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hIL-10基因修饰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能力.方法:行以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的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100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未注射DC组(对照组)、mDC组、imDC组、空载体组及hIL-10基因转染组;分别于移植前5d每天给Lewis大鼠腹腔注射mDC、imDC、空载体转染的imDC和hIL-10修饰的imDC各2 × 106个,于肝移植术后3、7、10d各处死4只,观察外周血肝功能及IL-12变化,并对移植后大鼠做生存分析.结果:IL-10组术后移植肝为非确定型急性排斥反应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肝功能示IL-10组在7d、10d时,肝功能有所恢复,但与imDC组及空载体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A检测示,术后7d,IL-10组的血清IL-12浓度均低于mDC组及imDC组.IL-10组中位生存期(40d)长于其他组.结论:hIL-10基因修饰的imDC诱导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能力显著增强,显著延长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背景:有研究显示在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下,同种脾脏细胞移植可诱导免疫耐受,使移植物长期存活.另有研究还显示异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延长移植肝存活时间.目的:观察输注与受体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脾组织移植对诱导大鼠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受体Lewis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急性排斥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环孢素A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后灌胃给予环孢素A;干细胞组行DA-Lewis大鼠原位肝移植,同期输注异体Lewis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脾组织移植组在干细胞移植组的基础上同期移植DA大鼠脾组织.观察各组生存期,肝功能情况,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嵌合体的形成情况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其他各组相比,脾组织移植组大鼠存活时间明显延长,术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索、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Y水平明显降低(P<0.05),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明显升高(P<0.05),30 d后受体脾脏中供体阳性细胞明显升高(P<0.05).肝脏病理显示,环孢素A组和于细胞组移植肝仅呈急性轻度排斥反应,急性排斥组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脾组织移植组未见明显排斥反应.说明大鼠肝脏、脾组织移植后输注同基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町减轻移植肝的排斥作用,甚至诱导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供肝转染白细胞介素-10(IL-10)后基因表达,并明确IL-10对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在建立稳定的大鼠肝脏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应用改良“二袖套法”行Lewis到BN大鼠肝移植34例,A组12例,为对照组;B组11例,为空载体转染组,术中供肝冷保存期门静脉注射真核细胞转染剂Lipofectamine20000-pcR3.1空载体质粒复合物,保存45min后行肝移植;C组11例,为重组白细胞介素-10(RIL-10)转染组,术中供肝冷保存期门静脉注射真核细胞转染剂Lipofectamine20000-pcR3.1RIL-10复合物,保存45min后行肝移植。术后第6天,每组处死BN大鼠3只。取血清检测肝功能指标、IL-10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RT-PCR检测肝细胞IL-10表达水平,了解肝移植排斥反应情况。结果A、B、C组大鼠术后第6天检查A、B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和IL-2水平均较C组升高,差异显著;而血白蛋白(ALB)水平则明显低于C组;检查移植肝脏为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C组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肝上下腔静脉(SHVC)IL-10水平可达639.72ng/ml,是肝下下腔静脉(IHVC)IL-10水平的近1.4倍。排斥反应轻微或不明显。肝脏组织RT-PCRRIL-10表达在治疗组明显处于高水平。结论脂质体介导,经门静脉途径进行供肝转染IL-10,可以使IL-10在肝脏获得较高水平的表达。IL-10对肝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脂质体介导RIL-10转染对肝移植术后的慢性排斥没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背景:异体肝脏移植由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可诱发免疫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反应,目前通过移植前对供受体进行预处理等策略,可以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在移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的:用大鼠胸腺诱导的方法,对大鼠肝移植进行处理,从胸腺诱导方面,研究胸腺诱导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供体为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受体为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和清洁级雄性SD大鼠10只,分为同种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胸腺修饰诱导组,各10对.