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验采用 NADPH组织化学和 5 - HT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显色方法研究了 5 - HT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PAG)和中缝核簇神经元的分布特征及共存情况。结果表明 ;(1 )在 PAG腹外侧区中观察到大量的 NOS阳性神经元和 5 - 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但是 NOS/ 5 - HT双标神经元较少 ,仅占该区 5 - HT样免疫阳性神经元 2 0 .1 % ,并且主要分布在该区的内侧部 ;在 PAG的背外侧区中观察到密集的 NOS阳性神经元 ,但是几乎未见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2 )在中缝核簇的大多数亚核内均可观察到大量的 NOS神经元和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中缝背核的内侧部、中缝背核的尾侧部、中缝正中核、尾侧线形核、中缝大核和中缝隐核内双标神经元分别占所在部位中 5 - HT免疫阳性神经元的 44 .6 %、5 3.4%、 44 .4%、 2 6 .2 %、 2 6 .7%和 2 1 .8%。然而在中缝苍白核内仅偶见少数双标神经元。研究结果表明 ,在 PAG和中缝核簇的一些神经元内 5 - HT可以与 NOS共存 ,提示这两种神经活性物质在功能上可能存在着某种相关性 ,有关这些双标神经元的功能意义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研究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与免疫荧光组化染色相结合的双标技术对大鼠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SRD)的5┐羟色胺(5┐HT)能、P物质(SP)能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能投射进行了观察。将FG注入SRD后,FG逆标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中缝背核、中缝正中核、中缝桥核、中缝大核、中缝隐核和中缝苍白核)、巨细胞网状核α部、延髓网状结构的内侧部和外侧部、延髓外侧网状核、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和孤束核。5┐羟色胺(5┐HT)样、P物质(SP)样和亮氨酸脑啡肽(L┐ENK)样阳性神经元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此外,SP样和L┐ENK样阳性神经元还见于臂旁核、背外侧被盖核和孤束核。FG逆标并呈5┐HT样、SP样或L┐ENK样阳性的双标神经元也主要见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尤其是位于延髓中缝核团内的双标神经元数量较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SRD内的5┐HT样、SP样和L┐ENK样阳性终末主要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脑干中缝核簇和巨细胞网状核α部,向SRD发出5┐HT能、SP能和L┐ENK能投射的上述核团对SRD发挥“弥漫性伤害抑  相似文献   

3.
Song G  Li Q  Shao FZ 《生理学报》2001,53(5):391-395
实验在6只成年猫上进行,将WGA-HRP微量注入C5膈神经核内,通过逆行追踪及5-HT免疫组织化学FITC荧光双重标记方法,研究了中缝核5-HT能神经元向脊髓膈神经核的投射,同时观察了延髓膈肌产运动神经元接受5-HT能纤维投射的情况,结果在中缝苍白核观察到较多的HRP-5-HT双标记神经元,在中缝大核,中缝隐核观察到少数散在的双标记神经元,在延髓疑核,孤束核腹外侧区域的HRP单核记神经元(即膈肌前运动神经元)周围观察到5-HT能轴突末梢,结构表明:发自中缝苍白核5-HT能神经元的传出纤维可投射到脊髓膈神经核,延髓膈肌前运动神经元接受5-HT能纤维的传入投射。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内5-HT能神经元对咽肌的支配及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RV和5-HT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方法研究脑内5-HT能神经元对咽肌的神经支配及调控。观察到中缝核群的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中缝桥核、中缝正中核、中缝背核、和中缝尾侧线形核等部位有PRV和5-HT双标记细胞,直接证明中缝核群的5-HT能神经元投射到支配咽肌的疑核运动神经元和孤束核中的前运动神经元,调控咽肌的运动。并推测脑干中缝核群中的5-HT能神经元对咽肌运动的调控可能经由5HT3和5HT1A两种受体介导。  相似文献   

5.
