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目的 比较人工肱骨头置换术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收治41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男20例,女21例;年龄65 ~83岁,平均75.2岁.骨折按Neer分型:三部分骨折23例,伴明显肩关节脱位11例;四部分骨折18例,伴明显肩关节脱位9例.21例患者接受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钢板组),20例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时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41例患者术后获25 ~36个月(平均30.5个月)随访.置换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6.8±7.9)min]、术中出血量[(190.7±32.2) mL]、术后引流量[(62.6±5.4)mL]、住院时间[(11.1±1.1)d]均低于钢板组患者[分别为(101.2±10.9) min、(241.7±46.0)mL、(77.7±7.9) mL、(13.4±1.6)d],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患者术后3个月、1年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52.1±3.1)分、(61.7±2.8)分]均低于置换组患者[(60.0±3.3)分、(65.5±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并发症发生率(23.8%)与置换组(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关节内感染发生. 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当,前者手术创伤较小,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较少,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老年3部分与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适应证、手术技巧以及早期随访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7月,对58例肱骨近端骨折分2组治疗:AO锁定加压钢板(LCP)组与人工肱骨头置换组。LCP组28例,男12例,女16例;平均年龄(66.5±1.4)岁;3部分骨折24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1例,4部分骨折2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1例。人工肱骨头置换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8.9±3.5)岁;3部分骨折9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2例,4部分骨折12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4例,肱骨头劈裂型骨折3例。分别在术后即刻及术后第2、6、10、16周和6个月,以及最终随访时拍摄X线片。最终随访时应用VAS疼痛评分、ASES(Americanshouderandelbowsurgeon)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simpleshouldertest)问卷评估治疗结果。结果:LCP组平均随访29.8个月,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随访28.2个月。VAS疼痛评分:LCP组平均(2.2±1.5)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2.6±1.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LCP组110.2°(81°~130°),人工肱骨头置换组120.2°(89°~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ASES评分:LCP组平均(87.7±2.2)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86.4±4.5)分。Constant-Murley评分:LCP组平均(83.9±6.8)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85.5±5.6)分。U-CLA评分:LCP组平均(30.3±2.2)分,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31.2±2.1)分。SST问卷中回答"是"的问题:LCP组平均(8.0±0.9)个,人工肱骨头置换组平均(9.0±0.7)个。两组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UCLA评分以及SST问卷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老年3部分与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行切复LCP内固定与人工肱骨头置换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技术要求高,手术适应证应严格选择,其良好疗效的获得依赖于假体尽可能地解剖安放以及肩袖止点的良好重建。  相似文献   

3.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讨论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有移位的肱骨近端骨折127例,其中内固定手术114例,肱骨头置换手术13例。男48例,女79例,年龄2l至75岁,平均54岁。采用Neer分类,二部分骨折69例,(其中解剖颈骨折4例,外科颈骨折65例),三部分骨折47例,四部分骨折11例。所有二部分和45例三部分骨折分别行三叶草钢板或肱骨近端解剖钢板及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nerus plate,LPHP)内固定,而2例三部分和所有四部分骨折均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humeral head replacement,HHR)。结果 术后随访4~48个月,平均17.1个月。内固定术后所有骨折均愈合,无畸形愈合。愈合时间为6~9周,平均7周。肱骨头置换术后,假体未出现松动、脱位等现象。所有病例均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根据美国Michael Reese医疗中心评分标准,内固定术或肱骨头置换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5%和70%。结论 对肱骨近端移位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二部分骨折及多数三部分骨折可采用钢板内固定,而四部分骨折可一期行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结合经皮微创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 :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共39例,男17例,女22例;年龄67~88岁,平均(71.8±5.2)岁。分为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组(MIPPO组)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ORIF组)。MIPPO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70.0±5.3)岁;术中先用正骨手法闭合复位肱骨近端,位置满意后经皮锁定钢板固定治疗。ORIF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72.0±4.2)岁;采取经三角肌胸大肌间隙入路,切开复位骨折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应用Constant-Murley评分系统对患肩进行评定。