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肉制品——-广式腊肠中分离得到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condimenti)。研究了从8个生产厂家的广式腊肠中分离得到64株葡萄球菌,通过对分离菌株发酵剂适应性和发酵特性研究,从分离菌株中筛选出1株适合于作为肉制品发酵剂的菌株L_2A_4,对其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和生理生化测试并结合16SrDNA测序表明,为Staphylococcus condimenti。  相似文献   

2.
以自然发酵香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细菌群落优势菌属(相对丰度>1%)、共现菌属(Spearman相关性系数|ρ|>0.5,P<0.05),以及与挥发性风味物质显著相关(P<0.05)的菌属,确定出调控自然发酵香肠典型风味的核心菌群,据此构建合成菌群,与进口商业发酵剂发酵香肠进行对比,分析合成菌群对发酵香肠感官和风味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自然发酵香肠的核心菌属为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以上述菌属对应的代表性菌种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quorum)和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构建的合成菌群制备改良发酵香肠,其感官特性及风味明显优于商业发酵剂制备发酵香肠,具体表现为:前者的清新味和甜香味较为明显,酸味、咸味和金属异味较淡,特别是具有潜在清新味和果香味的醛类和芳香烃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效控制发酵鱼的品质及其保质期,从传统发酵金锠鱼中筛选适合作发酵剂的菌株。以过氧化氢酶阳性、耐盐性、抗菌性及不产生组胺为筛选指标,采用稀释分离法分离目标菌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发酵风味与口感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从发酵金锠鱼中分离到的38株菌株中,筛选出的两株潜在发酵菌株(zh-b和zh-f)经形态鉴定与16S rRNA分析鉴定为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a),其最适温度分别为20与30 ℃,最适pH为5、6。两株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大肠标杆菌均具有抗菌活性,但植物乳杆菌抗菌活性更好,且产酸能力明显高于戊糖片球菌。电子鼻对发酵产物进行测定,发现戊糖片球菌产生的甲基类、硫化物、氮氧化合物、醇类或醛酮类和有机芳香硫化物响应值(64.10、57.98、44.75、40.22和19.93)高于植物乳杆菌(5.50、34.11、10.68、0和8.95),是香气成分的主要贡献者。电子舌测定发现,两株菌均具有产生鲜味、鲜回味的能力,且戊糖片球菌的味值分别为14.32、6.64,明显高于植物乳杆菌产生鲜味、鲜回味(3.20、2.90),但只有植物乳杆菌产生酸味。另外,两株菌也产生非常少量的苦味。研究为两株菌作为发酵剂用于规模化生产发酵金鲳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贝  张香美  卢涵  文港  康晶  张秀华 《中国酿造》2022,41(11):102-107
该研究以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和抑菌活性筛选肉用发酵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鉴定,并将其应用于低盐发酵香肠中,通过感官、理化及微生物指标分析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筛选鉴定得到两株适用于肉类发酵、安全且具有蛋白酶及抑菌活性的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BR-12和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e)H-1,其中菌株BR-12还具有脂肪酶活性,两菌株间无拮抗作用。菌株BR-12与H-1按2∶1和1∶5的比例接种制备的低盐发酵香肠pH下降迅速,肠杆菌数与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较低,感官评分较高,硬度适中,弹性好,呈特有的玫瑰红色,且两菌株接种比例为2:1时,品质更好,说明菌株BR-12和H-1复配发酵有利于提高产品安全性,改善低盐发酵香肠滋气味,可用于低盐香肠发酵。  相似文献   

