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背景:缺血性脑损伤后,如何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脑缺血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再次缺血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阿魏酸钠亦被证实能减少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而阿魏酸钠是否能增强脑缺血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 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西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 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04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85只,体质量250~300g。 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非缺血对照组(10只):仅结扎双侧椎动脉而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②缺血对照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③缺血预处理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2min后24h再次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④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25只):缺血预处理后,再次夹闭颈总动脉前30min,尾静脉注射阿魏酸钠(200mg/kg)。非缺血对照组分为再灌注后2,7d二个亚组(各5只);缺血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及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又分为再灌注后6,12,24h,2,7d五个亚组(各5只)。各组在相应时点将大鼠断头取脑,于视交叉后2.2mm切取冠状脑片,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皮层和海马CAl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 主要观察指标: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 结果:实验大鼠8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皮层及海马CA1神经元计数:缺血7d时,缺血预处理组和阿魏酸钠+缺血预处理组高于缺血对照组(268&;#177;8.5,244&;#177;12.5,135&;#177;5.6,P〈0.01)。②大脑皮层及海马CAl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阿魏酸钠+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对照组(12h:1.2&;#177;0.8,15.5&;#177;2.1,39.8&;#177;3.9;24h:1.8&;#177;1.6,39.3&;#177;11.8,191.3&;#177;19.1;2d:2.8&;#177;1.2,68.3&;#177;13.6,328.4&;#177;24.0,P〈0.01);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 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加强此效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生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作用。方法:实验选用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生地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d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生地预处理组,灌胃2周后,作缺血再灌注处理,运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存活海马神经元细胞数,电镜下观察海马神经元超微形态的改变。结果:生地预处理存活神经元数与缺血预处理存活神经元数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0.01。假手术组可见海马神经元细胞形态正常,脑缺血预处理组和药物预处理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只有少量细胞有轻度水肿,未见坏死。而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元变性严重。结论:生地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短暂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哺乳动物西罗莫司靶蛋白(m TOR)表达的影响。方法 C57/BL6健康雄性小鼠36只,2~3月龄,22~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电针百会穴预处理组(EA组)。S组: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I/R组:夹闭双侧颈总动脉(BCCAO)15 min后再灌注72 h;EA组:接受电针预处理百会穴30 min/d,连续5 d,2/15 Hz疏密波,强度1 m A,其他处理方式同I/R组。脑缺血/再灌注72 h后,对所有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每组随机取6只行甲醛固定后制作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凋亡的神经元,其余取新鲜海马脑组织,Western blot法测m TOR、p-m TOR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I/R组神经行为学评分(7.7±0.5)显著升高(P<0.05),凋亡细胞数[(44.7±3.1)个/高倍镜视野]增多(P<0.05),m TOR、p-m TOR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I/R组相比:EA组神经行为学评分(5.2±0.75)降低(P<0.05),EA组凋亡细胞数[(32.3±2.5)个/高倍镜视野]降低(P<0.05),m TOR、p-m TOR蛋白水平升高(均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海马区m TOR蛋白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Fas及 P53是重要的促进凋亡的调控基因,属于肿瘤坏死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家族,其表达产物具有传递凋亡信号的作用,可调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细胞的凋亡,而葛根素则能够减轻细胞的凋亡程度。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大鼠脑复苏后海马 CA1区神经细胞凋亡相关基因Fas及 P53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材料:实验于 2001-09/2002-0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科实验室完成。选取清洁级 3个月龄 W istar大鼠 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葛根素治疗组,15只 /组。方法:葛根素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第一颈椎两侧翼小孔,但不电凝两侧椎动脉,只分离两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之。葛根素治疗组于缺血前 1h 给予葛根素注射液 100m g/kg,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不给药。