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并加以改进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造模后,环孢素组每天腹腔注射环孢索(50 mg/kg),持续5 d,胸腺修饰诱导组胸腺左右两叶各注射50 μL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持续5 d,其他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记录各组大鼠生存时间并分别于移植后3,7,14,21,28 d进行病理学观察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与结论:经胸腺修饰诱导的肝移植大鼠生存时间则显著延长(>60d),移植肝内组织损伤程度显著减轻,肝脏局部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淋巴细胞减少,肝移植效果与同种基因移植大鼠接近,且优于环孢素干预大鼠(P<0.05).提示胸腺诱导可减轻大鼠肝移植后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5.
背景:大多数肝移植患者会发生急性排斥或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肝失功能,通过不同途径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肝移植排斥问题最理想的方法.目的:以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的方法对大鼠肝移植进行处理,从基因方面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30只为异基因肝移植供体,雄性SD大鼠10只为同基因肝移植供体.雄性SD大鼠40只为肝移植受体,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同种基因移植组、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各组均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并加以改进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造模后,环孢素组给予环孢素1~5 d,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腹腔注射环孢素A 1~5 d,同时腹腔注射转化生长因子质粒0~2 d,其他两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记录大鼠生存时间.于移植后3,7,14,21,28 d进行病理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与结论:同种基因移植组、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大鼠生存时间均达60 d以上,明显高于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P<0.05).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病理组织切片可见中-重度急性排斥反应,肝内炎细胞浸润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汇管区;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移植肝内组织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同种基因移植组基本无排斥反应,接近正常肝组织.环孢素联合转化生长因子组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优于同种异基因移植组、环孢素组(P<0.05).结果提示环孢素联合局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β1质粒可明显减轻大鼠肝移植移植后得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超声介导的核转移因子κB圈套寡核苷酸作用后大鼠移植肝的肝功能变化、急性排斥的病理情况及受体的生存时间,探讨超声介导的核因子κB圈套寡核苷酸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1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DA大鼠和Lewis大鼠各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DA大鼠(供体)、Lewis大鼠(受体)各12只,行DA大鼠至Lewis大鼠的原位肝移植。①对照组:对供肝无干预处理。②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1mL 核因子κB圈套寡核苷酸100μg灌注供肝,并在冰水浴中经超声(频率2MHz)处理1min。③10%声诺维组:10%声诺维生理盐水1mL 核因子κB圈套寡核苷酸100μg灌注供肝,并在冰水浴中经超声(频率2MHz)处理1min。④检测各组受体大鼠(n=4)术后第1,4,7天的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第4天移植肝的排斥情况(n=4,按Banff标准进行程度分级,分为0,Ⅰ,Ⅱ,Ⅲ,0级:无排斥证据;Ⅲ级:严重排斥)、统计各组受体大鼠生存率。结果:生理盐水组和10%声诺维组各有1只受体大鼠在术后3d内死亡,未纳入统计。进入结果分析34只。①肝移植术后各组受体大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术后第1天便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0%声诺维组各时间点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的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②术后第4天病理组织学检查各组急性排斥情况:10%声诺维组急性排斥较对照组轻(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10%声诺维组肝移植术后受体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延长(P<0.01);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超声和微泡超声造影剂介导的核因子κB圈套寡核苷酸处理大鼠移植肝,能够改善术后移植肝功能、减轻术后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抑制急性件排斥反应的高效免疫抑制剂为器官移植所必需,较多的中药成分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课题组在前期实验成功建立全血供大鼠肝移植模型基础上,初步发现大黄素对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以通过多途径达到.