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由于血小板采集袋的改进和细胞分离器的应用,血小板输注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血小板免疫学已经从血清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近年来血小板抗原的生化特性和多态性的遗传学基础已逐渐被揭示。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血型血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1981年ISBT/ICSH血清学专家组召开过一次血小板血清学的专题讨论会(主席:A.E.G.Kr.Von dem Borne博士).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期望通过定期召开专题讨论会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的各项技术并且在各实验室之间交换血清.此后三届专题讨论会分别于1982年(布达佩斯),1984年(慕尼黑)和1986年(新德里)召开.第二届会议上决定将血小板悬液免疫荧光检测法作为证实血小板抗体检测新技术的标准.本届讨论会由两部份内容组成,从1988年3月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血型血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由于血小板采集袋的改进和细胞分离器的应用,血小板输液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与此同时,血小板免疫学已经从血清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近年来血小板抗原的生化特性和多态性的遗传学基础已逐渐被揭示。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血型血清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清学异常,包括血小板减少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接受商品性浓缩Ⅷ因子治疗的血友病患者中已有报道。 1983年,在一所综合性血友病中心跟踪92例成年血友病患者,其中7例患者血小板减少程度由轻度发展到中度,而在此以前没有一例患者有血小板减少。从发现血小板减少开始,思者至少被跟踪观察了36个月。7例患者中3例作骨髓穿刺,发现骨髓抽吸物中有成熟的幼红细胞及足量的巨核细胞存在,血小板相关IgG水平正常。5例患者皮下出血增加,其血浆因子Ⅷ的活性低于1%,均接受过商品性浓缩凝血因子。该7例患者的血清作HIV抗体转移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血型抗原和抗体在临床医学和输血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检测血小板血型血清学方法有免疫荧光、放射免疫、酶联免疫、混合凝集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流式细胞仪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检测方法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如血小板粘附免疫荧光试验、磁珠介导的血小板分析、分子生物学方法及固相微板技术(solid-phase microplate assay,SPMA)等也可用于血小板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放散技术用于血小板血清学研究时,由于难以保持血小板的完整和抗原性,限制了进行更深入的血清学研究。本文作者介绍了1种用于血小板血清学试验的氯喹放散技术,在放散完成后,能有效地保持血小板抗原的完整,并回收放散液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免疫活性。作者选取随机正常献血员的血小板浓缩物作为体外致敏标本,经PBS EDTA洗涤后配成1.2×10~6/μl悬液,加入含已知抗血小板种属抗体(如抗-PI~(AI)、抗-PIt等)的血清致敏,结束后用PBS-EDTA洗涤并配成1.2×10~6/ul悬液;另选取血小板相关IgG(PAIgG)升高的病人血小板经洗涤后亦用PBS-EDTA配成  相似文献   

7.
背景 输D—不相容血小板后缺乏预防抗D同种免疫的准则。合理预防会有益于那些需要大量D—不相容血小板,而库存受到限制的医疗机构。设计与方法 对—家儿科专科医院1.5年内所有输注D—不相容血小板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的病人仅是接受单一供血者的少白细胞血小板,并且未接受RhIg免疫预防的患儿。对输注的数量及血小板的来源、ABO血型、血清学随访持续时间,D—不相容输血中红细胞残留的水平都进行了分析。在3.5年的周期里,对医院所有血清学D阳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背景 奥沙利铂,第三代铂化合物,有可能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本文报道首例奥沙利铂引起的严重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症。病例与方法患者为一患有直肠癌的79岁女性病例,开始用5-氟尿嘧啶治疗,后来每二到四周接受一次奥沙利铂和甲酰四氢叶酸治疗。在化疗的第15和17疗程,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溶血和中性粒细胞减少。而在第16疗程没有用奥沙利铂,也没出现上述症状。用标准方法对药物依赖性抗体和自身抗体进行了血清学检测。结果血清学实验发现:直接抗球蛋白IgG阳性;红细胞洗脱无反应;  相似文献   