5.
使用经实验室分离鉴定的4株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1;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2;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3)及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采取不同的纯菌及复合添加组合(4株葡萄球菌分别与植物乳杆菌1∶1的比例)作为发酵剂,在发酵和成熟的不同时期取样及提取熏马肠中细菌的总DNA,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发酵剂对内源微生物在熏马肠成熟全过程中动态变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酵剂添加组合的熏马肠菌相分布呈现不同变化,但是随着成熟时间的增加,优势菌趋于明显,Weissella sp.,Lactobacillus sp.,Enterococus faecium,Enterococus faecalis始终存在于菌相中。其中F组(Staphylococcus simulans.002)的抑菌效果明显,内源菌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减少,尤其是对Lactobacillus plantarum,Pseudomonas sp.,Enterococus faecalis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发酵鲊肉粉中分离、筛选发酵性能优良的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为鲊肉粉接种发酵提供理论依据。按照肉制品发酵菌株的筛选标准,利用形态学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筛选出2株乳酸菌A1、C7和2株葡萄球菌S6、S7。结果表明:乳酸菌菌株A1、C7均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能快速产酸,具有较好抑菌特性;葡萄球菌菌株S6为沃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warneri),S7为巴氏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pasteuri),能产蛋白酶和脂肪酶,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和耐亚硝酸盐性,对不同抗生素有不同的敏感性。筛选得到的4株菌株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之间无拮抗作用,复配后用可于鲊肉粉接种发酵。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适合发酵肉制品的细菌性发酵菌株,以信阳腊肉、四川腊肉、云南腊肉和湖南腊肉为材料,以菌株的安全性、生产适应性、发酵性能等为指标,通过菌株的分离筛选、16S rDNA测序、基础发酵特性研究,确定自然发酵腊肉中的细菌种类,以及各菌株作为发酵剂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分离、鉴定出5株具有较高耐盐性、耐亚硝盐性、耐酸性且发酵性能优良的菌株,分别为乳链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马葡萄球菌和肠膜明串珠菌。筛选的5株菌株有望作为腊肉生产中的发酵菌种。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明不同发酵剂和发酵条件对鲊鱼(一种发酵草鱼)生物安全性的影响。以不同的菌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Pp)、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Sx)、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Sc)为发酵剂,按1∶1∶1(v/v/v)进行混合(Lp+Sx+Sc、Lp+Pp+Sc、Sx+Pp+Sc),控制不同的发酵条件,定期测定有害微生物和生物胺含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自然发酵(NF),接种发酵(IF)对鲊鱼中有害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前者(p0.01);与NF相比,IF能有效控制生物胺的积累,差异极显著(p0.01),3种混合发酵剂中,Lp+Sx+Sc对生物胺形成的抑制效果最好(p0.05);以20%(m/m)KCl替代Na Cl,对生物胺形成的抑制效果均显著提高(p0.05),最佳复合盐添加量为2.4%Na Cl+0.6%KCl;从对生物胺控制和生产效率的角度综合考量,发酵温度以20℃较适宜;综合对味感的要求与对生物胺控制的需要,混合糖添加量以5.0%为佳;在上述最佳条件下接种发酵50 d,既可使鲊鱼总生物胺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43.50 mg/kg),又能获得优良发酵风味和感官品质。研究结果提示,采用优良混合发酵剂并控制适宜发酵条件,有利于保证鲊鱼产品的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为复合发酵剂,以产品的色差、pH值、质构和感官指标为依据研究菌种接种量、菌种配比和发酵温度对发酵里脊火腿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建立响应面分析模型,确定发酵里脊火腿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添加植物乳杆菌和木糖葡萄球菌为复合发酵剂,菌种接种量为107 CFU/g、菌种配比为1.50∶1、发酵温度为30 ℃,此条件下制得的发酵里脊火腿的感官评分为82.55 分,与模型理论值接近。在此条件下加工所得的发酵里脊火腿口感较佳、滋味鲜美、综合品质良好。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首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肉制品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然后利用传统培养分离法及双层显色培养基对产生物胺的细菌进行分离筛选,并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鉴定;最后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产生物胺细菌的赖氨酸脱羧酶、组氨酸脱羧酶和酪氨酸脱羧酶编码基因ldc、hdc、tdc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发酵肉制品中细菌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从发酵肉制品中共分离得到52株细菌,其中43株具有产生物胺能力,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产生物胺能力较强的7株表皮葡萄球菌中均含有ldc和hdc基因,部分菌株检测到tdc基因,为评估发酵食品生物胺的潜在危害和快速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发酵剂对兔肉脯游离脂肪酸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蒋云升  闫婷婷 《食品科学》2014,35(11):174-178
将兔肉糜中接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木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xylosus)、汉逊氏德巴利酵母(Dabaryomyces hansenii),发酵及烘烤制成兔肉脯,研究3 种不同菌种接种发酵处理对兔肉脯中游离脂肪酸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总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均高于非接种菌组,其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葡萄球菌处理组>酵母菌处理组>植物乳杆菌处理组,说明添加的发酵剂促进了兔肉脯中脂肪的分解,而且它们在兔肉脯中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的能力依次递减,各种脂肪酸的含量各有增减,说明不同的发酵剂对其作用不同。进一步研究3 种菌复合发酵处理对兔肉脯中游离脂肪酸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其总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及各种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单一菌接种组,说明3 种菌的复合发酵分解产生游离脂肪酸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唐明礼  王勃  刘贺  何余堂  惠丽娟  马涛 《食品科学》2015,36(17):207-211
对煎饼发酵面糊中的优势菌种进行富集培养和划线分离,通过菌落形态、颜色、大小等进行初筛,通过生理生化实验、耐受性实验等进行复筛,采用VITEC-2 Compact微生物鉴定仪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煎饼发酵面糊中分离筛选得到的9 株乳酸菌和11 株酵母菌中,乳酸菌R2、R8和酵母菌Y8发酵性能良好,经鉴定R2为肠膜明串珠菌、R8为戊糖片球菌、Y8为酿酒酵母,可以作为煎饼专用复合发酵剂用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嗜热链球菌株与保加利亚乳杆菌株共发酵的特性,用产酸快的嗜热链球菌StCH-1菌株和产黏好的嗜热链球菌StTA040菌株与保加利亚乳杆菌Lb0925B菌株组合,测定其组合菌株的发酵性能。通过实验发现组合菌株发酵速率均比单菌株发酵速率快,其中含有嗜热链球菌StCH-1的组合菌株发酵速率较快,而含有嗜热链球菌StTA040的组合菌株的胞外多糖产量较高,发酵乳的黏度较高,持水力较强;三组分发酵剂的发酵速率快,发酵乳在贮藏期间黏度高,持水力强,通过感官分析得出三组分发酵剂制得的发酵乳的口感和风味最佳。  相似文献   