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4/09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材料:供体选用SD大鼠80只,雌雄不限;受体选用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方法:将制备的80只大鼠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于移植后第1天开始按分组设计行腹腔内药物注射,模型对照组仅给予生理盐水,大黄素组给予大黄素1.5 mg/(kg·d),环孢素A组给予环孢素A 3 mg/(kg·d),环孢素A+大黄素组给予环孢素A3 mg/(kg·d)+大黄素1.5mg/(kg·d).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第7天各组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急性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Bcl-2蛋白的表达.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移植后第7天,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环孢素A+大黄素组大鼠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大黄素+环孢素A组大鼠的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肝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肝细胞凋亡程度,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与环孢素A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同时又能减轻环孢素A引起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我们通过体外诱导、扩增并分选出CD4+CD25+T-reg回输入受体大鼠,并协同低剂量西罗莫司去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研究探讨CD4+CD25+T-reg细胞亚群在移植免疫耐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急性排斥组(DA→LEW)、免疫耐受组(LEW→DA)、低剂量西罗莫司(0.1 mg·kg-1·d-1)和CD4+CD25+T-reg协同作用组(实验组)。每组8只实验动物。各组肝移植大鼠的存活率比较,应用HE染色法观察移植肝术后7 d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CD4+CD25+Foxp3+T-reg细胞亚群在各组大鼠移植肝脏、外周血总单核细胞数中所占的百分比。RT-PCR检测术后7 d移植肝脏Foxp3 m RNA的表达水平。用ELISA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水平。结果实验组对比排斥组,能够长期存活,获得免疫耐受(P<0.05)。实验组移植肝脏中CD4+CD25+Foxp3+T-reg细胞亚群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排斥组(P<0.001),且在移植肝脏中,实验组Foxp3 m RNA表达含量明显增加(P<0.001)。实验组血浆中细胞因子IL-10、TGF-β的表达水平高于排斥组(P<0.001)。结论我们通过流式细胞分选技术将体外扩增诱导成熟的受体大鼠CD4+CD25+T-reg细胞分离收集,然后回输受体协同低剂量的西罗莫司能够成功地诱导了长期肝移植免疫耐受。从而为临床应用CD4+CD25+T-reg细胞抑制免疫排斥反应,诱导移植免疫耐受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和理论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超声介导的核转移因子kB圈套寡缺苷酸作用后大鼠移植肝的肝功能变化、急性排斥的病理情况及受体的生存时间,探讨超声介导的核因子kB圈套寡核苷酸抗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11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DA大鼠和Lewis大鼠各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DA大鼠(供体)、Lewis大鼠(受体)各12只。行DA大鼠至Lewis大鼠的原位肝移植。①对照组:对供肝无干预处理。②生理盐水组:生理盐水1mL+核因子KB圈套寡核苷酸100 μg灌注供肝,并在冰水浴中经超声(频率2MHz)处理1min。(蓼10%声诺维组:10%声诺维生理盐水1mL+核因子KB圈套寡核苷酸100 μg灌注供肝,并在冰水浴中经超声(频率2MHz)处理1min。④检测各组受体大鼠(n=4)术后第1.4,7天的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变化、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第4天移植肝的排斥情况(n=4,按Banff标准进行程度分级,分为0,Ⅰ,Ⅱ,Ⅲ,0级:无排斥证据;Ⅲ级:严重排斥)、统计各组受体大鼠生存率。结果:生理盐水组和10%声诺维组各有1只受体大鼠在术后3d内死亡。未纳入统计。进入结果分析34只。①肝移植术后各组受体大鼠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术后第1天便有不同程度的升高;10%声诺维组各时间点的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转氨酶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的转氨酶变化差异无显著性。②术后第4天病理组织学检查各组急性排斥情况:10%声诺维组急性排斥较对照组轻(P〈0.05)。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10%声诺维组肝移植术后受体生存时间较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延长(P〈0.01);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之间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超声和微泡超声造影剂介导的核因子KB圈套寡核苷酸处理大鼠移植肝,能够改善术后移植肝功能、减轻术后移植肝的急性排斥反应、延长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背景:凋亡细胞能够主动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并能通过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途径诱导免疫耐受,但这些结果只在大鼠肝脏移植模型中证实.