各组大鼠分别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3,6,12,24,48h 即速处死,每次每组 3只。分离海马组织,制备组织切片,利用免疫组化法、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 Fas及 P53蛋白表达的水平及凋亡细胞数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 Fas及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结果:实验纳入大鼠 45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 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Fas 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6,12,24,48h 时差异显著 [(15.0±4.3),(13.5±4.9);(40.7±3.4),(27.2±3.1);(37.0±4.8),(22.0±2.1);(24.7±4.1),(18.9±5.3)个 /m m ;P <0.05,P <0.01]。②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P53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假手术组未见明显 P53基因表达。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24,48h 均明显降低[(25.3±4.4),(12.8±2.7);(24.3±3.6),(10.9±3.0)个 /m m ;P <0.01]。③各组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海马 CA1区凋亡细胞数的比较: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葛根素治疗组于脑缺血再灌注后 12,24,48h 均明显降低[(34.0±3.7),(21.0±3.7);(41.0±4.2),(33.0±4.8);(71.0±5.5),(41.0±3.4)个 /m m ;P <0.01]。结论:给予葛根素治疗的大鼠缺血再灌注 6~48h 时 Fas的表达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 24~48h 时 P53的表达亦明显减少,且凋亡细胞数也呈下降趋势,进一步证实葛根素的脑保护作用,提示葛根素抑制脑复苏后的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减少促凋亡基因 Fas及 P53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生地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TNF与NSE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比较中药生地预处理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肿瘤坏死因子(TNF)与特异性神经元 烯醇化酶(NSE)表达变化。方法:实验选用25只雄性SD大鼠,体质量180—220g,随机将25只大鼠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预处理组、生地预处理组、阿司匹林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min,3d后给予缺血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min,再灌注24h后处死。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TNF与NSE含量。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TNF与NSE含量增加(P<0.05),生地预处理组与缺血预处理组血清中TNF与NSE含量降低,生地预处理组TNF与NSE含量与缺血预处理组比较P>0.05,两者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P<0.05。结论:生地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其机制可能是调节TNF与NSE的病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背景:氯化锂能抑制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其确切的脑保护作用较复杂.目的:观察氯化锂预处理后,短暂前脑缺血沙土鼠脑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及促凋亡基因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表达的变化.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3-10/2004-03在南京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雄性健康沙土鼠54只,体质量55~70 g.方法:54只沙土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氯化锂组,每组18只.各组又分别依假手术后或脑缺血再灌注后处死动物时间的不同分为1,3,7 d组,每组6只.氯化锂组腹腔注射氯化锂3 mEq/kg,1次/d,连续7 d.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以生理盐水代替氯化锂.于第8天晨开始制作前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沙土鼠经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应用微动脉夹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夹闭5 min,松开动脉夹恢复脑血流即为再灌注.假手术组仅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各组沙土鼠于脑缺血再灌注后各规定时间点处死,于视交叉后1.7~4.0 mm行冠状切块,切片,片厚4μm.测定凋亡细胞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测定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计数单位面积(1 mm2)内凋亡细胞数及P53、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数.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P53、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结果:54只沙土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海马CA1区凋亡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3 d组显著高于氯化锂3 d组[(552.0±145.5,142.4±103.5)个/mm2,(t=5.623,P<0.01)].脑缺血再灌注7 d组凋亡细胞有所减少,但仍显著高于氯化锂7 d组[(408.0±119.8,156.0±1082)个/mm2,(t=8.242,P<0.01)].②脑海马CA1区P53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3,7 d组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假手术组和氯化锂组(F=37.668~89.545,P<0.01).③脑海马CA1区核转录因子κB阳性细胞表达情况:缺血再灌注1 d,3 d组表达均增高(78.5±25.2),(176.5±35.5)个/mm2,再灌注7 d组表达消失.氯化锂3 d组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3 d组[(64.5±30.8)个/mm2,(t=5.824,P<0.01)].结论:氯化锂预处理能显著减轻沙土鼠短暂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下调促凋亡基因P53蛋白及核转录因子κB蛋白的表达可能是氯化锂产生脑保护作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 5min ,然后松开 ;沙土鼠缺血预处理模型 :在 5min缺血前 2d行 1或 2次 2min缺血。 