14.
高产甘油低产H2S葡萄酒优良酵母菌株筛选及其酿酒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雪  江璐  刘宁  刘延琳 《食品科学》2015,36(19):132-136
为获得中国本土优良酵母,提高葡萄酒感官特性,通过对采自新疆鄯善地区、宁夏广夏三基地的40 株野生酵母菌株进行实验室酿酒实验,筛选到两株高产甘油、低产H2S的葡萄酒优良酵母菌株H02、E22。分别于2010、2011年连续2 a对这2 株菌进行了10~20 L酒厂发酵实验并研究其酿酒特性。酒样理化指标结果符合国家标准GB 15037-2006《葡萄酒》要求,感官品尝分析结果与对照商业酵母VL1、RC212、C2C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感官品质相当,筛选出的野生酵母菌株有着优良的酿酒特性。  相似文献   

15.
从10 种我国自然发酵制品中分离纯化得到52 株乳酸菌及56 株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首先通过菌株耐受性、发酵特性等指标对菌株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利用抑菌特性和风味特性对菌株进行复筛,选择可能改善低盐发酵香肠安全性和风味的优良菌株,最终筛选得到3 株葡萄球菌Z9、L2和R2,以及4 株乳酸菌P6、P12、X和SN1-3。经由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葡萄球菌菌株Z9、L2为腐生葡萄球菌,R2为肉葡萄球菌;乳酸菌菌株P6、P12均为植物乳杆菌,X为干酪乳杆菌,SN1-3为戊糖片球菌。最后测定菌株的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研究菌株间的拮抗特性,最终筛选得到戊糖片球菌SN1-3与肉葡萄球菌R2作为制作发酵香肠的复配菌株。  相似文献   