目的:探讨通过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后的供体淋巴细胞预输注诱导猪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作用中,对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建立非转流小型猪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受体猪随机摸球法均分为2 组:空白对照组,受体猪无特殊处理,行肝移植;淋巴细胞组:受体猪在肝移植前7 d 经耳静脉注射60Co γ射线处理过的5×108 个供体淋巴细胞.观察两组受体猪移植后的存活时间,移植后T 淋巴细胞亚型CD4+T、CD8+T、CD4+CD25+Tr 变化及病理.结果与结论:移植后3 d,两组病理活检均呈急性中、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6 d,两组均呈急性重度排斥反应.移植后1,3,6 d CD4+T、CD8+T、CD4+CD25+Tr 升降趋势,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 > 0.05).提示,60Co γ射线体外处理过的淋巴细胞预输注未能够诱导猪同种异体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未能引起T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解决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惟一方法是诱导免疫耐受,而环孢素A对诱导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及T细胞都存在一定影响,可为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目的:探讨环孢素A诱导肝移植后免疫耐受的可行性及方法,分析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诱导耐受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2007-01/2008-04在中山大学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和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材料:健康LEW大鼠66只,BN大鼠78只,CD4、CD25抗体和Foxp3抗体(克隆号PCH101)由美国eBioscience公司生产,环孢素A针剂由北京诺华制药提供.方法:根据用药情况建立6组肝移植模型:同基因对照组:BN大鼠进行同种异体肝移植,移植后不用药.急性排斥组:LEW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移植后不用药.环孢素A小、中、大剂量组:LEW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移植后分别给予环孢素A1.0,1.5,2.0 mg/(kg·d),疗程均为5 d.环孢素A中剂量延期组:LEW大鼠作为供体,BN大鼠作为受体,移植后给予环孢素A1.5 mg/(kg·d),疗程7 d.除急性排斥组和环孢素A小剂量组各24只外,其他6只/组.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移植后生存时间及外周血变化,并检测急性排斥组和组肝、环孢素A小剂量组脾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的含量.结果:同基因对照组存活时间>100 d,而不发生排斥反应.环孢素A小、中、大剂量组存活时间分别为(51.5±2.4),(53.6±3.6).(23.2±2.1)d,环孢素A中剂量延期组和急性排斥组分别为(57.8±7.2),(20.6±3.2)d,除同基因对照组外,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性意义(F=114.82,P<0.01).各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比例无明显差别及增加(P>0.05).环孢素A小剂量组肝组织中CD4+CD25+Foxp3+Treg的含量明显增加,且高于急性排斥组(P<0.05).结论:小剂量环孢素A可以诱导免疫耐受,大剂量环孢素A突然停药会导致加速性排斥.CD4+CD25+Foxp3+Treg能促进移植肝受体的免疫耐受,但其增加只存在于移植的肝内,外周血、脾脏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通过诱导受体产生免疫耐受能够解决移植领域存在的许多问题,如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带来的毒副作用,慢性排斥反应等.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亚致死量放射线照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对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同期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8-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材料:4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单纯移植组、氟达拉滨组、骨髓移植组、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每组各10只.40只SD大鼠为骨髓移植供体.供体DA大鼠用于皮肤移植实验.方法:制作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模型,单纯移植组仅进行肢体移植:氟达拉滨组在肢体移植前1 d,受体给予亚致死量,~60(Co)照射及腹腔内注射氟达拉滨50 mg/kg;骨髓移植组肢体移植当天受体接受供体骨髓腔内骨髓移植1×10~(12) L~(-1),10 μL;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受体联合应用亚致死量照射、注射氟达拉滨及骨髓腔内骨髓移植.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对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SD大鼠及DA大鼠皮肤移植及脾细胞中细胞因子mRNA检测.结果:与其他实验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P<0.01).