3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Sh组 ) ,缺血组 (Is组 ) ,预处理组 (Po组 ) ,缺血预处理 1组 (Ip1组 ) ,缺血预处理 2组 (Ip2组 )。末次缺血后第7d用组织学检查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结果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少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死亡的数目 ,且 2次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优于 1次缺血预处理。结论 :缺血预处理能明显减轻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手针和电针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并与缺血预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方法:①实验于2005-02/2005-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心完成。①选用雄性健康Wistar大鼠108只。采用4-动脉阻断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按随机抽签法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18只):正常组(正常饲养,不予任何处置),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椎动脉及双侧颈总动脉),脑缺血组(热凝双侧椎动脉及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脑缺血预处理组(热凝双侧椎动脉及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min,24h后全脑缺血10min),手针预处理组(术前7d用0.25mm×40mm毫针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直刺进针5mm;双侧曲池穴,直刺进针4mm,0.25mm×25mm毫针针刺百会穴,平刺约3mm。针刺预处理组间歇5min捻转一次,平补平泻,1次/d,干预30min,预处理后24h全脑缺血10min),电针预处理组(术前7d采用全能脉冲电疗仪,对足三里、曲池穴进行电针针刺,频率为1Hz,电压为2V,强度以肢体轻微抖动为度,1次/d,干预30min。预处理后24h全脑缺血10min)。②术后24,48,72h各组各处死鼠6只,取脑,采用细胞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大鼠脑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③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鼠108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数:脑缺血预处理组、手针预处理组、电针预处理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明显少于脑缺血组(P<0.05);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数明显少于手针预处理组(P<0.05),与脑缺血预处理组相近。结论:针刺预处理可以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且电针干预效果与脑缺血预处理相近,优于手针干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实验于2002-02/2003-04在泰山医学院机能实验室完成。将4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4d组,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注2,4d组,各8只。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2,4d组自由饮用自来水,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2,4d组自由饮用0.8mmol/L亚硒酸钠水1个月。采用夹闭双侧颈动脉法制备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除不夹闭颈总动脉外,其余操作相同。术后各组饮水情况同术前。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光镜下观察凋亡神经元情况,计算凋亡密度。同时测定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含量。结果:实验纳入沙土鼠40只,死亡2只,模型成功38只,模型成功率95%,后补充2只沙土鼠,40只动物进行结果分析。①光镜下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显示凋亡情况:假手术组凋亡神经元少见;缺血再灌注2,4d组凋亡神经元分布较广泛,4d时更明显;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注2,4d组凋亡神经元减少,4d时更少。②各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及凋亡密度比较:亚硒酸钠处理-缺血再灌注2,4d组沙土鼠与缺血再灌注2,4d组比较,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含量增多[分别为(317.73±50.96),(319.62±63.14),(181.16±32.06),(185.99±31.92)nkat/L],凋亡细胞减少[分别为(44.6±3.2),(51.4±4.7),(60.8±2.5),(67.8±3.7)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亚硒酸钠可增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抑制氧自由基损伤,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坏死和凋亡,并可能存在对脑缺血耐受的预处理机制。②亚硒酸钠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土鼠前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断双侧颈总动脉5min,然而松开;沙土鼠缺血预处理模型:在5min缺血前2d行1或2次2min缺血,30只沙土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组),缺血组(Is组),预处理组(Po组),缺血预处理1组(Ip1组),缺血预处理2组(Ip2组)。末次缺血后第7d用组织学检查海马CA1区存活的锥体细胞数。结果:缺血预处理明显减少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死亡的数目,且2次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效果优于1次缺血预处理,结论:缺血能明显减轻沙土鼠前脑缺血后海马CA1区延迟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其在凋亡机制中的作用为主,部分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调控所致.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 D1( cyclin 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4( 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4)基因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 SD大鼠 36只,体质量 230~ 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4只和实验组 32只,实验组再进一步分为缺血 1.5 h再灌注 2, 6, 12 h, 1, 2, 3, 7和 14 d亚组,每组 4只. 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本文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 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2 h脑组织即开始出现凋亡神经细胞,并于 1 d和 2 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分别为 72.80± 4.66和 96.75 ± 4.37).