16.
谢婕  赵欣  骞宇  李键  陈炼红  陈娟  索化夷 《食品科学》2015,36(11):114-118
通过提取羊八井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分离到的36 株酵母菌的基因组DNA,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其26S rDNA并测定序列,将序列输入GenBank中通过基本局部序列检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检索确定种属(同源性≥99%)。结果表明: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酵母菌主要为马克斯克鲁维酵母17 株(47.2%)、酿酒酵母6 株(16.7%)、平常假丝酵母5 株(13.9%)、喜仙人掌毕赤酵母4 株(11.1%)、发酵毕赤酵母3 株(8.3%),1 株鉴定失败。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结合分子鉴定结果分析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以自然发酵的苹果渣为对象,采用选择平板分离技术,对其不同层次的微生物区系组成进行分析。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定,结合ITS区、26S rRNA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多相分类法对分离获得的微生物进行鉴定,研究苹果渣不同温度层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结果表明:自然发酵苹果渣中主要微生物组成为酵母菌和乳酸菌,从28、37、45、50 ℃这4 个温度层中分离得到10 株菌,4 个温度层的优势菌分别鉴定为黑曲霉、乳酸链球菌、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和东方伊萨酵母。  相似文献   

18.
李欣  武俊瑞  田甜  岳喜庆 《食品科学》2014,35(1):150-154
从黑龙江大庆地区采集7份采用传统方法制作的自然发酵酸菜发酵液,从中分离和筛选出14株乳酸菌疑似菌株,提取其16S rDNA,并经测序、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等方法,对其属种进行鉴定。初步筛选出在pH值为2.5、3.0和3.5的酸性条件下均能够生长的耐酸菌株6株,并进一步利用活菌计数法得出菌株在pH3.0条件下的存活率。结果表明:14株菌株均为乳酸菌,其中4株为弯曲乳杆菌(HD12-1、HD13-5、HD14-1和HD15-1),1株为短乳杆菌(HD18-2),3株为清酒乳杆菌(HD12-2、HD13-1和HD16-5),1株为肠膜明串珠菌(HD18-3),5株为植物乳杆菌(HD14-3、HD15-2、HD16-2、HD17-3和HD17-4),且筛选出pH 3.0条件下存活率在2%以上的6株菌株,分别为HD12-1、HD13-1、HD14-1、HD15-1、HD16-2和HD16-5。  相似文献   

19.
不同后熟发酵时间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后熟发酵过程中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电子鼻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很好的将不同后熟发酵时间豆瓣酱样品区分开,根据传感器对样品的敏感度和区分度进行优化,最佳传感器组合为
S1S4S7S10;3 种不同后熟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共分离鉴定出44 种挥发性化合物,后熟发酵1 a共鉴定出36 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81.8%;后熟发酵2 a共鉴定出30 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68.2%;后熟发酵3 a共鉴定出28 种化合物,占总检出化合物的63.6%;3 种不同后熟发酵酱中含有19 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是4-乙基-2-甲氧基苯酚、苯乙醇、2-乙基苯酚、苯甲醛、苯乙醛、水杨酸甲酯、1-庚醇,它们相对含量有明显差别;感官分析显示后熟发酵1 a的样品在色泽、酱香等方面与后熟发酵2、3 a存在较大差异,而后熟发酵2、3 a的样品整体上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20.
3 种酵母发酵生产红树莓酒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娜  杨华  郭德军 《食品科学》2015,36(12):160-165
以D254、71B、D15 3 种果酒酵母进行发酵制备红树莓酒,并分析其香气化学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3 种酵母酿造的红树莓酒香气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进行香气成分的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利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香气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105 种香气成分,其中D254、71B、D15酵母发酵的红树莓酒中分别检测出35、48、57 种香气成分,共有8 种成分相同。D254酵母发酵的红树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3-甲基-1-丁醇(54.39%);71B酵母发酵的红树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丙烯酸异辛酯(12.41%)、脱羰秋水仙碱(12.06%)、癸酸乙酯(8.21%);D15酵母发酵的红树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三辛酸甘油酯(11.06%)和安非拉酮(8.81%)。综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与感官评价结果表明,71B酵母发酵生产的红树莓酒香气较好,适宜大众口味,从而得出71B酵母为生产红树莓酒的最优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