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骶髂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四川省医学科学院于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骶髂关节炎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组(超声引导组,n=40)和CT引导下骶髂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组(CT引导组,n=40),对两组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BASDAI)、功能指数(BASFI)、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临床疗效、穿刺成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BASDAI、BASFI、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BASDAI、BASFI、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治疗总有效率82.5%(33/40)、穿刺成功率85.0%(34/40)和CT引导组治疗总有效率90.0% (36/40)、穿刺成功率95.0%(38/4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为10.0% (4/40).结论 超声和CT引导下骶髂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骶髂关节炎均安全有效,相比而言,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腔内注射治疗骶髂关节炎更加简便、经济且辐射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通用脊柱内固定系统(USS)联合骶髂螺钉与闭口万向螺钉(closed multiaxial screws,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的腰椎骨盆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47例不稳定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28侧)采用USS联合骶髂螺钉(A组),25例(39侧)采用CMAS骶髂固定系统联合后路部分脊柱内固定系统(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的复位MATTA评分、术后1年的MAJEED功能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合并有骶神经症状的患者术前术后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情况。结果 A、B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21.4±5.1) min、(110.6±4.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618±45) mL、(570±4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分别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了伤口感染,通过清创术及抗生素治疗后治愈。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A组优良率92.9%,B组优良率为97.5%,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时根据MAJ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A组优良率为86.4%,B组优良率为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时,术前伴有神经损伤的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分级示A、B两组神经功能较术前均获得显著改善( P<0.05),但A、B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MAS骶髂固定系统治疗不稳定型骶骨骨折的疗效优于USS联合骶髂螺钉。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探讨脉冲射频与关节阻滞治疗骶髂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②方法选择42例骶髂关节炎患者,采用单双号分组方法,每组21例,观察组双号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单号关节腔注射得宝松,2周1次,3次为1疗程。2周评估两组患者的骶髂关节自发性、运动时的VAS评分,关节压痛及骶髂关节测试是否阴性。③结果VAS评分关节疼痛与功能改善情况,两组自身对照均有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④结论脉冲射频治疗骶髂关节炎的疗效优于关节腔注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导航技术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前路钢板固定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3D导航技术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与6-12个月后骨盆功能的优良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3D导航技术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验证其准确性与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对11例冰冻正常成人骨盆标本左右侧骶髂关节进行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并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根据CT测量结果,在11例骨盆标本(22个骶髂关节)上进行个体化置钉验证。结果理想螺钉的长度与最大直径分别为(87.62±1.68)mm与(20.26±1.20)mm,理想螺钉与冠状面、水平面的夹角分别是(25.85±1.06)°与(19.79±1.60)°,进针点与髂后上、下棘的距离分别为(37.02±1.67)mm与(38.30±1.14)mm;左右侧骶髂关节所置螺钉均安全、准确到达预定位置。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模拟骶髂螺钉内固定术,可准确测量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并进行评估,对术中置入螺钉的进针点、角度和形态的选择有指导意义;同一个体左右侧骶髂关节理想螺钉的形态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骶髂关节半脱位患者分为前错位和后错位两组各30例,两组均行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结果:优74例(92.5%),良5例(6.3%),差1例(1.2%),总有效率(98.8%)。前错位、后错位均与治疗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前旋错位与后旋错位的疗效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正骨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技术与开放技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C型骨盆骨折患者12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各60例,观察手术相关指标、远期髋关节功能和活动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45.8±8.3)ml,切口大小(4.8±0.7)cm,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2±1.3)d,住院时间(11.5±2.3)d,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术后3个月、0.5年以及1年时,观察组患者的Harris评分(64.52±9.31、67.53±10.46、75.87±14.56)及Barthel指数(75.42±9.93、83.48±11.62、89.78±12.6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关节功能,且取得与常规手术相当的手术时间,是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理想方式.  相似文献   

8.