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仅对第3方DA大鼠的皮肤呈现强烈的免疫反应,移植皮肤初为水疱、渗出,逐渐溃疡、糜烂、焦痂、变黑坏死.与单纯移植组比较,氟达拉滨+骨髓移植组大鼠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降低,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氟达拉滨与骨髓移植联合方案可以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他克莫司应用于同种异体肝移植的免疫耐受已多见报道.目的:探索他克莫司在异体肢体移植时的最佳应用剂量.方法:建立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大鼠模型,移植造模后设立给予不同他克莫司剂量的0.5,1,2 mg/(kg?d)组及对照组,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淋巴细胞亚群测定.结果与结论:移植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时间分别是对照组(3.43±0.79) d、0.5 mg/(kg?d)组(5.68±0.97) d、1 mg/(kg?d)组(9.13±1.17) d、2 mg/(kg?d) 组(9.61±2.38) d,排斥反应的病理分级4组分别为(2.61±0.38),(1.57±0.43),(0.85±0.24),(0.71±0.19)级.移植后各给药组CD4+、CD8+检测值均明显下降,CD4/CD8比值轻度增加或在正常值范围内;对照组CD4+、CD8+无明显变化,CD4/CD8比值明显增加.提示,他克莫司的应用剂量在1 mg/(kg?d)时就能达到理想的抑制免疫排斥反应,提高用量后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际上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础动物模型是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国际上公认的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鼠种配对方式为DA至Lewis大鼠、DA至BN大鼠及BN至Lewis大鼠,但由于鼠种缺乏和操作技术有待成熟的原因,国内较少引用以上鼠种配对方式进行该模型的建立。目的:课题组在大量SD大鼠肝移植模型建立训练的基础上,采用DA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摸索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排模型建立技巧和经验。方法:通过改良二袖套法,以雄性DA大鼠为供体,雄性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原位肝移植动物模型60只,受体大鼠术前1d和术后1周内饲喂治疗剂量的他克莫司,1周后半量递减并停药,记录移植手术时间,观察受体大鼠的术后生存状况、手术成功率及生存期,分别于术后7,14,21,28d处死受体大鼠,获取肝组织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脏大体和镜下的病理学变化,进行急性排斥反应评分。结果与结论:供肝冷缺血时间30~60min,供体手术时间(18.5±4.0)min,供肝修整时间(7±3)min,受体手术时间(35.0±7.3)min,无肝期为(13.0±3.0)min,手术成功率为98%,1周存活率为91.6%。术后2周随着他克莫司撤药,受体大鼠迅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4~28d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20.85±0.71)d,中位生存时间为21d。实验建立DA至Lewis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需要以大量SD大鼠肝移植训练为基础进行,通过对二袖套法技术的改良和围手术期短期应用他克莫司有助于该模型的稳定建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目前国外已有少量报道证实中药大黄素具有极强的免疫抑制效应。实验拟进一步验证大黄素对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4-01/2005-02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实验室完成。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n=80),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0只。模型对照组、大黄素组、环孢素A组及环孢素A 大黄素组分别腹腔注射给予9g/L生理盐水、1.5mg/(kg·d)大黄素、3mg/(kg·d)环孢素A及3mg/(kg·d)环孢素 1.5mg/(kg·d)大黄素。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7天各组分别处死10只大鼠,取肝脏标本及血清,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Fractalkine(Fkn)阳性表达情况及大鼠血清中白蛋白含量及谷丙转氨酶活性,余受体继续应用药物干预直至死亡,记录其生存时间。结果:各组受体手术成功数量分别为模型对照组17只、大黄素组18只、环孢素A组18只、环孢素A 大黄素组18只。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存活时间最长。②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各用药组大鼠术后第7天移植肝排斥反应强度明显降低(P<0.05),血清中白蛋白含量明显升高,而谷丙转氨酶活性明显降低(P均<0.05),肝组织中Fkn表达阳性率明显降低(P<0.05),以环孢素A 大黄素组表现最为显著。结论:大黄素具有抑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的作用,与环孢素A联用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Kamada二袖套法”建立稳定的DA-Lewis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实验分两组,同基因组(isogene group),Lewis-Lewis间24只;异基因组(allogene group),DA-Lewis间24例。观察术后一般情况及术后存活时间,两组受体分别于术后3、5、7和10d随机取3只处死取标本,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变化。结果:同基因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中位生存时间超过100d,肝组织发生轻度形态学改变。异基因组大鼠术后黄疸明显,中位生存时间为11d,术后第7天肝组织病理表现典型急性排斥反应(Williams标准)。