神经细胞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 2 h和 6 h开始逐渐增强,并于 12 h和 1 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皮质区分别为 94.50± 2.75和 85.75± 3.73,纹状体区分别为 88.25± 5.06和 89.80± 2.93),至再灌注 14 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区域基本相同.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区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更为敏感,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表达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背景:核因子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激活后能促进许多靶基因转录。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局部脑缺血及再灌注中的表达及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动物实验。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1/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及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er大鼠99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1只,生理盐水对照组44只,N-乙酰半胱氨酸组44只。方法:3组大鼠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头端加热成0.26mm直径的光滑圆球的尼龙线经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切口插入,扎紧颈总动脉备线,打开颈内动脉上的微动脉夹,尼龙线进入颈内动脉,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插入长度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部计约(18.5±0.5)mm,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假手术组插入深度<15mm,大脑中动脉血供正常。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前30min腹腔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150mg/kg),生理盐水对照组于缺血前30min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对照组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于缺血6,24h,缺血6,24h再灌注1h时间点将大鼠断颈处死,每次11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核因子κB的表达情况,红四氯氮唑染色测定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核因子κBp65结合活性,凋亡细胞。结果:纳入动物99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6h及24h再灌注1hN-乙酰半胱氨酸组梗死体积百分比分别为(8.39±2.54)%,(24.54±6.02)%,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5.50±4.18)%,(32.22±3.99)%。缺血24h各组较缺血6h各组梗死灶增大,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组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②缺血及再灌注后核因子κBp65明显从胞质转移到胞核。缺血6h及24h再灌注N-乙酰半胱氨酸组p65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462±0.022)%,(0.452±0.015)%,与相应生理盐水对照组[(0.563±0.028)%,(0.554±0.013)%]比较表达减少(P<0.01)。③N-乙酰半胱氨酸预处理较生理盐水预处理凋亡细胞减少。结论:局灶脑缺血及再灌注能使核因子κBp65活化,参与脑缺血及再灌注损伤。N-乙酰半胱氨酸可抑制p65表达,减轻神经损伤,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对大鼠海马Fo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18只,体质量250~280g,雌雄不限。动物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电针百会、风池、大钟及足三里穴,频率2~20Hz,强度2.0A,持续30min,4h后观察海马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电针能明显加强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各区Fos蛋白的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海马各区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CA1区(236±26,126±19,P<0.05);CA3(328±80,212±55,P<0.05);CA4(594±104,381±92,P<0.01);DG(621±111,341±89,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诱导海马Fos蛋白的显著表达,电针可增强Fos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巴曲酶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因此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认识很有必要.目的探讨巴曲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PAF受体基因(PAF-R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于2004-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4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为生理盐水组Ⅱa为缺血6h再灌注6 h组,Ⅱb为缺血6 h组;Ⅲ组为巴曲酶组Ⅲa为缺血6 h再灌注6 h组,Ⅲb为缺血6 h组.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对应血浆PAF值.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各组缺血半暗带皮质PAF mRNA表达及血浆PAF值.结果生理盐水组中再灌组及缺血组PAF值均明显升高,Ⅱa,Ⅱb分别为(1 480±249)和(1 052±199)ng/L,而PAF-RmRNA表达降低,分别为0.44±0.06和0.48±0.05,分别与对应假手术组比较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巴曲酶组中再灌注及缺血组PAF值均降低,为(848±80)和(743±105)ng/L,PAF-RmRNA表达增强(0.63±0.08和0.67±0.06),与对应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巴曲酶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PAF水平,并且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PAF-RmRNA表达有影响,以期为预防性干预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5.