魏伟峰 《中外医疗》2012,31(18):2-3
目的探究在腰椎间盘突出且并发骶髂关节错位患者中行调整骶髂关节手法临床疗效。方法截取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1月共108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行分组,传统手法组、调整手法组各54例,对比2组间临床差异性。结果传统组住院时间为(25.34±3.24)d,改进组为(21.29±3.26)d;治疗结局中,改进组治愈36例,较传统组多13例,高出24.07%;好转36例,较传统组多13例,高出24.07%;无效改进组2例,占3.70%,传统组8例,占14.81%。两组结果行统计分析提示,P均〈0.05,差异存统计意义。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并发骶髂关节错位患者中行调整骶髂关节手法疗效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评估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活动期AS患者的72个骶髂关节进行MRI检查,筛选出存在活动性炎症的63个骶髂关节(病例组)及25例健康志愿者的50个骶髂关节(对照组)作超声检测,对比血流显示率、血流丰富程度(半定量分级)及血流阻力指数(RI),并对治疗后病情缓解的31例AS患者的54个骶髂关节行CDE、CDUS检查,对比活动组及病情缓解组的血流显示率、血流丰富程度及血流RI。结果病例组骶髂关节内部或周边血流显示率(90.5%)较对照组(52.0%)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例组以2~3级多血流为主,而对照组以0~1级少血流为主,病例组与对照组间骶髂关节血流丰富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例组平均动脉血流RI为0.57±0.07,较对照组的0.78±0.11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活动组的平均动脉RI 0.57±0.08较病情缓解组0.69±0.09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活动组与病情缓解组的骶髂关节内部或周边血流显示率及血流丰富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6、0.052)。结论彩色超声可显示骶髂关节异常血流信号,尤其是低阻血流信号为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炎并评估其活动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应用骶髂关节前入路双钢板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Tile C1型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组,B组为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组,每组各25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恶心、呕吐、肺部感染、伤口感染等)、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患者满意度、术后骨折复位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一致。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生存率均为100%。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手术切口总长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患者( P<0.01)。B组患者术后满意度高于A组患者( P<0.01)。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骨折复位MATTA分类、术后1年MAJEED功能评分和SF36评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骶髂关节前路钢板内固定与计算机导航辅助下微创经皮骶髂螺钉均是治疗Tile C1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两者远期疗效相似,但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治疗骨盆Tile C1型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varian hyperstimulation syndrome ,OHSS)的临床特点,寻求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2013年1-12月发生中、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68例(观察组)的临床资料,长方案的66例夜针均选用艾泽1支(250μg )促卵泡成熟,2例拮抗剂方案夜针选用达菲林02. mg促卵泡成熟。选取同期未发生O HSS的长方案、夜针为艾泽250μg患者123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孕症患者平均年龄、平均体质指数、平均Gn总量、平均获卵数等临床特点。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获卵数分别为(21.84±8.36)枚与(10.36±10.81)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1.32±6.43)岁和(33.98±7.8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体质指数分别为(22.44±2.37)kg/m2和(22.94±3.56)kg/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平均Gn总量分别为(2408.23±1003.58) IU 与(269.000±110.545) IU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O HSS的发生与获卵数密切相关,并且获卵数>20枚者的风险明显增加,应取消移植,采取全胚冷冻,以减少甚至杜绝中、重度O HS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梅杨  杨谧 《湖南医学》2014,(4):651-653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对消除麻醉诱导期丙泊酚注射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院40例ASAⅠ~Ⅱ级择期全麻耳鼻喉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长托宁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C组患者麻醉诱导前采用生理盐水10mL静脉注射;W组0.01mg/kg长托宁(生理盐水稀释为10mL)静脉注射。20min后静脉注射2mg/kg丙泊酚,30s注射完毕。采用口述分级评分法(VRS)分别评估比较丙泊酚注射时患者的疼痛评分情况。