肺组织病变无明显改善;防治3个月后,肺组织损伤明显减轻,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模型组,SP-A的表达比模型组增加(P<0.01).结论经3个月的外源性PS干预,可减轻吸烟及弹性蛋白酶对肺组织的损伤,保护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分泌PS的功能,从而可有效减轻COPD的肺部病变.  相似文献   

13.
林耘 《中国厂矿医学》2005,18(4):335-335
中、重度肺透明膜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笔者2003年在上级医院进修期间应用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早产儿中、重度肺透明膜病(HMD),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应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小儿肺损伤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及明  杨艳敏 《上海医学》2004,27(8):618-620
肺泡表面活性性质对维持机体正常呼吸生理和呼吸道防御功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许多急、慢性肺部疾病如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粪吸入综合征、哮喘、支气管肺泡发育不良、肺炎以及体外循环后肺损伤等均不同程度伴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受限或活性降低,最终导致肺功能障碍、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中肺泡表面活性蛋白D(SP-D)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9例COPD急性加重期、26例COPD稳定期及19例健康人血清SP-D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SP-D水平可能的因素,探讨SP-D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6例胎龄26~32wk、体重1000~1500g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预防组出生后2h内气管内滴入PS,对照组不用PS,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综合治疗,比较两组NRDS的发生率、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机械通气的时间及胸片改变的严重程度。结果预防组NRDS发生率,需要机械通气的比例及机械通气时间较对照组低,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胸片改变程度比对照组轻。结论早产儿出生后预防性应用PS可以降低NRDS发生率,减轻NRDS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泡灌洗表面活性物质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综合救治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高效薄层色谱法测定ARDS病人(15例)肺泡灌洗表面活性物质前及24 h后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并与正常对照组(25例)做比较。并于灌洗前及以后24 h内连续观察ARDS患者心率、血压、经皮血氧饱和度(Tc SaO2),每6 h采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调整并记录呼吸机相关参数。结果磷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而蛋白总量在治疗前后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ARDS组治疗前磷脂酰甘油(PG)、磷脂酰胆碱(PC)、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下降,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乙醇胺(PE)、神经鞘磷脂(SPH)比例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除PC、PG明显升高外(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P均>0.05)。肺泡表面肺泡灌洗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6 h内PaO2/FiO2明显改善(P<0.05),12h达高峰(P<0.01),以后逐渐下降。结论 ARDS时,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与主要活性成分减少。肺泡灌洗补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后能够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氧合功能,但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不超过24 h。量效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氧化氮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手术后经吸入一氧化氮后,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浓度、成分的变化,及随吸入时间的延长而发生的改变。方法将34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并实施体外循环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INO组(外源性NO吸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0 min、2 h、6 h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总磷脂、饱和卵磷脂、总蛋白的含量,并计算氧合指数。结果体外循环术后两组PS水平显著降低,氧合指数升高。术后2 h、6 h后INO组P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余时点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间氧合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外循环可明显降低PS水平,应用外源性NO进一步降低PS水平,但对呼吸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表面活性蛋白D(SP-D)水平和意义.方法 便利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ELISA法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SP-D水平,另选取62例疑诊肺部疾病但肺部检查并没有出现异常的患者作为对照A组以及62例肺炎患者作为对照B组,分别用同样方法进行BALF中的SP-D水平测定,然后分析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包括FEV1%、FEV1/FVC,以及血清CRP的水平及与吸烟指数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的SP-D水平比对照A组及对照B组明显偏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BALF中SP-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均呈现正相关性,相应指数分别为r=0.1911、0.7646.而与血清中的CRP水平以及吸烟指数呈现负相关性,相应指数为r=-0.9366;r=-0.798.对照A组以及对照B组SP-D水平与肺功能、血清中的CRP水平及吸烟指数均表现为负相关性,相应指数分别为r=-0.5837、-0.9388;r=-0.8903、-08388.结论 SP-D可能参与了COPD的炎症发病机制,可作为对COPD严重程度进行监测和评估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20.
用杂种犬14只复制淡水溺水的动物模型,分别测定直接和间接损伤后肺组织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损伤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含量均见降低,且因各损伤时期、损伤方式而各不相同(P<0.01),结合损伤各期肺组织的病理表现,可见呈一定的相关性。表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在维持肺正常生理功能过程中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