背景:诸多研究证实,短暂性脑缺血预处理可诱导脑缺血耐受。然而,脑缺血耐受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诱导脑缺血耐受大鼠再灌注不同时间窗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缺血预处理组采用线栓法阻塞大脑中动脉10min建立局灶性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在缺血预处理后1,3,7,14,21d进行再次缺血2h;模型组不进行缺血预处理,假手术组不阻塞血管。于再灌注22h进行神经功能检测,采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测定渗出血管外的伊文思蓝含量来评价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比较,缺血预处理组1,3,7d亚组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血脑屏障通透性、脑含水量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减小/降低(P〈0.05或P〈0.01),其中以3d亚组降低最为明显。提示缺血预处理诱导了脑缺血耐受,预缺血诱导的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减低在脑缺血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缺血后脑内代谢物会出现异常变化.目的:通过1H磁共振波谱动态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内一系列生化代谢的改变,客观反映脑缺血恢复期脑内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神经内科和放射科.材料:实验于2004-04/07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完成,选择成年Wistar清结级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每组8只.方法:脑缺血组以右侧颈内动脉栓塞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栓塞线仅插入颈内动脉未深及大脑中动脉的起始处,对照组麻醉后不作任何处理.应用GE signa Highspeed MRI 1.5T超导磁共振波谱仪,缺血组和假手术组于术后30 min,1,3,6,12,24 h,3,7,15 d,1,2个月对脑梗死区域和对侧半球相应区域进行代谢物的波谱分析.对照组也在上述相应的时间点进行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脑梗死区域和对侧半球相应区域乳酸、N-乙酰天冬氨酸、胆碱及肌酸代谢物的变化.结果:参加实验的动物24只,假手术组中途因麻醉过量死亡2只,脑缺血组因脑缺血后严重脑水肿死亡4只,进入结果分析18只大鼠,正常对照组8只,假手术组6只,脑缺血组4只.①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双侧代谢物无异常改变,分布对称.②脑缺血组梗死区N-乙酰基天冬氨酸、胆碱和肌酸均于脑缺血后30 min开始升高,3~6 h逐渐降低,但梗死区与对照区N-乙酰基天冬氨酸、胆碱和肌酸没有明显差别(P>0.05).③6 h时患侧的N-乙酰基天冬氨酸显著降低,24 h达最低水平(45.21±0.37),胆碱和肌酸于3 d降到最低(胆碱93.80±0.56,肌酸69.33±0.44),随缺血时间的延长,N-乙酰基天冬氨酸,胆碱和肌酸逐渐增加,尤其是N-乙酰基天冬氨酸增加最明显,2个月时N-乙酰基天冬氨酸较24 h增加2.5倍(112.00±0.03,45.21±0.37,t=-3.33,P<0.05).④患侧最早于脑缺血后10 min检测到乳酸(47.27±0.21),随缺血时间的推移,脑梗死区与对应区乳酸均持续增加到1 d以上,12 h达高峰,3 d开始减少,脑梗死区乳酸明显高于对侧(66.83±0.43,44.35±0.35,t=2.739,P<0.05),在1,2个月时乳酸没有再次升高.结论:①1H磁共振波谱能在患侧脑缺血后10 min检测到乳酸,可及早反映动物脑缺血后脑内代谢产物的改变.②1H磁共振波谱能客观定量化反映脑缺血恢复期脑内代谢物的异常.  相似文献   

17.
