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水文情报预报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显著,但目前尚无统一的评价和分析计算方法,笔者参考了国内外一些评价和分析估算方法,根据社会、工作实际,对水文情报预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水文情报预报在防洪减灾中经济效益的分析估算方法该分析估算方法简单实用,较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2.
将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实施后能够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生态环境效益用物质量与价值量来表征,提出了南水北调水能够为受水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带来的物质量与价值量的评估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其生态环境效益总价值量。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南水北调工程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综合效益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石门县是湘西北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率加大,地质性灾害突出,土地质量下降,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障碍,通过近20年来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蓄水保土、防洪减灾、发展生态的显著效益,大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五”期间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构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介绍营口市海防堤建设工程概况、项目背景,研究分析阐述工程对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的影响,并从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今后滩涂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节水灌溉方式的优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水灌溉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充分有效地利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获取农业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而采取地多种措施的总称。节水灌溉的发展给社会及环境带来的影响难以估量的,正确客现评价节水灌溉综合效益,为优化选择各种节水灌溉模式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志武 《小水电》2007,(6):28-29
小水电开发应该以水力资源开发最大化、尽量减少移民、尽量减少土地和森林淹没、尽量减少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为原则,合理选择小水电开发方式。以既保护投资商的微观效益,又考虑当地社会、生态环境等宏观效益为出发点,对罗闸河流域下游干流水电开发方式进行论证,确定经济合理的开发方案。表3个。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水资源的特点,综述了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水资源数量上的合理分配,不仅是对水资源质量的保护,也是对国民经济的效益和人类生存的需要。简述了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环境或生态环境的支撑作用,探讨了如何满足当今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以及未来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生态环境系统与核算体系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系统的维持、恢复和重建是最重要的治本内容之一。如何在工程项目中评价其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生态环境的内涵定义出发,对其生态环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核算体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评价生态环境系统的途径和方法,探讨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王浩  王建华  陈明 《中国水利》2002,(10):140-144
我国北方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但同时这一地区又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现象,水资源利用效率及效益低下,因此大力推行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成为北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本以张掖地区为例,提出了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效果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入水量前后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对2020年调水40亿m^3,2030年调水100亿m^3,2050年调水190亿m^34进行了分配研究,提出了重点水资源利用的水源工程和不同调水量的受水区范围,并建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第一期工程应加快前期工作步伐,尽快实施以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与分析了引江济渭工程不同引水方案对渭河下游河道和潼三河段冲淤及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计算方案考虑了1981-1990年的丰水系列和1991-2000年的枯水系列两种水沙条件,汛期引水量分别为30亿m^3、50亿m^3和100亿m^3的不同引江济渭工程规模及5种引水量分配方式。分析结果表明,引江济渭工程的实施对渭河下游河道减淤和潼三河段冲刷及降低潼关高程将产生一定的作用,随着引水量的增加和分配方式的优化,作用将更加明显。当引水量为30亿m^3和50亿m^3、调蓄水库采用汛期月调节(引水量分配方式4)时,计算10年末渭河下游河道由累计性淤积转为累计性冲刷甚至年内冲刷。丰水系列下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可分别比无引江济渭工程情况减少1.4334亿m’和1.7034亿m’。潼关高程可分别下降约0.53m和0.97m;枯水系列下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可分别比无引江济渭工程情况减少1.3056亿m^3和2.0415亿矗,潼关高程可分别下降约0.83m和1.16m左右;丰水系列所需调蓄库容比枯水系列的大。相应于引水量为30亿矗和50亿m^3,丰水系列所需调蓄水库库容分别为4.42亿m^3和5.59亿m^2。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水北调项目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如果全部实施,每年可从长江流域调水400~500亿m^3到华北平原,以缓解华北地区的3~3.25亿人的水短缺问题。南水北调工程第一阶段(调水200亿m^3/年)建设,已于2002年或2003年开工(已在2002年12月开工。校译者注),需投入170亿美元建设资金(包括70亿美元的附属项目资金)。世界银行最近研究认为“该项目在经济上有较大效益”。但世界自然基金会却反对该结论,争议较大。笔者认为该项目在经济上投资昂贵,并需要移民30万人,调水价格也很难为农业所承担;但是,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正发生着史无前例的变化,而华北平原严重水短缺已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通过将当地灌溉用水重新配置并转让给生活和工业用户以及改善环境用水,实际操作是不可能的。而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可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从这个意义(更多的是从政治上和实际需要出发)说,而不是严格从经济上或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中国政府决策实施此项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14.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缓解黄河流域及邻近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形势的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从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调水80亿m^3,调水进入黄河干流上游贾曲附近,初步规划向黄河干流河道内补水量20亿m^3。通过分析,调水后影响黄河调入断面下游河段梯级40座,总装机容量29668.3 MW。调水对电站保证出力和发电量等电能指标增加明显。在不考虑电站扩机的情况下,与调水前相比,黄河干流梯级电站可增加保证出力29.0%,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增加26.8%。在考虑扩机的情况下,与调水前相比,多年平均年发电量可增加29.2%。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振强  张玫 《人民黄河》1998,20(10):20-2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是关系到调水工程是否可行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调水地区水资源和影响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的各主要因素的分析,对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3条河代表性引水坝址的可调水量进行了分析,认为西线工程有可靠清洁的水源保证,设计年调水量190亿m^3。  相似文献   

