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石蜡切片是组织学和病理学制片技术中最为常用的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研教学中。石蜡切片制作步骤繁琐,影响因素众多,且不同组织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操作环节的失误都将影响切片的最终质量。详细介绍了辽宁师大生科院实验室经过长期实践和改进后的动物组织石蜡切片制作方法。从石蜡的选择与处理、动物组织取材与固定、透明浸蜡与包埋、切片和烤片、HE染色几个方面探讨了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的经验或改进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制作肺组织石蜡切片质量的方法。方法在常规的组织切片制作时,改进普通石蜡切片固定、脱水程序,用AAF液替代甲醛固定,脱水时进行不同程度的减压抽气。结果用AAF液固定标本可以明显缩短固定时间,肺组织的脱水也比常规方法充分,切片质量明显提高。结论用AAF固定液、用抽气减压脱水法,有助于制作出优质肺组织石蜡切片。  相似文献   

4.
植物组织石蜡切片不脱蜡染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百多年来,石蜡切片一直是研究植物体结构的主要技术。为了显示细胞结构,人们通常用改变光线波长的办法,首先脱去切片中的石蜡,然后再用染料染色。最近,我们试验对不脱蜡的植物组织切片进行直接染色。结果表明:通常所用的染料都能使不脱蜡切片中的植物组织和细胞结构着色。其效果与脱蜡后染色相比並无明显不同。它不仅适用于组织学,而且也适用于细胞学和组织化学的染色。这个方法节省了大量的乙醇,二甲苯。缩短了染色时间,保存了细胞的细微结构不易丢失。本文介绍了这一新的染色方法,我们把它称为植物组织石蜡切片的不脱蜡染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一种制作大鼠全眼球石蜡组织切片的改进方法。方法 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取双眼眼球,分别固定于4%多聚甲醛、10%中性福尔马林和混合固定液中;2 h后左眼眼球于角膜中央用注射器扎一小孔,右眼眼球使用刀片在巩膜处剖一长约0.5 cm小开口;继续固定24 h;制作石蜡组织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全眼球石蜡组织切片制作效果。结果 采用4%多聚甲醛和10%中性福尔马林组眼球皱缩变形,晶状体结构存留少,存在视网膜脱离,细胞层细胞核连续性差。混合固定液组眼球结构较完整,未见明显视网膜脱离,细胞层细胞核连续性较好;相对于左眼,右眼晶状体结构较完整。结论 采用混合固定液结合眼球侧壁纵剖制作大鼠全眼球石蜡组织切片,结构较完整,方法简便,可在一定范围推广适用。  相似文献   

6.
11种常用中药材在石蜡切片中的软化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蜡切片是中药材的显微鉴定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石蜡切片的制作过程中一般需要新鲜的中药材,由于药材生长周期、季节、地域的不同,很难得到新鲜的药材,但我们在工作中亦可采用干燥中药材进行石蜡切片。本文对11种常用干燥中药材进行软化处理,研究软化的条件和方法,为制作出好的石蜡切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前期制作的实验动物病理切片质量,为提高切片制作水平提供借鉴及指导。 方法 随机选取1800 件切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质量控制标准评分,统计坏片率并对坏片原因予以分析。 结果 切片中,优片率为 90. 17% (1 623 / 1 800) ,坏片率为 9. 83% (177 / 1 800) 。 其中,甲级片占比为 31. 50% ,坏片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结论 规范取材操作,根据实验动物品种、年龄等因素,合理选择固定液和固定时间,严格控制包埋过程,提升切片技术,适时更换试剂试药等有助于改善实验动物病理切片质量,进一步提高甲级片,助力科学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居海亮 《科技资讯》2014,(11):238-238
在动物营养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实验方法就是饲养实验,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若在实际实验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设计和正确的分析方法,那么就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偏差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就动物饲养实验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几点关于动物饲养实验的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9.
介绍一种将石蜡组织块通过简单的处理转制成透射电镜树脂包埋块的方法,并结合实践对透射电镜样品制作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对改制样品的电镜观察显示,组织和细胞的超微结构能够完整保留,电镜下图像清晰,可以满足病理诊断和病程鉴定之用。  相似文献   