Yang B  Zhang LC  Zeng YM 《生理学报》2003,55(5):577-582
用Fos免疫组织化学、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di—aphorase,NADPH-d)组织化学及微量注射技术,观察大鼠乙状结肠注射甲醛(5%)诱发的大鼠乙状结肠炎性痛过程中中缝背核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神经元的变化,同时观察中缝背核微量注射L-N-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乙状结肠痛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1)乙状结肠注射甲醛后,大鼠出现明显的内脏痛反应,中缝背核NOS神经元表达明显增多,中缝背核内出现大量Fos蛋白,在整个中缝背核内均有分布,并且出现Fos/NOS双标神经元,约占中缝背核NOS神经元总数的8%,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2)中缝背核注射L-NAME后,可以明显减少乙状结肠炎性痛大鼠的疼痛学评分及脊髓相应节段Fos蛋白。上述结果提示,中缝背核NOS神经元参与调控大鼠乙状结肠痛,NO在中缝背核促进内脏伤害性信息的传递。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APG)和中缝背核(DR)内的分布,探讨脊髓上水平一氧化氮(NO)与外周痛的关系。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单侧后肢足底皮下注射5%福尔马林0.1ml,对照组大鼠于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0.1ml。2h后常规灌注、固定、取材大鼠中脑所在段、切片。切片按序分为Ⅰ、Ⅱ、Ⅲ三套。全部切片先作NADPH-d组织化学反应,镜检阳性切片,Ⅰ套继续作中性红染色,Ⅱ、Ⅲ套作c-fos免疫细胞化学反应,其中Ⅲ套用0.01mol/LPBS代替c-fos抗体。封片后镜下观察。结果:NADPH-d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PAG腹外侧核(CGLV)、背外侧核(CGLD)和DR;大鼠足底注射福尔马林后可在上述部位发现NADPH-d、Fos和NADPH-d/Fos三种标记的阳性神经元。结论:脊髓上水平NO可能在PAG和DR的痛觉调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兔脑内Orexin B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10只青紫蓝兔脑内Orexin B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定位。结果显示,Orexin B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下丘脑的室旁核、背内侧核、穹隆周核、外侧区和后区以及底丘脑的未定带。以下丘脑背内侧核、穹隆周核和外侧区的阳性神经元数量较多,下丘脑室旁核、后区和未定带较少。表明了兔脑内Orexin B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与Orexin A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分布存在一些差异,提示两种Orexin的产生部位和生理功能可能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大鼠中缝背核内远位触液神经元与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关系。以探讨一氧化氮(NO)是否是触液神经元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关,选用霍乱毒素亚单位B标记的辣根过氧化物酶(CB-HRP)逆行追踪与还原型尼可酰胺腺嘌呤二核苷磷酸(NADPH)黄递酶反应,CB-HRP标记的神经元密集分布于中缝背核,可见CB-HRP/NADPH-d双重标记的神经元,中缝背核内一部分远位触液神经元存在NOS,这些神经元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NO在应激性高血压(SI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电击足底结合噪声建立应激性高血压大鼠模型,NADPH-d组化方法显示PAG内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核团微注法和放免法检测PAG内微量注射L-NNA对动物血压和延髓头端腹外侧区(RVLM)内Ach含量的影响。结果:(1)应激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升高,PAG背外侧区NOS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平均灰度值增高,且RVLM内Ach含量也增多。(2)PAG内微量注射L-NNA 100mmol/L 0.1μl后,对照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P)升高,RVLM内Ach含量增多,而应激性高血压组大鼠MAP的变化显著小于对照组。结论:应激性高血压大鼠PAG内NOS阳性神经元发生的可塑性变化,可能经RVLM内Ach介导,参与了该病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Xue BJ  Zhang XX  Ding YF  Shi GM  He RR 《生理学报》2001,53(1):66-71