记录患者入手术室(T1)、试验药物(长托宁或者生理盐水)注射后5min(T2)、10min(T3)、15min(T4)、20min(T5)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W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0.9±0.7比1.7±0.9,P=0.04);注射痛发生率也低于C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0%比90%,P<0.05)。两组间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长托宁能有效缓解麻醉诱导期丙泊酚注射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1年2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2例(45椎)为研究对象,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时并发症、视觉模拟评分(VAS)、活动能力评分、使用止痛药物的评分及Cobb角、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占18.75%。患者术后Cobb角[(20.2±3.8)°]较术前[(29.4±5.3)°]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12个月时[(19.8±4.1)°]与术后[(20.2±3.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VAS评分[(2.4±0.7)分]、活动能力评分[(1.1±0.4)分]及使用止痛药物评分[(0.4±0.1)分]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7.9±1.2)、(3.5±0.4)、(1.8±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随访12个月时VAS评分[(2.7±0.8)分1、活动能力评分[(1.2±0.5)分]及使用止痛药物评分[(0.3±0.1)分]与术后比较[(2.4±0.7)、(1.1±0.4)、(0.4±0.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前缘[(1.25±0.33)cm]、中部[(1.32±0.41)cm]的椎体高度较治疗前[(0.82±0.11)、(0.83±0.30)cm]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椎体后缘高度手术前后[(2.10±0.60)、(2.31±1.0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前缘、中部、后缘的椎体高度[(1.25±0.32)、(1.32±0.40)、(2.32±1.02)cm]与术后[(1.25±0.33)、(1.32±0.41)、(2.31±1.01)c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石顺华  廖春锋  傅广 《湖南医学》2014,(10):1983-1985
【目的】研究国产替罗非班(欣维宁)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1~2012年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4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患者于冠脉造影(CAG)后PCI前持续静脉给予欣维宁,并追加肝素50 U/kg静脉注射,而对照组仅追加肝素100 U/kg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罪犯血管开通情况,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分级(TIMI)及校正的T IM L计帧数;比较治疗前后48 h检查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TIMI 3级获得率高于对照组(87%和74%,P<0.05),梗死的TIML计帧数(CTFC)明显低于对照组(22.5±4.6帧vs30.1±6.5帧,P<0.05),治疗后48h检查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缺血导联个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出血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PCI术中联合应用欣维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HFPEF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5例(阿托伐他汀20mg/d+基础治疗)、对照组35例(仅予基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时测量E/E’比值、E/A比值、E峰减速时间(DT)、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房容积指数(LA VI),同时检测血浆N末端脑利纳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6 min步行距离(6MWT)。结果治疗3月时,2组超声指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 05),但此时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月时,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比较6MWT有显著提高(463±57vs411±59,P〈0.05),体现左室舒张功能的超声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如E/E’改善显著(8.0±2.8vs10.8±3.0,P〈0 05)、验血指标方面hs-CRP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3月时即有差异,治疗12个月时改善显著(3.02±0.43vs4.73±0.68,P〈0 05),同时12月时阿托伐他汀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较对照组发生率低。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改善HFPEF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可能对预后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初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对重症肺炎的治疗效果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53例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初始抗生素应用情况、初始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机械通气和住ICU时间、总费用和病死率。