9.
由于血小板抗原检测方法的改进,发现了许多新的血小板特异性同种抗原系统.然而过去命名不统一.为避免混淆,本次血小板血清学工作会议制定出新的命名规则.命名规则如下:(1)在系统前冠以HPA,即人类血小板抗原的英文缩写.(2)各抗原系统以公布日期的顺序编号.(3)对偶抗原按人群中频率由高至低用字母命名.(4)今后发现新的HPA系统须经本工作会议批准.下表列出到目前为止已鉴定的HPA系统.这一建议已被日本血小板血清学专题讨论会接受.  相似文献   

10.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相对应的同种抗体可以引起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输血后紫癜、输入随机捐献者血小板导致的输注无效。国际输血协会血小板工作委员会于1990年更新了人类血小板抗原命名系统,从那时起,大量的血小板抗原被描述,其中许多抗原的分子结构已确定。到目前,免疫血清学指定了24个血小板同种特异性抗原,  相似文献   

11.
检测血小板抗体在输血和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笔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60例自身或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固相免疫血清学试验(SPISA)技术,成功地进行血小板的抗体检查和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为因血小板表面抗原同种免疫而致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筛选配合的血小板供体,作单采血小板后供输注治疗。在报导的4例患者中,血小板输注24小时回收率均在20%以上,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人类血小板抗原(HPA)研究概况   总被引:26,自引:16,他引:26  
自1959年第一个人类血小板抗原(HPA)被鉴定以来.使用血清学方法至今已检出24个血小板抗原。2003年由国际输血协会(ISBT)和国际血栓和止血协会(ISTH)联合成立的血小板命名委员会(PNC),对HPA进行了系统命名.建立了命名原则和认可新抗原的标准。目前已有22个血小板抗原被正式命名,相应基因遗传多态性的分子基础也被阐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应用固相血小板免疫血清学试验(SPISA),为难治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筛选合适的供体血小板,作为载体与长春硷药物偶联,进行长春硷偶联血小板输注治疗,在本文的4例以长春花硷作偶联血小板治疗的难治型 ITP病人中,3例患者获得了缓解,显示了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12例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种血液病中因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症状可通过血小板输注取得明显治疗效果,然而反复多次的血小板输注,可引起血小板的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可达30%左右^[1]。笔者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需要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作血小板交叉配型,以预防FTR发生。  相似文献   

16.
VP-16偶联血小板治疗难治型 ITP 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子清  潘理明 《中国输血杂志》1991,4(3):115-116,114
本文应用固相血小板免疫血清学试验(SPISA)为难治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筛选不配合的供血者血小板,用该血小板载体与 VP-16(足叶乙甙)偶联,并输给5例难治型 ITP 病人。5例治疗均有效,其中4例完全缓解,显示了临床上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7.
背景和目标: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症通常可归因于HPA-1a抗体。作者报告1例双亲血小板抗原不相容HPA-3a同种免疫继发严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材料和方法:通过单克隆抗体特异性免疫固定血小板抗原检测血小板抗体,用PCR作血小板基因分型,用血清学规程和PCR作HLA分型。结果:基因分型结果证实双亲血小板HPA-3a系统不相容。值得注  相似文献   

18.
NAT是由于母体IgG同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直接与胎儿血小板抗原作用所致,是一种罕见病.NAT的发病率还不清楚.作者研究了348例拟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血清学和临床,在144例(41.4%)血小板ZW?血型呈阴性母亲中,107例有ZW?抗体中的94例仅有ZW?抗体,12例伴HLA抗体,1例并有Br?抗体;204例(58.6%)ZW?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不断推广和应用,血小板输注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在治疗以血小板数量或质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血小板血型的研究也从应用血清学方法发展到分子生物学方法,血小板抗原的生化特性和多肽性的遗传学特性也逐渐被揭示。本对近年来血小板血型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支稳定的无偿血小板捐献者队伍,是无偿献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市自2005年开始逐步筹建,经过6年多的努力,一支相对稳定的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已建立,并且基本满足了本市血小板每年约30%的速度增长的需求.我们对建设机采志愿者队伍,保障临床单采血小板的需求的经验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