实验采用NADPH-d组化技术和Fos蛋白免疫组化技术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颈动脉注射辣椒不时,大鼠脑干心血管相关核团内NOS和Fos蛋白的分布以及两者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1)颈动脉注射辣椒不可诱发脑干中最后区(AP)、孤束核(NTS)、巨细胞旁外侧核(PGL)和蓝斑(LC)等多个部位Fos样免疫反应(FLI)神经元显著增加 中脑中央灰质(PAG)和中缝核群(RN)的FLI神经元无明显改变。(2)PGL和NTS内NO合成神经元以及PGL内双标神经元数量也明显增加,而AG和RN中NO合成神经元无明显变化,在LC和AP仅偶见或未见NO合成神经元。(3)预先应用辣椒素受体阻断剂钌红或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则明显减弱辣椒素的上述效应,以上结果表明,颈动脉注射辣椒素可兴奋脑干心血管活动相关核团神经元,NO在脑干核团对辣椒素的反应中发挥间接的调制作用,辣椒素的效应由香草酸受体(辣椒素受体)介导并有谷氨酸参与。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技术观察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甘丙肽和γ-氨基丁酸免疫阳性胞体在大鼠结合臂旁核中的分布。降钙索基因相关肽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臂旁内侧核的腹侧部及外内侧亚核、臂旁外侧核的外外侧亚核、极外侧亚核,背外侧亚核及上外侧亚核,也分布于KllikerFuse核。P物质阳性胞体分布于臂旁内侧核内侧部和外内侧亚核、臂部外侧核的外外侧亚核及极外侧亚核,在腹外侧亚核中亦见个别细胞分布。甘丙肽阳性细胞的分布较为广泛,分布于臂旁外侧核和臂旁内侧核所有的亚核及Klliker-Fuse核中,γ-氨基丁酸阳性神经元在中尾部臂旁核中分布于臂旁外侧核背内侧部包括背外侧亚核、腹外侧亚核、内外侧亚核及结合臂背侧部;在嘴部和中嘴部臂旁核,GABA阳性胞体除位于臂旁外侧核背内侧部的背外侧亚核、腹外侧亚核、中央外侧亚核、上外侧亚核及内外侧亚核外,也出现于腹外侧部的外外侧亚核、臂旁内侧核内侧部及Klliker-Fuse核。  相似文献   

12.
用PRV和SOM免疫荧光双标记法研究了大鼠中缝核群中SOM样神经元对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调控。PRV注射大鼠咽肌后,在中缝苍白核、中缝隐核、中缝大核和中缝背核中可见少量PRV和SOM双标记细胞。首次证明了大鼠中缝核群中SOM样神经元对咽肌前运动神经元的支配。推测中缝核群中的SOM可能和咽肌运动的精确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3.
董新文 《动物学研究》1985,6(4):319-328
本实验应用Nissl法、单胺荧光组织化学法和逆行荧光标记与单胺荧光组织化学结合技术对大白鼠中缝背核的组织结构及其向尾壳核(CP)复合体的定位投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缝背核(NRD)可分为五个细胞群:尾侧细胞群、背内侧细胞群、腹内侧细胞群、外侧细胞群和前侧细胞群;大量的5-羟色胺细胞分布于NRD的各个细胞群,少量儿茶酚胺(CA)细胞只见于外侧细胞区。在CP复合体注射逆行荧光化合物快兰(Fast Blue 253/50以下简称FB)之后,中缝背核内出现不少FB标记的5—HT细胞,这些投射于CP复合体的细胞主要位于背内侧细胞群和腹内侧细胞群。本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NRD的功能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研究了大白鼠中缝背核及中央上核内5-HT能神经元的生后转折变化,并结合图像分析对中缝中央上核内5-HT能神经元的生后发育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在生后第1天,中缝背核和中央上核内5-HT阳性胞体密集排列,突起较短。从P1到P30,中缝背核内,5-HT阳性胞体密度明显降低,外侧部5-HT阳性细胞突起的长度显著增加。中缝中央上核内,至P10,5-HT阳性胞体仍密集排列,且胞体增大,至P30,细胞排列变得疏松。从P90到P90,中缝背核和中央上核内阳性细胞的分布及形态无明显变化。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中缝中央上核内5-HT能胞体数量从P1到P30有显著性增加,从P30到P90有显著性减少。胞体面积及周长从P1至P30逐渐增加,在P10至P30阶段增长最快。P1与P30以及P1与P90比较,胞体形状因子显著增加。从P1至P30,中缝中央上核外侧散布的5-HT阳性细胞逐渐减少,至成年只能偶尔见到,且胞体变得不规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CB逆行追踪、TH免疫组织化学和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观察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在间脑及中脑内的分布情况.