结果:45例初始培养阳性患者中,初始抗生素合理使用率62.2%(28/45);初始抗生素合理使用组和不合理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时间[(10.7±3.6)d和(17.5±5.1)d]、机械通气时间[(9.1±4.9)d和(14.9±6.7)d]、住ICU时间[(15.4±5.2)d和(20.6±5.9)d]和总费用[(57191.5±370.2)元和(82726.6±320.3)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10.7%和23.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初始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以及对细菌耐药的监测,可缩短重症肺炎患者病程、改善预后,对减轻重症肺炎患者的医疗费用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后的呼吸力学、血气等指标。结果与SIMV组比较,ASV组潮气量(VT)显著增加[(627.3±58.8)mL比(430.5±76.8)mL,P〈0.01],而呼吸频率明显下降[(15.5±3.6)次/min比(22.3±2.8)次/min,P〈0.01],气道峰压(PIP)显著下降[(2.31±0.60)kPa比(3.31±0.82)kPa,P〈0.05],平均气道压无明显改变(Pm)[(0.74±0.68)kPa比(0.77±0.25)kPa,P〉0.05],吸气阻力(R)显著下降[(1.51±0.52)kPa·L^-1·s^-1比(2.35±0.24)kPa·L^-1·s^-1,P〈0.05]。ASV组器械附加功(WOBimp)(0.02J/L比0.06J/L,P〈0.01)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0.027kPa·s比0.051kPa·s,P〈0.01)均较SIMV组明显降低,带机时间明显缩短[(7.2±2.1)d比(9.5±2.9)d,P〈0.05]。SIMV和ASV两种呼吸模式下血气分析、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相比,ASV可以降低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缩短带机时间,推荐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呼出气冷凝液(EBC)炎症因子评价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吸入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500μg,bid)治疗期间气道炎症变化情况,并结合肺功能、生活质量评分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治疗前及治疗后14、28、90 d重度稳定期慢阻肺患者24例及健康对照组18例的EBC,采用液相芯片技术测定EBC中白细胞介素6(IL-6)、IL-10水平,ELISA法测定8-异前列腺素(8-iso-PG)浓度,并行肺功能检测及生活质量评分(SGRQ评分)。结果治疗前重度稳定期慢阻肺组EBC中各细胞因子浓度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慢阻肺组治疗14 d后EBC中8-iso-PG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11.59±4.12)pg/mL比(14.17±4.66)pg/mL,P〈0.05],但在治疗后14-90 d保持低水平,各观测点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6水平在治疗28 d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46±0.19)pg/mL比(1.59±0.19)pg/mL,P〈0.05],与治疗90 d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在治疗90 d的水平较治疗28 d显著升高[(1.72±0.19)pg/mL比(1.62±0.12)pg/mL,P〈0.05]。治疗后肺功能FEV1、FVC、FEV1/FVC较治疗前显著增加,SGRQ评分显著下降(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FEV1与EBC中8-iso-PG、IL-6、IL-10水平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动态观察EBC中8-iso-PG的变化可作为监测重度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治疗期间气道炎症变化的指标,IL-10可能与气道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胀法用于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lymphadenectomybytumescenttechnique,ALTT)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成2组,每组30例,分别行ALTT及传统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肋间臂神经保留及病理改变情况、手术野脱落细胞情况、术后并发症等。结果ALTT组腋淋巴结平均清扫时间(26.47±4.09)min,较传统时间缩短(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80.33±8.70)ml,与传统手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腋淋巴结清扫数目(21.50±4.56)个,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肋间臂神经保留率4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淋巴结病理学改变无显著差异,创面冲洗液脱落细胞学镜检均未发现阳性,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上臂内侧感觉麻木疼痛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切口种植。结论肿胀法乳腺癌腋淋巴结清扫术简单省时,淋巴结清扫率高,尤其对于肋间臂神经的保留,减少术后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所有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判断病变区域血流情况。结果 120例子宫内膜病变中,良性病变98例,恶性病变22例,良性病变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恶性病变患者[(7.2±3.8)mm vs(10.8±4.3)mm,P<0.01];36例萎缩性子宫内膜未见血流,其余62例良性病变患者子宫内膜血流阻力指数大于恶性病变患者[(0.61±0.07)vs(0.34±0.05),P<0.01],舒张期末流速低于恶性病变患者[(8.6±3.4)cm/s vs(14.7±5.6)cm/s,P<0.01],收缩期峰值流速与恶性病变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8±5.2)cm/s vs(27.9±6.6)cm/s,P>0.05]。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辨率高、操作简单、无创伤,可作为绝经后子宫内膜病变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