10.
白头翁花的石蜡切片制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白头翁花进行取材、固定、脱水、透明、浸蜡、切片、染色等一系列过程的试验研究,掌握了白头翁花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总结出了白头翁花石蜡切片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从解剖学上观察和研究白头翁花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使用蛋清甘油作为支撑物的石蜡包埋制片技术用于基于细胞的形态学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针对人胃癌BGC-823培养细胞、临床送检宫颈TCT检查细胞、胃癌标本残碎细胞液等细胞学材料,运用蛋清甘油作为支撑物进行石蜡包埋制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并将染色效果与细胞爬片、细胞甩片及细胞涂片染色效果进行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时,往往会出现许多技术性难题.作者在长期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探索出一种新的改良方法,结合大鼠脑组织石蜡切片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的体例,对整个实验过程中操作程序、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关的原因及具体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广大同行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并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药物毒理学检测中实验动物组织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药的临床前研究须通过动物实验来评价其安全性,而其中各脏器的病理学检查必不可少,虽然基础医学中病理技术相当成熟,但目前我国对于实验动物的病理技术还没有统一标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因不熟悉组织技术而造成取材、固定不规范,或其他原因导致所取组织无价值等现象。本文拟主要对实验动物的取材、固定等组织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 医学实验研究中,绝大部分实验要用动物进行,各种动物的特点不同,用途各异。为了获得预期结果,必须根据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实验要求选用符合要求的动物。实验动物的种属选择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因此始终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实验动物的种属选择一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考虑: 1.选用与人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征相似的动物; 2.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的动物; 3.选用敏感并具有明显反应的动物; 4.选用患有类似人类疾病的近交系或突变系动物;  相似文献   

15.
动物实验常用麻醉剂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动物实验中经常需要进行麻醉,麻醉剂的选择和麻醉方式都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常用的有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氯胺酮、α-氯醛糖、苯戊巴比妥等非挥发性麻醉剂,另外还有吸入性麻醉剂乙醚。动物实验中手术时间一般相对较短,最常用的是戊巴比妥钠、水合氯醛、  相似文献   

16.
植物石蜡切片制作(paraffin section)的试验流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峰 《科技信息》2012,(5):104-105
石蜡切片(paraffin section)双重染色法是组织学常规制片技术中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本试验用常规石蜡包埋法进行植物叶片的石蜡切片制作,并进行一些创新性改动。观察植物叶片结构结果显示,组织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及染色等步骤后完好保存细胞原有状态,而且能清晰辨认其形态结构。并且看到木质化的表皮细胞、木质部、导管壁细胞被番红染色液染成红色;其韧皮部、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部分皮层细胞被固绿染色液染成绿色。  相似文献   

17.
医学实验动物常用的安死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实验动物福利和伦理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2006年9月我国科学技术部发布了《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规定“处死实验动物时,须按照人道主义原则实施安死术;处死现场,不宜有其他动物在场;确认动物死后,方可妥善处置尸体”。“安死术”(euthanasia)一词源于希腊语“美丽的死”,又称怜杀(Mercy killing),是指用公众认可的、以人道的方法处死动物的过程,基本含义是“安乐地死亡”(Easydeath),由此引申到没有惊恐或焦虑而安静地、无痛苦地死亡。但是当前不合理的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被广泛采用,实验人员对安死术还不是很清楚。因此笔者就国内实验动物处死方法进行总结和分析,并简要介绍国外的相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石蜡切片技术是一项基础的实验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仍经常在的裂纹、皱缩、不粘片、脱落、薄厚不匀等问题.且不同作物,同一种作物不同器官,同一器官不同发育阶段,每一环节所采取的方法不同,在实际操作工程中均不能照搬实验指导或者文献,而需要进行反复摸索才可以制得一个理想的片子.实验以小茴香成熟叶柄为材料,通过大量的摸索性试验,成功制得了小茴香成熟叶柄的永久性石蜡片子,明确了叶柄的内部组织构造,提出了取材与固定、脱水与透明、浸蜡与包埋、染色、切片、粘片等关键环节的适宜操作方法,提高了制片效率和成功率,为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要: 本文介绍了实验动物标本制作的方法和制作流程,并说明了实验动物标本制作在实验动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常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区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武汉地区某实验动物室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寄生虫感染情况。由昆明种小鼠和BALA/c小鼠检获三种肠遭寄生蠕虫,即四翼无刺线虫(Asplculuris tetraptera)、隐藏管状线虫(Syphacia obvel-ata)和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由普通大鼠、Wistar株检获三种肠道寄生蠕虫和一条绦蚴,即微小膜壳绦虫、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鼠管状线虫(Syphacia maris)和链尾蚴(Cysticercus Fascioloris);由豚鼠检获五种肠道原虫和一种体外寄生虫,即活动豚鼠毛滴虫(Trichom-ohas caviae)、豚鼠小袋纤毛虫(Balantidium caviae)、豚鼠小唇虫(Chilomitus cavlae)、梨形杯纤毛虫(Cythodinium pirilorme)、肠唇鞭毛虫(Chilomaslix intestinalis)及豚鼠长毛虱(Gliricolaporeelli)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动物寄生虫的感染率与感染度不同;饲养环境条件、饲养方式对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有明显影响。提出改善饲养环境条件,加强饲养管理是防治动物寄生虫病,提高动物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对危害较重的寄生虫病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