结果 TH免疫阳性触液神经元分布在第三脑室尾侧部和中脑水管全程的腹侧室管膜上及室管膜内,其胞体呈倒置梨形、圆形或椭圆形、多角形和梭形;在中缝背核内可见少量CB/TH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远位触液神经元;另在正中隆起部位TH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含量丰富.结论大鼠第三脑室、中脑水管及中缝背核内存在多巴胺能触液神经元,其在脑-脑脊液之间的信息传递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c-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0.15μl2%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存活5d后用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2h后灌注取材,再行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25%(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11.7%(中缝背核)、8.9%(线形核)和12.1%(中缝大核)。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用荧光金逆行追踪和 FOS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外周伤害性刺激下大鼠脑干内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传入投射的神经元中 c- fos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在麻醉状况下将 0 .15 μl2 %荧光金注入大鼠单侧延髓网状背侧亚核 ,存活5 d后用 1%福尔马林刺激同侧前爪、后爪和口周 ,2 h后灌注取材 ,再行 FOS免疫荧光标记。结果发现在脑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背核、线形核和中缝大核内观察到荧光金标记细胞、FOS样免疫阳性反应细胞及荧光金 / FOS双标细胞。在这四个核团中 ,双标细胞数分别占荧光金逆标神经元数的 2 5 %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 )、 11.7% (中缝背核 )、 8.9% (线形核 )和 12 .1% (中缝大核 )。结果提示在脑干向延髓网状背侧亚核投射的神经元中 ,有一部分与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的调控有关 ,还有的神经元可能具有其它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脑干中缝区的5-羟色胺能和非5-羟色胺能神经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用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证明脑干中缝核主要由含5-羟色胺(5-HT)神经元胞体组成以来,随着免疫细胞化学的进展,现已查明5-HT 神经元不仅存在于中缝区,也存在于中缝以外的脑区;而中缝核内除含有5-HT 神经元外,还含有儿茶酚胺(CA)能以及非荧光细胞,并且有些递质共存于中缝核同一神经元内。  相似文献   

19.
采用HRP逆行追踪观察了大鼠视皮质锥体细胞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投射,结合谷氨酸及GABA免疫组化方法探测了该类细胞的化学递质。光镜下HRP标记细胞与谷氨酸和GABA免疫阳性细胞清晰可辨。谷氨酸免疫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视皮质第Ⅱ~Ⅵ层。在第Ⅵ层可见HRP和谷氨酸双标记的锥体细胞,双标细胞的数量约占HRP标记细胞总数的42.7%。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在皮质各层。但未见有GABA和HRP的双标记神经元。因而有充分理由推测:谷氨酸可能是视皮质投射至外侧膝状体背核的锥体细胞的神经递质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清醒状态下电刺激大鼠上矢状窦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情况。方法雄性SD大鼠,手术暴露上矢状窦后电刺激硬脑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观察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的分布并绘图。结果电刺激后Fos阳性神经元在脑内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高颈段脊髓后角,三叉脊束核尾侧亚核,中缝核簇,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脚间核及下丘脑等区域。结论脑内的多个区域参与了偏头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除与疼痛的信息传递和调控有关外,与情感、植物神经等调控有关的核团也参与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