背景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可能通过抗凋亡作用保护脑缺血神经元 ,但是,异丙酚抗凋亡作用的研究还很少,机制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进行研究.成年雄性 Wistar 大鼠 19只,随机分为缺血组( n=7)、异丙酚组( n=7)和假手术对照组( n=5). 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异丙酚组再灌注开始后立即静脉输注异丙酚 1.5 mL/h,持续 30 min.于再灌注 24 h取脑,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率,坏死率, bcl-2, Bax和 p53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凋亡率,坏死率, bcl-2, Bax和 p53蛋白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异丙酚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和坏死率 [(7.01± 0.79)%和 (12.80± 0.92)% ]较缺血组 [(10.89± 0.80)%和 (16.67± 1.04)% ]明显降低 (P< 0.01).异丙酚组 Bax和 p53蛋白表达 [(49.93± 5.41)%和 (10.34± 1.65)% ]较缺血组 [(57.05± 1.91)%和 (13.84± 0.97)% ]明显降低 (P分别 < 0.05和 0.01),而异丙酚组 bcl 2蛋白表达( 9.45± 1.16)%较缺血组( 9.69± 0.94)%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05). 结论异丙酚能够降低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的凋亡率和坏死率,起到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促凋亡基因 Bax和 p53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由于使用全身麻醉药物,有可能诱导脑温改变,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目的研究常温状态下,国产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及脑缺血组织含水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取24只Wistar大鼠,体质量为250~300 g,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脑缺血对照组(n=8)、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n=8),对照组及治疗组参考Nagasawa方法,制备正常脑温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 h动物模型,进行对照研究.干预实验大鼠的脑温用颞肌温度反映,将测温探头包埋入大鼠左侧颞肌深部贴近骨外膜,用半导体氧化物温度传感器连续监测.用60 W白炽灯头部加温和自动双控颅脑降温仪调节脑温,使脑温维持在常温(36.5~37℃)水平.按设计方案制备正常脑温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大鼠在手术前12,8,4 h和脑缺血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内注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每次3 mL,共5次.脑缺血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次数和剂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及脑缺血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73.35±12.86)NU/mg,(167.37±54.34)μkat/g,(196.84±22.75)μg/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96.02±16.83)NU/mg,(338.57±84.02)μkat/g,(337.51±34.89)μg/g(P<0.01或P<0.05);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87.24±15.03)NU/mg,(316.56±93.52)μkat/g,(263.16±28.54)μg/g,明显高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或P<0.05).脑缺血对照组丙二醛水平为(308.34±26.81)nmol/g,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101.46±10.97)nmol/g(P<0.01);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丙二醛水平为(125.86±13.90)nmol/g,明显低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脑缺血对照组脑缺血组织含水量为(80.45±0.4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78.20±0.25)%(P<0.01);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脑缺血组织含水量为(79.63±0.46)%,明显低于脑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脑温状态下,国产银杏叶提取物能抑制脑缺血时自由基的过多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保护脑缺血组织.  相似文献   

19.
参附注射液对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2,自引:9,他引:33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10),即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前30分钟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0ml/kg;各保护组(Cen5,Cen10,Cen20,各组n=10)在缺血前30分钟经腹腔注射参附注射液(剂量分别为5、10、20ml/kg)及生理盐水(剂量分别为15、10、0ml/kg)。采用右侧颈内动脉丝线栓塞致大脑中动脉阻闭120分钟,术后观察1、3、6、12、16和24小时神经行为学变化并评分,24小时时处死动物,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结果24小时神经功能评分,各保护组为Cen5〔(0.6±0.5)分,P<0.05〕,Cen10〔(0.8±0.9)分,P<0.05〕,Cen20〔(0.7±0.4)分,P<0.0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1.0)分〕;24小时梗死容积各保护组为Cen5〔(58.7±21.4)mm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丙酮酸乙酯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海马CA1区细胞凋亡及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二血管阻断加低血压法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D大鼠24只,随机被分成3组,每组8只:①假手术组(F组):只分离股动脉和双侧颈总动脉,不降压,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②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股动脉放血使血压降至基础血压的50%~60%,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再放开;⑧丙酮酸乙酯处理组(EP组):与IR组处理相同。EP组于恢复血流即刻腹腔注射丙酮酸乙酯40mg/kg,其余两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隔6h注射一次;再灌注24h后断头取脑,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CA1区Bax、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IR组和EP组AI和Bel—2、Bax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IR组比较,EP组AI显著降低、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以及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酮酸乙酯可抑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此作用可能与其减轻氧化应激、上调Bcl-2和下调Bax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