结果:39例均获随访,时间11~27个月,平均18.1个月。MIPPO组平均出血量(176.0±57.4)ml,少于ORIF组的(356.0±66.9)ml;MIPPO组手术时间平均(47.4±14.9)min,短于ORIF组的(92.7±15.8)min;MIPPO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7.6±5.8)周,短于ORIF组的(21.7±4.9)周。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MIPPO组89.7±14.5,优于ORIF组的81.8±13.2。结论:正骨手法整复微创锁定钢板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血供破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是治疗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与肱骨近端解剖钢板(APHP)和T形钢板进行比较,评价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在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2008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5例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6例,女29例;年龄24~ 70岁,平均39岁.均为NeerⅢ、Ⅳ型骨折,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3组:LPHP组(36例)、APHP组(19例)和T形钢板组(10例).骨折复位后断端如果有骨缺损,则植入自体骨.比较3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 LPHP组、APHP组、T形钢板组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 156.6±42.3) mL、(175.2±41.2) mL、(191.7±39.6) mL,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6.3±12.3) min、(96.1±13.6) min、(101.2±12.6) min,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61例获得临床愈合,其中LPHP组36例,DCP组17例,T形钢板组8例,3组骨折愈合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10.1±1.2)周、(12.3±1.4)周、(15.4±2.6)周,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4例发生肱骨头坏死,其中APHP组2例,T形钢板组2例,3组肱骨头坏死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关节功能评定根据Neer评分标准:LPHP组优32例,良3例,差l例,优良率为97.2%;APHP组优10例,良2例,差5例,优良率为63.2%;T形钢板组良4例,差4例,优良率为40.0%,3组优良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与APHP和T形钢板比较,LPHP既可以牢固固定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各个骨折块,又保护了肱骨头及骨折端的残留血供,骨折愈合快,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2月-2007年9月,应用切开复位三叶草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21例.根据Neer肱骨近端骨折分型将患者分为三组:四部分外展嵌插型骨折11例,平均年龄[(53.4±9.3)岁,x±s,下同];典型四部分骨折6例,平均年龄(55.8±4.5)岁;四部分骨折脱位4例.平均年龄(52.5±3.7)岁.采用Constant-Murley(CM)评分和简易肩关节测验(SST)问卷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除外展嵌插组2例失访外,其余19例获得随访.四部分外展嵌插组9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8.1±15.4)个月,CM评分平均为(81.0±7.3),SST平均为(9.6±1.0);典型四部分骨折组6例随访时间平均为(31.2±14.2)个月,CM评分平均为(72.2±9.4),SST平均为(8.3±1.5),其中发生大结节部分吸收的1例患者CM评分为59.0,SST评分为7.0;四部分骨折脱位组4例随访时间平均为(22.0±18.5)个月,CM评分平均为(40.5±11.2),SST平均为(4.7±1.6),其中2例出现大结节吸收,1例肱骨头坏死,另1例肱骨头坏死和大结节吸收同时出现.结论 严重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很重要,钢板可以有效应用于年龄较轻的外展嵌插型,对于典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和四部分骨折脱位患者,若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则需采用坚强的内固定,并尽量达到解剖复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锁定钢板治疗且获得随访的125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男54例,女71例;年龄18~88岁,平均54.6岁.骨折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57例,三部分骨折62例,四部分骨折6例.根据术后X线片所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重建情况分为2组:内侧柱支撑重建组(重建组,84例)和内侧柱支撑未重建组(未重建组,41例).随访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肱骨头内翻角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6~30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重建组与未重建组平均Constant评分分别为(77.9±13.0)、(67.3±11.3)分,优良率分别为72.6%、43.9%,平均VAS评分分别为(1.6±2.0)、(3.2±2.4)分,以上项目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后肱骨头内翻角度(1.2°±3.3°)小于未重建组(4.4°±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二次手术率(4.8%)均较未重建组(34.1%、17.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固定肱骨近端骨折术中重建肱骨近端内侧柱支撑、骨折端良好复位不仅能使肱骨头得到有效的支撑、预防术后肱骨头内翻及内固定失败,而且术后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2009年1月~2011年6月采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Neer 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6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为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内固定组,n =35)和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组(置换组,n =26).其中内固定组含Neer 3部分骨折23例,4部分骨折12例;置换组含Neer 3部分骨折5例,4部分骨折21例.