同期相比异基因组AST、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组(P≤0.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地建立了稳定的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mRNA及IL-10 mRNA表达水平对大鼠肝移植耐受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3组:Ⅰ组为急性排斥组; Ⅱ组为CD4+CD25+T细胞处理组,供体Wistar大鼠,受体SD大鼠;Ⅲ组为移植对照组,供体、受体均为SD大鼠.每组12对.肝移植前7 d,Ⅱ组受体大鼠经阴茎背静脉注射含供体脾淋巴细胞的培养液,Ⅰ组、Ⅲ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7 d随机取6只大鼠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肝组织中细胞因子IL-2 mRNA及IL-10 mR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移植肝内分离出的淋巴细胞含量,同时检测肝脏病理学的变化;另6只观察移植大鼠的生存期.结果 IL-2mRNA在Ⅰ组大鼠移植物内出现高表达,Ⅱ组仅有微弱表达,Ⅲ组则未见表达,IL-10 mRNA仅在Ⅱ组中表达,且表达程度较强.Ⅱ组和Ⅲ组大鼠存活期均超过30 d,与Ⅰ组(8~11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组大鼠移植后肝脏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数量明显高于Ⅱ组和Ⅲ组[(14.31±3.41)×106 /g比(5.04±1.13)×106 /g和(1.55±0.40)×106 /g,P均<0.01],且显示中度排斥反应.Ⅱ组大鼠有中等量淋巴细胞浸润,病理为无排斥或不确定性排斥,且淋巴细胞中CD4+百分比[(43.31±8.07)%]和CD4+CD25+百分比C(11.39±1.92)%]均显著高于Ⅰ组[(33.65±7.25)%,(3.05±0.62)%]和Ⅲ组[(31.18±6.52)%,(3.37±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Ⅲ组未见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病理为无排斥反应.结论 IL-2参与了移植排斥的发生,而IL-10在CD4+CD25+T细胞诱导免疫耐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口服供体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已被证实有显著效果,而脾脏为人体最大淋巴器官,富含T淋巴细胞,可提供丰富抗原。目的:观察口服供体脾细胞对大鼠肾移植移植肾功能影响。方法:肾移植前脾细胞组Lewis(RT11)大鼠采取口服灌胃5×105个BN(RT1n)大鼠供体脾细胞,1次/d,持续7d;肾移植组Lewis(RT11)大鼠口服灌胃1mLPBS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5天肾移植组出现移植肾排斥症状,脾细胞组平均存活时间长于肾移植组,移植后脾细胞组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升高明显慢于肾移植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肾移植组移植肾发生急性排斥变化早于脾细胞组。说明口服供体脾细胞能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研究表明Wistar和SD大鼠普遍为封闭杂交系而非近交系,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基因多态性,因此Wistar和SD大鼠之间的肝移植模型可能不是研究大鼠急性排斥反应的理想模型.目的:建立Lewis-BN大鼠肝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方法: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分别进行同基因Lewis-Lewis间肝移植及Lewis-BN间肝移植.移植后3,5,7 d观察受体肝脏组织病理变化,测定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变化及大鼠存活时间.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无急性排斥表现,平均存活时间超过100 d,肝功能损害较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 (12.75±1.25) d,移植后第7 天肝脏病理检查有明显的排斥反应,肝功能损害较重,移植后各时相点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 < 0.05).提示Lewis-BN大鼠肝移植组合为稳定的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模型,但近交系大鼠对手术耐受性差,建模难度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和细心轻柔的操作是模型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鼠肝移植后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eration,ALR)与移植物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建立急性排斥组及免疫耐受组大鼠肝移植动物模型各12只。术后第1、3、5和7天取大鼠外周血浆及肝脏组织标本。检测外周血浆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检测肝脏移植物组织内ALR、干扰素-γ(INF-γ)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表达;分析ALR与INF-γ和IL-2表达变化关系。结果术后第1天急性排斥组INF-γ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第3、5、7天两组大鼠外周血ALT、AST及TBIL均高于术后第1天,且急性排斥组INF-γ、IL-2表达及ALR的表达明显高于免疫耐受组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肝移植急性排斥过程中ALR和INF-γ的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P0.05),而与IL-2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ALR与大鼠肝移植后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呈明显的负相关,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