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取ACI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w分别进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治疗4w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ACI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方法将48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评估患侧肢体肌力。结果常规康复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三角肌、股四头肌的表面肌电信号相比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者有明显差异。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肌力,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内科药物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同时增加患侧下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同一治疗师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 w后评定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胫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积分(i EMG)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4 w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和i EMG值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按摩组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组,每组30例。按摩组给予按摩和其他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组增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余治疗同按摩组。2组均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胫前肌表面肌电(sEMG)信号采集、踝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肌力测定。结果治疗前,2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按摩对脑梗死后足下垂患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小儿Bell's麻痹的疗效。方法选取Bell's麻痹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3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包括泼尼松,维生素B_1、甲钴胺等药物。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应用肌电图(EMG)检测两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从茎乳孔到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部位的潜伏期及波幅的变化,并于治疗前后进行H-B分级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患侧面神经潜伏期及波幅有显著性变化。H-B分级比较有显著提高。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面瘫症状,改善面肌肌力,促进面神经麻痹侧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36例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运动疗法、等速肌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普通针刺等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加用MyoTrac肌电生物反馈系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被动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测量、胫骨前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踝关节ROM增加、自主收缩时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EMG)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对比,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患儿踝关节ROM及胫骨前肌的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提高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可作为该类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操作性肌电反馈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7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8)和对照组(n=35),两组常规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相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共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检测患者血中BDNF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分别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肢体运动功能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血中BDNF表达及FM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均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变化值和FMA评分变化值与血中BDNF水平变化均呈正相关(r=0.405,0.672;P<0.05).结论 操作性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上调脑梗死患者BDNF表达,促进其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8.
肌电生物反馈诱发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踝背屈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肌电生物反馈(EMG-BFB)治疗技术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 将满足入选标准的7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EMG-BFB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EMG-BFB 治疗,1次/d,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共计30次.经专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肌电信号、肌力、踝背屈角度以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 进行评定.结果 EMG-BFB组在踝背屈角度和下肢Fugl-Meyer量表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MG-BFB治疗对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较单独使用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年5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5例脑梗死及脑出血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治疗组55例住院期间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14d。对照组50例未做辅助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运动功能恢复比较显示治疗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辅助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5—2013-06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以及生活质量等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肌电生物反馈联合电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情况,减少运动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应用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对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训练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7-03—2018-05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分别应用常规康复方案(对照组,n=20)与肌电生物反馈、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康复方案(观察组,n=20),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EMG、FMA、MBI评分)、神经功能(NIHSS评分)、训练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 康复治疗前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即EMG、FMA、MBI各维度评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评定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满意度为95%,对照组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与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方案治疗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有效改善上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且明显提高了训练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手术治疗中小量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中小量基底核区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以立体定向手术抽吸结合尿激酶引流治疗为立体定向治疗组(n=41),采用内科保守治疗为内科治疗组(n=41),比较2组病人发病后30 d瘫痪侧肢体运动功能和9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情况。结果立体定向治疗组病人血肿消散时间为(3.3±1.5)d,内科治疗组为(24.0±7.3)d,两组血肿消散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立体定向治疗组中发病后30 d运动功能预后好者和发病后90 d GOS 5分者均明显多于内科治疗组(均P<0.05)。结论对于血肿量≤30 ml的基底核区脑出血、瘫痪侧肢体肌力为1~3级的病人,应首选立体定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肌电反馈神经康复重建仪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肌力康复的疗效。方法90例恢复期病人无禁忌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40例,两组病人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胞二磷胆碱750mg静滴,1次/d。15d为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WOND2000F神经康复重建仪对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进行肌电反馈刺激治疗,30min/d,15d为一疗程,五个疗程为一个周期,治疗结束时统计治疗前后单侧上肢肌力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单侧上肢肌力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电反馈神经康复重建仪对急性脑梗死恢复期肌力康复的疗效满意,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针灸、肌电生物反馈结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01—2013-12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脑卒中后出现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A对照组,B针灸组,C肌电生物反馈组,D综合治疗组,每组30例。4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康复科常规脑卒中治疗及神经康复治疗,针灸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针灸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组在以上治疗基础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综合治疗组采用以上所有治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评估4组患者治疗1、2、3个疗程后的疗效。结果 4组治疗前VF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B组、C组和D组的VFS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每组后一个时间点的VFSS评分与前一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3个疗程后,相同时间点各组VF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训练、针灸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均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三种治疗方法联合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行电针加中频脉冲治疗偏瘫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中的效果。方法我院2014-02—2015-01收治的8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GCS评分≥8分伴肢体活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包括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施以电针刺激及中频脉冲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治疗10~20d后,对患侧肢体肌力作评价。结果治疗组肌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偏瘫患者在基础药物治疗同时,早期施以电针加中频脉冲治疗,对肢体康复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神经损伤患者吞咽功能恢复中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0-01—2014-08我院收治的8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FIOS分级与洼田饮水试验吞咽功能评级情况大致相同(P0.05),治疗后观察组FIOS分级和洼田饮水试验功能评级改善情况远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通过反复训练,帮助患者掌握吞咽动作与技术,为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神经损伤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4-07-2005-07于作者医院住院治疗的1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病例选择标准:(1)符合第四届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的初发者;(2)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排除标准:(1)偏瘫侧肢体肌力3级以上者;(2)出现意识障碍者。按住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0例,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63·4±9·3)岁;对照组90例,男63例、女27例,平均年龄(63·91±10·10)岁。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脑心通治疗1·2 g,3次/d口服,疗程30 d。1·3疗效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压监护下立体定向颞部锥颅软通道置管并血肿外引流术(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20-35m L)的临床疗效差别。方法 110例(20-35m L)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被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试验组给予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内科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第二天再出血率(2例3.3%)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15例30%);试验组的血肿消失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试验组(47例78.3%)的肢体肌力偏瘫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28例56.0%),并且头痛(4例6.7%)和精神抑郁(2例3.3%)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4例28.0%;7例14.0%),两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总住院日(12±4)d明显短于对照组(25±7)d(P0.05)。结论在治疗中等量的(20-35m L)基底节脑出血的时候,颅内压监护下的颞部锥颅血肿穿刺外引流术,可以减少再出血率,改善患者预后,优于内科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MK-A型肌兴奋仪在小儿臂丛神经麻痹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K-A型肌兴奋技术在小儿臂丛神经麻痹康复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39例康复治疗期病人无禁忌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18例;2组病人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除了常规的康复治疗外,再应用肌兴奋治疗仪对损伤的上臂所支配的肌肉(肱二头肌、伸腕肌群)治疗。每块肌肉每次刺激20~30 min,1~2次/d,3个月为1疗程。结果 2个疗程后,治疗组单侧损伤的上臂肌力恢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兴奋技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肢体康复功能,对臂丛神经麻痹的康复有明显疗效,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康复期头皮针的治疗效果。方法对经头皮针治疗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康复期的6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单纯性失语患者治疗效果最好,24例中痊愈19例,占79.2%,好转(能断续说话)2例,3例无变化。16例失语伴偏瘫的患者中,失语好转率68.7%(11/16),肢体肌力好转(可以自己行走)率为75.0%(12/16)。15例失语伴双侧肢体瘫痪的患者中,失语的好转率为46.7%(7/15),肢体功能好转(能扶拐行走)率为40.0%(6/15)。而四肢肌张力高,原有去脑强直样发作的13例患者中,失语好转率为38.5%(5/13),肢体功能好转率为46.2%(6/13)。结论头皮针治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康复期病人的失语及肢体肌力改善有明显疗效,治疗效果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程度越轻,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