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一次性住院费用,同时采用Neer评分标准从关节疼痛、活动、功能等方面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随访时间相仿,平均随访时间为20.5个月(12 ~36个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平均为(60±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00±10) ml,一次性住院费用平均为(37 940±3 500)元,Neer评分优良率为86.2%;置换组手术时间平均为(50 ±5)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50±20) ml,一次性住院费用平均为(38 850±4 800)元,Neer评分优良率为90.0%.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住院费用以及术后随访Ne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钢板与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粉碎骨折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费用相仿,术后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2种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筛选正确的适应证,对于年龄较轻同时可争取术中复位的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是最佳选择;而对于骨折严重粉碎无法重建的肱骨近端骨折,尤其伴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人工肱骨头置换则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9.
背景:老年患者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手术方案选择存在着一定争议。目的:探讨Bigliani/Flatow半肩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0月至2016年6月,我科采用BF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老年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25例,其中男9例,女16例,年龄60~89岁,平均(71.3±8.6)岁。骨折按Neer分型:3部分骨折6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4例,4部分骨折12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3例。同期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解剖型锁定接骨板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年龄62~75岁,平均(67.4±5.3)岁。骨折分型为3部分骨折12例,3部分骨折伴脱位5例,4部分骨折4例,4部分骨折伴脱位1例。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临床功能,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55个月,平均(27.8±14.2)个月。置换组手术时间65~150min,平均(95.5±26.3) min,内固定组95~210min,平均(127.2±38.4)min;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平均(237.4±68.5)ml,内固定组平均(315.3±95.4)ml。按美国肩肘外科评分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置换组优12例,良6例,中4例,差3例;内固定组优8例,良6例,中4例,差4例。置换组出现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内固定组出现内固定松动3例,肱骨头坏死1例。结论:BF半肩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把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围术期的精心准备,规范的手术操作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尤炯鸣  刘智 《中国骨伤》2013,26(12):992-996
目的:探讨应用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术和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收治60岁以上老年肱骨近端3、4部骨折患者32例,分为内固定组20例和置换组12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男6例,女14例;年龄63-82岁,平均(71.50+5.45)岁;3部骨折8例,4部骨折12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术治疗。半肩关节置换术组男4例,女8例;年龄61~85岁,平均(72.80~6.80)岁;3部骨折5例,4部骨折7例;采用半肩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并采用EQ-5D指数评价术后生活质量,Constant—Murley评分评估肩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内固定组2例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其中1例为螺钉断裂,l例为肱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内固定纽和置换纽EQ一5D指数分别为0.65±0.12和0.67±0.12;Constant-Murley评分分别为63.20_+11.35和66.80_+11.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锁定板内固定和半肩关节置换都可用于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骨折,在生活质量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上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Mummy 1911-210-1     
An ancient Egyptian mummy from the collections of the National Museums of Scotland was examined using computerised tomography (CT) scanning as part of the NMS mummy project. A facial reconstruction was produced from the CT scans for comparison with a painted 'portrait' which covers the face of the wrappings. The scans indicated the mummified wrapped body of an adult male 1.65 m tall with excellent preservation of the body. An exact replica, translucent model of the skull was created from the CT scans and standard cephalometric analysis undertaken. The facial features were reconstructed onto a plaster model of the skull from known tissue depths using terracotta clay. The resultant face was compared with the portrait and an extremely close match obtained, suggesting this was an individual portrait painted around the time of death.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