16.
引江济汉工程系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配套的汉江中下游4大工程之一,工程拟主要采用人工渠道自长江枝江-荆州河段引水,跨越荆州、潜江境内众多的公路、河流、湖汉后,在潜江市高石碑-东荆河口一带入汉江,初拟年均调水量93亿m3;工程兴建将近距离沟通长江、汉江两大河流,补偿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汉江丹江口以下河段工农业及生态用水,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和水文环境.在阐述引江济汉工程基本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拟建渠道工程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初步的分析和研究,对其线路方案提出地质建议.  相似文献   

17.
薛亚莉 《人民黄河》2012,34(7):30-32
分析了渭河中下游主要控制站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实测径流变化情况,研究了林家村、咸阳、华县断面规划要求下泄水量及非汛期低限环境流量的满足状况,以此为基础,根据调水工程规划建设年限及影响河段,分析了引红济石、引乾济石、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实施对渭河径流及河道生态环境用水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调水工程实施后,渭河咸阳、临潼、华县断面非汛期分别增加流量10.9、22.9、26.0 m3/s,可保证渭河干流不断流,但咸阳断面非汛期不满足低限环境流量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渭河中下游河段生态亏缺水量减少3.34亿m3,较工程实施前减少30.9%,渭河河道生态水量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上游西柳沟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及水沙置换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柳沟流域属鄂尔多斯市,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水土保持治理工作进展缓慢.随着鄂尔多斯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屏障.受农业向工业实施水权转换的启发,由当地政府牵头、企业投资3.8亿元,在流域内修建淤地坝180座,拦截泥沙321万t.经数学模型计算和实测资料分析,工程实施后黄河干流河道减淤226万t;可置换下游河道输沙用水量2 573万m3.节省的输沙水量用于当地的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贺恭 《水力发电》1996,(3):7-12
三峡工程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为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承包制和建设监理制,实行质量、工期和造价三控制。1995年三峡工程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01%,其中建安工作量为31.4亿元,为计划的101.8%;共完成土石方开挖4830.4万m^3,土石方回填1528.1万m^3,混凝土浇筑131.1万m^3。为保证1997年大江截流,目前要重点抓好右岸导流明渠工程、临时船闸及下航道工程、二期  相似文献   

20.
根据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实际情况,从工业与生活供水、农业灌溉供水及生态环境供水等方面分析了1999~2004年水量统一调度的经济效果。结果表明,工业与生活增加供水量23.79亿m3,效益为183.73亿元;农业灌溉减少供水总量58.20亿m3,减少灌溉效益82.01亿元;生态环境供水增加量35.03亿m3,效益为70.19亿元。产生的总经济效益为171.91亿元,对黄河流域及供水区GDP的贡献累计增加1 47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